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所有文章

新闻中心 > 所有文章

  • 陈咏华博士: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重在三个方面发力、优化五大路径 会董新闻

    陈咏华博士: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重在三个方面发力、优化五大路径

    近日,国际潮青联合会会董、中国青少年研究会港澳台青年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湾区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陈咏华应邀赴广州参加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论坛,并在会上作《进一步促进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路和对策》的主题演讲。

    09月27日 
    阅读全文
  • 陈咏华博士: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重在三个方面发力、优化五大路径

    近日,国际潮青联合会会董、中国青少年研究会港澳台青年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湾区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陈咏华应邀赴广州参加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论坛,并在会上作《进一步促进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路和对策》的主题演讲。

    09月27日 
    阅读全文
  • 果脯大王郭卓钊:18岁勇闯商海,把食品小厂发展为年销5亿的企业集团 潮青访谈

    果脯大王郭卓钊:18岁勇闯商海,把食品小厂发展为年销5亿的企业集团

    被称之为移民城市的上海,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潮汕人去到那里生活、学习和创业。如今,在沪潮汕籍人已经超过75万,潮汕籍工商人士达12多万,拥有企业超万家,注册资金达400多亿元,实际运作资金几千亿元。上海潮商,已经成为一支投资上海、建设上海的重要力量。郭卓钊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09月19日 
    阅读全文
  • 黄育宏: 企业家一定要有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潮青访谈

    黄育宏: 企业家一定要有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做人要有精神,做企业家更要有一种精神”。黄育宏说,他所理解的企业家精神一定要有家国情怀,要向优秀的前辈学习,很多老一辈的企业家,他们都具有丰厚的精神财富,值得敬佩更值得学习。

    09月19日 
    阅读全文
  • 林强有: 企业家要不忘初心、懂得坚守和创新包容 潮青访谈

    林强有: 企业家要不忘初心、懂得坚守和创新包容

    深圳市潮汕商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和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强有是潮商建筑行业的代表人物,也是深圳市潮汕商会少壮派领军人物之一,属于70后后起之秀,更被推选为全国青联委员。

    09月19日 
    阅读全文
  • 国际潮青联合会第九届会董会议暨周年大会顺利召开,国际潮青公益基金启动 新闻动态

    国际潮青联合会第九届会董会议暨周年大会顺利召开,国际潮青公益基金启动

    2021年9月19日,国际潮青联合会第九届第一次常务会董暨会董联席会议、2021年度周年会员大会顺利召开。受全球疫情影响,大会采用现场会议+视频连线的形式召开,在深圳设置主会场,在香港、澳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 老挝、阿联酋、加拿大、美国、英国、澳洲、中国内地设分会场。来自世界各地的潮籍青年精英、社团代表近200人参加大会,共商国际潮青发展大计。

    09月19日 
    阅读全文
  • 陈镇文:执守工匠之心 弘扬侨爱精神

    陈镇文,国际潮青联合会名誉会长,银广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党支部书记,深圳市政协委员、市侨联兼职副主席、市海交会副会长、市华侨公益基金会会长、市潮汕商会常务副会长、党委副书记。陈镇文出生在汕头潮阳的一个军人家庭,于1983年到深圳打拼奋斗。38年来,他不仅在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还积极践行慈善公益,把侨爱播撒在祖国大地上。

    09月15日 
    阅读全文
  • 陈镇文:执守工匠之心 弘扬侨爱精神 潮青访谈

    陈镇文:执守工匠之心 弘扬侨爱精神

    陈镇文,国际潮青联合会名誉会长,银广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党支部书记,深圳市政协委员、市侨联兼职副主席、市海交会副会长、市华侨公益基金会会长、市潮汕商会常务副会长、党委副书记。陈镇文出生在汕头潮阳的一个军人家庭,于1983年到深圳打拼奋斗。38年来,他不仅在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还积极践行慈善公益,把侨爱播撒在祖国大地上。

    09月15日 
    阅读全文
  • 历经580多年的潮剧,后面还有戏吗?

