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会董新闻

新闻中心 > 会董新闻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胡剑江:《爱国爱港是对参选人最基本要求》、《借鉴内地经验 精准有效扶贫脱贫》

文章栏目:会董新闻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3日


   9月27日,大公报刊载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经民联执委、国际潮青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胡剑江专题文章《爱国爱港是对参选人最基本要求》,建言在新一届区议会选举中,要确保区议会参选人符合爱国爱港者的要求,真心服务香港。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经民联执委、国际潮青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胡剑江


原文:爱国爱港是对参选人最基本要求

大公报 A12:评论2023-09-27

文/胡剑江

   新一届区议会选举即将举行,开启地区治理新篇章。新一届区议会选举对参选人提出更高要求,「爱国者治港」是最基本、也是硬性要求,在行事、往绩、立场上都要经得起考验。目的是要令区议会回归基本法定位,切实为市民服务,提升香港地区管治,确保区议会参选人符合爱国爱港者的要求,真心服务香港。
   在2019年的修例风波期间,一些鼓吹「港独」、「揽炒」的反中乱港分子混进了区议会,他们骑劫会议,肆意阻挠政府施政,令原本应为地区服务的区议会沦为政治斗争场所,损害了广大的香港市民福祉。幸得中央及时出手,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特区政府亦在完善地区治理方案中,对参选人的资格作出了规定,除了要得到「三会」委员的提名,也要通过资格审查。特区政府更引入履职监察制度,监管议员的不当行为或操守。
   杜绝以往区议会乱象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介绍完善地区治理方案时,多次强调区议会改革的三个原则,包括:国家安全必须放在首位、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以及充分体现行政主导。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区议会虽然是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但在「爱国者治港」原则上同样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笔者认为,完善这些机制目的就是要确保参选人必须以实际的往绩、表现争取选委支持,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保证新当选的区议员都是真心服务市民的坚定爱国爱港者,从根本上维护国家安全,杜绝以往区议会的乱象,并体现出以下三个新气象:
   首先是新机制有利于区议会吸纳更多元声音。在新的选举制度下,特区政府在完善地区治理的过程中既落实了「爱国者治港」原则,又引入资格审查制度,让爱国爱港而且有志服务地区的人有更多渠道参与区议会工作,确保了更多具专业知识、各方经验的有能之士服务市民,并从不同渠道收集意见。地方选区的扩大亦有利区议员以整体思维、大局观处理地方问题,有助于区议员全面地处理地区问题。新一届的区议会由委任、地区委员会界别选举和地区直选产生,能吸纳不同专长的人士、业界或工会代表进入议会,既有利集思广益,更针对性地解决地区难题。
   其次是优化议会结构,提升参选人的要求。新一届区议会将全面回归到基本法的定位。基本法第九十七条清楚表明:「香港特别行政区可设立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接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就有关地区管理和其他事务的咨询,或负责提供文化、康乐、环境衞生等服务。」
   区议会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令区议会回归本职工作,更好地履行其职责,从制度上全面提升地区治理能力。在当前的良好基础上,要求区议员既要维护好行政主导的体制,又要以香港发展及市民权益为己任,向特区政府反映地区管理和其他事务的意见。
   区议员要做到下情上达,协助政府宣讲政策,令市民掌握最新信息。香港过去就是因为盲目追求西方式民主,耗费太多时间,因此优化后的区议会必须实事求是,想方设法解决矛盾,推动经济民生发展,以提高市民的幸福感。
   确保议员真心服务市民
   最后是强化监察机制确保尽责履职。新的区议会设计引入资格审查及「三会」提名制度,可确保区议员为爱国爱港者,亦保障区议会不再成为反中乱港分子阻挠特区政府施政的工具,弥补了原有制度缺陷和漏洞,将国家安全放在首位。现时区议员须遵守由民政事务总署制订的《区议员及区议会辖下委员会成员操守指引》,日后还有履职监察机制,有助确保未来的议员在当选后可以全天候兑现服务选民的承诺,有助提高监察的能力,并按此进行相应的监督,以进一步加强对区议员的问责性及增加其工作的透明度,确保每位议员尽责履职,符合市民期望,同心合力服务市民。
   区议会改革的重点,就是回归基本法的初心。过去,一些反中乱港区议员利用区议会平台作政治争斗的工具,让民生事项被荒废,社区工作不进则退。现时回归初心,由民政专员担任区议会主席,更可以用一个更为中立客观的态度主持会议,期望未来在民政专员担任区议会主席的领军下,区议会、「三会」和关爱队可以各司其职,完善地区治理架构。

