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3周年华诞。当天上午6时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在严格落实北京市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和个人防护措施下,21.8万名市民游客齐聚现场,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共同见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庄严时刻!
73年前的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新中国的诞生犹如磅礴的日出,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崭新征程。
当时的开国大典上,万众欢腾。当时,与陈嘉庚等代表等人一起登上天安门的海外华侨中,有位年仅39岁的年轻人,他就是蚁美厚,是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侨领中最年轻的一位。
▲蚁美厚
出身贫寒
1909年11月23日, 蚁美厚出生于澄海东里南畔洲村一户贫农家庭。父亲英年去世,家里失去顶梁柱,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蚁美厚尝尽人间艰辛。幼时的穷苦家境和遭受土豪恶绅欺凌的辛酸遭遇,使他学会吃苦,也使他十分憎恨“弱肉强食”的恶势力,逐步养成勤奋、耿直和富于正义感的品格。
1922年,旅泰著名侨领蚁光炎回故乡省亲、兴办公益事业。经塾师介绍及族长、家长的同意,蚁美扬被蚁光炎收为义侄,并改名蚁美厚。
百炼成钢
1925年春,年满16岁的蚁美厚被叔父蚁光炎接到泰国曼谷。为了培养侄儿,蚁光炎不是让他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而是让其从当学徒和勤杂工做起。好钢要淬火,育人先育志,这对蚁美厚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那段时间,蚁美厚白天扫地、倒痰盂、当跑腿、抄帐,干种种脏活粗活,晚上则去学泰文。蚁美厚知道,只有通晓侨居国的文字和语言,才能融入当地社会。蚁美厚做一行爱一行,且为人敦厚随和,事业心甚强。蚁光炎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经过10余年循序渐进的磨炼,公司里头各种业务事无巨细他都了然于心,都能从容应对。
到了1936年,蚁光炎当选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这时蚁美厚也开始成为蚁光炎的得力助手,蚁光炎让他掌控光兴利船务公司的财政大权。不久,又让他担任光兴利船务公司经理。年轻的蚁美厚在叔父蚁光炎悉心栽培和自己的勤奋努力下,成为曼谷商界的佼佼者。
抗日救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神州大地深受日寇铁蹄蹂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蚁光炎团结在泰的华夏儿女,成立“旅泰华侨各界抗日联合总会”, 蚁美厚协助叔父积极向侨众和华侨上层人物宣传团结抗日救国的道理,动员侨胞踊跃捐款捐物支援前线,并将所得款项和物资设法送到香港廖承志办事处,再由廖办转送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前线。当时,侨社中的抗日进步力量,也是通过蚁美厚与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蚁光炎联系的。对国内来泰宣传抗日和募捐的人员,蚁美厚总是协助叔叔蚁光炎给予热情接待,并为之提供交通和食宿的方便。
▲1938年,蚁光炎(前排左五)陪同黄兴夫人(前排左四)到泰国各地宣传抗日
蚁美厚由于长期在叔叔身边工作,受到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熏陶,为他日后继承蚁光炎先生爱国遗志奠定了思想基础。当时,在泰国出版发行的爱国报纸《暹京时报》《新时报》只要一出现经费困难,蚁美厚就“有求必应”。同时,他还以股东之一的身份,与爱国侨领代表一起创办了《中国报》,旨在宣传中泰文化,促进中泰亲善,团结华侨和宣传抗日。
1939年蚁光炎遇刺身亡,刚刚而立之年的蚁美厚没有屈服于邪恶势力,挺身而出,接过叔父蚁光炎手中的抗日救亡大旗,发誓将叔父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他一方面继续与侨界中进步力量保持密切联系,从经济上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另一方面努力协助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张兰臣促进中泰友好,做好团结华侨工商业者的工作,继续在侨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蚁美厚(后排右二)
只身回国
1949年6月初,蚁美厚接到中共中央的邀请,回国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他明知此去可能意味着将得抛弃优裕的生活和庞大的家业。当时他最小的孩子只有6岁,最大的孩子才8岁。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他毅然决然选择“弃小家顾大家”, 义无反顾地只身回国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蚁美厚出席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国外华侨民主人士全体代表(前排右一)