        潮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它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而成,是一个已有58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它主要吸收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传统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随着潮汕人的足迹漂洋过海,享誉海内外。 争说多情黄五娘,璇秋乌水各芬芳。 湖边细柳迎环佩,江上名桥走凤凰。 法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 难忘花落波清夜,荡气回肠听扫窗。     这是20世纪50年代潮剧有史以来第一次上北京演出引起轰动后,《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赠广东潮剧团的这首七律,而这次演出的成功也让潮剧进入国人视野,迎来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传承与发展的“黄金十年”。  潮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璇秋在《苏六娘》中的扮相 明代中期诞生,至今经历六度繁荣     中山大学教授、《潮剧史》作者之一吴国钦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介绍,潮剧从明宣德年间诞生至今已经有580多年历史,其先后经历了六个繁荣时期。     第一个繁荣期是明嘉靖万历年间,明本潮州戏文出现,开启了潮剧中贴近乡土、贴近民众的优良艺术传统。     第二个繁荣期是清乾隆时期,外地声腔与戏班涌入潮州,其中正字戏、西秦戏、外江戏(广东汉剧)、海陆丰白字戏等在剧目、唱腔、表演、教习诸方面对潮剧有着较大而积极的影响。     第三个繁荣期是鸦片战争前后,潮剧剧目繁富,估计在七八百个以上,题材来源也多样化:来自演义说部的历史题材戏、来自宋元南戏与明传奇的传统老剧目、移植兄弟剧种剧目、本土题材、题材来自潮州歌册。     第四个繁荣期是20世纪30年代,这时期潮剧舞台上一大特征是文明戏与古装戏交相辉映,城镇建了不少戏院,舞台装置、伴乐乐器、服饰等等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期还出现潮剧唱片的大量制作与流行。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童伶制名伶辈出,尤其是他们的老师,一批集编剧、导演、作曲和教习于一身的“教戏先生”,对潮剧艺术贡献很大。     第五个繁荣期是新中国成立后废除童伶制,实行“改戏、改人、改制”之后,1956年-1966年出现了“黄金十年”,不但涌现了一批潮剧明星如姚璇秋、范泽华、洪妙等,也整理排演了一批优秀剧目,如古装剧《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刘明珠》,折子戏《扫窗会》《芦林会》《井边会》《柴房会》《南山会》等,编剧、导演、作曲、舞美各个领域都有杰出人才。    第六个繁荣时期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陈学希、张怡凰、林燕云等著名潮剧演员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一批优秀剧目如《张春郎削发》《葫芦庙》《东吴郡主》等深受观众喜爱。  经典折子戏《扫窗会》 从不故步自封,博采众长丰富自身     吴国钦老师还对南都记者透露,潮剧的定型、与繁荣发展,关键在于善于吸纳兄弟声腔及外来剧种的优势与长处,丰富自身。其在与林淳钧先生合著的《潮剧史》一书中指出,明代潮剧一直采用南戏古色古香的曲牌体唱腔,到了清代乾嘉时期,弋阳腔、昆山腔、西秦戏、外江戏相继流入潮州,潮剧不以本地老大自居,放下身段向外来剧种学习,其唱腔变为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两种体制,收放自如,形成“轻婉清扬”的艺术风格。此外,“时年八节”的民俗活动促进了潮剧的繁荣发展,而潮剧也在民俗活动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形成了雅正、圆和、轻婉、谐趣的美学品格与艺术特色。 传承如火如荼,首个本科班将开学     一个剧种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一定与这个地区的政治、文化、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潮剧曾经有过辉煌的往昔,但在现阶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将何去何从,它的未来和出路在哪里呢?     据介绍,2006年潮剧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确定了5名国家级潮剧非遗传承人,广东潮剧院随之成立“姚璇秋艺术传习所”,姚璇秋等国家级表演大师收徒传艺。2013年启动“潮剧大观园·周五有戏”惠民活动至今未间断过,定时定点定期为群众献上潮剧“大餐”,共享潮剧繁荣发展成果,并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窗口,打造汕头城市文化品牌。2014年启动潮剧老艺人口述史,已出版。2015年办广州、深、汕“首届大学生文化节”,在汕头市著名的小公园演出。      2016年办大学生潮剧夏令营。2017年办大中小学“潮剧进校园”,至今逾百场。对票友方面,2001年开始举办第一届票友演出会,至今办多届。