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陈凯荣获“北京榜样” 称号。这份荣誉,是对他及中华遗嘱库十二年来社会价值与突出贡献的高度认可。他用十余年坚守,推动了遗嘱进入中国家庭,为数以百万计的家庭解后顾之忧,传和谐家风。
陈凯是中华遗嘱库创办人,现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遗嘱库项目办主任、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理事、第十一届民盟中央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三届民盟中央社会服务委员会秘书长、国际潮青联合会副会长等职务。
陈凯1977年出生,祖籍广东潮汕,在江西泰和县的蛇形村长大。2007年,陈凯赴澳大利亚一家律所交流学习,专攻IPO业务。在澳大利亚交流期间,他亲历了东西方遗嘱观念的强烈碰撞,在西方社会中,立遗嘱早已是寻常事,但国内家庭还停留在“谈遗嘱色变”的阶段。
他敏锐洞察到,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深沉爱意与财富传承意愿,从未因观念束缚而消减,只是缺少专业化的服务载体。作为专业律师,他目睹许多因遗产分割反目成仇的痛心案例。传统的法律事务,往往是等问题出现才来解决。他渴望找到一种更主动、更长远的方式。于是,他转向了“财富传承”领域。
回国后,陈凯专注于遗嘱问题研究。他认为律师不该只是冲突发生的救火队员,更应该是提前设计系统,预防风险的工程师。家庭矛盾如果走到诉讼,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亲情”。真正的智慧,是让问题不用走到法庭。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遗嘱服务日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人口众多,遗嘱服务潜在需求量大,遗嘱服务对于家庭乃至社会资产财富的有序继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领域。
基于对中华传统“孝文化” 内核的理解,陈凯创办了中华遗嘱库。2013年3月21日,作为中国首个关注遗嘱的公益项目,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的中华遗嘱库在北京启动,以 “安全、可靠、便捷” 为准则提供遗嘱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财富传承的融合。
中华遗嘱库首创构建了遗嘱保密机制,建立了一套符合法律规范的遗嘱服务流程,让遗嘱既具备权威性,也具有保密性,充分尊重遗嘱人的心愿,“生前保密、身后宣读”,保障子女不提前知晓,赋予老人自由决定财产分配、修改遗嘱的权利。
十二年实践中,陈凯带领团队探索出清晰路径:通过认知迭代、服务模式创新、矩阵式文化传播,系统性推动大众对遗嘱观念从 “财产分配工具” 向 “家庭责任延续”的认知升级。
中华遗嘱库研发多项独创技术,例如遗嘱人订立遗嘱时,填完个人信息,可直接在遗产继承条目打勾,明确是个人或共同财产、是否为唯一有效遗嘱,系统会自动生成规范遗嘱,既契合个人意愿,又提升效率、规范文本,该成果已申请专利。同时,设有遗嘱登记一体机与遗嘱证领取机,早期遗嘱证为护照式,查询不便且易暴露隐私,经创新改为卡片式,实现系统便捷查询与更好保密。
2024年,中华遗嘱库推出了“继承无忧”八大服务措施,八大服务包括建立联动、只需跑一趟、代办、关口迁移、延伸服务、异地办理、涉外委托、司法服务等创新机制,极大提升了遗产继承的便捷性。
自 2013 年中华遗嘱库成立至今,这位中国财富传承领域的开拓者,带领团队用十二年时间,悄然改变着中国人“谈遗嘱色变” 的传统观念。陈凯大力推动“遗产普及教育”,他写书讲学,分享案例,呼吁中国人正视家族传承。
2025年3月,陈凯再获民盟中央“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他组建的5.2万人志愿者团队,仅2024年就举办近1600场讲座及近3000次普法活动,覆盖1735个社区。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已在全国设立了56个分库,为57.2万人次提供了遗嘱服务,登记保管了35.7万余份遗嘱。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裁判文书网》公示了100余例涉中华遗嘱库的生效案件。人民法院在审判中根据中华遗嘱库出具的证明直接认定遗嘱真实合法有效。中华遗嘱库的实践,不仅解决了个人财产的继承问题,更影响了家庭关系、社会法治观念以及传统文化的变革。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