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所有文章

新闻中心 > 所有文章

  • 漫谈潮汕文化在海外的传承

    潮州人在移居海外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他们的居留地,因而,随着潮州移民的步伐,潮州文化开始在海外的传承。本文试谈谈潮州文化在海外传承的内容、传承的途径,以及发展的趋势,以就教方家。   潮州文化在海外传承的主要内容   潮州文化在海外的传承,涉及到方方面面。据笔者观察,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语言是最容易随着潮州人一起来到海外居留地的。在以潮州人为主体的地方,潮州话甚至成当地的主要通用语言。如在泰国的曼谷,由于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大量的潮州人的到来,使得潮州话成为当地华人的主要通用语言。而且由于在商业领域中的从业者大多数是潮州人,潮州话更成为当地的主要商业语言。在曼谷,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期,即使是其他国家的侨民(如印度人等)也得学讲潮州话……其实在世界各地,只要有潮州人聚居的地方,就仍然可以听到亲切的潮州乡音。  华文是华人的主要文化沟通工具,潮州人当然也不例外。在海外潮州人的聚居区中,主要的通用文字仍是华文,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泰国曼谷的唐人街耀华力路一带,华文招牌处处可见。潮州人的社团、公司内部以及彼此之间的往来文件,也以华文作为主要载体。 戏剧、音乐等文化艺术 潮州人把自己喜欢的潮剧、潮州音乐、建筑风格、工艺品、灯谜、潮州歌册等带到他们的聚居地。如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当地的潮州人不但请潮州本土的潮剧团前来演出,自己也组织起潮剧团、娱乐社等,常年演出,自娱自乐。至今,在世界各地的潮人聚居地,潮剧、潮州音乐等文化艺术,仍为潮人所喜闻乐见。在海外潮人的聚居区中,仍随处可见潮式建筑风格的民居、寺庙、宗祠等,以及各种有潮州特色的工艺品。马来西亚槟城的韩江家庙,其建筑艺术完全是潮州地区相应建筑物的翻版。 风俗习惯 潮州人在本土的时年八节、婚丧喜庆等习俗,以及喜欢吃潮州菜、喝潮州工夫茶,看病喜欢用中草药等习惯也被带到海外。由于近百年来,潮州本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革,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在海外潮人聚居地,如东南亚地区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柬埔寨等地,却仍在相当程度上得以完整地保持着。   潮州文化在海外传承的主要途径   笔者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潮州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中,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这是潮州文化在海外传承的重要途径。许多海外潮人,在自己的家庭中,坚持讲潮州话,使子女从小认同潮州人。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坚持不懈,从不间断。泰国的华文教育曾兴旺一时,也曾被政府严禁。柬埔寨、老挝、印尼等地的潮州人聚居区也曾有过华文教育的兴旺时期。以前的华校大多以潮州话为授课语言,学生除学到各种知识之外,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潮州文化的熏陶。 华文媒体的作用。华文媒体是潮州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在泰国,近百年来的华文报刊,无论是其主要从业者,或是读者,大多是潮州人,因而几乎都可以看作是潮人的报刊。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一度还有潮语电台的广播,现在则有华语的电视节目等。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虽然华文报刊并不如泰国一样主要是属于潮州人的,但这些华文报刊的刊行,以及其他华文文学作品的发行,都对潮州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潮人社团的活动。各地的潮人社团的各项活动,对于潮州文化的传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世界各地的潮人社团,其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讲潮语,演潮乐,唱潮曲,演绎着各种潮州风俗习惯,从而使每一个参加活动的成员受到潮州文化的熏陶。 