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团实务交流协作平台为国际潮青联合会发来贺信
潮团实务交流协作平台
11月08日新闻中心 > 所有文章
今年是庄世平先生诞辰110周年,今年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此别具意义的时刻,庄世平基金会将连同国际潮团总会、香港潮属社团总会等多间机构举办纪念庄世平先生诞辰110周年之“爱国者的典范──庄世平”纪念活动。这次活动由国际潮团总会执行主席、国际潮青联合会永远会长、庄世平基金会副主席陈幼南博士担任筹委会召集人。
11月06日一、潮汕地区的建制沿革 “潮汕”一词的本义,是潮州与汕头的合称。将“潮汕”作为一个地区的指称肇于民国时期。作为行政区域的冠称,是源于 1949 年 2 月设立的潮汕专区。 潮汕专区领有潮安、饶平、南澳、澄海、潮阳、惠来、普宁、揭阳 8 县,临时专署驻潮安,汕头为地区级市。1951 年 7 月,汕头专区改称粤东行政区。故此,作为行政区域意义冠称的“潮汕”一词实际上只存在了一年半。但人们仍将上述 8 县及汕头市的地域统称为“潮汕地区”,而且颇为普遍。潮汕地区现在的区划范围,已演变为汕头、潮州、揭阳 3 个地级市鼎立的格局。 潮汕文化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相融合发展的文化体系,其重要发祥地是古揭阳。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从潮汕地区的建制沿革史对潮汕文化的影响这一点来说的。“‘揭阳’是潮汕最早政区名称”。《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平南越王后于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重设南海郡,共领 6 县,揭阳为其中之一。这是揭阳为西汉旧县的有力证据。《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载,揭阳令史定降汉为安道侯。由此可知,南越时已置有揭阳县。 历史上潮汕地区首次建立中级地方政权是在东晋义熙九年(413 年),在古揭阳县治设立义安郡。隋开皇十一年(591 年),改义安郡为潮州,仍领 6 县,改海阳县为义安县,州治义安。由此,“取潮水往复之意”的“潮州”之名才开始在历史上出现,比“揭阳”一名的出现虽然足足晚了 700 来年,但自隋朝起以“潮州”作为行政区域名称,沿用千余年。特别是明代的潮州府是历朝在潮地置县最多的时期,影响最为深远。清同治元年(1862 年)汕头开埠,后起之秀的汕头,凭借现代港市的优越地位,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迅速地取代了潮州府长期以来在粤东的经济中心地位。大约在清代晚期,历史上出现了“潮汕”并称的说法。1906 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车。由此“潮汕”一词开始广为传播。 二、潮汕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作为汉文化分支、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潮汕文化,是一种以潮汕方言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潮州民系的文化共同体。潮汕文化是潮汕人的根,是广大海内外潮汕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要了解潮汕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就必须从潮州民系的形成历史谈起。因为作为潮汕文化创造主体的潮州民系,其形成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也是这个民系的文化逐渐走向成熟并自成一体,区别于其他地方民系文化的过程。判断一民系成熟与否,主要是从他们是否具有相对独立的本民系共同的语言、生活习俗和文化心理这三个因素来考量的。而这些因素的趋同,必须经过一个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潮州民系的形成,在宋代已见端倪,发展至明代中叶由量变达到质变,成为公认的一个人群文化共同体。 1、探究潮汕民系的雏形。 “潮汕大地民族发展史,是一个汉化的过程。