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潮汕文化

新闻中心 > 潮汕文化

  • 百年中山路,浓浓桑梓情!珍贵旧影再现昔日时光 潮汕文化

    百年中山路,浓浓桑梓情!珍贵旧影再现昔日时光

      在侨乡汕头,中山路是一条横跨金平、龙湖两区的老马路,其中的不少地标建筑,承载着华侨爱国爱乡的深厚情感,成为连接华侨的情感纽带,见证了城市的发展,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近日,一场以《汕头1988——中山路》为主题的文化沙龙在市彬园警史馆温馨启幕,摄影家方建平以其独特的视角,精选了70余幅珍贵的中山路历史照片进行分享。   上世纪80年代,华侨们怀揣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纷纷回国投资兴业,为汕头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山路这条老街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山中路、中山东路的拓建,汕樟立交桥的崛起,林百欣广场的落成,集装箱码头的繁忙景象,共同构成了汕头这座城市的繁华画卷。而不少地标性建筑,都凝聚了潮商与华侨的智慧与汗水,它们见证了汕头从一个老商埠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的辉煌历程。 ▲中山路与汕樟路交界处的汕樟立交桥(摄于1988年)   如今,中山路依旧坚守着它的历史使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海湾隧道的穿海而过,粤东城际铁路车站的加紧建设,以及中泰立交桥的蜿蜒盘旋,生动描绘着汕头这座城市的每一次飞跃与变迁。 让我们跟随旧影像漫步中山路,那遥远年代的欢声笑语,似乎在耳边轻轻回响,引领我们穿越“时光隧道”,重温那段由潮商与华侨共同书写的故事。 中山路:上世纪20年代初具雏形——见证时代变迁   在上世纪80年代,喜欢城市摄影的方建平,为了记录下当时汕头城市发展的进程,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其中就有中山路各个点位多种角度不同建筑的摄影作品,这些照片记录了街道和建筑的细节,重现了1988年的中山路,是珍贵的影像资料。   据方建平介绍,上世纪20年代,中山路已初具雏形。当时从汕头到潮州的轻便铁路车站,就设在中山路的同益市场附近,所以老一辈的人都把那里称为“电车头”。当时中山路西从红砖楼后来拆建成金凤坛起,东至汕樟路。   如今的中山路笔直又宽敞,街道两边,高楼林立,马龙车水,煞是热闹。可在上世纪50年代,中山路真正能称得上马路的只是到公园路为止。那时从红砖楼到公园头这段路是用柏油铺成,路的中间还有一条绿化带将两边隔开,两旁建有人行道。而从新兴街再往东,就像农村乡道一样狭小,而且弯弯曲曲。路的两边多为低矮小屋和农田菜地,除了市东堂和林家祠堂再也找不到像样的建筑物了。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期,马路才慢慢向东延伸。1964年中山四小建成,那四层楼高的“大洋楼”成了当时中山路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上世纪60年代末,位于公园头的工艺大楼以五层楼高的雄姿屹立在中山路,成为中山路最为壮观的建筑物。而大楼前面的马路旁因为宽阔平坦,所以一到夏天晚上,便成为附近居民纳凉的好地方。 ▲上世纪60年代末,工艺大楼以五层楼高的雄姿屹立在中山路,成为当时中山路最为壮观的建筑物   上世纪70代初期,中山四小前面低矮破旧的民居被拆掉,建设为八层高楼。这一举动揭开了汕头市旧城区改造的序幕。自此之后,春梅里、林家祠等等,一片一片的旧城区改建方兴未艾,一幢一幢的高楼大厦在中山路耸立起来。   据市民林先生回忆,在上世纪70年代末,市东堂曾改名为公园区“人民会堂”,经常放映电影。当时在供电公司上班的他,经常领到单位发的电影票,到“人民会堂”看电影。记忆中他曾经一夜看了三出潮剧题材的电影,分别为《刘明珠》《王茂升进酒》《闹开封》,时长达4个半小时以上。这段快乐的青春时光铭刻在其岁月的烙印之中。 中山路经历风风雨雨,已经完全脱胎换骨,重新焕发出了青春活力,成为城市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 红砖楼:中山路首座——由潮商和华侨筹建的建筑   红砖楼位于汕头市中山路与镇平路,民族路交叉处,即现在金凤坛的位置,二层混凝土结构,因外铺清水红砖,故名红砖楼。它既是中山路的起点,又是中山路第一座由潮商和华侨筹资兴建的建筑。 ▲红砖楼全貌   追溯红砖楼的历史,还得从清代官吏方耀说起。清同治7年(1869),方耀调任潮州镇总兵。光绪三年(1877)调任广东陆路提督后,在各地修缮善堂,救济收养孤儿。光绪八年(1882),方耀又联合六邑会馆总商会的陈光兴、萧捷茂、萧同吉、薛同泰等侨商组成善产管理机构,取名“同济善产”。于1903年建成同济医院,即红砖楼。同济医院建筑面积1809.55平方米,院后地基909.22平方米,二层混凝土结构,整幢楼房内外砌“清水”红砖,正面顶处有“同济医院”四字。   据老汕头人口口相传,红砖楼当年是用非常坚硬的红砖,灰浆是用糯米和红糖搅拌而成,十分坚固。同济医院建成后,方耀积极扶持,长期高薪聘请医疗人员免费为贫苦百姓看诊。1939年汕头沦陷,同济医院停办,1944年2月,国民党地方政府将同济医院的财务移交丰顺县卫生院。   1939年6月21日,汕头沦陷,警察局撤退至韶关,红砖楼就成了日本人的军部。后改为日本宪兵队队部。伪警察局也设于楼中。1945年汕头光复之后,国民党汕头市政府重设警察局于红砖楼。楼下还设有拘留所。   1949年10月24日,汕头解放。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汕头市军事委员会公安接管部”设于红砖楼。至1950年3月15日,汕头市人民政府成立,公安接管部改称公安局后,才搬离红砖楼。空出来的红砖楼成驻汕部队的营地。   1955年2月,汕头市人民防空委员会成立,委员会常设机构“人民防空指挥部”办公地点就设在红砖楼。   1987年2月,因扩建马路,红砖楼拆建,后建成金凤坛。   红砖楼从建成到拆除,有着80余年的历史,它曾多次易主,见证了汕头的变迁和发展。时至今日,人们在闲聊市区老建筑时,仍然念念不忘“红砖楼”。 中山饭店:华侨回汕——喜欢前往就餐的饭店之一   中山饭店是3层高的骑楼建筑,当年位于公园路与中山路交界处,靠近中山公园,正门上了楼梯就是饭菜部,摆设简易的木桌和木椅,是一间外表普通的饭菜馆。据老一辈汕头人回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中山饭店、人民饭店、大华饭店和新兴餐室陆续成为当时汕头有名的饭店,不少潮商和华侨回到汕头,在游览完中山公园后,就会到工艺大楼参观,随后到中山饭店在内的几个饭店就餐。 ▲中山饭店全景(摄于上世纪80年代)   据《中华料理潮菜文化丛书》的《潮菜名店》一书介绍,在上世纪50年代,中山路及其周边地区还相对简陋,但中山饭店作为当时较为知名的建筑,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改革开放后,随着汕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山饭店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山饭店厨师力量相当雄厚。饭菜部有刘绍雄、朱桂溪、方立升、郑燕弟、刘雄南等;米制部有陈锦明、洪瑞娇、邢义明、古锡臣等;鱼粥部有蔡利泉、陈德雄、黄维新、黄楚华等;甜汤部有黄木海、谢佩君、黄楚辉、林瑞珍、姚惜芳等。   饭店名菜有红炆猪脚、煮咸菜鳗鱼等。米制部主要生产面包、馒头、花卷、油条和咸煎饼。最值得一提的是楼下门店的甜汤部与鱼粥部,吸引了大批顾客,节假日期间必定爆棚,人们排长龙等吃碗鱼粥或甜汤成为一景。   当年中山饭店辖下有新兴餐室、中山冰室与中山公园茶室,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海内外游子如今仍念念不忘。 汕头中世贤伊梨大楼:鎸刻侨胞——重教兴学桑梓情   汕头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是1904年由潮籍商人陈雨亭创办的华英中学堂,到今年有120年的历史,为社会培养出无数的优秀人才。改革开放以后,很多旅居海外的潮汕华侨和港澳同胞,纷纷参与家乡的建设,慷慨捐资兴建学校。在这股民间捐资办学的大潮中,汕头一中喜获泰国华侨陈世贤伉俪的捐赠,建成一座包括礼堂和若干体育场馆在内的世贤伊梨大楼,谱写了一段侨胞心系桑梓、重教兴学的动人情谊。   陈世贤祖籍汕头潮阳,1948年前往泰国创业,经过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在泰国创建了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并担任首任主席。他曾担任泰国潮州会馆名誉主席、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等职,荣获过泰国国王御赐的二等白象勋章。陈世贤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从1979年开始就多次向家乡和内地其他地区捐款捐物,为潮汕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汕头一中世贤伊梨大楼就是其捐建的项目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汕头一中正在筹划建设一座新礼堂,恰逢陈世贤回到汕头,他听闻此事随即主动提出捐款资助这座礼堂大楼的建设。这座大楼于1997年7月奠基动工,1999年9月竣工落成,共耗资人民币2700万元,其中由陈世贤伉俪捐出的资金为人民币500万元。大楼落成后,汕头一中为表达对陈世贤关心家乡教育事业善举的敬意和感谢,特意将大楼命名为世贤伊梨大楼,希望以此来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和树立报国之志。汕头一中世贤伊梨大楼占地面积248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大楼呈欧陆建筑风格,分为南楼和北楼两个部分。 林百欣国际会展中心:首届潮商大会——在此举行   汕头林百欣国际会展中心位于林百欣广场,坐落于中山路与长平路之间。2005年6月18日,首届潮商大会就在这里举办,出席大会的有来自泰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以及北京、南京、郑州、上海、天津、广东等地的39个潮人商会代表团和庆贺团共610人。大家抱着交流、合作、服务、发展的宗旨踏上了日思夜想的故土,共同的心愿就是,通过此次大会,构筑起在商言商、提供商机、共谋发展的交流合作大平台,唱响潮商的品牌,树立起潮商旗帜,促进各地潮籍企业做大做强,为国家和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1月08日 
    阅读全文
  • 11.18,四海潮人大团圆丨“两大盛会”倒计时10天 潮汕文化