风俗和宗教信仰活动。潮人在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的活动中,如祭祖,过年过节、营老爷、贴符、摆土地爷神位等,一定程度上使自己的子孙后代接受潮州文化的传承。 与故乡的联系。长期以来,在海外的潮州人通过各种方式与祖籍故乡保持着联系。如回故国探亲、旅游,与故土亲人朋友书信往来,寄侨批(赡家侨汇),把子女送回故乡读书,延请教师到海外教授华文,经商往来,接待祖籍国特别是故乡的团组来访,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参与者来说,更可直接感受潮州文化。   潮州文化在海外传承之前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潮汕地区与海外潮人的聚居地的联系不断加强,有利于潮州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但目前海外潮人社会的主体已是在当地出生的潮人后裔,对于潮州和潮州文化的认同,他们与其先辈在感情上大异其趣。因此,潮州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任重道远。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潮汕文化:厝角头上描龙绘凤

    曾镇悦可说是民居仿古装饰的“全才”,壁画、灰塑、嵌瓷、油漆、彩绘、贴金泊等工艺样样精通,他所创作出的民居装饰作品,手法多样,题裁广泛,很好地再现了潮汕人民独具的审美品味和深厚的艺术积淀。 “厝角头”上的艺术创作今年60多岁的曾镇悦,是澄海区上华镇渡头村一位民间艺术家。他从小喜欢书画艺术,对民居仿古装饰更是情有独钟。每到一处他都特别留意观察当地的古民居及祠堂庙宇的栋楹、壁画、漆画、木雕、石刻等装饰艺术,常常将这些装饰图案临摹、拍摄下来,从而积累了众多的仿古装饰技法。 上世纪80年代,澄海很多农民都在建住房,大多按传统民居“四点金”、“落山虎”等格局建造,他们纷纷请熟悉仿古装饰图案的曾镇悦为他们装饰民居;上世纪90年代,各地祠堂、佛堂、寺庙等也逐渐修复兴建,曾镇悦足迹遍及潮汕各地,在很多地方的仿古建筑物都留下了他精湛的艺术创作。 画笔“灰匙”焊枪齐上阵民居装饰艺术的创作,并不像普通艺术家一样,可以在一个相对优雅的环境中写意挥毫,很多工作都必须在露天中进行。冒着烈日,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或爬上高高的屋顶作画,对曾镇悦来说是家常便饭;而在屋内的创作,也需依据装饰物品的需要,站着或蹲着作画;特别是画屋梁时,半天都要站在高台上保持仰着脖子抬手作画这个姿势。但种种辛苦对于曾镇悦来说都不是问题。他说,每次作画,都全身心深浸在艺术创作的喜悦中,根本没有去注意过身体的负累。 但让曾镇悦担心的是,很多人都觉得干这一行很辛苦,报酬又少,学习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本来,仿古装饰分很多工种,艺人之间也各有专长,但因工匠难求,曾镇悦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几乎将所有的装饰手法都学会了。装饰有时需要书法创作,于是他学起了书法;画壁画之前需要抹灰,这本来是泥工的活儿,曾镇悦也拿起“灰匙”自己动手;甚至有时候,电焊枪也成了他的艺术创作工具。就这样慢慢让自己成了仿古装饰的“全才”。 学国画为民居“写真” 1996年,已届中年的曾镇悦拜汕头画院名誉院长蔡仰颜为师,系统学习了中国画画理画法。他告诉记者,学国画的初衷是为了振救潮汕民居仿古装饰工艺。由于后学者少,他怕很多潮汕特有的装饰图案会年久失传,想通过可以长年保存的宣纸国画将这些图案保留下来,以供后人留存。在国画技法大有长进之后,他拿起画笔为众多的特色民居“写真”,精心创作出一系列潮汕民居国画作品。 辛勤的学习和创作使曾镇悦著作等身,目前,他著有潮汕民居艺术系列《曾镇悦国画作品选》、《曾镇悦国画集》。近年,他也潮汕民居文化进行研究,准备将收集到的古今民居装饰资料归纳整理编辑成书。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感受潮汕地区的善堂文化精神

    近代人间佛教的倡导者太虚大师,在革新佛教的同时,非常重视我国传统社会的力量。他认为:我国民间社会“扶生助葬、养老济病、拯天灾人祸,救鳏寡孤独之苦,加以修桥补路、义渡侠行等社会慈善公益,都出于庙会善堂。此等庙堂,大抵崇奉观音、玉皇、关帝等,策动以因果报应、观音灵感的佛化,助成以内外功行、受天封神的道教,此民间教化主重于释、道,而儒家惟在支持家族宗法。”从中可以看出太虚大师对善堂及其在教化和社会慈善中的作用的关注和重视。善会善堂是我国传统社会中明清以来往往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慈善机构,对民间社会影响极大,近年来也引起了学术界研究者的兴趣,日本学者夫马进、台湾学者梁其姿、香港学者游子安等人,都对善堂做过深入的研究。 