粤东的主人,在三代有东夷人之迁入;秦汉时期,是闽粤人、南越人犬牙错杂;俚、僚称雄于南朝、隋唐;畲族在唐代曾与陈元光角力,终至退入山区和大量北迁而锐减;至迟到了宋代,已确立汉人在潮汕地区的绝对优势”。宋代,受战乱、仕官、游学、经商、耕种面积扩大等因素的影响,南下潮汕的北方移民和福建移民数目骤增,而其中又以福建移民数目居多。 潮谚有云:潮州人,福建祖。宋代名宦王大宝,明代学者薛侃、状元林大钦、兵部尚书翁万达,都是宋代由福建入潮的移民后裔。这些来自福建的移民,其身上既保持有中原、江南地区先进的文化素质内涵,在停留闽地时又积极地吸收闽地文化营养,由此,潮州民系在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被赋予倾向性较为鲜明的文化特色,时人有称:“初入五岭,首称一潮,土俗熙熙,有广南福建之语。……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漳、潮之分。” 可以说,及至宋代的潮州民系尚处于雏形,还没有形成自成一体的民系文化自觉意识。 2、明确潮州民系的成熟及潮汕文化内涵的固定成型。 潮州民系是在明朝中叶走向成熟的。首先,这是因为在明朝初期,潮汕方言成为潮州民系的共同语言,已成为民系成员认同、识别身份的基本标志。其次,是由于这个时期通行潮汕方言的地区,其行政区域已基本定型——潮州府,这就从行政区划方面将闽文化对潮汕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弱化。最后,潮州民俗在明代以后才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鲜明的地方风格特征,并流传至今。“现时公认的潮州文化基本特征的民俗事象,是潮州话、工夫茶、潮州菜、潮州戏、潮州歌册、潮州大锣鼓、潮州民居、潮州音乐、潮州特种工艺、潮州的宗族大姓村寨、潮州的游神出标等,它们的形成固然有一个酝酿积累或者移植流入的过程,其定型也并不在同一时间,但其成熟风靡,大多集中于明、清时期”。 由此,从明代开始,由潮汕民系创造的潮汕文化紧随着这个民系步入成熟期,其内涵和基本特征也相应固定成型,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这着重表现在潮汕话、潮汕风俗和文化心态已经渗透于潮汕民系的生活中,能够跨越时空和阶层而延续和传播出去。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1月04日  潮州赤凤镇葵山村的普通村民李军民曾经是村里的“南姜大户”,他有几年常种南姜。说到南姜的时候,他的感情相当复杂。   像很多潮州人一样,从有记忆开始他就对南姜很熟悉。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他,小时候还是集体化的年代,村里每家每户都会在自留地上栽种一株南姜。南姜每年都会挖出来食用,只要留下一小株,还会继续生长,就这样生生不息,每一年家里都不会缺了南姜。   赤凤镇的葵山村属于山地,土壤很适合种植南姜。南姜喜爱山坡黄土,远胜平原或者田地里的黑土,种出来的味道截然不同。   今天的潮州乡村,多数人也会在屋前屋外种几株南姜。如果从乡村走到镇上或者市区,你会发现,每个菜市场,南姜都不会缺席。因为,这是一种灵魂香料,是潮州人难以被代替的味觉坐标。   卤鹅(上图)如果没有南姜,就失去了最有标志性的味道,可以说是南姜成就了卤鹅,它们的关系,是孟不离焦,焦不离孟。所以才有乡谚:“择块南姜,去掉只鹅。”   粿条汤里的那点南姜末,也是这碗汤的点晴之作,虽然它在汤汁中浮泛四散,但形散神不散,一碗汤料有没有它,可能就是籍贯的区别。   年底腌咸菜也离不开南姜。著名的橄榄糁就需要大量的南姜末提香。“个钱橄榄个钱姜”,这句乡谚所描述的场景是橄榄糁制作的过程。这两种本来就具备独特香气的食材,以1+1>2的效果,成为潮汕美食的一个经典。   除了橄榄和乌榄,其他的小吃比如芥菜(潮州话谓之“贡菜”)、萝卜(潮州话谓之菜脯)也都需要南姜末来配味。这点南姜末,是吾乡泡菜在四川泡菜、东北泡菜、韩国泡菜面前骄人的理由。   街头的“甘草水果”也离不开南姜末。桃李、酸芒果、杨桃、番石榴、油柑……甘草先熬制成汁,同时加入大量的糖、盐、南姜,这道小吃,与其说叫甘草水果,其实不如叫南姜水果,毕竟甘草到处都有而南姜并不是。   其实南姜还不仅仅是一种食材。   李军民说到,小时候,他爷爷身上长了牛皮癣,那时候根本买不到治皮肤病的药,于是他爷爷就经常挖南姜,捣烂之后再泡上米醋,止痒效果极佳。      但李军民对南姜的感情不仅只有怀念。   几年前,他曾经亲自种植过几亩南姜,大概一千株的量,并不算多。