    11.18,四海潮人大团圆丨“两大盛会”倒计时10天

      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简称“两大盛会”)将在汕头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两大盛会”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是汕头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各地潮籍乡贤的一次大团圆,吸引着全球潮人的目光。截至目前,主办方收到全球263个社团和商会报名,预计出席人数约2500人,这将成为汕头近年来举办人数最多、会期最长、代表最广的国际盛会。   对此,汕头提出要办一场合作共赢的经济盛会寻根圆梦的文化盛会薪火相传的青春盛会互助共享的团结盛会“经济、文化、青春、团结”这四大主题对当下的汕头意味着什么?   经济,是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底气。作为全国首批经济特区,汕头的经济发展是立身之本,更是城市之根、特区之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广大海外侨胞与家乡的紧密联系,汕头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关系。从1984年爱国侨领谢国民在汕头投资第一家外资企业至今,汕头吸引来自约4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6000多家,接受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赠款物总值人民币逾百亿元,“两大盛会”的举办有望推动汕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文化,是汕头讲好侨乡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实力。近年来,侨批、英歌舞等潮汕传统文化火出海外,尽展汕头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樟林古港、镇邦美食街、番客街等历史文脉“保育活化”,勾起了四海乡情。汕头还通过文化引侨积极“走出去”,奔赴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等地开启多场文化之旅,架起文化之桥。一个个潮味十足的精神符号,唤起了海内外中华儿女不忘根脉的桑梓情怀。   青春,是华侨精神、潮商精神薪火相传的活力。“侨”是汕头最大的资源和优势,一代又一代的海内外潮人如何接力发展,既是华侨的愿望也是侨乡的思考。近年来,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涌现许多潮汕青年翘楚,他们积极发挥新生代优势,逐渐成长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潮二代”“侨二代”主动回乡看看,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以青春为主题的“两大盛会”在为潮青提供展现风采机会的同时,更能推动全球潮青合作交流。   团结,是海内外潮人刻在内心深处的基因。自申办“两大盛会”以来,来自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等4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团组纷纷赴汕头考察,近400批次的交流活动迎来近6000人次。“百千万·桑梓情”公益行动发起10个月以来,募集捐赠资金和捐建项目超过8亿元。如何以“侨”为桥、以心相交、以商兴业,实现海内外乡亲的双向奔赴,正是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的题中之义。   “两大盛会”是一个平台,是一次机遇。汕头如何通过“两大盛会”的举办来凝聚人心、凝聚共识、推动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值得海内外潮人期待。目前,两大盛会的筹办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将努力为全球潮人同胞奉献一届独具特色精彩纷呈的国际盛会。

    11月08日 
    阅读全文
  • 共赴一场文化盛会! 潮汕文化

    共赴一场文化盛会!

