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热议深圳人月入多少算“中产”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5日

    网友认为除了收入还要看生活质量

  在深圳个人月收入多少算中产?百度贴吧中,深圳网友们七嘴八舌,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网友“宏月”认为,个人月收入最少在6000元以上。网友“流沙海”觉得,个人月收入不到10000元在深圳就不算中产。网友“曲奇”则综合两者的收入标准,认为个人月收入应在6000-10000元之间,并已购买住房,拥有一辆汽车,才算“中产”,才属于“中产”。

  网友“颜公”认为深圳中产起码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收入良好且稳定。家庭年收入底线为20万,上限则待定;二、工作事业状况稳定良好;三、至少拥有一套在配套齐全大型社区的住房,住房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事实上,目前深圳不少中产已经完成二次置业。四、拥有至少一辆私家车。他表示,在深圳不少中产都拥有两辆私家车。工作时开轿车,周末及节假日则开越野车携家人出游。不过,对于他的这个标准,不少网友认为偏高。

    与此同时,网友们还强调,“中产”更应关注生活质量,生活品质是与收入同等重要的考量标准。网友“xxhm”表示“不说一年听几次音乐会,起码要看几次电影吧?”另外,他认为还应包括定期的家庭生活日,比如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出外旅游,或者是探亲访友。

  对于“中产”的生活品质,网友“马尾松”拟定的标准是: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他举例,如果家里连一本书都找不出来,那么对不起,您不能列在“中产”之内,因为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不应该仅仅只是经济收入,同样它有精神文化的需求;此外,有一定的生活情趣。通常“中产”都有自己的爱好和情趣,而且这些爱好和情趣都非常健康和高雅,比如网球、音响发烧、茶道、健身等。他戏谑道:“如果对咖啡的理解就是速溶咖啡,那么肯定不是合格的中产阶层。”

  在网友“海螺3号”眼中,我们的中产都疲于奔命,显然没有国外的中产怡然自得,“人家在市区有公寓,在郊区有HOUSE,周末都休息,呼朋唤友或去喝喝咖啡什么的,公休时到海外度假,社会保障完备。”网友“白加黑”坦承,中产起码不为生计奔忙,他以自己为例,如果不好好干活丢了工作,同时也就立马失去了生活来源,所以自己虽然收入较高,依然是在为生计奔波,不属于“中产”。

  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才是硬道理

  对于亚行的标准,多数网友并不认可,认为与大家的实际感受差得很远。

  网友“武大老猫”表示,以人均或家庭纯收入,或者说除去日常开支包括隐形的社会支出的可储蓄、积累的收入作为收入的衡量标准更为科学。“单纯地说多少美元,没有可比性,因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方的生活成本是不一样的。”

    网友“大拇指”直言,亚行的标准很简单,就是按照居民日均消费支出划分阶层,是每天消费2-20美元的人群都算中产,8亿中产的数据,即由此推算而来。这样的标准,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实际。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以及居高不下的房价,昂贵的医疗、教育等支出,日均消费2美元,无论如何算不上高消费。有人调侃说,一天只要买一斤绿豆,直接就“中产”了;如果算上买房支出的话,很多房奴啥也不用干,一睁眼就是中产。

  有人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前不久,有媒体曾邀请专业民意调研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进行《中产阶层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仅买房一项,许多人就无法认同自己的中产身份:在贷款买房的白领族中,有61.6%的人,每月房贷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超过了合理值30%。其中,房贷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在五成及以上的人占了20.5%。部分人担心压力较大,有时担心会“断供”。

  即使对于中产阶层的主力——白领而言,他们现在或许有房有车有高收入,但光鲜的背后却是“收入白领,生活灰领”的自嘲。

  网友们呼吁,稳定的中产阶层,不是任何机构用漂亮的数据“报告”出来的。我们不能被数据忽悠,也不要做片面解读。培育稳定的中产阶层,并非一蹴而就;建设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仍然任重道远。只有清醒认识国情和差距,不瞎折腾,一心一意谋发展,继续坚定地推进各项改革,特别是扎实地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完善各项社会保障等才是硬道理。

首页 上一页 2 /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