今年“五一”假期,笔者随同华南研究会,对潮汕地区善堂的情况进行了重点考察。考察团一行19人,包括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书作坊出版社等多家学术单位的学者。潮汕人一般认为当地善堂起源于宋代高僧释大峰祖师时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大峰祖师是北宋末年高僧,相传他于宋朝靖康年间来到潮汕地区,修桥补路,治病救人,乐善好施。潮汕地区的绝大多数善堂都奉敬宋大峰祖师,并以此为号召,也有个别善堂奉敬吕祖、玄天上帝、华佗仙师等神明。晚清民国年间,汕头地区有存心、诚心、诚敬、慈爱、延寿五大善堂,3座敬奉大峰祖师、一座敬奉吕祖、一座敬奉玄天上帝。将为百姓做过好事的先贤或神仙当做崇拜对象,以增强对善堂善信的凝聚力,是潮汕地区善堂的一大特色(例如广州地区民国年间的九大善堂,虽多有宗教背景,但并不一定以某一位神明作为特定的崇拜对象)。民国年间,国民政府内政部曾经一度疑心潮汕善堂为封建迷信场所,下令予以取缔,但了解到善堂神道设教,凝聚善信,也有利于筹资集物以行善,旋即批文: 本部前颁《神祠存废标准》原为遵崇先哲,破除迷信起见。据呈大峰祖师善行各节,考之典籍,确有其人,综其生平,苦行劝化,为善不倦,实与各项淫祠神怪巫祝之类不同,仰候令行广东民政厅转敕保护,以志敬仰而昭激劝此批。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九日 潮汕地区的善堂的主要宗旨是弘扬佛家慈悲济世、积德从善的精神,奉行济困扶贫、修桥造路、抚孤恤寡、助残助学、救灾救难、收埋无主尸体、调解民间纠纷、敬惜字纸等善举。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善堂逐渐演化成集释、道、儒文化于一炉的民间自发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慈善救济机构。清末民初,潮汕善堂达到全盛期,达500多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10年来,又陆续恢复约300家。国内外较有名气的潮汕善堂现有:汕头存心善堂、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新加坡中华善堂蓝十救济总会、马来西亚明修善社。 我们此次重点考察的汕头存心善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始创人赵进华(1851至1921年)是当时在汕头打工的潮阳人,他从潮阳棉安善堂请来宋大峰祖师木雕像供奉于存心善堂。存心善堂在民国时期逐渐壮大,成为汕头善堂之首,修建了学校、医院和义冢,对于救济民国年间(特别是日据时期)水旱风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03年7月1日,经汕头市有关部门批准,存心善堂成为汕头市慈善总会分支机构,全称为汕头慈善总会存心善堂福利会。我们考察当日,正好赶上农历四月初八(2009年5月2日)佛诞日,善堂内有盛大的普佛法事。存心善堂的念佛社在民国年间就颇有声誉,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来汕时,就曾驻锡存心善堂。如今新恢复的善堂匾额也是由当代净土宗高僧净空法师题写,这些显示了民间信仰与佛教的密切关系。 道教古有劝善成仙之说,儒家孟子亦有说:“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会善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再次焕发了生机,必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其独特的贡献。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潮汕地区祭土地神的文化奇俗

    在潮州,山里人悬吊在梁下的食物,绳子上要加扎一把杉刺,米缸四周围也要加一圈杉兹,以防老鼠偷吃。 山里外婆给刚出世的外孙送食物,篮子要加盖,盖上面也要放上一把杉兹,不过提防的不是老鼠而是山鬼。给上山砍柴、割草、放牛的人送饭,除放杉兹外,上得山来,先要把饭菜摆到庙里敬奉土地伯公,方能给劳动的人填独自。遇上夹有鱼碎肉末的荤菜,更不能忘了先让此老尝尝鲜。山中一草一木都是土地伯公管辖的财产,任何人都动不得。有些古老的树木,土地伯公甚至就依附在上面。山上烧炭的人,在砌窑的同时,得用三块石头垒出个临时土地“庙”。主动把土地伯公请进来,每逢初一、十五供三牲,烧完炭要供猪头、猪泡和猪尾。上山的大人小孩不得在土地伯公面前撒尿放肆,男女之间更不能在那里野合玷污神台。 传说有个六七岁的小孩跟父亲上圩卖龙眼核回来时迷了路,亲人在山中寻了整整7天,最后终于找到。山中野兽经常出没,他不但没有被野兽吃掉,却靠吃写蚯蚓、蚱蜢活了下来,于是人民都说他是受到土地伯公的庇佑。所以,碰到人在山中迷路,牛在山中失踪,家人都要跪到土地庙烧香叩头,请土地伯公协助寻找。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潮汕地区方言的历史文化内涵

