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地区的人生礼俗中,取正名是件重要、颇具意义的大事。旧时,当人家的婴儿满月时,多请族长或有名望的尊长命名,称为赐名,表示对命名者的尊重。一般来说,潮汕民间取正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以生辰八字取名。古代中国用干支纪年,年、月、日、时分别要用一干一支来表示。这样,每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和时辰均须用4组8个字表示,这便是所谓的“八字”。过去,生育人家常将婴儿的生辰八字报与算命先生,让他计算婴儿的命相,看是否缺金、木、水、火、土哪一方,然后请有文化的人根据命格情况取名,缺水的加水,缺木的增木,缺金的补金,缺土的培土,缺火的点火。假如某个婴儿命中五行缺少某一行或二行,那就得用缺行之字,或用缺行作偏旁的字取名补救。潮汕地区的世俗名字中,凡有淼、焱、森、鑫者,多属根据这一情况而取。人们相信如此这般,便一行不缺,从而使婴儿健康成长,财运亨通。
以辈分为依据取名。过去,同宗氏族中常用固定的字来代表一代人的辈分,等级森严,代代相传,井然有序。这种表示辈分的字一般是一些吉祥的字词,取名时常将其放在姓与名之间,也有放在末尾的,但后一类相对少见。如潮阳关埠镇桥头村的黄氏,代表其辈分的字眼中有“克家一士日奋志”一句,那么第一代成员姓名为:黄克×或黄×克,第二代则为:黄家×或黄×家,依此类推。
寄名神佛。父母抱婴儿请和尚或其他神道中人给起个神道的名,象征将婴儿寄托给佛门道院,人们之所以将孩子寄名神佛,不外乎是认为佛门乃超绝尘凡的所在,遁身其间,自然受菩萨、神灵的保佑,妖魔邪祟、祸患灾疾不易侵凌。也就是以借助神佛的法力来避凶趋吉,抱有子嗣,庇佑婴儿健康成长。如天恩、天赐、天佑、同善等。
以父母的期望为依据取名。父母对孩子总有许多美好的愿望,这美好的期望一般被囊括在福、禄、寿、喜、财的范围,或身体健康,或长命百岁,或升官发财等。如父母希望孩子奋发进取,自强不息,便起体秀、克坚、毅夫、自立、思远等名字。此外,父母在连连产下女婴,盼子心切,则会在为女儿取名时用上根(跟)弟、玲(领)弟、招弟、盼弟之类的名字,即希望下一个孩子是男孩。
祈求上天和自然界赐福取名。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上天的恩赐,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就给孩子取诸如天赐、王送、得天之类的名字。也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今后免遭厄运,祈求明月、巨石、大神(榕)树等自然物的庇佑,于是给孩子取诸如陈月生、李水生、杨木来之类的名字。
以出生时间、地点取名。如早上出生的,父母常用晨、朝、旭、明、听、晓、亮等字;晚上出生的,则好用星、月、灯、影、梦等字,使人名更富于含蓄的诗意。孩子出生在某个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地方,父母常以这个地方为依据来给他取名。如王渝(重庆)生、李沪(上海)生等。
以勇猛的禽兽取名。人们习惯采用那些勇猛、强壮的禽兽名字为男孩取名,以兆示孩子也像这类禽兽一样勇猛刚强。如张虎、李鹰、姚志鹏、黄狮龙等。
以社会风尚取名。解放初,父母亲人用爱国、国庆、拥军、援朝、抗美等命名的不少;大跃进时期,多用跃进、胜天、卫星等命名;文革时期,又有卫东、卫红、卫兵、小兵、文革来命名;近年来,时尚叠字命名,喊起来动听、悦耳,带有感情色彩,但易出现同名、同音现象,如“萍萍”、“薇薇”、“玲玲”等。
避讳取名。作为儿孙起名时不得取与前辈名字相同乃至谐音的字。这是中国传统的“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的伦理思想,这种传统的命名习俗在某些地方已经淡化了,例如:父亲叫陈宇,他也许会将儿子叫陈小宇,母亲叫张丽,女儿或许叫张小丽,但潮汕地区一直恪守这种习俗。
如今,生育要领取准生证、出生证、办户口登记,故人们也不再遵循在满月时为婴儿命正名的礼俗了。一些落后的原始的命名方式也已被淘汰,用更富有时代特征和文明进步含义为婴儿命名,成为每个父母的心愿。(原标题:孩子取名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