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和爱国心——泰国潮籍着名侨领刘锦庭先生
泰国中华总商会成立于1910年,系泰华社会中最具实力和影响的社团之一,其成员多为泰华社会中有名望的富商巨贾,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团结华侨华人、造福泰国社会、联络世界华商、发展泰国经济、加强中泰商贸往来、促进中泰友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会现有团体、商号和个人会员数千人。 刘锦庭先生,1935年出生于泰国曼谷,196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机械系。现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顾问、东南大学客座教授、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泰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泰国潮州会馆常务秘书、泰国篮球总会副主席、泰国刘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泰华进出口商会名誉理事长、泰国华商联谊会稽核、泰国龙冈亲义总会副会长、泰大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进华两合公司总经理。 刘锦庭先生,195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东南大学机械系,攻读汽车製造专业,东南大学的优良传统、严谨学风和文化底蕴为他日后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他先后作为汽车工程师、电器工程师开始了艰苦的创业歷程,并最终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创办了泰大实业有限公司,集设计、製造、生产、安装为一体。在泰国,有将近70%的路灯是他的杰作。刘锦庭先生对中泰两国都怀有美好而深厚的感情,因此他一直致力于中泰友谊建设和贸易促进,并一直关注支持东南大学和机械系的发展。2005年,刘锦庭先生荣膺泰国留学中国大学校友总会第二届主席。 从曼谷到老家 1935年金秋的一个早晨,刘锦庭出生在泰国曼谷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刘先泽和母亲黄珍玉,都是从广东省普宁县南美乡漂洋过海来到泰国谋生的,他是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他的父母共养育了七个子女,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四个妹妹。 1952年,在曼谷中华公学高小毕业后,年仅17岁的刘锦庭,隻身登上了开往父辈故乡的轮船。回忆当时的决定,刘锦庭说塬因很简单,他希望看看父亲出生的地方,看看自己的老家。 汕头华侨中学是他回国求学的第一个学府。在那裡,他从一句中文都不懂的海外侨生,用一年时间攻克了语言关,并完成了初中所有课程,考取了南京12中继续高中学业。1958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南京东南大学(南京工学院)机械系,攻读汽车专业。 1962年,当刘锦庭走出校门,正赶上全国挑选优秀汽车工程师,筹备设计第二汽车製造厂的机遇,他被选中了!对于一个从海外回到祖国怀抱的年轻人来说,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激动呀。他知道自己肩负的重任,他要全身心投入到建设民族汽车工业的伟业之中。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海外关係”带来的冷眼和不公正待遇,使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迫于无奈,他不得不带着妻子和儿子汉诚,含泪离开了曾经令他嚮往又留下了青春岁月的天地,重新回到湄南河畔的家。那一年,他的儿子5岁。 艰辛创业 重新回到出生地曼谷的刘锦庭,已在而立之年,面对已经陌生的一切,面对等待自己养育的妻儿老小,没有先辈财产余荫的他,只能赤手空拳,从头做起。他凭着坚定的信念,创立了“庭光电器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歷程。 20世纪70年代末期,泰国经济开始起飞,工业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势在必行。有路必须有灯。刘锦庭瞄準了这一前景广阔的行业,投入设计安装路灯。凭藉在国内搞设计的经验和高度负责的态度,不论工程大小,他严守信用,按时、按品质、按标準完成工程,越做越大。如今,他的泰大实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一个集设计、製造、安装和维修为一体,具有相当实力的路灯专业公司,泰国全国有将近70%公路路灯是其杰作,在机场、码头都有他的公司参与建造安装的高品质照明设备。 事业成功的刘锦庭,用自己的能力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现在他担任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泰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泰国留学中国大学校友总会主席、泰国潮州会馆秘书长、泰国刘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泰国篮球总会副主席等社会职务。 国强 人强 语言强 离开中国前,刘锦庭的大儿子、5岁的汉诚已经学会唱《红岩》,听他稚嫩的声音唱歌,是大人们非常开心的一件事。到曼谷后,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不敢说中文,所以他和汉语逐渐陌生起来。今天,经常和中国有商业往来的他又和23岁的儿子一起利用週末时间学起了中文。 说起泰国的华文教育,回顾歷史,刘锦庭给记者总结了一句话:国家强,华侨华人才能强,汉语才能强,华文教育才能强。 刘锦庭告诉记者,泰国华文教育近些年发展比较快,已经有101年歷史的泰国中华总商会创办的中中学院也已成立9年,而总商会和泰皇基金会一起创办的华文远端卫星教育则有10年了,这个网路虽然花了很多钱,但效果很不错,可以覆盖到每个城市,结合网路,还配有课本,教学内容从小学一直到初中。 但他也感慨,在泰国华侨华人社团办的华校虽然较多,但规模都比较小,因为中文老师太少了。刘锦庭说,这是因为华文教育断层太久了。他说,在抗日战争之前,泰国的华文教育办得不错,抗日战争胜利后,华文教育也得以恢復。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因为当时的泰国政府倾向美国,华文教育随即被禁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中泰1975年建交。而即便两国正式建交,华侨华人还是非常谨慎,较少公开办华文教育。直到上世纪90年代,华文教育才算真正重新开始起步,但这时候华文教育的一些老师都已经逐渐老去。 刘锦庭说,泰国大办华文教育,应该是从2000年开始。而塬因很简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市场日益重要,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华文教育的重要性。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国强,人强,语言也强”。 这次到北京列席全国“两会”,刘锦庭唿吁中国相关机构大力支持海外华文教育,派出更多优秀的华文教师,帮助培训泰国华文教师队伍,也希望有更多华文教育志愿者走到海外。 年过古稀的刘锦庭已经有9个孙辈,最大的23岁,最小的才6岁。他希望,他的小孙子们以后都能学好中文。
12月09日 5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