      留民族之根,铸文化之魂。一部华侨史,也是潮汕文化、华侨文化的发展史。百年来,无数潮汕先民乘坐红头船远渡重洋,出海谋生,一封封“银信合一”的侨批又伴随着海外游子的家国之情漂洋过海,重回故里。潮侨在汕头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印记,形成了浓墨重彩的侨乡文化与潮侨精神,更是成为连接华侨华人与家乡的重要纽带。   “侨”文化是汕头重要的城市符号。即将在汕头举办的“两大盛会”,也将是一场寻根圆梦的文化盛会。这场海外赤子与家乡人民的“双向奔赴”,将在文化双向交流交融中,赓续中华文脉,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中华文明影响力,唤起海内外中华儿女不忘根脉的桑梓情怀,凝聚侨心侨力,共绘家乡发展最大“同心圆。   “潮汕先民‘下南洋’养家糊口,寄回来的第一封肯定是平安批,就是向家人报平安,此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寄回银信合一的家书,这便是‘侨批’了。”不久前,“90后”民间侨批收藏家袁喜群向汕头市捐赠了100多封侨批和28个猪仔币。在他看来,每一封泛黄的侨批,都记录了华侨在异国他乡谋生创业的艰辛,以及对故里的无尽思念。   每一封漂洋过海的侨批,都记载着一段故事。袁喜群先生捐赠的这一批侨批,是他走遍潮梅揭多个乡镇收集而来的。这些侨批档案最早为1930年间,距今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主人家是新加坡华侨沈邓秋。侨批信件内容丰富,既有对家人朋友的牵挂,也有对家乡的思念。“这个家族的侨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潮人精神的一种体现,既有历史价值,也有时代意义。我希望这些侨批能够让下一代了解老一辈侨胞艰难而又励志的奋斗史,特别是唤起海外华侨华人和后代的家乡情,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袁喜群说道。   一纸侨批历沧桑,两头相思家国情。一百多年前,樟林古港的红头船上满载货物和千万潮汕籍“下南洋”的华侨,在海外谋生打拼、扎根生芽,而又再次回乡投资兴业。侨批文物馆内“写批”“拣批”“送批”“批来了”4组雕塑,具体、生动地再现了侨批的产生、从水客到批馆的嬗变和侨批业的运作过程,体现了潮人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爱乡爱家的精神品格,浓缩展现着华侨文化中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近年,汕头市把征集、收藏、整理侨批档案的工作划转汕头市档案馆。同时,抓住社会关注侨批的契机,开展一系列接收捐赠侨批的活动。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工作人员苏霖告诉记者,汕头市档案馆现有馆藏侨批原件达到9万多件,实物357件。目前,《汕头市档案馆侨批资料丛编》编纂任务也已经完成。“4年来,有30多位华侨和收藏家陆续来捐赠侨批原件或电子数据,这些来自民间的侨批记载翔实,内容也是相当丰富,从中可以了解到祖国的国情,侨胞的乡情、家情与亲情。与此同时,侨批文物馆的参观热度也不断上升,近一年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来访的人数近20万人次。”苏霖说道。   如果说,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那“百载商埠”发源地小公园开埠区,则镌刻着潮人华侨奋斗拼搏、回馈家乡的精神烙印。当时,广大爱国华侨及有识之士在“实业救国”的倡导带动下,纷纷投资建设家乡。可以说,这是一座由一代代华侨前赴后继共建的潮人精神家园。近些年来,汕头也用“绣花功夫”,守护这份属于潮人的城市历史文脉,做好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工程,让百载商埠重新焕发活力。   去年以来,位于小公园开埠区中心核心区域,有着“汕头最老街区”之称的顺昌街区加快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步伐,计划打造成“咖啡文化一条街”,为市民和来汕游客提供一个品味咖啡、享受“慢生活”的好去处。目前,街区改造工作已经进入尾声,招商工作也正在有序开展。“在改造中,我们坚持尊重历史肌理的同时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一方面我们在保留街区原状基础上进行修缮,比如复原招牌、雕花等;另一方面,在内部装修上我们充分考虑现代人的需求,通过增设洗手间等实现功能升级,并在街区道路上铺设下水道。”汕头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祎晴说,保育活化工作的重点,在于打造一座“活着的”“会呼吸的”老城,最终使街区留人、留形、留神韵,再现小公园的历史记忆和人文风情,让每一位远离家乡的潮人可以在这里寻根溯源,真正让小公园成为连接潮人心灵的纽带。   如今,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假期,这片骑楼街区总是人山人海,人们走进这里拍照打卡,更是带动了汕头文旅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开业至今的飘香小食店,人气一直很旺。小食制作区整齐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潮汕粿品,不仅吸引着外地游客尝新,也吸引着老一辈汕头人以及海外归来的潮人,在这里找寻记忆中的味道。“这个店从我爷爷那一辈开始,传承到我这儿已经是第三代人了。我们亲历了小公园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两年小公园的人气越来越旺,商业业态也越来越丰富,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见证小公园再次繁华热闹。”老板郑一伟说道。据统计,街区内现有商户500余家,其中夜间商户超400家,今年上半年已累计洽谈品牌商家600余家,实现小公园的历史性跨越发展和活力升级,打响“美食+文化+旅游+消费”的特色名片。今年上半年总客流量超过1057万人次。   今年八月,东南亚国家掀起了“侨批热”——汕头市“三江出海、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先后走进马来西亚吉隆坡、柬埔寨金边等地,吸引当地侨团商会、知名侨领、华文学校师生代表通过展览了解这段红头船下南洋的拼搏时光。   