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企业捐款何必舍近求远
●各类捐款广东经常第一,这说明广东人是有爱心的,也是有实力扶贫济困的
●社会期待先富起来的富人慷慨解囊为父老乡亲扶贫济困,广东富豪却心态复杂
●专家建议,亟需摒弃“舍近求远”式慈善,确立“就近扶贫”、“区域济困”观念
今天是广东首个“扶贫济困日”。
面对自家门口的爱心扶贫,一些广东富豪反而呈现出一种复杂心态,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爱心甚至有所保留。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企业家出于种种考虑,热衷于“舍近求远”、“去亲而就疏”的慈善轰动,对家门口的扶贫并不积极,“就近扶贫”、“区域济困”的观念并未形成。
广东省扶贫基金会理事长周炳南透露,现在企业自觉投入到扶贫事业的还是少数,现在主要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大企业大老板参与比较积极。
“没完没了、被人误解、回报不够、欠缺感恩”成为不情愿的重要理由,“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广东人”其实不应该有这么多理由。
●没完没了的爱?
爱心其实是细水长流
在广东的企业老板中,珠海新海利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纪少雄应该算是一个传奇人物,20多年来一直坚持“没完没了”地奉献爱心。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他累计捐款捐物3000多万元。
位于广州的某印刷企业,做得很有规模,其老板张鸣(化名)是湛江人,他本人也还算是乐善好施,在不少地方都有爱心项目,但他唯独不在家乡做慈善事业。
“之所以没敢为家乡献爱心,主要是担心没完没了!”张鸣告诉记者,原来他也有意在家乡捐建个学校什么的,但很快就有不少家乡人以各种名义找过来“募捐”,实在有些招架不了。
张鸣的想法代表了一些老板的心态,宁愿在外省、外地大把捐款,也不愿意帮扶自家门口的父老乡亲。
由于近年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较多,再加上各种长期投入的募捐活动也比较多,一些企业老板也出现了“爱心疲劳症”,各种捐款此起彼伏,好像没完没了。
在周炳南看来,这些老板不愿意在家门口捐款的主要原因还是怕露富,害怕以后没完没了的捐款。
在广东的企业老板中,珠海新海利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纪少雄应该算是一个传奇人物,20多年来一直坚持“没完没了”地奉献爱心,而且首先是从自己家乡开始。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他累计捐款捐物3000多万元。汪洋书记日前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还专门表扬了纪少雄。
靠炒田螺起家的他现在已是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省政协常委、省侨联副主席、珠海市人大代表。
出身的贫寒,让纪少雄更能深切体会到贫穷的滋味。他发誓坚守诺言:“克勤克俭,金钱来于社会,用于社会,回报社会”。
纪少雄很少同意接受采访,尤其是家乡媒体的采访。不过,听说记者是因为扶贫济困的事情采访他,他很郑重地接受了。
对于一些企业老板担心的“没完没了”问题,纪少雄有着自己的理解,爱心其实是细水长流,只要有心,还是能做很多事情的。“做一次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被人误解的爱?
作不作秀,关键在爱心和真金白银
“作秀”几乎成为企业老板做慈善最大的担忧!
胡捷(化名)是广州一位做水产品业务的民营企业老板。他对记者说,其实他十分关注广东的扶贫工作,也多次想过捐款,但却遭到了朋友们的嘲笑,认为他想通过媒体炒作自己和公司。
“比我富的人多的是,大家都不积极,我凭什么一定要出风头?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即使捐出去不想得到赞扬,也不想被讽刺!”
胡老板怕误解的理由更让人奇怪,他之所以不想给广东扶贫捐款的理由居然是担心给广东捐款,会影响到公司品牌的形象。
“知道广东穷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多数人还是认为广东人是富裕的,如果我们公司给广东捐款,会影响品牌在外省的市场形象,所以我们宁愿去西部地区做扶贫。”
胡捷担心,现在老百姓对财富的心态很不平衡,往往是大家一听说哪个企业家一年捐了多少钱,不是去敬佩人家捐得多,而是去质问人家究竟赚了多少。
“这也许是很多企业家捐款后并不愿意透露身份的原因之一,怕被宣传和议论,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捐款后的“不公平”待遇,也让不少老板觉得心情不够舒畅,胡捷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我们公司与政府单位一起去捐款捐物,到了现场,受助者一个劲地感谢政府,压根就不理我们。”
周炳南认为,不管怎么说,这些老板们都是拿出真金白银的,他们都是出了钱做了慈善的。“我认为还是应该以肯定为主,只要是用合法收入,帮助贫困群众,就应该以褒奖为主。”
在纪少雄看来,其实,老板们完全没有必要把是否误解看得太重,关键在于自己也要摆正慈善心态。只要真心去做,并不存在被误解的事情。 ●回报不够的爱?
