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被四表 誉达三江
许光达在视察坦克第二师时,同坦克乘员亲切交谈 许延滨简介:许光达之子,1939年5月生于延安,1959年高中毕业于北京一零一中学,同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自动化专业。1964年毕业。1975年至1976年,参加核试验,率部队乘战车进入爆心。1978年至1979年,参加边境作战,任总参装甲兵部队前线指挥部作战参谋,战争中光荣负伤。1983年至1989年任坦克二师师长。198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少将、博士生导师。中国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信息战专家。 编者按:在毛泽东主席亲自授予大将军衔的开国元勋、我军装甲兵首任司令员许光达大将的百年诞辰之际,为缅怀许光达大将的丰功伟绩特别是对装甲兵建设事业的贡献,学习许光达大将的高尚品质,传承许光达大将的优良作风,使广大的装甲兵指战员更加深刻地理解许光达大将的军事素养、军事思维、军事方法以及形成脉络,《坦克兵学刊》记者专访了许光达大将之子许延滨将军。 记 者:许多人只知道许光达大将是我军装甲兵的创始人,为我军装甲兵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却不理解许光达大将靠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在没有机关、没有资料、没有任何文字材料可参考的情况下,完成了我军一个全新兵种的建设构想。您能谈谈许光达大将当时的情况吗? 许延滨:1949年12月28日,父亲随彭德怀由兰州飞到北京,准备第一野战军向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一天,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林伯渠、王稼祥和我父母聚在一起闲谈,谈到了我父亲今后的工作问题。林伯渠、王稼祥有意让父亲做外交工作,父亲有些犹豫。朱德说,许光达在黄埔学习过,打了几十年仗,有带兵经验,培养一个有机械化大兵团作战经验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不容易。彭德怀同意朱德的意见。正说着,毛泽东走了进来,当他知道大家在谈父亲的工作问题时,便说:“我们从实际出发,陆军机械化,先从坦克搞起,就让许光达去拉这个架子。” 实际上,当时父亲的压力是很大的。国家百废待兴,全军只有两个战车师,两个战车团,共有坦克543辆,并且这些坦克都是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除一部分美式水陆坦克外,其余的大都已陈旧,有许多已经破烂不堪,不能动弹。毛泽东要求的不仅仅是建立装甲兵这个新兵种,而是从坦克搞起,探索陆军机械化。因此,父亲面临的任务是何等艰巨!我有很多年没有理解父亲为什么会接受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直到我集中精力去解读父亲思想脉络时,才读出了他当时的内涵——责任,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新中国的责任,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正是因为这种责任,父亲铿锵有力地表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让我搞装甲兵,我这后半辈子就把心血花在这上面吧,一定把它搞好,直到去见马克思。 我在整理《许光达军事文选》过程中发现,当时父亲对装甲兵建设与发展的思路非常清晰。1950年5月他写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聂荣臻的亲笔信《在1950年建立三个坦克旅的实施计划》,同年7月14日在战车一师的报告《我们要建立一支坚强的坦克部队》,10月向聂荣臻代总参谋长的报告《为装备一千辆坦克而奋斗》等装甲兵最初的三个文件,非常明确地展现出父亲的装甲兵建设发展思路。他提出:“整个人民解放军发展的方向是向机械化前进”,“当前我们的总任务是要建立一支坚强的现代的坦克部队”。装甲兵建设的具体方针,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准备编成几个坦克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部队的雏形,加强训练,提高技术,一旦战争需要,马上就能够担任战斗任务;二是要办好坦克学校,组织训练基地,培养干部和乘员;三是建设坦克工业,首先是关于修理器材的统筹。他预计在三至五年内,在需要时,可以组织十几个在数量上质量上技术上都很优秀的坦克旅,提出了三年内装备1000辆坦克的宏伟计划。他认为,当时首先必须抓两个问题:一是整编现有坦克部队,实行统一编制;二是立即着手培训干部。也就是说,当时父亲对装甲兵建设的方向、总任务、规模、措施、切入点等等,都是非常清晰的。