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得浓:“方家有神技,大匠无弃材”
以刀做笔,以木为纸,作品经历千雕万镂方始成形。 在古城潮州,李得浓这个名字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潮州木雕工艺的代名词。30多年来,他学无止境,博采众长,在发扬、继承传统木雕工艺的基础上,注重现代人居环境和审美意识的新走向,古为今用,巧于结合,使潮州木雕这一工艺之花永开不败,古老的艺术始终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李得浓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潮州木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李得浓受家庭的熏陶,自幼喜爱美术,他的父亲原为潮州老一辈彩瓷艺人。1973年,他进入潮州二轻金漆木雕厂从事木雕设计和创作至今已34个年头。期间曾先后于广东人民艺术学院雕塑系和潮州工艺美术研究所雕塑班进修。家学渊源,加上自己艺术悟性与刻苦追求,使他成为潮州青年艺人的佼佼者之一。1980年起,李德浓参加潮州开元寺、韩文公祠雕塑和潮阳灵山寺等潮汕地区30多处重点寺庙俢复雕塑工作,为广东省政府大厅、广东省四大名园之一的顺德清晖园的木雕装饰品以及广州白天宾馆嘉宾厅、东方宾馆、广州酒家等多家高级宾馆的木雕设计和制作,深受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著名园林古建大师、中科院院士莫伯治先生称:李得浓的木雕作品代表了潮州美术工艺的精华。 综观李得浓的作品,我们不禁为他对潮州木雕的深刻认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而叫好。李得浓说,雕刀在木头上游弋,远不如画笔在纸上运行那样潇洒,也不如雕塑刀在泥团上那样随心所欲。创作和制作木雕,诚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必须长期积累,才能一朝贯通。在雕刻的技法上,则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装饰,把浮雕、通雕、线刻或单独或综合地灵活运用,以表现不同的形式美。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穿透镂空、多层次通雕,能把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集中在一个画面上,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对人物和环境的处理亦虚亦实,就像歌剧中的布景,艺术效果美轮美奂。李得浓的作品《锦上添花》是潮州木雕多层次镂通的挂屏,规格105×66×8cm。在构图上摆脱了“s”或“之”字形的构图方式,不设路径,以聚丛式的满构图法,保留潮州木雕多层次镂空的优秀特点,利用芭蕉叶片的大面积性与翠竹的小叶片形成大与小的对比,多层积聚的翠竹和芭蕉叶相互掩映,再以牡丹的枝、叶、花蕾多层次和相对啼叫的锦鸡及一群上下争鸣的小鸟形成和谐的呼应,动静鲜明,错落有致,流光溢彩,层次分明。再如,立体镂空的《游目聘怀》规格96×68×88cm又是另一种形式,作品取天然的瘤衫根部为材,状似一只抽象的遨游动物,将一个写实的虾蟹篓置于其中,似为头部,又好像在浪花中冲激,篓内篓外7只生猛活泼、游态多姿的龙虾和14只大螯高扬的螃蟹在浪花和水草中,仿佛又回到海中自由游弋。作品既有玲珑剔透,又保存自然根瘤,既稳重,又体现天然品味,其斑点仿佛像浪花溅起的晶点。这在潮州木雕工艺史上得到变化和创新,该作品被马来西亚创价艺术馆收藏。 “方家有神技,大匠无弃材”。这是国际著名汉学大师饶宗頣先生在观赏了李得浓作品后欣然写下的褒扬赞语。近10多年来,李得浓的木雕作品还被选作礼品赠送李嘉诚、董建华、陈伟南等知名人士。其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举办的博览会上多次荣获金奖,如今,李得浓在潮州成为木雕工艺的“领军人物”。
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