慈善其实是有回报的投资行为
“和一般老百姓捐款一样,我们也是很担心,捐了几十万、上百万,最后也不知道这钱花到哪里去了!”
记者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听企业老板说,由于当下不少捐赠善款都是集中起来统一使用,造成了捐款人压根就不知道善款被用到了何处,自然会产生看不到什么回报的情况,也无从知道最初想帮助的人们是不是真正得到了帮助。针对这种担忧,周炳南告诉记者,现在的企业参加慈善活动,确实比过去更重视是否能有响应的宣传等回报问题。就是在外国,也是可以理解的。
据周炳南介绍,省扶贫基金会针对企业老板们担心的情况,专门制定了三种捐款合作方案:一是帮助一些大单位发动他们所属的其他单位参与扶贫工作。对于他们捐助的资金我们提供无偿服务,不收取任何管理费。如果要用这笔资金进行扶贫开发,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核实后,我们才会拨款。
第二类情况则是企业有帮扶意向,没有帮扶对象。“我们会作为中间人,签订一个包括捐助人、收捐人和我们基金会三方的一个合同,一同规划在受捐地建立一个捐助人希望的项目。”
“还有一部分捐助没有明确的帮扶目标和帮扶任务。这种情况,我们会汇总统计后,汇报给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省扶贫办公室,由他们来统一安排资金使用,由我们来督促。”
实际上,早就有研究者指出,慈善事业不是简单的给予,而应当被理解为有投入有回报的投资行为。投入的是善款,产出的是社会效益,回报的是全民利益。
美国思科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办免费网络技术培训项目,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也卓有成效地改善了公司的竞争环境,如企业与所在地政府及社区的关系等。“这才是真正的大回报!”省社会科学院专家黎友焕在其《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前沿报告》中认为,虽然国内企业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并不少,但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目前国内企业更多的公益行为主要是偶然性的、孤立事件的被动参与。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要想让富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仅靠一味的道德说教自然无济于事。动用制度政策和法律调控机制,才可能对富人捐赠起到鼓励的作用。
周炳南透露,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也制定了相关的税收等优惠政策。比如,企业扶贫捐款,凭扶贫基金会开具的省财政厅印制的捐赠收款收据,在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门,准予在所得税税前扣除。
“单位捐款10万元以上者,我们还将在扶贫功德廊内立碑纪念。” ●欠缺感恩的爱?
贫困户承诺不做懒人勤劳致富
感恩文化是双向的,我们应当大力弘扬牢固树立先富带后富的价值观,富帮穷、强帮弱不是一种恩赐,而是一种责任。
记者在郁南县了解到,来自该县的4000多贫困户计划今天庄严承诺,“不做懒人,勤劳致富。”这些捐款受益者决定用勤劳致富践行扶贫文化。
据介绍,贫困户们承诺的内容不仅包括承诺不赌博、不做懒人、勤劳致富等,农民还承诺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自觉做到不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
郁南县委书记黄志豪并不赞成受捐者欠缺感恩之心的说法,“我们提出贫困户要以‘干净的环境迎接人、本地的特点吸引人、创业的理想感动人’。”
但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确实有不少企业老板认为,感恩文化欠缺是他们不愿意做慈善的原因,有种好心不得好报的感觉。
周炳南认为:“其实感恩文化也是双向的,我们应当大力弘扬牢固树立先富带后富的价值观,富帮穷、强帮弱不是一种恩赐,而是一种责任。”
“如何建立对富人公益心的理解和尊重,让富人树立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自豪感,在当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前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和今年发生的玉树地震,广东人和本省企业,向灾区积极捐赠财物帮助抗震救灾。据统计,截至2009年11月,我省共为四川、甘肃等汶川地震灾区筹集善款54亿元,占全国捐款总额的十分之一,是全国捐款最多的省份,这次西南旱灾,全省上下捐水捐钱,也非常踊跃。这些都说明,我们广东人是有爱心的,也是有实力扶贫济困的。
如何让更多广东爱心人士自愿自觉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把自己家门口,把本省乡亲的贫困问题首先解决,仍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06月30日 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