正是这种清晰的思路,指导我军装甲兵从组织编制、训练体制、装备发展机制、干部培养及乘员培训机制迅速地完善起来,使我军装甲兵不断发展壮大。记 者:“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部队”;“干部必须先经过院校培养,不要由战士直接提拔”;“一定要搞好与步兵的协同,不能脱离步兵,在没有完成全面机械化之前尤为重要”。许光达大将的这些观点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也表明了他对装甲兵建设发展的思路不仅清晰,而且超前。思路是思维的结果,正确的思路来源于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思维是以坚实的思维底蕴来支撑的,许光达大将的军事思维底蕴来源于何处? 许延滨:父亲在装甲兵建设与发展中展现出来的思路清晰、超前,有其必然性。1926年在黄埔军校炮兵科的学习、1930年到1932年的红军反“围剿”作战实践、1932年在苏联开始的学习生涯、1938年回到延安后的组织教育训练实践、1942年开始的抗日战争实践和之后的解放战争实践,父亲的这种经历,恰好吻合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也吻合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发展与成长规律。 从军事素养上讲,他受到当时最先进的军事理论的影响。黄埔时期接触的是炮兵知识,红军时期深受毛泽东战略战术的熏陶,在苏联学习期间接受的是苏联的军事理论,并且深入研究了美、日、英、德等外军战术。各种军事营养在他脑海里不断积淀,在“抗大”组织教育训练期间得到升华,并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与完善,使父亲的军事素养与军事思维完成了向军事家的过渡。 从政治素养上讲,他受科学的理论影响很深。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父亲的国文教员就是共产党员。临近学校的一些进步老师,如徐特立、周以粟等经常为他们讲演,一起讨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这些都对父亲的思想影响很大。1926年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父亲每个星期日都到广州农民协会听党的时事报告和党内教育,同时他还阅读了社会科学、共产主义ABC、帝国主义浅说等书籍和资料,使他进一步懂得了共产主义。在苏联学习期间,父亲如饥似渴地攻读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和马列的经典著作,使他的认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要知道,哲学被人们誉为聪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科学的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只有真正深入到人们的思维深处,成为思维底蕴,才能主导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时代意识上讲,他受现代化影响较大。从1926年学习炮兵知识到1936年学习汽车、坦克等知识,接触的是工业时代的意识,是机械化的知识。从当时情况来讲,这些意识、知识是超前的、先进的,特别是在我国仍处在手工业时代,机械化更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新名词。 知识改变的是人的思维。正是由于父亲掌握了这些先进的、科学的、现代的知识,使他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更加科学。当然,父亲自己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只是将才,而不是帅才,因为我的逻辑思维强而形象思维不够”。记 者:“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这是毛泽东主席对许光达大将高风亮节的高度评价。从后人的角度看,难以理解许光达大将的让衔举动。是他风格高,还是他品质的客观体现? 许延滨:读懂父亲的内心世界是困难的。父亲的思想代表了一个理性社会的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处事的基础。他终身鄙视跳梁小丑和政治小人,从不和这些人交往,以至在高层获有“清高”的声名。我在知天命之年才体会到他那“峰高无坦途”的境界和悲天悯人之一代儒将的坎坷。那么父亲成为军事家的特质是什么呢? 中国历史上几乎真正的军事家无一不是哲学家,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无不围绕在“象”、“数”、“理”的范畴内去讨论、去追溯宇宙本源的命题。中华民族先哲们总体的思维特征:宏观性、直观性、重人性、重“和”……蕴涵了兵学与哲学的相通。中国的哲学家与军事家、文臣武将,大多是兵学与哲学兼于一身。