    潮汕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体,它反映了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潮汕方言词语是研究潮汕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就说“汕头”的“汕”字吧。有人说“汕”是“鱼游水貌”;有人说“汕”是“鱼产卵”;有人说“汕”是“取奔戳妙褂探裰“栅箔”,捕捞之所也。但不管怎么说,都有个“鱼”字,足见汕头古时是个海边渔村。又如潮语把冰棒叫做“雪条”,可见潮汕地区气候温湿,终年不见冰雪,所以冰雪不分。潮语称粮票为“米票”,说明潮人以大米为主食。且又有“食糜”(喝粥)的习惯。这也反映了过去潮汕人多地少,战乱频仍,粮食不够吃,更吃不上干饭的苦况。潮人晤面总喜欢问“食阿未”有时几乎是不管时间和场合,只是一句问候和关心的口头禅而已。 “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普宁浮油(炸)豆干——热(悦)单畔”“棉湖瓜丁——无粕(无渣)”等歇后语又反映了潮汕的有名小吃。 “酥击耐扣”、“烧击人食缺”、“头惨撑杉排”等俗语则反映了过去潮汕陶瓷业和竹木运输业。 “粜米换豆”,这是个比喻词,意即交换婚。旧社会农村贫困人家,无法应付高昂的聘金聘礼,就用甲家的妹妹嫁与乙家的哥哥,换取乙家的妹妹嫁给甲家的哥哥。这是一种变形的买卖婚姻的陋俗。 潮汕人还有“放生”的“积善”习俗。即把捉到的乌龟、鲤鱼、青蛙及蛇类等野生动物放回大自然。这源于佛教,客观上起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积极作用。而“做亡斋”一词则反映了潮汕的丧葬习俗。 另外,“正字母生白字仔”说明潮剧来源于宋元南戏。“生理(生意)细细会发家”反映了潮人的商业意识。 “从暹罗到猪槽”则说明潮汕与海外的联系。这些都能让我们看到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 语言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从语言可以窥见某一特定时空的历史文化。语词是语言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海陆丰民间气象预测谚语

    在旧时代出海捕捞,谷物种养、收盐晒盐,天气情况如何是决定性的。那时,没有现在先进发达的天气预报,故此,要预测风霜露雪、日晴阴雨,都依靠直观认识,即是俗语说的“看天”。海陆丰劳动人民在看天方面积累了很多实用的谚语,生产作业、生活作息都靠谚语指引。 海陆丰古县有着上千年的人文发展史,据史书记载,南宋年间,海丰县就设置有官办的“招收盐场” ,沿海盐业成为当时支柱产业,其后,渔业也得到迅猛的发展。但无论是农业、盐业、还是渔业,都存在季节性,所以勤劳的先民在开荒种地,晒盐和捕捞,发展了本土种植业,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先民发现了不少自然规律,总结出了一套劳动的经验,这些认识,以口头的形式流布和传承下来,成为今天的民间谚语。这些农谚、盐谚、渔谚、天气谚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 十多年来,笔者留意于这些民间谚语的收集,已小有收获。现将其中较为常用部分进行整理、阐释,以作为汕尾民俗的研究资料,这里,先推出气象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人假:正月如果大寒,预示二、三月还是很冻。 未惊蛰先响雷,四十九日雨微随:若未到惊蛰的节气之前就响过雷声,兆示着随后有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天气,四十九日这里是虚指。微随:指连绵细雨。 早透一、晚透七、半夜透风二三日:在春天里,如果早晨突然刮风,最多刮一天;如果在晚上起风,那就要连续刮六七天;如果在半夜刮风,则二、三天风就能止。透:刮风。 立春晴一日,耕田免精植:立春这一天无风雨,预示风调雨顺,随便种植亦可获丰收。 逅恶(雨淋)清明纸,朕仔(秧苗)捷捷徙:清明时节下雨,可促使秧苗快生长,早造插秧快。 四月北风旱,五月北风祸,六月北风毒过蛇:夏季期间最怕北风,常是台风的先兆,故有“祸”和毒过“蛇”之说。 早雷唔过午时雨:亦称“空心雷不过午时逅”,在四、五月间,如果早晨突然响雷,那么今天肯定有雨,并且不会超过中午。午时即中午前后。 五月雷,雨相随、六月雷,干过缶:在农历五月份,有雷便有雨;但在六月份,雷再多,一点雨也没有。缶:瓷器,这里比喻很干燥的意思。 夏至响雷,割禾披蓑(五月打雷抱子走):夏至前后,地面温度不算太高,由于太阳的势力,使空气产生上升运动而造成的雷雨较少,这时候如果响雷,大多是由低气压或冷锋引起的,因此下雨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一般下的雨量也较大。 