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演讲环节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主题,由牛津大学万灵书院Quondam Fellow、清华大学卓越访问教授马德斌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球家族企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员高旸共同主持。演讲嘉宾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陈六使讲席教授刘宏,英国萨里大学协理副校长熊榆教授,启迪控股副总裁兼启迪欧洲总部总经理林酌存,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教授,以及牛津大学全球发展与展望研究院主任王士东教授。各位专家围绕数字时代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地缘政治、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与教育模式等前沿议题展开精彩演讲。
刘宏教授深入剖析数字时代的地缘政治转型,指出在波动、不确定和复杂的全球环境中,科技竞争正重塑国家间权力结构与经济秩序,标准制定的“网络权力”成为关键。他特别指出,企业在此过程中承担特殊角色,华商企业技术巨头如华为与抖音已成为影响数字地缘政治与供应链重组的重要力量。
熊榆教授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深远影响,指出人类社会将从“共生阶段”逐步迈向“后工作社会”,其中人类需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他强调,面对超级人工智能的兴起,教育与制度必须前瞻性转型,培养具备跨界整合、伦理判断与价值建构能力的公民,以实现“幸福导向型社会”的转型。
林酌存副总裁结合启迪英国的发展实践,介绍了中英科技创新合作的最新趋势与深层动因。他指出,剑桥、牛津等地构成的英国“黄金三角”已成为全球科技孵化与创业网络的高地,启迪通过建设剑桥科技园等项目,成功对接英国高校科研资源与中国创新体系、培育出多项高潜力初创企业,并提出了华商企业融入英国创新生态需坚持的“不忘初心、入乡随俗、脚踏实地”三大原则。
潘庆中教授从工业革命与教育制度变革的关系出发,回顾教育体系在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演化轨迹。他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以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驱动的“第四次教育转型”中,亟需实现从标准化知识灌输到个性化潜能发展的系统性突破。
王士东教授从“AI时代下人类的变与不变”出发,探讨技术快速迭代中社会的深刻转型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他通过构建模型讨论AI社会下固执者比例与系统整体错误选择率的关系,指出人类社会应在盲从与质疑AI之间寻找动态平衡,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构建更加韧性和负责任的“人机共存社会”。
在新书发布与交流环节,《潮商名贤谱》正式面向公众亮相。该环节由威斯敏斯特大学移民和空间研究中心主任王苍柏教授和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蕊博士共同主持。刘宏教授、龙登高教授与李闻海先生邀请英国潮汕联谊会会长李泽鋐博士、英国潮汕文商会会长林远景先生、执行主席黄嵩钧博士,以及全英清华校友会秘书长高远博士,共同为新书揭幕剪彩,并向与会来宾赠送新书。
随后,嘉宾们从学术、实务与文化经验等角度分享了对潮商精神及海外华商跨文化交流与创业奋斗的体会与思考。李泽鋐博士结合其在英创业和社团经验,强调新一代潮商在继承先贤开拓进取、心怀家国精神的同时也展现出积极开放、勇于融合的新姿态。高远博士则以非潮汕裔华商的“外部视角”指出潮商精神与华商精神的共通性。林远景会长从自身企业经营的经历出发,认为刻苦耐劳是潮商成功核心。黄嵩钧博士分享了其身为马来西亚华人在跨文化实践和海外文化传承方面的体验。嘉宾结合自身经历的生动发言,引起了在场听众的许多共鸣,也展现了《潮商名贤谱》一书的精神内核的现实延伸。
论坛最后一个环节为“汉学家谈儒商”,由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现代经济史讲师刘紫昂和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研究员卢佳男主持,德国莱比锡大学白莎(Elisabeth Kaske)教授和德国齐柏林大学宁洲明(Matthias Niedenführ)教授从晚清小说与中国哲学出发,探讨中国商业文化在全球冲击下的演变及儒商传统在当代的张力与挑战。
白莎教授长期研究中国经济史,在这次演讲中她以小见大,聚焦于《官场现形记》中“买官卖官”“官商勾结”等小说描写,分析体制性腐败对儒商理想的扭曲,指出尽管小说属虚构,但深刻反映了制度困境与现代化滞后的文化根源。
宁洲明教授则从“关系理性”与“交易理性”的理论视角切入,分析中国商业文化如何在儒家伦理与市场逻辑之间寻求平衡。他强调应在坚守儒家道德底线的同时,引入透明、公平的制度设计,以实现儒商文化在当代的转化与发展。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