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华:期待有生之年看到汕头新跨越
柯华说:“汕头特区范围扩大了,但没有优惠政策,就看怎么做了。市委书记李锋提出的实现‘六个大’,很好,关键在于抓落实。衷心祝愿潮汕人民富起来,愿汕头特区多从‘特’字想功夫。”
引 子
采访柯华大使是北京之行印象最深刻、最感动的一次采访。
印象之深是柯老那段富于传奇色彩的外交生涯;感动之至是因为老人家对家乡发展的那份牵挂。
我们的采访分两次进行,共谈了5个多小时。记忆之舟溯流而上。话题范围很广,时间跨度也很大。期间,柯老只喝了几口水,就这么直落谈下去。笔挺的腰杆儿、从容的述说、清晰的条理,谁能相信这是一位迈向百岁的老者呢?
事实就是这样。风度翩翩、儒雅睿智、真诚可亲、坦坦荡荡,这就是新中国著名的外交元老柯华。他是潮汕人的骄傲。
故里情深:
利用“关系”为汕头特区发展牵针引线
汕头特区创办初期,成立了汕头特区顾问团,柯华就是顾问团的领导人,还担任了汕头经济特区顾问委员会名誉主任,当时每年他都会到汕头走走。对汕头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柯华回忆说,当年顾问团第一次开会研究汕头特区的发展问题,柯华参加了会议。当时特区的工作进展比较慢,中央一位领导同志说,兔子和乌龟赛跑,乌龟最后也赢了。柯华对大家说,这是领导对当时汕头特区发展的一种鼓励,我们还是比别的特区慢,要加快才好。柯华认为,1.6平方公里的地方太小了,没有发展的空间,加上体制上的一些原因,汕头发展比其他几个特区慢。汕头发展要再大胆些、步伐再快些。而要加快,就必须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以一种敢闯、敢于负责的胆魄去尝试。
打开国门,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需要一个过程。柯华在改革开放前就利用自己常驻国外的机会开始一些尝试。
招商引资工作是特区初创时期比较头疼的事情。时任香港的汕头特区顾问组负责人庄世平先生非常热心汕头的发展,他找到了柯华,希望他发挥在外“朋友多”的优势,引些“外资”来家乡投资。
柯华很认真地考虑了这件事情。但他认为在国外时间久了,对国内情况不了解,而且认识的华侨不一定都是潮籍乡亲,如果要引资就一定要切合实际,不符合实际的建议不能“乱引”。后来,柯华充分发挥在北京工作的资源优势,尽可能找些“关系”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比如,拓宽了飞机航道,解决了汕头机场航道狭小的问题;办了一些小工厂,在市中心建游泳池、设立普宁海关等等。
柯老说,潮汕是著名的侨乡,人称“海外有一个潮汕,海内有一个潮汕”,多年来海外的潮人同胞为家乡作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慷慨捐资兴学、修路、办医院。汕头有很好的投资条件,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凝聚侨心,同时优化本地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海外潮人回乡投资兴办实业。
汕头特区成立后,每年柯华都会几次回来看看特区的变化。1984年,他莅汕参加汕头大学奠基典礼。“我给家乡做的事太少了。”柯华回想过去的点点滴滴自言道,“最近一次回汕头是在92岁那年。之后,就再也没回去过,现在心里时常想回去看看,但要看身体的情况。”
发展工业:
希望看到汕头更好更快发展
柯华说,汕头是百载商埠,很多人都会做生意,但是工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汕头要发展中小项目的工业,但也要根据情况,可发展一些大的工业项目,靠大的工业项目拉动中小工业的发展。
采访中,柯华把他心里一直惦记着的“汕头事”一口气说了出来:汕头造船厂现在怎样啦?造船工业要大力发展起来。汕头的美食文化很有名气,应大力弘扬。去年上海世博会,潮菜大出名,很多国际代表团都慕名到潮府馆会餐。要多培养汕头的厨师到全国大中城市开辟汕头菜馆。潮剧事业有着光荣的传统,更要好好发展……
柯华说,汕头要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南澳是汕头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必须好好规划发展,大力发展度假休闲产业。柯华还详细询问正在建设的南澳跨海大桥的建设情况。“这对汕头、对南澳的发展意义重大。”柯华认为,潮汕本是一家,加快发展就一定要走区域合作一体化的路子,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否则,各干各的,互相竞争,反而会制约发展。
柯老深情地说:“过去我们干革命,打倒帝国主义,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今年96岁了,期待有生之年看到汕头有更好更快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经常看《汕头日报》:
办报一定要严谨丝毫马虎不得
从每天必读的《汕头日报》上,柯老看到了汕头特区发展的新变化和新成绩。
晚年的生活,柯华十分有规律。每天十来份报纸是必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时政要闻、社会热点、民生事件等等,这是多年来养成的好习惯。其中,来自家乡汕头市委机关报的《汕头日报》是柯老晚年生活的一个最贴心的朋友。他说,每天《汕头日报》的要闻版是必看的,因为从中可以了解到家乡很多发展的信息。
谈到报纸,柯老的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他回忆起当年参加革命时,分管部队的办报工作。一次,由于发报员疏忽弄了点小差错,差点酿成大错。那次之后,给柯华的印象就是,办报是很严肃的事情,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严谨认真,丝毫马虎不得。
特区扩围:
汕头要多从“特”字下功夫
获知汕头特区从今年5月1日起扩围,柯老满心高兴。他说:“这又是一次发展的大好时机。特区范围扩大了,但没有优惠政策,关键看怎么做了。”
柯老还特别关注到《汕头日报》关于汕头特区扩围全市干部大会的报道,老人家一口气看了个仔细。说:“市委李锋书记提出的‘实现六个大’,提得很好。要抓落实,不说空话。现在发展正当其时,汕头真的要好好大干一场。”
临别赠言,柯老欣然为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题词:“祝愿潮汕人民富起来,愿汕头特区多从‘特’字想功夫。”
人物对话
96岁高龄的柯华第一次在家乡人面前透露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说过“柯华是个好人!”
