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大公报刊载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经民联执委、国际潮青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胡剑江专题文章《爱国爱港是对参选人最基本要求》,建言在新一届区议会选举中,要确保区议会参选人符合爱国爱港者的要求,真心服务香港。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经民联执委、国际潮青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胡剑江
原文:爱国爱港是对参选人最基本要求
大公报 A12:评论2023-09-27
文/胡剑江
行政长官李家超连日落区与居民交流,聆听市民对新一份施政报告的意见。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基层市民住屋问题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李家超向市民解释现行的一些公屋政策,并希望善用社会资源,帮助更多弱势及基层家庭改善生活环境,为下一代创造更多向上机会。
现时香港贫穷问题更多属于「结构性」,而非仅靠经济因素就可处理。笔者认为,特区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时,可借鉴内地经验,精准到位,弄清扶助对象,要有针对性,精准有效地扶贫脱贫。
香港贫穷问题不能忽视
乐施会最近发表报告,指出香港低于住户收入中位数50%的贫穷人口,较疫情前增加8.87万人,贫穷率增加1.7个百分点。按家庭月入中位数十等分计算,第一等分(最贫穷)月入只有2300元,较疫前大减34%;第十等分(最富裕)月入则达13.26万元,同期虽仅微增1.7%,但实际增了1.26万元,却足以扩阔贫富差距。
报告又指出,今年第一季整体贫穷率达20%,超过136万人处于贫穷状态,贫富差距由2019年疫情前的34.3倍,今年第一季扩大至57.7倍,反映了疫情后社会虽复常,但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经济状况更趋向两极化。但从报告来看,长期失业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譬如失业6个月以上的贫穷失业人口,就从3.68万减至1.48万。即使是在职贫穷人数,亦较疫前减约10%。
社署亦公布最新综援统计,8月底的领取个案总数约20.3万宗,较疫前同月减约9%,反映根据综援定义、需要政府支援的贫穷人口亦见下跌。精准扶贫亦包括全面扶贫,长者问题不能忽视,其他贫穷社群亦然。
在脱贫攻坚方面,内地已取得良好的经验,实施起来也卓有成效,非常值得香港借鉴。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就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精准分析致贫原因,针对不同贫困户的特殊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合适的资源投放在合适的地方上。
国务院按照精准扶贫战略制定一系列方针规划,要求做到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香港TVB纪录片《无穷之路》,就是讲述了通过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不同方式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故事;又如山东曹县政府,为解决当地长年贫困的问题,为全县免费发放计算机,改造电网提升网速,专设电子商务发展基金,引导贫困户做电商,结果短短几年间曹县逆转经济状况,成为全国文明的「超大型淘宝村集群」,并带动周边乡镇跟进发展,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贫困县一举蜕变成小康县。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脱贫攻坚战取得关键性成就,在精准扶贫的战略下,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取得了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
国务院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发展就业、易地搬迁安置、保护生态、配对教育及制定低保政策等方方面面去实践脱贫攻坚战,同时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精准有效分配社会资源
由此可见,内地精准扶贫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非常值得特区政府借鉴,根据香港贫穷人口的成因对症下药根治问题。特区政府可将资源集中在优化更多恒常现金项目及非现金福利,由公共房屋入手,加大、加快供应,解决贫穷家庭生活最高的居住成本,包括让长者不用在劏房捱贵租。
对于贫穷家庭的学童,可尽量减低这些贫穷家庭主要成本,比如由学校、社区组织提供托儿、补习以及其他课外活动,培育贫穷子女更全面地成长成才。另外,还可以通过增加福利金、增加最低工资、兴建更多简约公屋、提供更多失业人士的再培训机会及再就业津贴、订立完善的退休保障制度等方法以扶助贫穷家庭。所谓穷则变,变则通,期待行政长官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更多措施精准有效分配社会资源,帮助香港贫穷人口脱贫。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