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美国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主席李大西博士与共青团中央宣讲团成员、二级巡视员李展腾博士一行到普宁市开展回乡寻根及调研活动。
李大西博士和李展腾博士一行首先抵达普宁市南径镇龙门村,参观了鲤鱼地生态公园、龙门宗祠、龙门学校等地,与镇村干部进行交流。在参观过程中,他们对家乡的发展变化表示由衷喜悦,对家乡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李大西表示,在美国一直都很想念家乡,这次回来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想发动协会里的潮汕老乡,回到潮汕来投资高新科技,来带动潮汕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尽力为家乡做一点小小的贡献。
之后,一行人还参观了方方故居和方方纪念馆,大家认真聆听潮梅地区共青团第一支部的第一任团支部书记方方同志的革命斗争故事,详细参观方方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及实物,对其革命事迹和精神表示了深深的敬仰。两位博士在参观过程中,对如何进一步研究方方革命史、发扬方方革命精神提出许多宝贵建议。
据了解,李大西博士此前曾牵头组织海内外乡亲捐资修建龙门学校,并为学校捐赠了墨兰图书馆,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美国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主席李大西
李大西有过很多头衔:他是出生于广东普宁的学霸,是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学生,是华尔街知名投资公司的董事,是“9·11”事件的亲历者,也是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的创始人。
不仅如此,李大西还是一个“搭桥者”:为科技与工商搭桥,为中国和世界搭桥。他曾表示,希望能通过协会把中外的交流搭起来,让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进而实现更多的合作与共赢。
李大西的“跨界人生”:从答爱因斯坦之问到搭中美科技之桥
李大西接受《GD TODAY》采访视频
“搭桥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李大西介绍,1997年他发起组织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1999年又成立创业投资公司,为回中国创业的留学生和科技人员提供帮助。后来,他推动创立了深圳留学生创业园,至今已孵化了包括朗科、迅雷、光峰科技在内的1000多家企业。
如今再谈到科技与创新,李大西认为中国既有应用端的优势,也有数据端的优势,近期引发关注的DeepSeek(深度求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他也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并称赞“这是最应该吸引顶尖科学家来的地方。”
赴美留学,“想解决爱因斯坦没解决的问题”
1948年,李大西出生在广东普宁,他的父亲是原普宁师范学校校长,母亲是小学教师。受父母的影响,李大西从小就喜欢问为什么,热爱探索未知事物。
“我小时候就对自然问题充满好奇,也很想探索宇宙的奥秘。”李大西回忆,在普宁二中就读期间,他曾用10天的菜钱买了一本《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并立下了要做物理研究的志向。
后来,李大西考上了华南师院附中,来到广州求学。高中期间,他自学了大学的高等物理、高等数学等课程,后来顺利进入华南师院读大学。1978年,李大西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山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开启了学术之路。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裔科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在北京讲学,李大西专门前往北京听课。李政道发现,当时的中国学生要出国留学很困难,因为没有TOEFL(托福)和GRE(留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考试可以参加,外国高校对中国大学生的水平也不了解。
李政道教授(左)与李大西
后来,李政道推动设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帮助了915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李大西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有机会去到世界科研一线做研究。”李大西回忆,在那场联合招考中,他考得了纽约大学的第一名、哥伦比亚大学的第二名。综合老师们的意见,他最终选择了纽约大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赴美留学第一年,李大西便在美国最著名的物理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他潜心研究高能物理,希望能拿个诺贝尔奖给中国人争光。他说起当时的心愿,“我一直想解决爱因斯坦没有解决的问题。”
1985年,李大西获得了博士学位,又继续搞起了博士后研究。在美国做了11年的物理研究后,李大西发现,超弦理论有点复杂,想要取得重大突破,至少还需要50年时间。正当李大西考虑转换方向时,一个华尔街猎头找了他,觉得他既然能做物理模型,肯定也能做金融模型,而且很快可以看到成效。考虑到当时学物理的人越来越多,中国的发展或许更需要金融,李大西便决定“跨界”去华尔街闯荡。
亲历“9·11”,从金融转向创业
李大西在华尔街闯荡了11年。从1991年到2002年,他先后任职于美国著名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和雷曼兄弟公司,参与了多项重要的风险投资项目,曾担任雷曼兄弟的副总裁。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那天,李大西上班迟到了十几分钟,走出地铁时,他发现一架飞机已经撞上纽约世贸中心一号楼,楼体破了一个大洞。他正想绕路去单位,第二架客机突然又撞上了二号楼,他才意识到那是恐怖袭击。
李大西当时根本无法想象,世贸大厦那么大的楼会倒下,同事的突然离世也让他感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死神擦肩而过后,李大西下了决心,“也许在有限的人生里,我们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9·11”事件后,李大西向公司提出辞职,决定投身创新创业领域,他希望能推动中国高科技的发展。在此之前,他其实早就做了许多创新创业工作。1997年,李大西发起组织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1999年,李大西与协会的核心成员成立创业投资公司,为留学生和科技工作者回中国创业提供帮助。
首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合影,中间为李大西
“我当时觉得中国要创新,要鼓励创业,很重要。”1998年,首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召开,李大西带了108名留学生代表回国交流。第二年,他又带了一个留学生团去深圳参加第一届高交会,并推动了深圳留学生创业园的创立。
“留学生回国创业,其实应该像哑铃一样,一头在国内,一头在国外,两头紧紧相连。”李大西说,海外留学生的根在中国,是一个待开发的人才宝库。当时他们回国创业面临着待遇和平台等现实问题,而留学生创业园则提供了一些便利。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深圳留学生创业园已经孵化了1000多家科技企业,其中有14家企业是上市公司,包括朗科、迅雷、光峰科技等知名企业。
“为中国和世界搭桥”
“为科技与工商搭桥,为中国和世界搭桥”,是美国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的宗旨,也是李大西的心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协会已经有1000多名会员,主要是拥有高学历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始终活跃在科技与创新领域。
1998年科技与工商国际研讨会,左一为李大西
谈到创新,李大西认为如今AI的发展备受关注,而中国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庞大的用户,在应用端有优势,在数据端也有优势。”
李大西提到了最近爆火的DeepSeek(深度求索),DeepSeek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训练出跟OpenAI比拟的模型,而且还是开源的。他说,“我觉得对中国是一个很大的鼓励,这说明中国不光是在应用方面,在原创方面,也可以跟美国齐头并进了。”
在李大西看来,要发展高科技,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如今,中国各方面的资助和政策都更好了,应该抓住机会去世界各地“抢”顶尖人才。他还看好自己故乡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最好的地方之一,既要吸引国内的人才,也要吸引国外的人才。”
李大西介绍,美国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经常会组织会员回中国访问,也欢迎中国的代表团去美国考察和交流。协会把双方的交流搭起来,大家在交流之中就会触发出火花,进而实现合作共赢。他说,“搭桥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