这是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同志告诉柯老的。多年来,柯华一直深藏在心里,从没对任何人提起过。因为,他不想拿这话来抬高自己……
跟随周总理办外交的潮人大使
读书时期就参加革命运动
《汕头日报》:您的革命经历充满传奇,是不是早在读书时就参加革命运动?
柯华:我是1929-1932年,在汕头大中中学(现汕头四中)读书。“九一八”事变爆发,北平学生爆发了大规模爱国示威运动,汕头市学生包括大中学生也组织游行,我参加了,与愤怒的同学们一起到国民党市政府请愿,捣毁国民党市党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革命行动。后来,大中开除了十个学生,我因为学习成绩好,没有被学校开除,但我想和被开除的同学行动一致,就自动退学了。一年后,我转到厦门大学附中复读。
1935年,我考进了北京燕京大学医学预科。积极参加“一二·九”抗日学生运动,1937年3月,“燕大学生延安参观团”组成了,我与其他9名同学来到了延安。由于这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到延安参观的大学生访问团,受到延安党领导的极为重视、群众热烈的欢迎,毛主席特地两次接见了我们,长谈五六个小时。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投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先到山西临汾八路军前线总部,后来受命调回延安。1949年5月,西安解放,我先后担任中共西安市委、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行政委员会的重要领导职务。
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教诲
《汕头日报》:在您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见证了中国的逐步强盛和伟大,这方面您的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在您的外交生涯中,周总理给您影响至深,能回忆几个事例或片段吗?
柯华:1954年,我从西安调入北京,出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从此,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教诲,耳濡目染,学到了许多外交事务的工作方法和要领。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第一次接见我时:总理对我说,外交无小事,遇事多请示。
总理对工作非常细致认真,对部下要求严格,为此我没少挨总理的批评。但是总理对部下也非常爱护,有一次,总理就曾经为自己错怪了我而对我说:批评错了,望你不要在意。
长期在周总理手下工作,我对周总理怀有深厚感情。“文化大革命”中,外交部有位领导,以周总理批评我为由撺掇我写周总理的大字报。结果,我写了“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万岁”的大字报,那人不满意,告诉我要写有针对性的具体事实,我说:“周总理的批评是对我的教育。”
《汕头日报》:在您的外交生涯中,您为中非关系做了大量工作,能说给我们听听吗?
柯华:1956年夏,为适应万隆会议后的大好形势,外交部增设了非洲司,我被任命为该司的首任司长。工作中,首先领导大家集中力量了解非洲情况,讨论研究对非洲开展工作的意见。我给部领导写了一篇报告,提出对非洲工作的建议。这个报告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1960年初,我受命担任中国驻几内亚首任特命全权大使,至1964年4月,我奉调回国,担任西亚非洲司司长。
在几内亚工作的四个多年头里,我与几内亚高层领导建立了良好关系,参与了周总理访问几内亚和杜尔总统访华等重要国事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了对几内亚的经贸援助,并多次代表中国访问其他非洲国家,为发展中非关系做了一些工作。
全过程参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
《汕头日报》:您见证过中英首次首脑会谈,为香港的回归探路。从香港回归祖国14年来的成功实践看,从外交的角度,您有何感怀?请与我们分享一下。
柯华:1978年9月6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来到英国伦敦。期间,我参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同“铁娘子”——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过过招。
平时我很注意调查研究英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民俗等方面的情况,尽量找出可以借鉴的东西报回国内。我曾实事求是就英国资本主义当前的情况写了一个对资本主义新看法的报告给国内,当时,外交部的一位负责人说:柯华是驻外使节中,第一位说“帝国主义不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
1984年12月19日,双方才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历史总是按照其应有的逻辑发展,跌宕曲折,复杂错综,双方“较量”到最后,直到1997年6月30日午夜的香港回归庆典。
我亲眼见证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的神圣时刻。后来我写了《香港回归观礼随感》,得到港人的赞同。我认为,“一国两制”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分割。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内地应多考虑“两制”问题,香港则应多考虑“一国”问题;另外,还要充分考虑由于历史原因和实行不同制度所带来的价值观的差异,思想、生活方式的差别。
华侨称之为“父母官”
《汕头日报》:在菲律宾担任大使期间,为什么华侨称您为“父母官”?
