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潮汕文化

新闻中心 > 潮汕文化

“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 牵动百年华侨家族乡愁的纽带

文章栏目:潮汕文化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6日


秉持“落叶归根”的中华民族特性,在海外漂泊多年的华侨有一种执念——回乡建设家园。许多华侨在侨居国历经千辛万苦攒下家业后,回到家乡建造宅第、商铺、学校、医院等建筑,其中自有光宗耀祖的心理,也饱含华侨回报家乡和眷恋祖国的深情。20世纪初,华侨回乡建造家园达到高潮,如今保存下来的华侨建筑大多是那个年代的产物。

在近代岭南侨乡,华侨的影响渗透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一大批华侨建筑,诸如全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等,这些建筑是华侨文化的典型载体,也是中国乡土建筑中最洋气的典型。经过数百年的时光洗礼,华侨建筑已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许多华侨将侨居国风情和建筑文化融入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西合璧建筑,成为侨乡一道靓丽的风景。

遍布岭南侨乡的华侨建筑,其中大多为满足居住需求的住宅,即为侨宅。而最为出名的当属“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


陈慈黉故居俯视图

“潮汕厝,皇宫起。”这句俗语是对潮汕传统民居的建筑规模及装饰技艺的高度概括。有民间传说是潮籍妃子进京后向皇上讨得家乡按照皇宫修建府第资格,也有人认为这句俗语是潮汕地区对少数豪宅大厝的夸耀之词。“慈黉爷起厝”这句俗语则形象地勾勒了陈慈黉与其创建的陈慈黉故居的密切关系。

陈慈黉,汕头澄海人,1871年于泰国曼谷创设陈黉利行专营出入口贸易,后于曼谷陆续创设各火砻(即新式碾米厂),开创了家族运销暹罗米的生意,成为新加坡、泰国和中国香港、汕头的火砻霸主,被称为“暹罗米王”。在陈慈黉的经营下,家族财富不断激增,一度成为泰国首富。当时潮汕民间有句俗话:“富不过慈黉爷。”1904年,陈慈黉从泰国返乡,首先以父辈的名义修建了一座古祖家庙,作为陈氏十七世祖懿古公祠堂,祠堂两侧又各建了一座通奉第。因长期的商海经历,陈慈黉见识过不少西洋建筑。他在惊叹之余也渴望将其引入中国传统建筑之中,于是他开始实施一项宏伟工程——建造陈家大院(后人称之为“陈慈黉故居”)。相传这项大工程没有任何具体的施工方案及图纸,慈黉爷只是请了风水先生相地,然后凭着自己的兴致和工头手上的竹竿,建到哪算到哪,稍不合意的即推倒重建。


陈慈黉故居内一景

陈慈黉故居始建于1910年,在陈慈黉去世后,其子孙接手续建,历时30多年,占地2.54万平方米,共有厅房506间,其中包括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书斋4座建筑群。故居既有潮汕厝特点,又兼具南洋风格,每一座建筑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渐渐形成一片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巨大建筑群。传说陈家养了一个专门负责开关窗户的仆人,他一早就挨门挨户开窗通气,等到窗户全部被打开已是中午,午后再逐个关上,到晚上吃饭时还常常没关完。陈慈黉故居规模之庞大可见一斑。

郎中第、寿康里、三庐书斋各历时10年完成。最后修建的善居室则为纪念陈慈黉早逝的幼子陈立桐,其规模最大,保存最好,也最具代表性。善居室有厅房202间,始建于1922年,至1939年日军入侵,汕头沦陷时被迫停工,以致这个半成品宅院很多木饰还没来得及上漆,很多软装也还未布置,花园也还没开始建造,可以想象这座建筑如果顺利竣工,会是多么惊世骇俗。

在善居室大门右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莲花池,傍着莲花池的是双层围屋和高高的望楼。走进大门,迎面是一个大理石铺地、平整阔大的广场式阳埕,阳埕之后才是儒雅肃穆、落落大方的三进宅院,中间是高大挺拔的宗祠“传叶堂”,两边有四条巷子,双层护屋及空中走廊相连包抱,共组成9个院落,里面复道连廊,使行人在巨宅中信步穿行时能避免日晒雨淋。宅内以潮汕典型的驷马拖车为主体,其建筑风格独特,糅合中国与西方的建筑特色:主座是“四点金”的房局,两侧火巷的厢房仿照北京故宫之东宫、西宫等中式建筑形式建造,而院落外围的骑楼式双层小洋楼,还有角楼、天台、天桥、通廊等等,则都是以西式风格建造。它的基本结构、屋内的木雕及石雕均以传统中国建筑形式为主,而阳台、第二层的通廊天桥则均以大理石为建材。宅内四周配以双屋的楼房,点缀有亭台阁、通廊天桥,与传统的岭南建筑相比,别有一番风味