那次经历让他难忘。   那年的谷雨之前,他花两千元买了一千株南姜苗开始种植。   刚开始种植的时候他是乐观的,因为当年的南姜在市场上卖得很好,一斤可以售到四五块钱。这一千株的苗如果管理得好,每株能产五六十斤南姜。   但南姜与其它姜不同,很难在当年收成,从种植到成熟要经过两三年,这时间差,足以让价格出现难以预估的跌宕。   一般来说都是这样的规律:某年南姜在市场上能卖出一个好价钱,于是就有一批人加入种植,那必然可以想象两三年后南姜的出产量很大,供大于求,于是价格又跌得很低。所以本来抱着大赚一笔的希望,两三年后却赔得很惨,这样的事经常发生。   李军民说他当时种的一千株南姜苗,粗略计算每一年需要花的费用如下:除草的人工费用一千元,肥料一千元,种植看护的人工费一千元,三年就是六千元,挖的时候,每人每天挖两百斤,如果工钱以每人每天一百五十元算,两万斤的工钱就是一万五。   那一年因为南姜产量巨大,每斤南姜的价钱低至一斤一块多钱,所以李军民种植南姜那几年,扣除相关费用,算下来就等于是白忙活了几年。   后来李军民就很少大规模种植南姜了。但葵山村的其他村民还是时不时有人种植。最近几年,南姜出现了一种病害,经常整片枯萎,农户们暂时没有找到应对的办法。      南姜:英文名为Galangal,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芭蕉目;姜科;姜族;山姜属;红豆蔻种。   和其他姜科植物一样,叶片上有横出平行脉,叶柄基部下延,互生。它有着匍匐、块状的根状茎,看起来像一块老树根,农户经常嫌弃它挖起来特别麻烦,比一般姜更深,更多的沟壑,还要出动镰刀来切割根部。挖出来后的南姜也要费更多工夫消除藏污纳垢或者把腐烂部分做些雕削。   每年五六月份是开花季节,南姜开花非常美,是白色的穗状花序,花香不浓但很清新。成片的南姜花,是它作为一个经济作物之外,被人忽视的审美价值。   《农桑辑要》一书中,在姜这个条目上做如下介绍:   姜宜白沙地,少与粪和。熟耕如麻地,不厌熟,纵横七遍尤善。三月种之。先重耧耩,寻垄下姜。……芽出后,有草即耘。渐渐加土;已后垄中却高,垄外即深。不得并上土。锄不厌频。   从这一大段介绍,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姜科植物的一些特点:适宜白沙地,山地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最为合适。土壤应经常保持湿润或靠近水源。黄河流域不适宜种姜。   这些特点,基本也是南姜的特点,只不过南姜仿佛是姜的升级版,形象比姜更桀骜,味道比姜更辛辣,成熟的时间也比姜更久。      南姜,带有浓浓潮籍色彩的食物,以气味强化自己的存在。它的气味来源是在根茎含有的芦苇姜素(Galangin)、山柰素(Kaempferide)、擗皮素(Quercetin)及挥发油。   人类从嗅觉得到的资讯,丰富得我们自己都难以解释。   这也许是某种动物本能,动物借气味判断和掌握着它们的生存环境,树木、植被、石头、沙土、花、草、河流、海水……动物本能让我们记得这些事物的气味,以及与之伴随的情境,还有与之链接在一起的回忆和情绪。   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代表作《香水》描述了一名嗅觉过人的天才格雷诺耶,小说里有一段关于幼年的他的描述:   在三月的阳光下,他坐在一堆山毛榉木柴上,木柴受热发出劈啪声。这时,他第一次说出“木头”这个词。在此之前,他看见过木头不下一百次,也上百次听到过这个词,他也了解它的词义,可是木头这东西并未引起他足够的兴趣,促使他花点力气说出它的名称。在三月的那天,他坐在柴堆上才说了出来,当时那堆木柴……最上面的木柴散发出烧焦的甜味,木柴堆深处散发出苔藓的气味,而仓库的云杉板墙遇热则散发出树脂碎屑的香味。   格雷诺耶是根据气味来说出事物的名称的。他极端化地形容出气味对于人类的特殊吸引力。   据说农耕发展之后,膳食也跟着彻底简化,于是我们的祖先也想尽办法为我们的味蕾和鼻子带来更多的体验,其中一种做法就是使用风味特别强烈的植物部位。香草和香料的产生就是基于这个原理(下图为南姜末)。      遗憾的是,在所有的香料香草中,南姜并没有更多地为人所知。   对于潮州人如此重要的一种灵魂食物,它的名声却是封闭的。外地人可能很难领略这种食物的微妙魅力,他们甚至很难将它和普通的姜分开。但对潮州人来说,姜和南姜,是完全不可互相替代的东西。   这几年潮州粿条店比较有名,不少粿条店开到外地。比如广州就有不少“潮州粿条店”,如前文所说,正宗的粿条汤会放南姜末,但很多外地人表示受不了这种特殊食材的特殊口感,南姜末干燥细碎,有点类似极细微的木屑,所以不少外地人吃“潮州粿条汤”的时候,会特意要求不要放南姜末。   