   9月23日出版的大公报刊载胡剑江专题文章《借鉴内地经验 精准有效扶贫脱贫》,建言特区政府参考内地经验,提出更多措施精准有效分配社会资源,帮助香港贫穷人口脱贫。
原文:借鉴内地经验 精准有效扶贫脱贫
大公报 A13:评论2023-09-23
文/胡剑江

   行政长官李家超连日落区与居民交流,聆听市民对新一份施政报告的意见。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基层市民住屋问题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李家超向市民解释现行的一些公屋政策,并希望善用社会资源,帮助更多弱势及基层家庭改善生活环境,为下一代创造更多向上机会。

   现时香港贫穷问题更多属于「结构性」,而非仅靠经济因素就可处理。笔者认为,特区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时,可借鉴内地经验,精准到位,弄清扶助对象,要有针对性,精准有效地扶贫脱贫。

   香港贫穷问题不能忽视

   乐施会最近发表报告,指出香港低于住户收入中位数50%的贫穷人口,较疫情前增加8.87万人,贫穷率增加1.7个百分点。按家庭月入中位数十等分计算,第一等分(最贫穷)月入只有2300元,较疫前大减34%;第十等分(最富裕)月入则达13.26万元,同期虽仅微增1.7%,但实际增了1.26万元,却足以扩阔贫富差距。

   报告又指出,今年第一季整体贫穷率达20%,超过136万人处于贫穷状态,贫富差距由2019年疫情前的34.3倍,今年第一季扩大至57.7倍,反映了疫情后社会虽复常,但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经济状况更趋向两极化。但从报告来看,长期失业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譬如失业6个月以上的贫穷失业人口,就从3.68万减至1.48万。即使是在职贫穷人数,亦较疫前减约10%。

   社署亦公布最新综援统计,8月底的领取个案总数约20.3万宗,较疫前同月减约9%,反映根据综援定义、需要政府支援的贫穷人口亦见下跌。精准扶贫亦包括全面扶贫,长者问题不能忽视,其他贫穷社群亦然。

   在脱贫攻坚方面,内地已取得良好的经验,实施起来也卓有成效,非常值得香港借鉴。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就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精准分析致贫原因,针对不同贫困户的特殊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合适的资源投放在合适的地方上。

   国务院按照精准扶贫战略制定一系列方针规划,要求做到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香港TVB纪录片《无穷之路》,就是讲述了通过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不同方式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故事;又如山东曹县政府,为解决当地长年贫困的问题,为全县免费发放计算机,改造电网提升网速,专设电子商务发展基金,引导贫困户做电商,结果短短几年间曹县逆转经济状况,成为全国文明的「超大型淘宝村集群」,并带动周边乡镇跟进发展,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贫困县一举蜕变成小康县。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脱贫攻坚战取得关键性成就,在精准扶贫的战略下,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取得了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

   国务院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发展就业、易地搬迁安置、保护生态、配对教育及制定低保政策等方方面面去实践脱贫攻坚战,同时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精准有效分配社会资源

   由此可见,内地精准扶贫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非常值得特区政府借鉴,根据香港贫穷人口的成因对症下药根治问题。特区政府可将资源集中在优化更多恒常现金项目及非现金福利,由公共房屋入手,加大、加快供应,解决贫穷家庭生活最高的居住成本,包括让长者不用在劏房捱贵租。

   对于贫穷家庭的学童,可尽量减低这些贫穷家庭主要成本,比如由学校、社区组织提供托儿、补习以及其他课外活动,培育贫穷子女更全面地成长成才。另外,还可以通过增加福利金、增加最低工资、兴建更多简约公屋、提供更多失业人士的再培训机会及再就业津贴、订立完善的退休保障制度等方法以扶助贫穷家庭。所谓穷则变,变则通,期待行政长官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更多措施精准有效分配社会资源,帮助香港贫穷人口脱贫。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