一封特殊的回批也跨越山海,送到了老华侨方侨生手中,带来熟悉的乡音,更唤起了华侨浓浓的思乡情。“Very romantic(十分浪漫)!”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会长方侨生亲手打开回批,泪眼盈眶。原来,批信中将方侨生的母亲当年在汕头求学时的打油诗编成童谣,清脆的童声唱出百年前青春印记,上面还有方先生母亲的学籍档案和成绩单,以及广东汕头华侨中学学生创作的画,还原百多年前的求学情景。“看到时很开心,很激动,特别是听到被改编成童谣的百年打油诗,太有心了,太珍贵了,这份礼物无价!”穿越百年的“浪漫七言”,击中老华侨的内心柔软处,儿时记忆与浓浓乡愁涌上心头。   在马来西亚新山市的柔佛古庙,铿锵豪迈的锣鼓声响起,一群“梁山好汉”闪亮登场,他们挥动英歌槌,快速翻转叩击,步伐铿锵有力,呐喊声响彻四方,马来西亚首支英歌队成立。新成立的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义兴英歌队和远道而来的汕头潮阳后溪英歌队同场献演,让大家看到传统文化交流和传承的火花。   “12年前,我们这里农历正月廿一的‘柔佛古庙众神出游’活动,有107好汉的英歌舞队伍在这里表演,很震撼。这一次,我们成立马来西亚英歌队,也有了23名队员,希望可以把潮汕英歌舞更好地传承下去。”马来西亚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义兴英歌队副队长纪伟忠说道。   跨越古今,连接中外。去年以来,侨批、英歌、潮剧、潮汕美食等接连“出海”,奔赴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等地开启多场文化之旅,为海外潮汕人“记住乡愁”“寻根溯源”架起文化之桥。一个个潮味满满的文化元素,更是成为筑牢华侨“根、魂、梦”的精神符号,唤起海内外中华儿女不忘根脉的桑梓情怀。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也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动力。   “走出去”也要“引进来”!这两年来,一批批海外潮人也回到故里,在汕头一路寻根。“潮”“侨”文化交流热闹非凡,乡愁根脉正越扎越深。   近年来,潮汕英歌舞持续火爆“出圈”,受到许多华人华侨的喜爱。今年6月,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日本、阿联酋、比利时、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苏里南等10个国家的海外潮人社团负责人和华裔新生代代表专程来到汕头,在10天的培训班中沉浸式感受和学习“中华战舞”。加拿大潮属总会副会长奚克栋也跟随着教练的节奏,上手学习了身法、槌法等基本技巧,感受到英歌舞的魅力。他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能够把英歌舞带出海外,让更多加拿大人真正感受到中华的传统文化。   在培训班上,当了近30年英歌舞领队的翁丁侠忙个不停,他一边示范分解动作,一边纠正学员舞姿。天气炎热,衣服早已湿透,翁丁侠始终不愿在课间休息。“他们从世界各地专门来到汕头学习英歌舞,不仅是‘千里迢迢’,而是‘万里迢迢’,这让我非常感动!无论多累,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潮阳忠精英歌队队长翁丁侠坦言,虽然忠精英歌队曾外出表演多次,但同时教这么多侨胞跳舞还是第一次,“这次培训班,从英歌舞招式、动作,到画脸谱、锣鼓乐队训练等等,我们都倾囊相授,只希望他们能够将咱们潮汕英歌舞带到国外。”培训班结束之后,再次结出了硕果。不久前,6个国家的参训成员相继在当地成立了英歌队,把潮汕记忆带到海外、留在海外侨胞的心坎上。   共同的民族根脉、共同的文化烙印,是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感纽带。海内外潮人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潮汕文化记忆。一杯醇香滚烫的工夫茶,便能唤起海外华侨的根脉记忆。今年8月,坐落于中山公园内的潮汕工夫茶文化展览馆开馆,这座由泰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总会捐资400万元建设的展馆,成为海外华侨找寻根脉的基地。   据了解,汕头开埠后,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小公园临街的骑楼商铺大多都设置了或大或小“茶盘家伙”,热情招待顾客,而这杯工夫茶也带旺了沿街的生意。“潮汕人热情好客的精神品质也在这里得以体现。后来,这种独有的潮汕文化、潮人精神也跟随着一代代华侨华人过番出海,传承至今。”工作人员许燕纯介绍道。后来,茶叶和茶器跟随着红头船从樟林港出发,在商人云集的汕头埠码头放射出去。时至今日,潮汕工夫茶已然成为潮籍华侨的文化标识,也是潮汕人在侨居摸得着也闻得到的乡愁。“我们中国在泰国的华侨很多,我来做这么件事,就是想带泰国的华侨回到家乡。以后有时间我应该要多回来看看,还要多带一些年轻人回来,回来寻找中华家脉。”泰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总会会长王志民说道。   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因侨而立、因侨而兴。写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汕头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密集开展与海外潮籍侨胞特别是重点侨领侨商的“面对面”联谊交往。今年1月至9月,我市共对接海外华侨华人团组来汕考察、开展交流活动达122批,超900人次,“侨”的身影频频出现。   “两大盛会”举办在即,汕头以“经济、文化、青春、团结”为主题,扛起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责任担当,谱写潮人大家庭的新篇章。汕头提出,将办一场寻根圆梦的文化盛会,打造全国潮侨历史展览、潮学文化论坛、潮语电影周等系列品牌活动,推动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们相信,这场盛会将汇聚起全球潮人的智慧与力量,在“双向奔赴”中,留民族之根、铸文化之魂,广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磅礴伟力,共圆复兴之梦。

