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澳门《市民日报》刊发专题文章《刘艺良:发展免税经济 扩湾区市场》,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国际潮青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刘艺良分别就“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免税经济,以及适度提升由港澳进境的内地旅客免税额提出建议。
刘艺良:发展免税经济 扩湾区市场
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刘艺良,分别就“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免税经济,以及适度提升由港澳进境的内地旅客免税额提出两份建议。他指出:免税经济对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起到支点的作用,建议发展免税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完善市内免税政策;优化免税商品结构,促进免税业务与有税业务融合发展;优化口岸免税店布局,推动口岸免税购物便利化;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做大做强大湾区免税经营实体;支持以横琴为试点提升离境退税便利化程度,推动国有商品进入免税退税零售管道。
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国际潮青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刘艺良
刘艺良表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免税经济模式是一种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开放行业模式。在中国旅客境外免税消费已占到全球市场三成以上的形势下,国内发展免税零售是加速境外消费回流、促进国内消费扩容提质的重要抓手。发展免税经济既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又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消费资源聚集,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他指,免税经济对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起到支点的作用,可吸引海外消费回流,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可提升流通效率,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双循环”枢纽能级;促进粤港澳零售融合,推进粤港澳消费市场一体化;集聚全球高端消费资源,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发挥合作区分线管理优势先行先试
但刘艺良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免税经济面临以下挑战和机遇: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免税经济受新冠疫情冲击及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影响较大;二是免税经济业态较为单一,未能设立市内免税店和离岛免税店;三是现行非离岛免税政策消费限制较多,销售对象和商品类别有限。同时,大湾区发展免税经济面临难得的优势和机遇,主要包括:一是庞大的出入境人流优势;二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驱动优势,广州、深圳均在加快有关规划或研究;三是国家支持免税政策创新发展的政策机遇;四是国家支持自贸区改革先行先试的战略机遇,大湾区有横琴、前海、南沙3个平台优势以及先行先试战略机遇。
对此,刘艺良提出以下建议:一、发展免税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完善市内免税政策。希望大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自贸区平台优势,将珠海、广州、深圳纳入新型市内免税政策试点城市,特别是可优先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充分发挥“分线管理”优势,率先先行先试。
经营实体线上线下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优化免税商品结构,促进免税业务与有税业务融合发展。建议国家层面科学确定免税业功能定位,针对境内居民对高质量消费的刚性需求,对照海南离岛免税的商品品类,探索扩大市内免税购买人群和免税商品品类;同时,把小部分无出入境记录的特殊人群纳入到市内免税店购买群体。其次,在目前大湾区口岸免税店烟、酒销售占比较高背景下,增加高端化妆品、婴幼儿用品和更新频繁的电子产品等商品,提升消费的多样性。最后,借鉴海南旅游零售综合体建设经验,率先支持在横琴等地创新大湾区消费业态,开发有税业务与免税业务融合发展的商业空间。
三、优化口岸免税店布局,推动口岸免税购物便利化 。一是支持口岸免税店在线化,对口岸免税在出入境补购及在线购物予以政策支持,突破购买场地限制。二是支援将口岸免税店与运输工具免税店打通,允许在飞机或者邮轮上订货,在入境免税店提货。三是适当降低商品准入门槛。建议在风险可控、便利可行的原则下,调整免税重点经营品种的进口准入条件,适当降低门槛。
四、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做大做强大湾区免税经营实体。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结合行业发展实际,从推动免税业的有序竞争出发,准许香港、澳门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与大湾区企业合作建设免税零售管道。鼓励现有经营实体加快数字化转型,运用数位技术发展免税有税业务、在线线下管道,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大湾区本地零售百货巨头与港澳有实力企业合作,提升管道建设、品牌经营等能力,蓄力打造市内核心商业圈免税店优质载体。
提升经港澳进境内地居民免税额度
五、支持以横琴为试点提升离境退税便利化程度,推动国有商品进入免税退税零售管道。推动免税店和离境退税店成为展示自主品牌、扶持民族企业,打造国货精品、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借鉴韩国经验,支援机场、口岸管理单位把引入国产品牌作为新一轮免税店招投标的前置条件。开设免税店国产品牌销售专柜,有针对性地扶持国产精品品牌孵化;在大湾区重要商圈开设离境退税销售专区,吸引境外客流集聚,实行“即买即退”的便利化措施;支持在横琴率先适当放宽现行的离境退税商品目录清单,营造便利澳门居民在横琴生活就业的购物环境。
另外,刘艺良就适度提升由港澳进境的内地旅客免税额提出以下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基于港澳社会的普遍诉求,予以深入研究其可行性,在综合“一国两制”优越性、世贸组织规则、回应港澳社会期盼、减少对内地市场影响等问题基础上,可适当提升经港澳进境的内地居民旅客免税额度。如有实施必要,可将群体现定于持《内地居民往来港澳通行证》依法往来港澳短期旅游的内地旅客,而持有中国护照的内地居民继续按照当前的查验标准;对短期内多次来往香港、澳门地区的旅客和经常出入境人员以及边境地区居民,海关只放行其旅途必需物品。
刘艺良:履职人大25载 与特区共成长
自1999年以来,刘艺良连续担任6届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他说:“这是同澳门特区共成长的25年,也是喜见澳门重要发展的25年。”
澳门特区全国人大代表团,素来被称作“最小代表团”:仅由12人组成,规模最小、人数最少。
刘艺良表示,澳门代表团认真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多年来已形成团结、务实、高效的优良传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和澳门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搭上国家发展快车 获得感幸福感益增
在他看来,当好全国人大代表,应紧跟时代发展和时势变化,深入一线考察调研,了解社情民意,切实反映澳门发展所需、民生关切。“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回望25年的履职经历,刘艺良感慨说:“我亲身感受、亲眼见证了澳门自回归祖国以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下,一步步成长、发展到现在这样繁荣景象的全过程。”
刘艺良指出:回归祖国25年,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以来,澳门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单一产业结构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从回归前的“小城市”到8000多万人口的大湾区“大市场”,从港、珠、澳隔海相望到一桥相连、高铁轻轨直达家门口⋯⋯刘艺良说,如今的发展变化是25年前所无法想象的,一切都是“梦想成真”。“25年来,澳门一步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持“VIP票”搭乘了我国发展的高速列车,澳门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愈来愈强。”
作为中国侨联兼职副主席、澳门归侨总会永远会长,刘艺良表示,自己亦担有团结侨胞、融通中外的责任。“归侨最突出的特点是拥有广泛的海外资源网络。”他说,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各项建设成就,离不开澳门侨界发挥的独特作用。
刘艺良将澳门逾10万归侨侨眷视作“特区的宝贵财富”。澳门归侨总会会员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源广泛,资源丰富,成为爱国爱澳、拥护“一国两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合作,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助力海内外华侨“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力量。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