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会董新闻

新闻中心 > 会董新闻

《潮商名贤谱》全球首发丨潮商风采绽放牛津大学“国际华商・清华论坛”

文章栏目:会董新闻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5日




2025年8月3日(伦敦时间13:30-18:20),第十五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暨《潮商名贤谱》首发式在牛津大学商学院举行。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共同主办,牛津大学全球发展与展望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协办,英国潮汕联谊会、英国潮汕商会、英国潮汕文商会提供友情支持,汇聚了来自全球专家学者、商界精英及侨界领袖,围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华商发展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开幕致辞:共话华商研究新起点
下午论坛正式拉开帷幕。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龙登高首先发表开幕致辞。他指出,华商研究不仅关乎商业实践,更是观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融的重要窗口。作为论坛发起人,他表示:“本次活动不仅搭建了东西方学术交流的桥梁,更开创了华商研究国际合作的新模式。”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李爔恒随后致辞。他强调,海外华侨华人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在推动中外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将与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等机构紧密合作,深入研究华商发展规律,助力华商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同时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侨智侨力。


特邀演讲: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

特邀演讲环节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主题,由牛津大学万灵书院Quondam Fellow、清华大学卓越访问教授马德斌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球家族企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员高旸共同主持。演讲嘉宾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陈六使讲席教授刘宏,英国萨里大学协理副校长熊榆教授,启迪控股副总裁兼启迪欧洲总部总经理林酌存,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教授,以及牛津大学全球发展与展望研究院主任王士东教授。各位专家围绕数字时代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地缘政治、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与教育模式等前沿议题展开精彩演讲。

刘宏教授深入剖析数字时代的地缘政治转型,指出在波动、不确定和复杂的全球环境中,科技竞争正重塑国家间权力结构与经济秩序,标准制定的“网络权力”成为关键。他特别指出,企业在此过程中承担特殊角色,华商企业技术巨头如华为与抖音已成为影响数字地缘政治与供应链重组的重要力量。

熊榆教授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深远影响,指出人类社会将从“共生阶段”逐步迈向“后工作社会”,其中人类需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他强调,面对超级人工智能的兴起,教育与制度必须前瞻性转型,培养具备跨界整合、伦理判断与价值建构能力的公民,以实现“幸福导向型社会”的转型。

林酌存副总裁结合启迪英国的发展实践,介绍了中英科技创新合作的最新趋势与深层动因。他指出,剑桥、牛津等地构成的英国“黄金三角”已成为全球科技孵化与创业网络的高地,启迪通过建设剑桥科技园等项目,成功对接英国高校科研资源与中国创新体系、培育出多项高潜力初创企业,并提出了华商企业融入英国创新生态需坚持的“不忘初心、入乡随俗、脚踏实地”三大原则。

潘庆中教授从工业革命与教育制度变革的关系出发,回顾教育体系在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演化轨迹。他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以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驱动的“第四次教育转型”中,亟需实现从标准化知识灌输到个性化潜能发展的系统性突破。

王士东教授从“AI时代下人类的变与不变”出发,探讨技术快速迭代中社会的深刻转型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他通过构建模型讨论AI社会下固执者比例与系统整体错误选择率的关系,指出人类社会应在盲从与质疑AI之间寻找动态平衡,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构建更加韧性和负责任的“人机共存社会”。

主旨演讲:正大集团

本届论坛亮点环节当属《潮商名贤谱》全球首发仪式。国际潮青联合会名誉会长、正大集团副总裁李闻海应邀发表主旨演讲,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伊巍博士主持仪式。李闻海回顾了其与清华大学合作推动“潮商学”研究的历程,并介绍了《潮商名贤谱》的编撰理念与文化内涵。他以《潮商名贤谱》中谢易初与庄世平两位代表人物的事迹为例,生动诠释了潮商兼具“家国情怀、开放格局、无界精神”的价值理念,并以“三江出海、一纸还乡”八字高度凝练出潮商精神内核,呼吁全球学界共同推动潮商精神的跨文化研究与时代转化。演讲的最后,李闻海现场向牛津大学赠送亲笔书法作品以志纪念,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新书发布与交流:《潮商名贤谱》展现潮商风采

在新书发布与交流环节,《潮商名贤谱》正式面向公众亮相。该环节由威斯敏斯特大学移民和空间研究中心主任王苍柏教授和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蕊博士共同主持。刘宏教授、龙登高教授与李闻海先生邀请英国潮汕联谊会会长李泽鋐博士、英国潮汕文商会会长林远景先生、执行主席黄嵩钧博士,以及全英清华校友会秘书长高远博士,共同为新书揭幕剪彩,并向与会来宾赠送新书。

随后,嘉宾们从学术、实务与文化经验等角度分享了对潮商精神及海外华商跨文化交流与创业奋斗的体会与思考。李泽鋐博士结合其在英创业和社团经验,强调新一代潮商在继承先贤开拓进取、心怀家国精神的同时也展现出积极开放、勇于融合的新姿态。高远博士则以非潮汕裔华商的“外部视角”指出潮商精神与华商精神的共通性。林远景会长从自身企业经营的经历出发,认为刻苦耐劳是潮商成功核心。黄嵩钧博士分享了其身为马来西亚华人在跨文化实践和海外文化传承方面的体验。嘉宾结合自身经历的生动发言,引起了在场听众的许多共鸣,也展现了《潮商名贤谱》一书的精神内核的现实延伸。

王苍柏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论坛汇聚各界人士、多学科交叉,产生了精彩的思想碰撞,特邀演讲聚焦前沿面向未来,主旨演讲和新书交流侧重回顾历史,在历史与未来的结合中华商精神一脉相承、在新时代延续与演进。他高度评价了《潮商名贤谱》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应,并期待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与侨社持续合作、推出更多成果。
汉学家谈儒商:探寻儒商精神的当代价值

论坛最后一个环节为“汉学家谈儒商”,由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现代经济史讲师刘紫昂和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研究员卢佳男主持,德国莱比锡大学白莎(Elisabeth Kaske)教授和德国齐柏林大学宁洲明(Matthias Niedenführ)教授从晚清小说与中国哲学出发,探讨中国商业文化在全球冲击下的演变及儒商传统在当代的张力与挑战。

白莎教授长期研究中国经济史,在这次演讲中她以小见大,聚焦于《官场现形记》中“买官卖官”“官商勾结”等小说描写,分析体制性腐败对儒商理想的扭曲,指出尽管小说属虚构,但深刻反映了制度困境与现代化滞后的文化根源。

宁洲明教授则从“关系理性”与“交易理性”的理论视角切入,分析中国商业文化如何在儒家伦理与市场逻辑之间寻求平衡。他强调应在坚守儒家道德底线的同时,引入透明、公平的制度设计,以实现儒商文化在当代的转化与发展。


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英国及世界各地的百余位听众,为现场观众带来思想启迪。英国科学院院士stephone Braodberry教授、香港大学陈志武教授等也参加了交流。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华商群体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深入挖掘商业文化传统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持久动力。作为全球华商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国际华商・清华论坛” 再次展现了其在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华商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球华商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碰撞与合作机会,也为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与繁荣贡献了智慧力量。
据悉,“国际华商・清华论坛”下一届将于2026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继续推动全球华商研究走向深入。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