    10月24日 
    阅读全文
  • 75年前的今天,五星红旗在小公园升起!汕头解放! 潮汕文化
    阅读全文
  • 陈平原探寻古城“文眼”,领略文化之美 潮汕文化

    陈平原探寻古城“文眼”,领略文化之美

    大约二十年前,我开始谈论潮州这座四线小城。最初的动因是有感于国人过分追求“国际化大都市”——据《中国青年报》2003年11月14日报道,中国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如何“走出千篇一律的城市想象,拒绝依样画葫芦,关注并尊重自家脚下这座有文化、有情趣、有个性的城市”,变成了迫在眉睫的大问题。而在我看来,单就生活质量而言,文化悠久且经济发达的小城更值得推崇(《城市的韵味》,《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22日)。 本来只是泛泛而谈,没想到第二年《南方日报》组织大型系列报道“广东历史文化行”,其中涉及潮州,引述我“活着的古城”的说法:“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人,你出门一抬头就是一座唐代的古寺,一上街碰到的是一口宋代古井,你会感到你和历史融为一体……”(《依托丰富的历史资源,构建古城文化旅游圈潮州重现“十八梭船廿四洲”》,《南方日报》2005年11月14日)。大概正因此,《广东历史文化行》正式成书时,邀我撰写引言。 潮州古城历史城区 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我的引言初刊《同舟共进》2006年第4期,题为《深情凝视“这一方水土”》。很可惜,《广东历史文化行》(杨兴锋主编)直到2011年方才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为减少主观色彩,引言改题《从“民族化”到“多样性”》。该文开门见山:“如何深情地凝视你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一方水土’,是个既古老又新鲜的挑战。说‘古老’,那是因为,在传统中国,类似地方志那样表彰乡里先进、描述风土名胜的著述不胜枚举。说‘新鲜’,则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推进,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成了一大难题。于是,发掘并呵护那些略带野性、尚未被完全驯化的‘本土知识’或‘区域文化’,便成了学界关注的重点。”文章结尾处,有这么一句:“很可惜,在这一回的‘历史文化行’中,历史文化名城潮州的迷人风采,没能得到很好的展现。”朋友于是激将:既然如此,你何不自己上阵? 可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潮学专家,只是对作为区域文化的“潮汕”以及作为古城的“潮州”饱含深情,且较为了解而已。除了与林伦伦、黄挺合作主编乡土教材《潮汕文化读本》(广东教育出版社,2017),刊行随笔集《故乡潮州》(商务印书馆,2022),还有两篇得意之作:一是2016年5月8日在“2016潮学年会”上的主旨演说《六看家乡潮汕——一个人文学者的观察与思考》(《同舟共进》2016年第7期),二是2021年10月22日在首届“潮州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发言《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古城》(《羊城晚报》2021年10月23日)。 2021年9月,我受聘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长,此后纵横捭阖,算是做了几件有意义的事;今年9月,我又被中共潮州市委、潮州市人民政府聘为潮州古城研究首席顾问,受聘仪式上哇啦哇啦说了一大通,好像胸有成竹的样子。其实不然,那是行夜路吹口哨,自己给自己壮胆。因为,这回任命包含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助力潮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参见《潮州日报》2024年9月2日相关报道)。 阅读潮州市社科联帮我整理的受聘仪式上发言,方才知道自己那天竟然谈了三个大话题:一,古城的魅力;二,申遗的艰难;三,组织研究的方式。后两者牵涉面广,且属于内部建议,没必要公之于众。值得复述的是第一个话题:乡情之外,我为何推崇古城潮州? 放眼全国,要讲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其实轮不到潮州。没错,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属于第二批。第一批1982年公布,24座;第二批1986年公布,38座;还有第三批以及增补的,目前全国共有14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再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潮州有9项(共22处),这在广东了不起,可放在全国,根本不算一回事。不说远的,我近期到访过的地级市,浙江绍兴32项、山西大同30项、陕西榆林22项。所以,我才会再三强调,潮州古城的魅力,主要不在有形的建筑或古迹,而“在于其平静、清幽、精致的生活方式”。 这里牵涉如何讲好古城潮州的故事。我多次谈及,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于“小巷深处,平常人家”。这一点,在潮州表现得特别突出:“打个比喻,古城潮州犹如山水长卷,你必须静下心来,慢慢打开,仔细品赏,才能体会那些可居、可卧、可游、可赏的妙处。潮州不以风景旖旎或建筑雄奇著称,不是一眼看过去就让你震撼或陶醉。小城的魅力,在于其平静、清幽、精致的生活方式。若你有空在潮州住上几天,见识过工夫茶,投宿过小客栈,品味过牛肉丸,鉴赏过古牌匾,领略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你就能明白这座小城的特殊韵味。”(《古城潮州及潮州人的文化品格》,《南方都市报》2019年8月18日) 这回受聘仪式上的演讲,我的论述主线是,如何寻找古城潮州的“文眼”。谈论城市文化,文脉可观,文心可鉴,文眼则不怎么显山露水,需要有心人仔细揣摩、体味、抉发。“申遗”这篇大文章,有很多局部与细节需要认真经营,但首先必须考虑“风往哪个方向吹”,这决定日后工作的重心。若“文眼”选对了,关键时刻,可以四两拨千斤。