开国大典上最年轻的侨领
1949年9月,蚁美厚在中南海怀仁堂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0月1日,蚁美厚和陈嘉庚等其他海外归来的爱国侨领一同登上天安门,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爱国侨领们都激动得热泪盈眶。蚁美厚时年39岁,是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侨领中最年轻的一位。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并设宴欢迎以陈嘉庚为首的海外爱国侨领,蚁美厚也在应邀之列。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宋庆龄等也参加这一会见和宴会。当毛主席问到蚁美厚的姓名时,他回答:“我叫蚁美厚,蚁是蚂蚁的蚁。”毛主席风趣地说:“这个姓很少见。姓毛的人已经不多,姓你这个姓就更少了。”说得大家都乐起来。
奉命南下
1949年11月底,蚁美厚奉命南下广州工作。当时广州刚刚解放,百废待兴,粮食和各种日用品紧缺,社会治安严峻。中共华南分局负责同志叶剑英、方方等亲自找蚁美厚和邓文钊等人,希望他们设法从国外组运7万吨大米和尽量多的日用品来穗。蚁美厚和邓文钊等不顾个人安危,奔波于港穗之间。经过数月努力,购运几批泰米,投入广州市场,有效地稳定了广州局势。
抗美援朝初期,蚁美厚的夫人金素娟得知国内百废待兴,物资紧缺,从泰国汇10万港币给蚁美厚作为改善生活之用。可他一分钱也不乱花,全部拿来购公债,支持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当时有人笑问蚁美厚:“为什么不拿来投资,不也同样可以帮助国家吗?”蚁美厚答道:“目前国家财政有困难,又缺外汇,购买公债更能帮助国家解决困难。”后来,他又捐一笔钱款和一批药品支援抗美援朝。1951年冬,蚁美厚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并担任慰问团第九分团副团长,慰问战斗在冰天雪地里的志愿军战士。
广州市侨联、广东省侨联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从20世纪50年代起,蚁美厚在广东长期从事侨务工作,是广州市侨联、广东省侨联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曾任广州市侨联第一届至第三届主席、中国侨联副主席、广东省侨联主席、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广州市侨联推动了华侨史研究和弘扬中华文化,加强海内外联系沟通侨情,做好新一代华侨华人的工作,促进中外友好往来和开展各种交流。在他的带领下,广州市侨联成为党和政府联系海外侨胞的纽带,成为内联外引的桥梁,成为温暖的侨胞之家。近四十年来,蚁美厚创建和带领的广州侨联工作成绩斐然,深入侨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向热爱祖国和关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蚁美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振奋,他对中国对外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新时期的侨务工作,倾注了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
他以广东省、广州市侨联主席的身份,发挥自己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和广泛的海外关系的优势,动员泰国华侨华人企业回国投资,泰国正大集团成为第一家到广东投资的外资企业,为国家建设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发动海外乡亲捐资兴办文教事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1988年8月中旬,北戴河风和日丽,邓小平在会客室接见蚁美厚。在亲切叙谈中,蚁美厚代表三千多万华侨华人向邓小平问候,并简要汇报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港澳台胞率先来大陆投资设厂和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等所做的贡献。邓小平颔首称道,并赞蚁美厚毕生报国。
1992年2月,邓小平南巡广东,在广州火车站月台上见到蚁美厚时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又见面了!”他拉着蚁美厚的手问:“您今年多大年纪了?”蚁美厚马上回答说:“八十三岁,比您小五岁,是小弟弟。”
风范长存
蚁美厚于1994年5月29日在广州病逝,但他的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永存人间。南畔洲村干群为了纪念他,将村里位于南洲小学东侧的一条主要村道命名为“美厚路”。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