故居内除了雕梁画栋外,更贴着绘有东南亚各国风情图案花纹的墙砖和地板砖,使整座建筑物显得既古朴典雅,又富丽堂皇。宅院的地板用了几十种进口地砖进行排列组合,色彩斑斓,奢华备至。西方的贴瓷出现在宅院的各个角落里,如传统门楣和屋顶的瓦片之上,赋予了建筑多彩的一面。楼宇内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各式各样的石雕、木雕,多以花鸟、祥禽为内容,表达吉祥、喜庆、富贵的美好愿望,其中不乏采用透雕的技艺,呈现的图案也颇为丰富,就连楼梯台阶上的图案也是工匠精心雕刻上去的。

陈慈黉故居既是20世纪初潮汕建筑造型和工艺独一无二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其宏伟壮观的规模以及精美绝伦的建筑工艺为世人所震撼。故居使用的建筑材料汇集当时中外精华,其中单进口瓷砖式样就有几十种。这些瓷砖历经百年,花纹色彩依然亮丽如新。墙壁及地板上的釉面瓷砖全部来自意大利,品种花式之多,难以尽数。为了修建府第,陈家专门挖了一条小运河,从韩江出海口一直引至村前。故居所有的红毛瓷砖、红毛玻璃和泰国楠木、柚木等高级建材从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用轮船运进来后,通过这条小运河送进村里。


历经百年风霜雨雪,陈慈黉故居沧桑了许多,其中郎中第、寿康里和三庐书斋已经破旧不堪,部分房屋濒临坍塌,近年来正在陆续修缮有待开放。今日,游人只能从善居室中寻找这座“岭南第一侨宅”的昔日辉煌。

从侨批诞生之日起,陈慈黉家族(亦称黉利家族)就与侨批结下不解之缘,早年,黉利家族在泰国和中国香港、汕头创设陈黉利栈银庄,三地可通存通兑,便于海内外各地侨批业的资金周转调节,对当时的华商社会是巨大贡献。建设陈慈黉故居的资金正是以侨批和钱票形式进来的。陈慈黉故居侨批文化展馆历经8个月的策划、组织、设计、施工后对外开放,向海内外传播侨批文化、侨乡历史和潮侨精神。展区分图文、实物和音像三个部分,通过侨批概述、侨批历史、侨批文化、侨批运营四个部分讲述侨批文化及内涵。展区内还设有游客互动环节,游客可以通过参与写侨批、回侨批等,亲身体验当年与海外亲人相隔千里,靠侨批联系的场景。黉利家族从经营侨批、保护侨批,到开办侨批馆弘扬侨批文化,薪火相传,奋飞不辍,以实际行动为侨文化交流作贡献。

黉利家族自19世纪中期崛起,流传百余年,如今已经是枝繁叶茂,家族成员遍布东南亚、欧美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产业涵盖金融、贸易、海运、加工业和其他新兴产业。镌刻着潮汕印记的黉利家族子孙常怀赤子之心,于2019年成立广东省陈黉利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管理运营陈慈黉故居,投资约28亿元实施“风起潮庐”项目,对陈慈黉故居进行修缮改造提升,规划“侨居、侨情、侨归”三大板块,致力打造全国侨文化示范基地,让陈慈黉故居成为对外展示华侨文化的窗口和链接海外华侨的纽带。


华侨的根在侨乡,而侨宅是牵动华侨乡愁的纽带。矗立在侨乡的一座座侨宅的背后,记录着华侨先辈在异国他乡的艰苦奋斗和桑梓情怀,提醒后人勿忘先辈、砥砺前行。在历经数十年乃至百余年之后,数不清的侨宅随着主人的逝去而不断老去,似垂垂老朽默默诉说着当年的故事。有的侨宅得到良好的保护继续发挥作用,有的侨宅经过修缮后得以重生,只是保护修缮侨宅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更多的侨宅面临的是消亡。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如今陈慈黉故居依旧置身于侨乡美景之中,带给世人的是回忆,也是希望。澄海籍华侨、著名散文家秦牧有诗云:“万里穿云燕,归巢恋旧枝。家乡甜井水,何处不相思?”这诗句或许可以表达潮汕华侨和黉利家族的心声。期待在不久的未来,在黉利家族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陈慈黉故居重新焕发光彩,让这座洗尽铅华的古宅再次散发耀眼的魅力。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