我并不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古城潮州的“文眼”,只是提出问题,希望大家往这方面努力。 潮州古城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南宋的广济桥、宋代府第建筑许驸马府、始建于唐代的开元寺、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黄公祠、笔架山宋窑遗址以及始建于宋代的韩文公祠,再加上包含14座古民居的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这些当然都是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此外,我还看好始建于明代的古城墙以及仍在使用的四大门(上水门、竹木门、广济门、下水门),还有海阳县儒学宫、葫芦山摩崖石刻、太平桥遗址,以及新旧参半但视觉效果甚佳的牌坊街,这些都应该积极申报国保单位。 牌坊街 潮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与申报国保单位并重,如此两条腿走路,目的是“旱涝保收”。现实条件下,我们能做多少算多少;即便暂时申请不到,也对城市更新、文化建设、旅游发展有贡献。潮州人擅长深耕细作,所谓“种田如绣花”,古城保护与文化更新亦当如是——不追求大开大合,而是见缝插针,步步为营,看准了机会再全力以赴。 我多次提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大潮中,潮州人没在古城内折腾,而是去城外另谋出路,此举牺牲了发展速度,却保存了古城的基本格局与文脉,后人可据此大做文章,值得庆幸。不同于北方城市很多须靠考古才能呈现(最典型的当属开封的“城摞城”),潮州古城一目了然,可又是折叠式的,平时不显山不露水,随便拉开一角,仔细观察,很容易辨认出重重叠叠的历史痕迹。请记得,许驸马府的石地栿还是原件原状,也就是说,潮州古城这1000年水平面没有大的变动。踏着唐宋元明清先人的脚印,不难想象,这里的百姓步履稳健,波澜不惊。 但有一点,此地乃著名的“潮人故里”,或称“潮人根祖地”,当初无数先民为了生存,冒死犯难走南洋,带回来了财富、物产、语言乃至生活习惯,故这里的一切,并非天生如此,而是杂交融汇的结果——不仅仅是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中原与南粤的折衷,还包括大陆与海洋的碰撞。只不过随着时间流逝,退却了刀光剑影与惊涛骇浪,凝聚为一座可观可赏、可居可游的小城。 如何描述这座“活着的古城”,包括其喜怒哀乐与得失成败,我的看法是: 第一,政府从未进行推土机式的大拆大建,而是用绣花功夫进行微改造,这点殊为难得。古城至今仍以原住民的生活节奏为主,没有蜕变为纯粹的观光景点。如此一来,如何兼顾居民与游客不同的立场与趣味,对城市管理者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政府及商家当然希望“大发利市”,但古城内五万多原住民的利益诉求不能无视,否则,容易发生激烈冲突。另一方面,原住民的存在及正常生活,体现了古城的“烟火气”与“人间味”,正是这座小城依旧青春焕发、神采奕奕的关键。既要舒适方便,又要旺丁旺财,还要喜庆和谐,各方利益如何协调,考验着执政者的能力与襟怀。 第二,小城面积不大,完全可以用脚丈量,游客一路走来,晃晃悠悠,欣赏街道两边的日用民生,随时可以停下脚步观赏木雕、潮绣、陶瓷,品尝工夫茶或各式小吃。而且,此地居民闲散自在,不拘礼节,游客若愿意的话,坐下来品茶聊天,享受慢生活,也无不可。只讲方言这一短板,随着教育普及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已经大为改进。可以这么说,这是一座对游客友善但又不刻意讨好的小城。 第三,这里的旧城改造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不断地“打补丁”。表面上看,缺乏规划,不够气派,可往深处想,这应该是旧城改造的正路。“修旧如新”固然不好,近年很多城市吹嘘的“修旧如旧”,其实是统一“做旧”。所谓“打补丁”,就是不求统一,新旧杂陈,和谐相处。在欧洲老城,常会看到新建筑嵌入几根旧柱子,还特别标明。今年春节回潮州,看到牌坊街上新华书店正在改造,拆掉了三面墙,保留了外立面,我很高兴,希望能做成一座有历史记忆的地标性建筑。在新建筑里刻意保留某些旧物件,如一面墙或两根柱子,所花费的心思与金钱,比完全新建要大得多。但这么做,让我们可以随时享受“古今对话”的乐趣,城市因而显得有历史,有文化,有品位。 第四,潮州市政财力有限,于是以退为进,发动民众,“百家修百厝(祠)”。在我看来,这个口号很有智慧,是化阻力为动力的妙招。旧城改造中最容易出现的偏差,是政府及资本的力量过分强大,推土机野蛮推进,与小民百姓的利益强烈碰撞,因而酿成悲剧。若不执着于“焕然一新”,也不追求“全面规划”,而是出台政策,鼓励/协助百家修百厝(祠),可以有效化解城市改造中最为棘手的城市风貌、产权纠纷、百姓民生三者之间的巨大张力。虽然目前只是尝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对此举很看好。 第五,不是单打一,而是旧城保护+微改造+古物活化+民间立场,四手联弹,方才是我理解的古城潮州的魅力所在。未曾大拆大建,大概也是因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只能量力而行。雷声大而雨点小,潮州的旧城改造始终动作不断,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开始觉得这是弱项,如今则成了优点。旧城改造中古物如何活化,是个世界性难题。单讲保护还不够,最好能用起来。尊重百姓的权益,欣赏民众的智慧,调动民间的力量,潮州除了“百家修百厝(祠)”,还有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潮州“博物馆之城”建设已走过7个年头,如今系列展馆增至88家),以及众多老厝改造而成的网红民宿、茶馆、书吧等,在经济实力不强的小城,文化能有如此业绩,让人惊羡。 旧城保护与改造中,最难处理的是如何协调政府与民众、市民与游客、文化与产业、当下与长远的关系,不能说潮州是理想的案例,但作为“活着的古城”,其存在方式及发展路径,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这比“潮人故里”或许更具普遍意义。 《羊城晚报》20241018A7版 来源 | 羊城晚报 文丨陈平原 (作者系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潮州古城研究首席顾问)

