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打铁街作坊群(李维照 摄)
打铁街专门打制和销售锄头、镰刀、菜刀、剪刀、钳子等五金制品,前面为售卖产品的店铺,后面为打制产品的作坊,楼上则供人居住,是典型的商店、作坊和居住三合一商业街。打铁街蕴含了时代气息和社会经济缩影,是棉湖乃至潮汕地区民俗的大观园。2002年,打铁街作坊群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商家打磨产品(许少波 摄)
郭氏大楼(许少波 摄)
郭氏大楼坐西北向东南,主体为硬山顶建筑,整座楼占地5000多平方米,中轴对称,前为广场、围墙和照壁,五落院堂,四条灰巷,后有琼楼一座,有后院,整座建筑共99间房。后院右侧有一古井,井中有号称“井底陋室”的屋子,有说法称是为补足“百鸟朝凰”之100房数。主体建筑墙厚0.8米,用三合土和少许红糖夯筑。大楼内采用“三级石阶”和“高门槛”,石料和楹桷均来自名山名林,主体至今仍十分稳固。后楼两层楼高13米,墙厚0.75米,大门石框构筑精美恢宏。
郭氏大楼门楼(许少波 摄)
郭氏大楼后楼(许少波 摄)
楼前广场右侧建有“会元居”,是大楼主人当年接待四方商贾和宾客之地。“会元居”后面,还有一座书斋——“老书斋”。“老书斋”曾聘请邱玖华执教,邱玖华执教之后,师塾从“老书斋”迁至“带湖亭”,题匾“带湖书斋”。后楼大门“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书声”题联及楼上正厅“去天五尺”匾,均为清代翰林院检讨、山西道监察御史、四川保宁府知府邱玖华所题。“去天尺五”匾(许少波 摄)
带湖书斋(许少波 摄)
古时等级森严,建筑方面也有着等级规格的要求。郭氏大楼主人郭来原是大商人,郭氏大楼规格不合对商人的限制,不少人认为郭氏大楼会被朝廷追究充公。后来郭来向清朝廷买了“青州刺史”官衔,在大楼的门匾中写上了“大夫第”,因此郭氏大楼得以保存。
2010年,郭氏大夫第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郭氏大楼内景一角(许少波 摄)
大夫祖祠位于钱坑镇顶联村,又称林鸣鸾知府祠、广业祠,堂名“源远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正厅梁架有“康熙通宝”字样的木雕,于2014年重修。坐南偏西向北偏东,三进,硬山顶土木结构,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正面为三山门楼,可三门出入。
大夫祖祠 (许少波 摄)
中厅前设有拜亭,为重檐双拜亭式,有外四石柱和内四石柱支撑亭顶,四角飞檐下倒悬木雕莲,后横楣上有三层勾云状通花图案。拜亭顶为双叠重檐屋顶,屋上架屋,飞檐斗角。中厅八柱,内四柱八角形,外四柱四角形。正厅十二柱,中间四柱为圆柱,前后各四柱为方柱。中厅、正厅都分别有中厅及东西厅。大夫祖祠内景(许少波 摄)
井新古寨(李运生 摄)
寨屋主体坐南向北,建筑群皆为三合土硬山顶平脊结构,总占地面积2.39万平方米。古寨呈长方形,围墙四个方位正中皆有门,北门为正门。围墙内共有5排四合院式的潮汕“四点金”民居,其中四排每排有10座,西面一排只有8座,共48座(包括3座祠堂)。正中一排起首是两座祠堂,前祠堂为文韬公祠,后祠堂为郁芳公祠,以祠堂门正中为轴线,两侧各有两排“四点金”屋同向而列。四面围墙屋另有90间房间,环绕中间五排房屋。这五排房屋间是四条街,加上寨内围墙屋前的方形环寨路,形成一个齐整有序的大型方形围屋。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