断虹现,天要变:这个“天要变”是指台风将袭击并带来狂风暴雨。断虹也称短虹,是出现于东南方海面上的半截虹。它没有常见雨虹的孤状弯曲,色彩也不鲜艳,通常在黄昏出现。因为断虹是由于台风外围低空中的水滴折射阳光而形成的,所以看到断虹则预示台风将来临。 一斗东风三斗水:“六月北风,水浸鸡笼”等看风报台风的经验。谚语中所指的“三斗水”和“水浸鸡笼”均是指台风雨。这是因为台风多半是来自东南方的广大洋面上。当某地受到台风前半圈外围气流影响时,就常出现西、北、东这三个方位的风向,且要持续半天到一天以上时,即成为台风的预兆。“东风转北,搓绳缚屋”的谚语也是这个意思。然而,有时台风来临前,有的地方几乎是静风,海面上平静如镜,月影清晰地倒映于海中,故也有“海底照月主大风”的经验流传于民间。这大风也是指因台风侵袭时造成的。 云盖中秋月,逅恶(雨淋)元宵灯:如果在中秋之夜,月亮被云层盖住,那么来年元宵前后,必定春雨连绵,元宵灯都要被淋湿了。 秋夜雨白露水毒过鬼:“立秋”以后,如果日晴夜下雨,秋临夜雨白露水易生虫害,对农作物不利。 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是暑:“立秋”前的“大暑”、“小暑”,其暑气尚不利害,“立秋”之后,经常刮西北风,天气特别干燥,气候仍然?炎热,暑气更盛,这时人畜更要预防中暑。 一雷压九台,秋雷引风来:夏季强热带风暴形成后,若出现雷雨天气,可预测出台风不会正面吹袭本地区域。相反,若在秋季打雷,台风可能在本地登陆。 白露雨,寒路风:廿四节气中,若“白露”这天下雨,则“寒路”期间有大风。对水稻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谓寒路风收五谷。 早北晏东暗来南:初秋时,一天之内的早吹北风、中(晏)吹东风、晚(暗)吹南风,即是好天气。 立秋暗时、免惊无番薯:如果交秋时刻在晚间,就有适合番薯生长的良好气候。 冬至在月头、寒冻年夜:交冬至在月尾寒冻正二月,如果“冬至日”在当月的月初,那么农历新正前后天气很寒冷,如果“冬至日”在当月月末,那么第二年一、二月最寒冷。 演(月冕)得隘(狭窄)田水白,演得阔田水半:月亮周围有小光环时,预示要连续下雨,大光环预示晴天。 大寒小寒、吃饱懒出田:到农历大寒、小寒的节气,天寒地冻,人们吃饱后,畏缩着懒得出去田园干活了。 乌云等日落,明早雨沱沱:傍晚(日落时分),若太阳下边有雷雨云(黑云托日),可预测出翌日有暴风雨。 早雨早晴,暗雨连夜:早晨下雨,时间不会太长,傍晚下雨,则可能延续到夜里。 早日不成天:在雨季,早上如果天空出现云霞,太阳早早就露脸,那么今天反而天气不好了;如果在傍晚时有云霞,就预示近日天气晴朗。 鸡曝日欲出日、狗翻肚欲落雨:如果天气将转晴,鸡就会展开翅膀晒太阳;如果天要下雨,因气压增大,狗会感到不适。狗翻肚、打喷嚏,从家禽家畜的反常举动就可预测未来的天气状况。还有“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狗卧灰堆,天阴雨催。”此外,如猫把鼻子埋在皮毛里,也预示着北方的寒流要来了。 鸡愁雨、鸭愁风:下雨前,气压较低,湿度较大,昆虫贴着地面飞,鸡要觅虫食,再加笼里闷,鸡鸭不愿进笼。 蛤蟆大声叫、必是大雨到:春夏季节,青蛙叫声大而密,预示不久就会下雨。 羽蚁扑灯、雨打秧:春夏季节,每当天气闷热时,白蚁就飞出洞外活动。傍晚天黑不认识回洞的路,就向灯光处猛扑,这就预告一二天内将会下大雨或雷雨。若蚂蚁成群出洞,预示大风雨将临。 群雀洗凉,雨下大又强:夏秋季节,天气闷热,空气潮湿,麻雀感到身痒,便飞到浅水里洗澡散热,预示一二天内将有雨天出现;如果是大群麻雀洗澡,则预示未来将有大雨出现。 蜘蛛结网准送晴:蜘蛛收网准转阴:道出了蜘蛛收结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蜜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 蚊子集堂中,明朝带斗篷:蚊子乱咬人,不久雨来临;蚊虫咬得凶,雨在三日中。 蜻蜒满天飞、定无好天时:这句谚语和“燕子低飞蛇过道”一样,是从动物感知天气的反应来观照气候出现反常。蜻蜒在空中乱飞,估计接下来不风则雨。 曱由走逅恶(雨淋)狗、曱由飞风打瓜:曱甴(蟑螂)为腐食性动物,昼伏夜出,喜欢黑暗、温暖而潮湿的环境,并常躲在裂缝和罅隙里;活动在晚间最为活跃。如果白天见到蟑螂(或有羽蚂蚁、蜈蚣、蚯蚓等)乱爬乱飞,便可预测到未来几天有狂风或大暴雨,很应验。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重点文物潮州广济桥的传说

