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夕,按照市委的分工,我参加筹备回归庆典前深圳各项协助服务的组织工作。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举世瞩目的大事,特别是临近7月1日,许多中央领导都来到了深圳,曾庆红同志也来到深圳。
他到深圳的次日一早,我陪同他去刚刚落成的麒麟山庄看望卓琳大姐。在从迎宾馆到麒麟山庄的路途中,我抓住机会,向他大胆地表达了深圳想竖立邓小平塑像的愿望。
记者:深圳想为小平同志立像由来已久。
李统书:对,小平同志是经济特区的倡导者和总设计师,是他的英明决策,才有了深圳今天的成功实践。没有小平就没有深圳经济特区,深圳人民对小平的感情,是任何言语都难以形容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深圳便在酝酿竖立小平塑像,希冀使之成为一个永久性纪念。小平逝世之后,这个愿望更加强烈。在1994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的厉有为同志,多次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讨论塑像的创作,征求小平家人的意见。经过几易其稿和多方选址,小平塑像和选点都已经准备好了。这是历届市委市政府以及深圳全体市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特区20周年成为契机
记者:当时你们的对话如何?
李统书:曾庆红同志听了我的汇报说,他对深圳人民的这种感情完全理解。我忙补充说,深圳市委市政府早已向中央打了报告,而且准备工作全部完毕,我们热切盼望中央快点批下来。曾庆红同志对我说,中央还要全盘考虑,上海和珠海也在着手做这件事,但是深圳工作做得比较早,抓得紧,你们可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时或另择机会考虑此事。
记者:特区20周年庆典便由此成为了竖立塑像的契机?
李统书:是的,和曾庆红同志汇报后,我心情很兴奋,感到踏实多了,马上向厉有为同志作了汇报,大家都很高兴。后来,中央批准了——同意深圳在建立20周年之际竖立小平塑像。市委、市政府把此事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庆祝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的头号工程。
准备好的碑文没能用上
记者:2000年,小平塑像工程圆满完成。这其中是否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李统书:说来又是机缘巧合。到了2000年,深圳经济特区迎来20周年,市委市政府组织盛大的纪念庆典活动,竖立小平塑像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我当时担任深圳市委副书记,恰好分管庆典筹备,见证了塑像由安放到揭幕的全过程。
起初,市委市政府为体现对小平的怀念,拟在塑像底部刻上纪念碑文。市委宣传部负责此事,很快拿出了一篇生动精彩的文章,并经过市委常委会讨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段碑文没能用上。
小平塑像亮相时彩虹当空
李统书:在塑像施工期间,我们经常去现场督查。塑像底座的石料是从福建选来的最好的花岗岩。施工单位和全体工作人员都恪尽职守,把修建这个塑像当作光荣的、重大的政治任务,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为了保密,同时也为保护塑像,位于莲花山顶的小平塑像一直用木架围着。记得11月9日,揭幕前夕的一个下午,我在现场指挥拆架。那天阴雨蒙蒙,随着木架一块块拆掉,小平同志塑像一点点在众人面前亮相。这时,天气突然放晴,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像一架虹桥横跨在莲花山和笔架山之间。这时,有人尖叫了起来,“快看啊,你们快看啊!”在场的人都无比激动,仰望着天空,有人拿出随身带的相机,记录下了这难得的一幕。
历时七年终圆梦
李统书:随着揭幕仪式的临近,我们多次“演习”揭幕仪式。本来,随着绳子一拉,披在小平身上的红绸就应徐徐落下,但是,当时彩排时覆盖在塑像上的红绸布却总是半途“卡壳”,为此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反复演练,确保成功。
2000年11月14日16时许,正式揭幕的仪式终于到来了。随着江泽民同志拉动缎带,红绸布徐徐落下,邓小平塑像以大步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轻松。从筹划到揭幕,历时七年,深圳人终于成功圆梦,这是中国第一座以城市雕塑形式竖立的邓小平雕像。
全城欢送驻港部队进香港
记者:九七香港回归祖国时你担任市委秘书长?
李统书:对,那时候迎来送往工作特别繁重,我被委任为市接待工作的总指挥、总协调,深感责任重大。
记得欢送驻港部队一事,那天,接到有关部门通知,深圳组织基层若干机关干部和各界代表到部队营区举行欢送仪式,我觉得不妥,就立即请示当时的市委书记厉有为:驻港部队开赴香港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是国人所期盼的,举世瞩目,怎能在营区小范围举行?有为同志完全赞同我的意见,指示我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并得到了支持。
当晚,大雨滂沱。我们组织的大部队还没到,社会上自发的群众就已经整齐排列在部队进港的必经之路两旁。接着,大批组织的欢送队伍也来到这里,大家兴高采烈、豪情满怀地欢送人民子弟兵……那一天,接到公安报告,全市治安最好,连小偷都没发现。
香港回归庆祝活动结束后,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给深圳市委、市政府发来感谢信,表扬深圳的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