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潮汕籍复旦教授林燕丹:一位会“发光”的杰出科研女性

文章栏目: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1日


近日,中国创造学会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C516组织有关专家对第十四届“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奖”进行终审评定,拟授奖:“创造成果奖”22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青年创新奖”8人(公示期为2024年11月22日至2024年11月28日)。其中国际潮青联合会名誉顾问、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林燕丹团队领衔的项目“基于人因工程的健康照明光源关键产品开发及应用”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奖”一等奖



林燕丹:一位会“发光”的杰出科研女性


林燕丹,1978年出生于广东省饶平县汫洲镇。1995年,她以优异的高考成绩从汕头市金山中学毕业,考入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开始了照明领域的求学和研究生涯。

林燕丹是我国照明专业最早的一批女博士,现担任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复旦临港产业化创新平台常务副主任、复旦大学先进技术发展中心主任,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第4分部中国国家代表,中国照明学会智能交通照明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汽车照明论坛 (IFAL) 主席,2024中国发明创业奖人物奖获得者、2024临港新片区十大科创先锋人物、2023世界工程联合会(WFO)工程领域杰出女性

林燕丹一直致力于光环境与视觉作业安全、效率和健康的关系的研究,她提出了光环境的人因工程学,带领团队常年攻克光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解决驾乘光安全、光健康的共性机理问题,攻坚影响安全驾驶的关键技术,并将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国防、大交通领域、医疗健康及智慧照明中;承担多项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智能半导体照明技术、照明与视觉作业安全、效率和人的健康关系的专项基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国家“863”、 “973”项目中照明的视觉机理与动态控制策略的研究;承担工信部十二五民机科研项目“民用客机机内照明系统人机工效技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期刊与EI收录50多篇,授权专利50余项。

光的缘起


林燕丹团队

“光是什么?”从林燕丹第一天接触光源与照明工程专业起,就从未停止过发问。光本身是一个物理现象,是一种电磁波,也是一种发光体,一种光源,一种材料,一种系统的组合。而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林燕丹还发现,光是一种能够跟人交互的神奇载体,它像是空气和水,我们的生命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光的变化,有明的、有暗的,有不同色彩的,有不同的空间,光不是单纯的一个物理量,它还是心理量,它还是生理量。

感知到光与人体的千丝万缕联系后,读研究生阶段,林燕丹就开始转向光与人体交互学的研究。“我研究生选修课程的时候,除了选光源类的课程,我还去选了生命科学类和神经生物学的课程,那个时候常常会去神经生物老师那边去看他们怎么做视觉刺激的实验,以及对脑机制的影响。”


光学实验室里开展实验讨论

这种对事物坚持到底的执着,是科研人员的底色。回想起那段光的启蒙,林燕丹说,当时的确是一边思考一边学习的,她也没想过未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就是觉得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去探索,然后就越学越有劲。在林燕丹看来,作为科研人员,前面是没有固定答案的,答案在自己手上。

从“光健康”到“光安全”,理想之光破茧而出

1999年起,林燕丹在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硕博连读,期间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作为中德联合培养博士赴德国达姆斯塔特技术大学(TU-Darmstadt)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照明技术研究所学习。这段学习经历对林燕丹后来在光与人体交互方面的研发创新产生很大影响。

“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发现说人眼的机制它其实跟脑的机制是联系在一块的,后来当我在一开始做大飞机项目的时候,我其实不是从灯的维度来考虑要在驾驶舱或者客舱里面设计什么样的灯,而是从光的维度先研究驾驶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能够更警觉,能够反应更快,不疲劳,更清醒。然后去找到它的机理之后再来做灯的指标设定。所以我做的其实是前端的研究,而不仅仅是这个产品的产出。”


林燕丹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汽车照明论坛(IFAL 2024)开幕式上致辞

林燕丹在研究中发现,很多疾病从发生发展到治疗的过程中,光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虽然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已经开始投入光与人体健康之间的研究了,但还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大家去做。

林燕丹的“光健康”领域是和教育相结合的。在教育照明领域,她研发了有利于保护学生视力和睡眠、情绪健康的照明标准及相应的照明产品,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能享受到她的研究成果。

后来,林燕丹开始转向“光安全”领域。在读研究生期间,林燕丹就开始关注光照明与驾驶安全之间的联系,通过和多个主机厂合作,研究了可以提高驾驶安全性的人车交互智能控制模式。


林燕丹获中国商飞感谢信

在国产大飞机C919上,林燕丹对客机客舱、驾驶舱的照明的研究为“中国创造”的人性化情景照明设计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给乘客和机组人员提供温馨体贴的舒适环境,也让飞行更加安全稳定。


林燕丹随中国商飞研究团队到南航飞行员训练中心考察模型机

继C919之后,林燕丹还做了很多其他机型的光应用,包括我国军工领域,在多个型号舰船的相关研发工作。在林燕丹看来,无论是C919,还是高铁等都是光在各个领域如何更安全、健康、科学的应用。因此,林燕丹一直在做的研究是从需求出发,解决光如何能够更好地服务人的问题,然后再回到实验室进行诸如光与人体交互的深挖掘,然后再落地应用,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林燕丹在复旦临港产业化创新平台

林燕丹始终认为,科研一定要与产业结合,做到实实在在的落地,形成测试实验室作为平台支撑、有社会需求的项目支撑、形成短、中、长期出效益的项目梯队建设。依托复旦临港产业化创新平台,林燕丹大力推动“智能机器人、宽禁带半导体和超越照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半导体微纳工程技术”四个创新中心的建设,与产业龙头企业紧密结合,共同构建核心领域研发高地。据悉,目前该平台已完成汽车光色智能品控系统、高效金黄光LED芯片、大场景感知超眼系统、镍基合金喷涂电极板、医疗医药细菌屏障包装系统等11个产业化项目落地。今年初,林燕丹获评“2024临港十大科创先锋人物”。


林燕丹获颁“2024临港新片区十大科创先锋人物”证书及奖牌

因在光环境人因工程学理论的成就和在飞机、列车和汽车领域的贡献,林燕丹于2023年10月获得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杰出女性奖,成为全球第五位该奖项的获奖者,也是首位中国获奖女性。WFEO成立于1968年,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和支持下成立的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工程组织。每年WFEO在全球仅评出1名女性获得该项奖项。

今年初,林燕丹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现有1700名院士,设有路德维希·诺贝尔奖获奖者通道,多名院士获得诺贝尔奖,另有30多名院士是欧洲知名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作为金山中学1995届优秀毕业生,林燕丹对母校有着拳拳深情。她一直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建立班活动基金和共济基金,为经济困难的师弟师妹提供大学的学费,并多次回校举办讲座和交流活动,为师弟师妹们分享自己的专业之路和人生经验。

“理想、行动、坚持”,这是林燕丹的座右铭,也是她认准一件事,不停深钻的科研写照。作为科研工作者,她探索C919大型客机基于人机工效的驾驶舱安全照明与基于乘客舒适的情景照明;作为复旦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她用科研思维来解决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作为坚守在光健康领域一线20多年的领军者,她发起国内第一个国际汽车照明领域论坛……从误打误撞进入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专业到一路逐光而行,在林燕丹科研创新的路上,没有早就计划好的伟大梦想,有的只是日复一日、脚踏实地的“坚持”而已。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