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海底四百余年重见天日 解读汕头“南澳Ⅰ号”前世
汕头南澳岛地处闽、粤、台三省海面交叉点,辽阔的海域是东亚古航线的重要通道,海上交通十分方便,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南澳海域不单为国人南船北上或北船南下必经之中转站,更为外国船舶来华于粤海入闽海,或闽海入粤海之门户,“为诸夷贡道所必经” 。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南澳在明朝有“海上互市之地”之美誉。唐宋以来,中国海上贸易日益兴盛,输出物资以丝绸,陶瓷为主,所以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作“陶瓷之路”。 在南澳岛东南三点金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2007年5月,有渔民潜入海底作业时无意发现了一艘载满瓷器的古沉船。这片海域立即被监控起来,在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的协助下,南澳沉船水下考古队对沉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勘探,完成了水下摸探、采集和测绘工作。结合考古勘探资料分析,初步判定该沉船的年代为明万历年间,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青花瓷器。 古船遗址与南澳岛最近的距离大约是2公里的海域,位于水下27米深处的古船长度不小于25.5米,宽度在7米开外。船身在海底依然保持了正沉状态,船头方向朝向出海的正南方向,像是给今人指着一个难解的谜:这艘古船是要驶向哪里呢?古船上层结构已不存在,但凭借着中国古代高超的造船技术,虽已沉没数百年,而它的隔离舱和船舷,仍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可以说是我国迄今为止水下考古发现保存最为完好的海底古沉船。2007年6月9日省文化厅主持召开的“沉船抢救保护工作汇报会”上,被正式定名为“南澳Ⅰ号”。 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是我国2010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一号工程”,也是近年来我国文化文物事业的一大亮点。承担“南澳Ⅰ号”打捞工作的工程船舶“南天顺”号于今年4月10日奔赴沉船地点,考古队员开始展开水下作业。 考古人员在初步的水下考古发掘中,发现汕头“南澳Ⅰ号”古沉船保存有大量青花瓷器,总数估计万件以上,主要包括绘有人物、花卉、动物图案的青花大盘、碗、罐、碟、盆、钵、器盖、杯、瓶、粉盒等等。数量最大的青花大盘直径多在30厘米左右,内壁绘瑞兽麒麟、富贵牡丹、仕女、书生以及花草等。在已发现的文物中,其主要来源是福建漳州的窑口,少数为江西景德镇窑口出品的青花瓷。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认为,在目前出水的瓷器中,汉字特点非常明显,因为汉字有一字多音、一音多义的特点,即“谐音文化”,在出水瓷器的纹饰中充分体现了汉字的这个特点。如用莲花代表“廉政”的“廉”,用鹿代表仕途的“禄”。纹饰中同时还有绶带鸟、十八学士登瀛州的典故等。这些瓷器无不透着浓浓的儒家文化气息,据此判断“南澳I号”去往的目的地不是非洲、欧洲,应是东南亚、朝鲜、日本等儒家文化圈地区。 文物中还发现几个精美的青花小盒子,使用的青花钴料属于明代被官窑牢牢控制的回青。陈华莎研究员估计,这些回青料出现在民窑中,大约与发生在万历36年间,景德镇官窑工罢工,后携带回青料赴民窑打工有关。据此,陈华莎研究员猜测“南澳Ⅰ号”是万历36年后的船。 “南澳Ⅰ号”还出水了一些以前尚未见过的新文物,包括套装的江西景德镇窑系花卉鸟兽图案青花瓷盖盒、青花底款刻暗花小碗、青花“福”字底款麒麟纹小碟,福建漳州窑系描金开光五彩盖盒、飞鸟纹青花大盘、青花佛教寺庙净瓶、青花戏曲人物纹及神话故事人物纹大盘,金属戒指、锡壶,木质秤杆及棋子、核桃、橄榄等等。此外还有圆筒状的铁质文物,虽然锈蚀严重,但是根据其形状推测,可能是明代已经广泛运用于军队的铁手铳或铁铳炮。 专家认为“南澳Ⅰ号”上面武装了火炮并不奇怪。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船队就已经装配有火炮等火器,只是郑和船队是和平使者,人们往往注意郑和时期明朝造船的发达,而忽视了火炮的犀利。其实,在郑和之后,不少进行远洋贸易的民间商船也慢慢装配了武器,用以自卫和抵御海盗。 文物中还包括了大量的铁锅和铜饼。专家认为,这也是这次发掘发现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尤其是出水如此多铜饼,中国在历朝历代是闹铜荒的,明代是禁止铜出口的。还有出水很多铜钱,完全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像是取出来就运走的,大批出口铜器在当时来说是一种非法的贸易行为。 南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的补给站、中转站,在中国古代海上对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一条船就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南澳一号”出水的文物说明,当时的贸易已经跨越最早的海外贸易——奢侈品之间的交换,也说明那个时候的海外贸易已进入民间生活,是沿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相当大。 中央电视台从5月10日至20日对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进行直播,向世人撩开明代古沉船的神秘面纱,展示水下古文物的迷人风采。汕头“南澳Ⅰ号”考古发掘工作将持续3个月,在船载文物打捞完毕后,相关部门将在台风季节做船体发掘方案论证,在今年秋季有望开始试掘船体,争取明年船体出水。为做好“南澳Ⅰ号”这篇文章,汕头南澳现已着手申请设立“南澳一号”古沉船博物馆,作为集中展示和研究古沉船的重要场所。
07月07日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