他们往往以兵论哲,在论述兵学时又每每以哲谈兵。父亲短短的一生充满了兵哲相融的气息。人们太多的是看到他身后的绚丽、传奇、辉煌,而少知的是他的思想脉络。每当穷尽在“极端”彰显人性的关节时刻,他对人、对荣辱、对生死都表现得那样大度、宽容。他把理性表达得如此从容、安详而近于完美。也就难怪当代哲人大家们对他的人生美誉:“光被四表,誉达三江”(季羡林);“夜深逢老兵,不知涕何从”,“宜作军民范,永为邦国光”(赵朴初)。华罗庚教授称他是“真正的军事家”。父亲是湖南人,军史学家对中国1988年认定的军事家评论说:唯湘籍军事家真是一本让人百读不厌的“天书”,毛泽东用兵如神,彭德怀、粟裕指挥恢弘而磅礴,许光达打的是精品中的精品!还有王船山、杨度、谭嗣同、蔡锷、黄兴,刘少奇、左权、贺龙……等等数不清的中国革命的探索者与实践者。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结晶?或者说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说不清楚。但从父亲的身上看到的是坚持、忠诚、血性与博爱的集合。 从黄埔军校学习期间面对蒋介石的反共浪潮,旗帜鲜明地在登记表上写下“死不退出共产党”;到受林彪一伙迫害时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扉页上写下“百战沙场驱虎豹,万苦千辛胆未寒。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闲。”父亲一生都把“咬定青山不放松”作为对党的信条。在那些妄图篡党窃国的丑类面前,父亲像许多老帅、老将一样,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宁可光明磊落地死去,决不低下一个共产主义战士高昂的头颅。对待战友、部属却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爱。杨林寺战斗结束后,红二军团全委会上,邓中夏表扬许光达说:这次,是许光达救了我们!许光达却说,这不是功劳,是耻辱!这一仗是不应该打的,是红六军四分之一烈士的鲜血救了我们,是洪湖儿女用生命救了我们!他对决策失误造成红军将士的伤亡非常痛心。后来,他把对战友和部属的爱渗透到作战要求上去。他指出:“有勇气有胆量是对的,但若不与细腻的战术、技术相结合,仍然达不到歼敌的目的。认为宁肯落个没有战术素养,也不愿落个胆小鬼的观点,应在干部思想中予以纠正。有战术素养,能发挥战术与技术的指挥员,不等于胆小,在战斗中既能消灭敌人,又能减少自己的伤亡,才算优秀的指挥员。”也正是难以忘怀战友们的流血牺牲,父亲对待生活和荣誉始终保持低调,总感到对革命的贡献甚少,而党和人民给自己的荣誉太多,让衔降薪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自然举动。记 者:几年前,我曾拜读过您的大作《面对未来战争的哲学思考》,深受启发,对“战争是一个‘场’,是追求和谐的艺术”,“战争是操作时间能力的对抗”,“能量是体现战争意志的工具”等观点至今记忆犹新。您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未来战争,认为未来战争的对抗与角逐是“哲学与思维的较量”,这是您自己的感悟,还是对许光达大将思想脉络的传承? 许延滨:或许两者都有吧。为了搞清楚父亲痴迷一生的“军事”,我用了近40年的心思去整理、汇总、考证,我以身试验核爆条件下有关数据、在边境枪林弹雨中布阵、组织数字化作战装备实验……都是为了把父亲最终没能自己完全表达出来的想法由我来客观地表达出来。为了搞清楚父亲的思想脉络,我从近代史和无数战例、从西方哲学史回归到中国古典兵学,最后一不留神掉进了“周易”里。这时才发现“乾坤”也不尽人意啊!不该让我这个缺少“菩提”之缘的人经历了不该经历的事;没有“般若”天分之人知“道”了、看“道”了、听“道”了不该知道、看到、听到的事,于是乎脑子里就产生了本不应该想的却偏偏想“道”了。 不少人看到父亲1926年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笔记,1932年在苏联学习期间的学习笔记,惊叹其详尽、工整,标图准确美观,“今日的学员远比不上他那时的逻辑功底!”专家学者在审看《许光达军事文选》的文稿时惊叹作者对协同作战、未来战争模式、机械化、现代化军队建设等一系列思想,超前了半个多世纪,其觉醒之早,角度之新,难以想象。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反映?因为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真正的军事家,无一不是兵哲相融,以哲谈兵、以哲论战。我军36位杰出军事家,无一例外! 我感受到了父亲兵哲相融的气息,也受华罗庚教授的熏陶,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自然学科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体验与磨练,形成了现在的思维体系。因此,你看到的那些作品,大都以哲学的角度进行论述。
0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