    潮州广济桥的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续了300多年。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上建造这样的大桥,其难度是超乎人们想象的,故潮州民间便流传许多“仙佛造桥”的传说。 据说,韩愈刺潮后,时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但深感过江之苦,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 韩湘子造东面一段桥,请八仙来帮忙。韩湘子亲自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给一个孕妇识破,怪叫起来:石头怎会走路!一句话泄破了天机,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那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 广济和尚造西南一段桥,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他亲自去桑浦山开取石头,把石头点化成群乌羊,一路赶来。但当最后一群乌羊赶到半路时,碰到当地一个恶霸地主,存心想夺取这些羊,便说:“你这和尚哪来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便说:“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赶到你田里去吧!"地主把羊一齐赶到他自己的田里去,却变成一座座乌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压掉了。相传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 因此,最后一批黑猪,乌羊没有及时赶来,中间一段桥便没法修拢。怎么办?天又快亮了。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将手中的莲花瓣抛向江心 化成十八条梭船;广济和尚一见,立即抛下禅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只大船拴住,成为浮桥。这样,人们为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既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随着历史的变迁,广济桥几经修筑。1958年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1976年又一次进行扩建成现状。1988年1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潮汕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热闹。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是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元旦,是一年岁月更新的开始。每当年底临近,人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办年货了。因为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大节,故此,潮汕地区便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一、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 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垄,俗谓门神。”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 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潮汕对联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只见林大 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 有异曲伺工之妙。 二、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 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 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 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 这时,家中若有客 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潮汕工夫茶引出的文化雅事

