桑浦山人文之巅——宗山书院
潮州、汕头、揭阳三市交界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脉,绵延五十多里,距离潮州府城二三十里,唤名“桑浦山”。由于地处亚热带,尤其是北回归线横贯,湿热多雨的气候,山上草木繁茂,郁郁葱葱,山岚林涛,颇为胜景。
08月20日 11616潮州、汕头、揭阳三市交界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脉,绵延五十多里,距离潮州府城二三十里,唤名“桑浦山”。由于地处亚热带,尤其是北回归线横贯,湿热多雨的气候,山上草木繁茂,郁郁葱葱,山岚林涛,颇为胜景。
08月20日 11616潮剧是一个极具浓郁潮汕地方特色的剧种,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剧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一直为潮汕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在海外潮人聚居的地方也广为流传。那么,以前的潮剧跟现在有没有什么不同呢?在外国人的眼中,潮剧又是什么样的呢?笔者近来翻阅到一本由英国人撰写的出版于1860年的旧书《旅华十二年》(Twelve years in China),里面记载了作者当年在汕头妈屿岛观看潮剧的一些故事,或可给我们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08月19日 1067广东汕头市小公园街区位于汕头老城区,涵盖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中山纪念亭、南生百货大楼、邮电大楼等见证“百载商埠”历史的建筑、道路。作为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随着历史的变迁,小公园街区已成为联结海内外潮人的亲情纽带、精神家园。
08月18日 2010潮汕民居☀不一样的角度看西胪“九龙吐珠”荣德家园!受到网友的一致好评,纷纷转载至朋友圈。但是由于摄像角度的限制,许多网友均表示不过瘾!这次小编特意整理了之前拍摄的一组空中航拍照片(未经任何ps加工),你看到的即我们所拍的!
08月17日 6285汕头被誉为“百载商埠”,说到商埠,不得不从汕头的形成说起。嘉靖九年(1530年),在韩江的冲积作用下,在今升平路老妈宫一带至崎碌,已形成沙脊,渔民到这里设棚捕鱼、养蚝,称作“沙汕”。万历三年(1575年),沙脊积聚成片,称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海防需要,在海边沙陇(即现在的外马路与升平路转弯角)建炮台、筑烟墩,称作沙汕头汛炮台,派军队驻守。“沙汕头” 的名称由此而起。乾隆年间,今盐埕头至鲎坞(即今华坞)一带为盐田,清政府在这里设站收取盐税,简称为“汕头”。至嘉庆四年(1809年),因商船停泊越来越多,称作“沙汕头港”。就在这个时期,从福建漳州、铜山来汕船只多停泊于今居平路一带海滨,故此地被称为铜山路,随后建造的漳潮会馆就在此处。
08月16日 2442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这样称赞说,潮汕(指现在广东的汕头、潮州、揭阳3个地级市)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两个经济人才,一个是理论的许涤新,一个是实践的庄世平。
08月15日 1007潮州市潮安县庵埠缅先亭有古碑廊,其中镶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奉宪示禁》、光绪二十六年(1900)《奉宪勒石》及“庵埠海关地界”碑,俱有关潮海关史事。
08月11日 1674路过老城区民权路,原来斑驳残旧的“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旧址己经修缮一新,三楼正面顶端的“大埔会馆”4个繁体黑字格外引人注目。“大埔会馆”,顾名思义就是大埔人在汕头开设的馆舍。民国时期,专门建造一座会馆,足以说明大埔人在汕定居人数不少,并已融入了汕头人的生活当中,成为城市“新公民”。
08月10日 3190一炉、一壶、三茶杯……传统的潮州工夫茶述说着中国古老茶文化的故事。中国古代讲求烹茶,以闽南的汀州、漳州、泉州以及广东潮州最为盛行。由于经济、战乱等原因,潮州工夫茶保留下了最为传统的烹茶之道。
08月04日 2328饮食是一种文化,食俗中包含着文明与美德。在潮汕地区,有许多世代相传的饮食礼仪,规范着每个人的餐桌仪态,维系着礼法社会的健康运作。记者走访了解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优秀的传统饮食礼仪依然为我们所践行着,这些餐桌上的“老规矩”,彰显着我们的文明举止,也促进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
08月02日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