柯华:菲律宾是一个有众多华侨、华裔的国家。这些华侨、华裔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在当地经济生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如何进一步使华侨与菲律宾人民友好相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1975年冬,我被任命为驻菲律宾首任大使,在任期间,我广泛地在当局和群众中开展中菲之间的友好工作。我同华侨举行“一家人,谈家常”的对话,用潮汕话即席讲话,久违的纯正乡音,让华侨感到十分亲切。与此同时,我也关心他们的婚丧嫁娶,曾亲自做媒,曾到灵堂为普通的爱国华侨吊丧。这些让华侨十分感动,所以,他们称柯华为华侨“父母官”。
(本版稿件经柯华本人审定)
记者手记
实事求是的谦谦之风
抵京的第二天一早,我们按照预约的时间准点来到柯老家。
刚进门,家里人就告知:“听说你们要来,老人家很高兴。但最近一段时间,老人家的腰疼又发作了。采访最好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内。”
客厅里,身材挺拔、面容慈祥的柯老早已准备好。尽管步态有些缓慢,但一举手一投足,依然让人看到外交官的气质和风度。柯老从信封里抽出了之前我们草拟的采访提纲。“你们能有多长时间采访呢?”其实,要谈什么,柯老心中有数,因为,近一个世纪的风云跌宕早已装在他心里。
谈革命经历、谈外交生涯、谈经济建设、谈家乡发展、谈社会热点、谈晚年生活,打开话匣子,柯老滔滔不绝。尽管有些年份或名字记得不太清楚,但岁月的年轮清晰明了,他的命运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紧紧连在了一起。
我们担心柯老坐得太久受不了,试图打断他的话,让他休息,但执着的柯老一定要把话说完,还问“这样说行吗?”“感不感兴趣?”
原定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一直谈了3个多小时。因为腰疼,96岁高龄的柯老“很不情愿地”中断访谈。躺在床上的老人家念念不忘提纲上“汕头特区发展”的那部分内容还来不及说。老人家很认真地约我们周日上午再到他家第二次采访。
柯老曾经四任驻外大使,三任外交部司长,亲眼目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为国家独立和外交做出的丰功伟绩,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管是在枪林弹雨年代,或是历经“文化大革命”浩劫,不管身处何种境况,柯华始终都坚持他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始终保持实事求是、光明磊落、洁身自好、坦荡做人的谦谦之风和为人之道。
耄耋之年的柯老社会活动逐渐减少,但他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为填补时间空白,柯华萌发了写点东西的想法,他说,我不是历史人物,不写自传,也不写回忆录,只想把自己一生经历的事件记录下来,给朋友、同事、子孙留个纪念。于是,便有了《柯华大使的外交生涯》这本书的出版。
采访结束时,柯老念念不忘汕头的事情。他说:“如果医生允许的话,我还想回家看看!”
人物
简介
柯华,原名林德常,1915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县鲤湖镇。1935年,柯华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科。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抗大、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1940年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处长。建国后,历任中共西安市委副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兼文化部副部长,西北行政委员会副秘书长。1954年底,柯华从西安调入北京,出任外交部礼宾司第一任司长。从此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教诲下,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一直到1995年离休。他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工作了30多个年头。
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柯华是一位著名的外交官、外交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我国建国后的外交活动中,他曾占了5个“第一”:第一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第一任外交部西亚非洲司司长、第一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第一任中国驻几内亚大使、第一任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同时他还先后出任中国驻加纳大使、中国驻英国大使。
1993年,在柯老和其他一些老同志的倡导下,成立了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柯老众望所归担任了首任会长。
总策划:陈文波 统筹:苏伟钿
撰文:陈健 陈静莹 摄影:杜一方 版式:姚建平
09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