    喝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爱的一种饮食风习。潮汕地区,家家户户都有一套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是旅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留着喝工夫茶这个独特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潮汕人在长期喝工夫茶过程中,流传着不少轶闻趣事。笔者将之整理成文,以飨读者及爱茶同仁。 “隔壁戽菜羹” 从前,潮汕农村聚友冲饮工夫茶之风尚未普及。某村有甲乙两个农户,家住一墙之隔,因有仇隙,互不往来,但又互不服气。有一夜,甲家请亲友饮工夫茶,“请哇,食哇,勿客气呀!”的叫嚷声和杯盘的碰击声,不时传到隔墙,夜半方休。乙家男子疑惑不解地对妻子说:“隔壁这家人并不比俺富,为什么有那么多酒菜请人?”他老婆说:“可能只是‘戽食’(乱搞吃)菜羹而已。”当夜两人商定,明晚也请朋友来“戽食”菜羹,再加上蕃薯,一定要超过隔壁。次日晚上,乙家请来的客人一下就把蕃薯菜羹吃得精光走了,而隔壁的杯盘碰撞声仍不绝于耳,至深夜才停。乙妻天亮对村里人说:“隔壁戽菜羹真有办法!” 后来,潮汕各地便有一句“隔壁戽菜羹”的俗语流传,用以嘲笑那些不了解对方情况而盲目跟着做却出了丑的人。 “好茶———哙烧” 从前有一开茶店者,为了招引顾客,特地在柜台上摆一套工夫茶具,经常泡茶,旨在让顾客先品尝后再购买茶叶。有一年冬天,寒气逼人,有一路人,文士模样,衣衫单薄,全身冻得发抖。他踱到柜台面前,端起一杯茶一饮而尽。卖茶者冲茶又再冲茶。路人一连喝了数杯。卖茶者喜形于色,以为是阔气的顾客。便问:“先生,此茶如何?”答曰:“好!好茶。”又问:“先生,好在哪里?”又答:“哙烧!” “救命茶” 昔时有个叫阿福的小孩,就读于某私塾。他的继母为了除去不是亲生的儿子,便想出一条妙计:每日三餐,都用大量猪油炒香饭给阿福吃。因长期食肥腻东西,不久阿福便出现了严重的消化不良症,且面色日见黄瘦。阿福的异常变化被塾师发现了,当问知情况后,塾师便心中明白,但不露声色。塾师有个铁定的生活习惯:饭后必冲工夫茶。他于是吩咐阿福,在每天上、下午的上课前,先到老师房中喝几杯浓浓的工夫茶,并告诉他此事一定要保密,不能让继母知道。工夫茶消腻除积的功效在阿福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奇迹出现了,阿福不仅渐渐恢复了健康,而且精神越来越好,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这样,工夫茶便成了阿福的“救命茶”。 “成败皆嗜茶” 从前,有个人嗜工夫茶成癖,不务正业,最后导致家道中落,沦为乞丐。但即便以行乞为生,仍戒不了茶瘾。有一天,他路过一茶铺,见老板正在冲工夫茶,便上前乞一杯喝。老板用疑惑的眼光打量着他,暗想:你这乞丐也喜欢喝茶吗?但过门是客,于是就递给他一杯茶。等他饮后,老板故意问道:“此茶属何品种?味道如何?”他随口说出茶种和产地,而且凭口感指出此茶在制作上的缺失处。最后说:“这样的好茶,用井水冲泡,实是美中不足!”一席话,便让老板刮目相看,并立即请他进店细叙,最后诚心诚意地邀他合股拓展茶行。他露出无可奈何的神色说:“我如有钱合股,今天就不用乞讨了。”老板说:“不怕,我的股分给你一半,你就凭一技之长来入股吧。”合股后的茶行,由于他尽心尽力,生意果然兴旺,财源广进。但老板逐月发给他的红利,始终只够他一人吃穿。他虽心存疑惑,却也不想多问,因为他自知原本就是一无所有的。三年后,他回家探亲,未入家门,便惊得目瞪口呆:破旧的房屋焕然一新,而且扩大了好几倍。询问家人,方知是老板将其股分所得红利,逐年拨至他老家。家里便是用这些钱来重修旧房屋的。这下,他终于明白了老板的用心良苦。 “好茶败家” 有个乞丐到一门大户人家乞讨时,不要钱,也不要米,只恳求给一杯好茶。主人是个品茶高手,就叫人送一杯好茶到门口。乞丐喝后说:“这不过是很平常的茶罢了。”主人听了大惊,立刻吩咐妻子冲了一杯最好的茶,命人送了出去。乞丐饮后评论说:“这是相当好的,不过仍只能算第二等。”并问这茶是不是某姓的娘子泡的。主人听了更惊,就亲自到门前见他,盘问之下,才知道这乞丐原是富豪,因爱好品上等岩茶(旧时最上等的茶叶,一斤卖到一百多两银子)而致家道中落,现在沦为乞丐,身上仍带着一个古老的茶壶。他离散的老婆,正好是现在这家主人续娶的妻子。主人震惊之余,只好呆望着这个乞丐飘然远去…… “煮茶” 从前,工夫茶在潮汕民间还未普及。有一回,一个男人在路上遇到一个朋友,便邀其到家中喝工夫茶。他顺路买了一包好茶叶回家,叫妻子去“煮茶”来食。妻子是从外地嫁来的,不懂得潮汕人怎样食茶,而误将把茶叶像烹制针菜一样煮熟了端盘拿出来。那男人一见大怒,动手就打了他老婆二下。他老婆感到委屈,便跟他吵闹起来。吵闹声惊动了邻里,一个老太婆过来解劝,问明原委后,便顺手抓了一把煮熟的茶叶放入口里,咀嚼了几下后说:“你倒是该打,这种茶叶不放点盐和油,怎么能吃得下呢?”风波就此平息了。 “寒夜客来茶当酒” 相传很久以前,住在潮州某乡下的一位穷秀才,有一年严寒夜里来了一位在京城做官的同窗好友。四壁潇然的穷秀才虽然没有酒菜可宴请这位远方来的好友,但为了能冲出最好的工夫茶,让好友好好品尝,穷秀才不惜冒着冬夜里冷凛的寒风,光着脚徒步几里路,来到韩江边打着冬天里清澈的韩江水,回家冲工夫茶款待这位好友。他们品茶当歌,京城的好友被穷秀才的真诚感动了!天亮时急着赶路的好友给他留下了“寒夜客来茶当酒” 的绝句。后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绝句便世代流传下来。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潮汕历史:潮州府城的兴建