    10月18日 
    阅读全文
  • 潮汕四市领导蔡永明、庄宋太、姚丽璇、吴伟达等分别会见香港潮州节筹委会一行 潮汕文化

    潮汕四市领导蔡永明、庄宋太、姚丽璇、吴伟达等分别会见香港潮州节筹委会一行

    高永文医生率筹委会成员乘坐高铁前往潮汕四市拜访    第四届“香港潮州节”是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由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主办,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广东海外联谊会、国际潮团总会及国际潮青联合会为支持机构,粤东四市海外联谊会合办,香港各潮属团体协办,2024年11月20日-24日(一连五日)在湾仔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展览厅1DE举行,设置逾150个摊位,以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地区划分,广邀海内外及香港商户参展并安排一系列文化节目表演及互动环节交流,是一次融合商务交流和文化推广于一体的大型品牌活动。 拜访汕头市委常委蔡永明等领导    第四届“香港潮州节”作为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享誉海内外的大型品牌活动,为了向家乡四市领导汇报是届潮州节的筹备情况,香港潮属社团总会陈振彬主席、林建岳监事会主席等首长特别委托常务副主席兼筹委会主席高永文医生,率领筹委会主席团专程前往家乡四市,分别拜访汕头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蔡永明,潮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庄宋太,揭阳市常委、统战部部长姚丽璇,汕尾市常委、统战部部长吴伟达等领导,介绍第四届“香港潮州节”的筹备情况及进度,以及商讨筹办高水平品牌活动的相关事宜。 拜访潮州市委常委庄宋太等领导    筹委会主席高永文医生代表香港潮属社团总会,诚邀家乡四市组团参与第四届“香港潮州节”,邀请家乡四市领导担任开幕式主礼嘉宾,获得积极支持和热情响应。同时他恳请家乡四市协助统筹、组织潮汕特色知名品牌及成功企业到港参展,充分利用香港的独特优势,把握全球经济复苏的机会,助力家乡产业对接和向海内外拓展业务,希望得到家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相信大家同心协力,搭建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平台,定能为香港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一场潮人文化及味觉盛宴。 拜访揭阳市委常委姚丽璇等领导    家乡四市领导一致表示积极支持合办第四届“香港潮州节”,透过香港正处由治及兴的大好形势,在香港这个联通世界的平台共同推广潮汕美食、弘扬潮汕文化。 拜访汕尾市委常委吴伟达等领导 揭阳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郑名扬,汕头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杨丹阳,潮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许润成以及汕尾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周金城等领导陪同接待。 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常务副主席马介钦、胡定旭,副主席黄志伟、吴家荣,副主席、国际潮青联合会名誉顾问胡炎松,副主席、国际潮青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诚杰,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常务会董史立德及夫人,副秘书长洪绮敏,总干事林梅以及主任罗思彬、秘书麦秀芳等参加活动。 第四届“香港潮州节” 主办机构: 香港潮属社团总会 支持机构: 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 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 广东海外联谊会 国际潮团总会 国际潮青联合会 合办机构: 汕头海外联谊会 潮州海外联谊会 揭阳海外联谊会 汕尾海外联谊会 协办机构: 香港潮州商会 香港潮州市同乡总会 香港汕头社团总会 香港揭阳同乡社团总会 及各属会 主    题:潮韵相传 时    间:2024年11月20日-24日(一连五日) 地    点:湾仔会展中心新翼展览厅1DE