此外,汕头戏曲学校除正常教学活动外,还办高级表演人才培训班。2021年8月,为推动潮剧的保护传承繁荣与发展,潮汕三市共同提议了《汕头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首次正式提出将潮剧基础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潮剧文化教育。     吴国钦老师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却以“虽然如火如荼,但力度还不够”来形容潮剧在当下的传承。他认为目前阻碍潮剧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不少,“首先,眼下的传承多局限于表演层面和技术层面,应该也要注意精神层面,尤其是事业心方面的传承;其次缺乏好剧本;第三,传承需要立足于剧种本身,近年来由于外来导演的增多,新排戏显得不那么正宗,如近期演出的《南海潮》,用了几十名漂亮女演员来串场,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潮味不足,像音乐剧。其实好戏两名演员就够,演一个多钟头还催人泪下,如《扫窗会》《芦林会》等。”     而潮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璇秋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同意新剧本的创作制约着潮剧的发展。“演员总不能只演那几出戏,不但观众会看厌,演员自己也想要不断地有新的挑战。”不过她同时表示目前是潮剧发展的最好时机。     近两年国家对潮剧的大力扶植有目共睹,姚璇秋不但入选了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成为广东省获得该殊荣的第一人,而且被中国戏曲学院聘为荣誉教授,荣誉之高在我们国内各个剧种里面是比较少见的。更重要的是,中国戏曲学院还开设了潮剧有史以来第一个本科班,为潮剧培养高学历人才。     亲历中国戏曲学院潮剧本科班诞生全过程的著名潮籍作家黄剑丰告诉南都记者,首批被录取的学生有28人,来自潮汕三市,涵括了各种行当,如武生、花旦、青衣,甚至还有伴乐。他们先是在北京学习两年,两年之后回到广东潮剧院进行实习。“可以设想,这28个人对于潮剧接下来的传承发展应该能够起到一个种子的作用。” 面对面 潮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璇秋: 以戏带功是潮剧传承中的“绝招”     2021年2月26日,潮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璇秋当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其颁奖词是“含咬吞吐,多样妙手,秀口吟唱中她树起了传统潮剧的发展大旗;大家名角,蜚声海外,言传身教下她播散了戏剧传承的星星火种。”     南都:您塑造过无数个精彩的角色,最喜欢哪一个?     姚璇秋:当然是折子戏《扫窗会》里的王金真。这折戏保存了潮剧比较古老的唱腔曲牌,做工严谨细致,是潮剧青衣行当中唱做难度较大的重头戏,那是最经典、最精彩的55分钟。     南都:您现在还是汕头和广州两地奔波教徒弟吗?教些什么内容呢?     姚璇秋:是的。广东潮剧院设立了姚璇秋艺术传习所,我经常要回去教徒弟。经常会教《扫窗会》。不但因为它是我的成名之作,更重要的是这出戏最经典,潮剧有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以戏带功,就是用最好的古典戏的唱做念表来给新演员打基础,也就是说,这个戏以后,再拿第二个戏来做就容易得多了,就是以戏带功。     南都:如果完全不懂潮剧的人,您会推荐他先看哪一部戏?     姚璇秋:我会推荐《荔镜记》,又名《陈三五娘》,这部戏在1961年拍成了潮剧电影公映。《荔镜记》讲的是发生在潮州的故事。福建泉州人陈三,送兄嫂往广南上任,路过广东潮州,在元宵灯会上与富家女子黄五娘邂逅,互相爱慕。黄父贪财爱势,将五娘允婚富豪林大,五娘不满,心中愁闷。陈三重来潮州,乔装磨镜匠人,进入黄府,五娘在绣楼投以荔枝和手帕示爱。陈在磨镜时,故意将镜摔破,借口赔宝镜,卖身为奴。后林大强娶五娘,陈三和五娘得丫环益春相助,私奔回泉州。这是福建梨园戏里最出名的剧目之一,不但在台湾、福建、潮州深受欢迎,而且在东南亚地区都流传得非常广。     南都:您觉得怎样吸引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古老的潮剧?     姚璇秋:首先人的审美都是共通的,只要年轻人懂得欣赏潮剧的美,他们就自然会爱上潮剧。再说潮剧也不能说“老”,潮剧一直是与时俱进的,到现在都是还在吸收新的东西进来,我觉得潮剧下一步的发展还是要守住剧种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再去进行创新。要创作一些新的剧本,没有好的剧本,潮剧就没有生机了。

    09月11日 
    阅读全文
  • 刘雅煌:合作开发横琴,贡献侨界力量

    9月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公布,国际潮青联合会名誉会长刘雅煌等多个团体负责人表示关注及支持,均认为方案能为澳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注入新动能,对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定决心。足见中央对澳门特区大力支持和关心,切实解决长期困扰澳门产业单一发展等难题。

    09月09日 
    阅读全文
共5340记录 首页 «上一页 ... 146 147 148 149 150 ... 下一页 » 尾页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