    公元1368年,元朝覆灭之后,建立起朱元璋为皇帝的明代皇朝,洪武元年(1368年)2月,潮州路完全归附明朝,洪武二年,改潮州路为潮州府。这时候中国进入了封建衰落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国家更加统一巩固。潮州府却进一步兴旺发达,人口增长很快,明初洪武十年(1377年)全潮州府共60097户,214400人,到永乐元年(1403年),二十六年间,就增至80691户,284400余人。增长近百分之四十。这是安定发达的标志。 明代初年(洪武三年)潮州府城在宋元旧基上修筑完整,全部用石砌,高厚坚固,共有东门、上水门、竹木门、下水门、镇南门、望京门、永定门七座城门,城门外还筑瓮城,上面建屋。北城墙环绕至金山后面,共长约7500百米,城墙高8米多,城面5米。此外,还在西湖山麓夯筑外城,高3米多,宽2米,长达1700百余米,又开辟了紫竹门、水仙门、西门、靖北门,作为府城的外廊。这样的形制保留到近代。 在这规模宏大的府城里面,把居民区分为承宣、宝善、澄清、制锦、甘露、华萼、春桂、名贤、顺昌、崇福、从桂十一坊。街道则建成正大街、东街、仙街、第三街、第四街、赞善街、金城街、北门直街、摧锋街等。府衙前建起了镇海楼,楼上木栏的柱头上,饰有108只形态各异的木雕猿猴,刀法简朴生动。镇海楼东北,重修元代至元二十一年重建的路学为府学宫。洪武二年,又在府治西侧建起海阳县学宫。在东门外,宋代始建的济川桥倾斜崩坏,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破除西湖怪石,带头捐款,官吏和富豪也响应出钱,对大桥进行大修,补筑桥墩,更换石梁,用上了数以千计的石条,五千条以上的木料,把大桥修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规模,桥墩墩面宽阔,有的超过百平方米,桥面宽达十米,改名为广济桥。宽广的大桥上还建起辅屋一百二十六间,开展商业贸易,成为“一里长桥一里市”的水上长街,在二十四座桥墩上,还修起了二十四座不同式样的庙台楼阁,供着神像,绘制壁画,加上诗词对联,简直成为文化长廊。广济桥西与建有三层高楼的东门相连,景色更加壮观。《广志绎》中盛赞当时潮州风光,指出“今之潮非昔矣,仕女繁华,裘马管弦,不减上国。” 明代的桥东韩山,大规模扩建了韩文公祠,成化二十年,祠里面重刻了宋代苏东坡撰写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天顺五年又树起了祠前的石碑坊,嘉靖年间,又添上“功不在禹下”的记功碑,这也是明代潮州府城建设的一部分。此外,在府城东南韩江对岸,又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建起了高46米的凤凰塔,主持建塔的知府郭子章在塔门题了一副对联:“玉柱擎天,凤起丹山标七级,金轮着地,龙蟠赤海镇三阳。”这座七层高塔,展现明代潮州府水利工程、建筑技艺、文化风貌、风景布局的高峰。 潮州进入明代以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有很大的进展,政权的建制也陆续扩大,洪武二年建立潮州府时,属于岭东道,只辖有海阳、潮阳、揭阳及程乡(即海县地区)四个县,后来逐渐增加县份,成化十四年,建立起饶平县,嘉靖三年,设惠来县;隔年,又设大埔县;嘉靖四十二年,置澄海县和普安县(万历十年改普宁县);隔年,又置平远县;崇正六年,又立镇平县。这样,潮州府就管辖着潮汕至梅州共十一个县了。其中潮汕部分,也已设置了七个县,奠定此后四百多年直至近代的地方建制的规模。 在这些明代新建的县份,也都是三个古县的规制相似地进行建设,而又是各具特色。揭阳是古县,宋以来仍未建城,元至正十二年砌禁城二百丈,外筑土城八百余丈;到明天顺四年才扩内城至三百丈,外城扩至一千六百丈。弘治元年才筑成砖石城,天启元年在东北角重建学宫,开东城门叫进贤门,经多次重修,成为今天壮丽的楼台。潮阳城在宋元和十四年迁到棉城之后,元至正十七年才开始筑土城,天顺四年开始垒石城,周围九百八十四丈。这个县的海门城自明洪武二十七年始建,天顺六年重修,周围达六百七十三丈。其他各县如饶平城筑于成化十四年,黄冈镇城则建于嘉靖二十七年,大埕所城却在洪武二十七年已建成周长六百四十三丈的石城。一直保存到现在,十分雄伟。南澳镇城则建于万历四年,惠来城建于嘉靖二十二年,嘉靖三十二年加筑神泉所城,澄海县城建于嘉靖四十二年,城北设水关,而蓬州所城则早在洪武三十一年砌成周围640丈的石城,是规模较大的所城。普宁县城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城址原在贵屿,万历三年才迁到洪阳。这些城池,现在大部分已经拆除,但在历史上却是很具保安功能的宏观巨构,是一代兴旺的物象。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共5454记录 首页 «上一页 ... 326 327 328 329 330 ... 下一页 » 尾页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