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大陆最南有个“小汕头”
摘要:昨日,商帮之旅车队从马来西亚赶往新加坡,飞行报道组则探访了马来西亚柔佛州,该州的新山被称做“小汕头”。昨晚,车队抵达新加坡,当地举行了盛大欢迎晚宴。 新山华人聚居区的老街,随处可见这种传统手工艺小店。 经济日益发达,但新山“豆腐街”依然宁静,保留着自己特有的传统风格。 昨日,商帮之旅车队从马来西亚赶往新加坡,飞行报道组则探访了马来西亚柔佛州,该州的新山被称做“小汕头”。昨晚,车队抵达新加坡,当地举行了盛大欢迎晚宴。 昨日,商帮之旅车队风雨兼程,从马六甲一路奔腾到素有“小汕头”之称的柔佛州首府新山,在新山短暂参观、采访之后,又赶往本次东南亚之行最后一个国家———新加坡。 “五方神明”共处一庙 昨日上午,商帮之旅车队从马六甲出发,驱车大约两个小时来到亚洲大陆最南端的城市,也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城市新山。 据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会长陈泰昌介绍,新山市人口大约180万,其中马来人占45%,华人占42%,印裔和其它民族约13%.早期住在新山市区的华人以潮籍居多,因此有“小汕头”之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移民迁入新山,目前新山华人社会中有五大帮群,即潮汕人、客家人、广府人、福建人和海南人,其中潮汕人的比例约占16%. 虽然现在新山的潮汕人并非占大多数,但历史上潮汕人曾位于五帮之首,这从新山最有名的柔佛古庙可见一斑。原来,这座一百多年前的古庙,供奉的主神元天上帝就是潮汕人祭拜的主要神明,在主神左右还有四尊神,分别属于闽帮,客帮,粤帮及琼帮。现在每年正月二十一,新山会举办规模宏大的古庙游神活动,五帮所祭拜的神明共同“出游”,显示五帮群同心协力的文化精神。 生活工作一日跨两国 在新山参观、采访之后,商帮之旅队员再次踏上征程,前往东南亚之行最后一个国家———新加坡。 事实上,狮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柔佛的首府新山隔水相望,由新柔长堤相连。如果除去通关、堵车的时间,从新山到新加坡只需十几分钟车程。据介绍,新山是新加坡的后勤补给基地和人力资源基地,新山人到新加坡工作、求学,却不愿在新加坡居住;而不少新加坡人则会利用假日到新山购物。 柔佛潮州八邑会馆的董事会副财政黄培贤就是一位“两栖者”。黄先生是新山人,但在新加坡工作,在狮城也有自己的物业。他说,虽然两地距离很近,但加上通关和堵车的时间,走一程也大约要两个小时,所以他主要是节假日回新山,工作日在新加坡。 黄培贤介绍,马来西亚人到新加坡不需要签证,只要持护照就可以,加上新加坡的工资可达到新山的三倍,很多有能力的人都愿意到新加坡赚钱,并回到新山消费。 华媒成文化传承中坚 星洲日报,这家拥有81年历史的华文报纸与马来西亚的华文电视台都声明,宣扬中华文化是海外华媒的天生使命。 前日,南都全媒体采访团与当地媒体同行交流时,星洲日报总主笔罗正文表示,星洲日报通过新闻评论和文化资讯让年轻一辈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对华文学校的发展不遗余力。马来西亚有1200多家华文小学和60家华文中学,坚持用中文教学,由于是私立办学经费不足,星洲日报经常会为华文中小学举行筹款活动。 除了纸媒外,马来西亚的华文电视媒体也担当着同样的角色。马中友好协会创会秘书长吴恒灿介绍,华文电视台把华人学生的辩论赛搬上电视,带年轻华人到祖国去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希望通过这种途径让马来西亚人了解华人社会,也让中华文化通过画面宣传得更广。 “豆腐街”上并不卖豆腐 前日上午,商帮之旅先头采访团从吉隆坡驱车赶往马六甲。如果说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因多元民族的融合而摇曳多姿的话,位于马来半岛南部的马六甲则散发着浓郁的移民风味,特别是市区里中药店、打金店、豆腐街,让华人备感亲切。 街名个个有段“古” 从吉隆坡前往马六甲市,高速公路两旁,连绵不绝的是马来西亚著名的棕榈树。在当地经营化肥店的邹先生介绍,棕榈、橡胶和油田都是该国非常重要的资源。据介绍,棕榈树一年四季都能结果,果实可以榨棕榈油。 经过约两小时车程,到达洋溢着浓郁中国风情的华人聚集区。在面积不大的市区里,有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小街———豆腐街。小街既名曰“豆腐”,那肯定盛产豆腐或热销豆腐,但南都记者往返多次,都未发现豆腐店。 原来,豆腐街的名称还有一段来历。据熟悉当地历史的陈子霖先生介绍,在很久以前,这里有很多裁缝店。裁缝店浆洗衣服后的浆糊水排到沟渠里,看起来就像豆腐一样,“如果说浆糊街肯定不好听嘛,所以叫豆腐街好听一点”。 老街弥漫中国特色 和豆腐街一样“名不符实”的,还有附近的“苦力街”。陈子霖说,民国初年有大量的福建、广东人移民来到马六甲,当时马六甲的海运、河运发达,很多人到码头做搬运工人,也就是“苦力”。久而久之,码头附近搬运工人居住的地方就叫做“苦力街”。随着时代的变迁,“苦力”已不复存在,苦力街也成为旅游景点之一。 事实上,豆腐街、苦力街之外,这里还有打金街、打铁街,这些古色古香的街巷,被称为马六甲的古城文化街。街道两旁的打铁店、藤椅店、中药店、饭店都散发出浓郁的中国味。 在文化街保生大帝庙的附近,有一个德和兴饭店。走进饭店,客人不用点菜,伙计会默契地送上一碗炒饭、一碗猪杂汤。74岁的店主潘国强在后门悠闲地做着运动。潘国强的爷爷,八九十年前带着妻儿从老家福建永春漂洋过海来到马六甲。“当时我父亲才13岁。”潘国强说,爷爷在老家学会一个拿手菜,那就是用猪肉、猪肝、粉肠和豆腐等,加上各种调味,做成一道猪杂汤,而他的奶奶能做香喷喷的炒饭,于是夫妻联手开了这家饭店。
11月23日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