美国生态人类学家尤金·安德森写了不少有关食物之生产与消费的论著,探讨人类如何利用、分类和认识他们的资源,其中有一本叫《中国食物》。在书中,他提出,中国食物的烹调比亚洲其他大部分地方更少使用香草和调味品,但调味品的目录并不小。中国土生土长的香料则说上几句——   他说到八角、花椒、桂,还有几种香草。并说道:“作为调料,没有一种比大豆的发酵物和蒜更重要”;“调味品分量小,通常由几种味道浓烈的东西组成,其中最多的是发酵的大豆制品、生姜以及蒜和葱。”   我注意到,书中提及的调料品,在葱蒜的名下细谈到了冬葱、红葱、韭葱、细香葱,甚至还有蕌头,但是,南姜却没有在此书中出现。而在百度百科上,关于南姜一项也写道:   古埃及时代,南姜被用作为烟熏材料。中古世纪时在欧洲,被作为药材与辛香料使用。直至今日,南姜仅余潮汕地区及东南亚地区仍在使用,其他各地已经极少得见。   
11月04日热烈祝贺国际潮青联合会名誉会长 陈一丹获颁授香港教育大学荣誉博士 日前,香港教育大学宣布,将颁授荣誉博士学位予陈一丹博士、葛兆光教授、张艺谋博士(按英文姓氏排序)等三位杰出人士,以表扬他们在所属领域对推动教育及启迪后辈所作的贡献。 陈一丹博士(荣誉教育学博士学位) (教大官网) 儒学经典《四书》中的《大学》开宗明义地揭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一丹奖创办人陈一丹博士一向奉如圭臬,并以此为训。他捐资兴学,教青年 立身治世之道,还牵头成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近年更斥资数十亿元,设立全球教育奖项,表彰和支持教育界杰出人士,乐育菁莪。如此热心教育,诚如其名:一片丹心。 以上是香港教大颁授陈一丹的赞辞。 陈一丹,国际潮青联合会名誉会长、腾讯的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及一丹奖创办人,他深信知识就是力量,一直致力推动内地互联网企业的慈善工作。 陈一丹1971年出生于惠州,祖籍广东潮阳(今天的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其祖父早年离乡下南洋谋生,祖母独自在家抚养儿子。陈一丹的祖母纵然目不识丁,仍独力将儿子栽培成村内的首位大学生。由此,陈一丹明白到教育对推进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陈一丹拥有深圳大学应用化学理学士学位,其后攻读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硕士,并获得新加坡管理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陈一丹是腾讯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作为首席行政官,他负责公司行政、法律及人力资源等事务。时至今日,腾讯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科网巨擘,旗下通信和社交服务连接全球逾10亿人。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于2007年成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成为互联网业界的楷模。他更于2009年创办武汉学院,开非牟利民办公益大学先河。 陈一丹深信教育可以提升人类福祉,2016年,他捐资25亿港元,设立全球教育奖项「一丹奖」,表扬对教育事业卓有贡献的人士或团队。 2019年,他担任哈佛大学全球顾问委员会和新加坡管理大学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自2021年起,他亦获委任为香港大学校董会成员。 2016年,陈一丹登上第13届中国慈善榜榜首,翌年亦在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上称冠。为表彰其对教育的重大贡献,陈一丹先后于2017年及2020年,获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及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11月03日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