    08月17日 
    阅读全文
  • 时间定了!2024潮汕非遗嘉年华活动将在汕头举办 潮汕文化

    时间定了!2024潮汕非遗嘉年华活动将在汕头举办

       中新网记者从26日在京举行的发布会获悉,2024潮汕非遗嘉年华将于7月10日至8月31日在广东省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举行。 2024潮汕非遗嘉年华活动新闻发布会暨2025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启动仪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2024潮汕非遗嘉年华活动期间,将通过举办非遗嘉年华、非遗市集、非遗国潮秀等系列品牌活动,展示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潮绣、潮剧、潮州工夫茶等非遗精品;    以非遗工坊、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华老字号为重点,依托非遗特色村镇、历史文化街区、景区等文化空间,线上线下结合开展活动;    通过“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方式,结合发动电商平台以探店打卡、引流推送、设置非遗嘉年华专区等方式开展线上宣传销售,让更多人认识非遗、感受非遗、爱上非遗。    据了解,潮汕地区非遗项目众多、历史悠久、工艺复杂、名家辈出,汕头工夫茶艺、珠绣、潮阳剪纸、潮阳英歌舞等既是让潮汕人引以为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潮汕传统文化的名片。推动潮汕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擦亮潮汕文化品牌,放大潮汕非遗的品牌优势。    与会的非遗传承人代表都表达了能多参与的愿望。大家一致认为,潮汕地区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举办非遗嘉年华活动有助于吸引全世界潮汕人在回乡过程中增进文化认同和交流合作,也能展示当代中国非遗保护理念融入当代生活、焕发生机活力的生动实践。 与会嘉宾共同启动2025第七届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主办方供图    2024潮汕非遗嘉年华合作签约仪式在会上举办。2025第七届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同时启动。    发布会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中国文化报社共同主办。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第十三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夏潮,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杨承志等领导和嘉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代表等近百人出席。

    05月28日 
    阅读全文
  • 新加坡南华潮剧社在柬演出:潮音绕梁 名动金边 潮汕文化

    新加坡南华潮剧社在柬演出:潮音绕梁 名动金边

       【中新社金边5月23日报道】一连三天,柬埔寨金边公立端华分校校长杨金义风雨无阻驱车10余公里,到新落成的潮州会馆观看新加坡南华潮剧社演出。他告诉中新社记者:“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现非常专业,演出非常精彩。演到动情之处,有许多观众甚至当场流下眼泪。”    5月19日至21日,应柬埔寨潮州会馆邀请,新加坡南华潮剧社专程赴金边演出。《苏六娘》《白兔记》《包公赔情》《扛石记》和《姐弟别》,好戏连台,经典演绎,潮州会馆5楼偌大的剧场连续三天座无虚席。曲终人散,余音绕梁。    “这是我们潮籍乡亲翘首以待的思慕和期盼,也是我们传承潮剧文化的一次活动展示,更是我们潮州会馆与新加坡南华潮剧社再次交流合作的重要成果。”柬埔寨潮州会馆会长刘明勤在19日演出开幕式上表示。 5月21日,新加坡南华潮剧社在金边演出。中新社    早在2018年,新加坡南华潮剧社就曾受邀到金边演出。潮州会馆秘书长李捷贵还记得,当时是在金边市中心的真腊剧场,演出场场爆满,圆满成功,南华潮剧社受到在柬华侨华人广泛欢迎。    六年后,南华潮剧社再次受邀来柬演出。这次演出舞台更大,观众更多。    南华潮剧社社长卓林茂希望跟剧社同仁一道把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他表示,今次率团到柬演出,一贺潮州会馆新馆暨端华大学新教学楼落成盛事,二是全柬规模最大的华校端华学校师生多有到场观演,乐见潮音潮剧喜逢传承良机。    卓林茂介绍,南华潮剧社的历史可追溯至1963年由一群志同道合的潮剧爱好者发起成立的“南华儒剧社”。2015年4月,该社获准为慈善机构。2018年成立55周年之际,易名“南华潮剧社”。目前剧社共有职工百余人,年纪最小者17岁,最大者已逾七旬。  5月21日,南华潮剧社在金边演出节目现场。中新社    近年来,南华潮剧社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足迹遍及亚洲和欧洲各地,所到之处,好评如潮。但荣光背后也隐藏危机,人才青黄不接成为它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卓林茂说:“我们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一辈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也因此做了许多有益尝试。”    这位“掌门人”坦陈,传统艺术传承推广对于一个民间团体而言是巨大挑战,“但是我们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持。”他说,为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戏剧的兴趣和热爱,南华潮剧社也在改变演出方式,不断创新。“比如我们选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武侠内容改编成剧本并把它搬上舞台。”    在5月21日举行的最后一天演出上,中新社记者注意到,现场观众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幼学少年,无不全神贯注,深深共情于表演者的喜怒哀乐。精彩之处,更是情难自抑,或笑或悲。也有观众摄录演出片段广发社交媒体,在金边各种聚会场合随处可闻手机里播放的潮韵潮音。    这是一次与金钱无关、与情怀有关的演出活动,演出者不取分文酬金,且来往机票自理。“今次潮州会馆邀请端华学校学生来看戏,开创了文化传承的新模式。”卓林茂说:“我们最大的心愿是希望通过跟柬埔寨观众,尤其是向年轻一代分享经典戏剧,让祖籍国和家乡的文化在当地得以传承和推广。” 

    05月24日 
    阅读全文
  • 驻泰大使韩志强出席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赴泰国“文化走亲”活动 潮汕文化

    驻泰大使韩志强出席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赴泰国“文化走亲”活动

    5月1日晚,前往泰国“文化走亲”的中国广东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携手泰国春武里府旧罔县文益英歌队,在曼谷知名地标河滨码头夜市广场共同表演英歌舞。中国驻泰国大使韩志强应邀出席活动。

    05月03日 
    阅读全文
  • 林楚钦、陈才雄、李红梅等出席湄洲妈祖祖庙纪念妈祖诞辰1064周年大会暨春祭妈祖大典 潮汕文化

    林楚钦、陈才雄、李红梅等出席湄洲妈祖祖庙纪念妈祖诞辰1064周年大会暨春祭妈祖大典

    5月1日(农历三月廿三)上午,妈祖诞辰日当天,湄洲妈祖祖庙纪念妈祖诞辰1064周年大会暨春祭妈祖大典在湄洲岛天后广场隆重举行,海内外妈祖文化机构代表、妈祖敬仰者及各界人士等上万人齐聚一堂,共谱海丝新篇。

    05月02日 
    阅读全文
共286记录 首页 «上一页 1 2 3 ... 下一页 » 尾页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