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文连续9年被评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近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发布最新数据,爱尔兰都柏林大学(UCD)/华南理工大学孙大文院士(Da-Wen Sun)被评为“2023年高被引科学家”。这是孙大文院士连续9年跻身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研究人员行列(Highly Cited: Professor Da-Wen Sun features for ninth time in global list of most influential researchers -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ucd.ie)),创下了获得这一殊荣次数的新纪录,标志着孙大文院士卓越职业生涯中的新里程碑。这一荣誉也进一步说明他长期对全球农业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及深远影响。
孙大文
每年,Clarivate™都会评选出在各自领域具有显著和广泛影响力的全球研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这一精英群体在推动知识前沿、带来创新,促进世界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和更加安全等方面贡献卓越,被选中的研究人员是基于他们在过去十年中在Web of Science中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即在其领域和发表年度中被引用排名前1%的论文。、
科睿唯安采用基于Web of Science™引文索引的分析方法,同时结合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文献计量学专家和数据科学家的专业评估。在2023年,全球共有来自67个国家或地区的6849名个体获得了高被引科学家的称号,反映了他们在过去十年中的巨大影响。在农业科学领域,全球共评出了117位高被引科学家,其中,孙大文院士名列前茅。
资料显示,孙大文,1960年1月出生于广东潮州,食品工程专家,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学院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制冷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现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食品和生物系统工程终身教授。
孙大文长期致力于食品工程的研究,尤其是在食品新型冷却冷冻技术以及食品质量及安全的快速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做了研究;提出了食品真空冷却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产业模式存在的安全风险高和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利用功率超声波等新兴技术来加速和强化食品冷冻过程,通过促进冷冻过程冰核的形成和控制冰晶的大小和分布,最大限度地减少冰晶对冷冻食品质构的破坏,攻克了改进冷冻食品质量的技术瓶颈;突破了微波食品解冻技术,提出-1℃微波解冻技术在厨电领域与食品营养烹任领域的应用;开创了食品品质安全快速无接触无损伤检测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视觉和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农业和食品产业中得到应用。
孙大文院士的杰出成就不仅体现在他连续九年获得的“高被引科学家”称号上,还体现在他荣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欧洲科学院、波兰科学院、国际食品科学院、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学院和国际制冷科学院等六院院士。据悉,孙大文院士共发表了1000多篇论文,其中被SCI收录的同行评议期刊论文多达700余篇,在不同收录平台上,他卓越的h指数也是令人瞩目——Web of Science h指数=118,SCOPUS h指数=128,Google Scholar h指数=152——这些数据足以证明孙大文院士学术贡献的深度和影响力。
据2023年1月华南理工大学现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官网显示,截至2020年1月,孙大文共有71篇论文入选ESI农学“高被引论文”,全球排名第一位。
卢煜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网站发布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香港科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卢煜明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
卢煜明被认为是“当前最受关注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曾在母体血液中发现胎儿DNA,从而对唐氏综合症进行无创产前检测,这项技术已在全球范围被广泛应用,目前每年约有1000多万孕妇接受这项测试。卢煜明已集齐有着“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3大国际奖项: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化学)、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此外,他还曾获得对标诺贝尔奖设立的中国民间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资料显示,卢煜明,祖籍潮州,1963年10月12日出生于香港,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研究)、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香港科学院院长,香港科技创新联盟主席。卢煜明致力于研究人体内血浆的DNA和RNA,1997年就发现孕妇外周血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并发展出一套新技术来准确分析和度量母亲血浆内的胎儿DNA,被誉为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
卢煜明1983年从香港圣若瑟书院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1986年取得文学士学位后到牛津大学接受临床医学培训,1989年取得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1990年进入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担任自然科学初级研究员,1994年被聘为临床生物化学讲师及格林学院讲师,同年获得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7年回到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继续研究工作;2001年获得牛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1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2016年9月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同月获得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化学);2019年9月获得复旦-中植科学奖;2020年9月获得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2021年8月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奖章”;2022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同年11月当选香港科学院院长。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