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和平简介:
朱德嫡孙。1952年10月生,1970年12月入伍,现为空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空军大校军衔、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著有《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及军事学术专著多部。
他曾取得了17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他曾完成了7部著作,发表多篇军事论文,内容涉及军事历史、武器装备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完成这么多科研项目和著作的人叫朱和平。在2007年全国科技大会上,他主持的“空防空管一体化监视识别系统工程”,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为他记二等功一次。
“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说起自己的获奖感受,朱和平这样说。
朱和平是朱德元帅之孙。自幼受先辈的言传身教,使他对军事历史、军事科技和军事思想方面很早就产生了兴趣。18岁参军入伍之后,朱和平更是广泛涉猎我军的军史、战史,深刻研究我军发展的历史脉络,不停地思考我军未来建设发展的方向……在不停地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他也确定了自己军事生涯的目标:用科技创新推动我军的现代化建设。
“科技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做一件件具体的事,对我军建设来说就是一项项具体的贡献。”朱和平在提及自己的选择的时候,这样说道。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99年,组织上任命他担任空军某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电子信息装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上任之初,在和研究所的新老同志进行广泛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朱和平深刻感受到,在军事科研领域,一方面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强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创新科研管理,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基于这两点认识,他组织全所经过研究,提出了建立一种以项目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三位一体为核心的科研管理体系。同时,他还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ISO9000质量认证系统,组织人员编写质量管理文件100余份,培训和说明材料上千份,约50余万字。2002年,研究所顺利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现场认证审核,为研究所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创新科研管理的同时,他也在紧盯世界局部战争的变化。他联系我军建设发展的历史,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军事理论和技术创新必须以战场需求为牵引。”于是,抓研究所的战略规划又成了他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他组织研究所的专家,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着重对世界近几次局部战争中信息作战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考察,深入了解了这一领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还对我军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现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通过这种深入细致的工作,他们研究确定了研究所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50年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两项具有战略眼光的措施,使军内科研工作与“战场”和“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让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很快呈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自1999年以来,研究所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6项、二等奖29项,在空军同类科研机构中名列前茅。
然而,对于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来说,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不会让他满足。朱和平正是这样一个人。他总是在不停地思考、总结,不停地研究着更广阔的领域、拓展着更广泛的视野,同时,他又在不停地做着一些具体的、却是很有创见性的工作。
2006年,朱和平被任命为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到什么岗位都一样,都要努力工作,都要创新思维。”
教育创新和军事理论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一样,是我军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我军在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上,明显落后于军事理论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使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军事指挥人才成为目前我军最为紧迫的任务。朱和平一到院校工作,就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的重担。现在,他正以自己开阔的视野、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强烈的创新思维意识,全力投入空军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和空军军事理论的创新工作之中。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会有更多的成果面世。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