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所有文章

新闻中心 > 所有文章

  • 潮汕文化:雷震关与蝴蝶亭

    拓林镇东北郊的风吹岭,因一年四季风声飒飒而得名。明代东里才子曹宗的《风吹岭》诗云:“地泊荒滨常起风,拓林孤岭乱飐飐。石亭夏盛绿苔冷,涧道秋高碧草绒。细雨引来迷海阔, 片云送去任天空。行人莫上山头望,只恐凭虚术未工。” 风吹岭的东麓是个古渡口,在渡口的巨岩上镌着“康熙庚申岁,协镇广东黄冈副总兵官吴讳启 镇招抚各岛伪镇官兵人民数万在此登岸”的碑文。这是清代潮汕军民抗击倭寇的见证。明崇祯 民间,朝廷在此设立“雷震关”,关墙及营房早已坍倒,地上遗存残砖瓦片,关口的“石公”上尚存闭关的栅孔,两侧大石上镌刻的“盘诘奸细”,“缉获盗贼”斗大的字。落款为“明崇 祯十三年(1640年)季春拓林寨事都司曹立”。在山岭夹缝中有一条由天然石块砌成的崎岖不 平的古行道,自古渡口蜿蜒约三里指风吹岭西南侧的汛地营盘。古行道中断山坡的岩石上镌着 “崇祯戍辰岁修筑吹岭大路”和“崇祯七年仲秋守府梁爷重修大路”。路旁还有二座用大石板 仿木结构建筑的“去思亭”(已毁,1957奶奶散落在山坡上的亭石被民工搬去建水库),亭中 竖立着镌刻历任守关将领事迹的石碑,表达了乡民对爱国将领的歌颂与怀思。据地方志记载: 明军时守时撤,海寇俟机肆掠,民无宁岁,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提督两广侍郎吴桂芳奏 请“复设拓林守备”,当年置拓林寨,募民兵1716人,配置船艇45艘,加强防卫。清顺治八年 (1651年),拓林镇设游击1员,水师1000名,中军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4员。 风吹岭古行道中段的蝴蝶山,有一巨石,形似蝴蝶两翅竖起,惟妙惟肖。蝴蝶石前有座古朴的 石亭,亭中竖立着一块镌刻着明末抗倭英雄梁玉事迹的大石碑。因年久风化,碑文已模糊不清 了。民间传说:明崇祯年间,梁守备戍守黄冈城。一日,梁守备身着平装独自上街漫游,忽闻 四狮亭传来咚咚的锣鼓声,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个年约十六岁的卖艺少女,手舞双刀,围观的 人喝彩声不断,梁守备也看得入神。一打听,知道此女父母早丧,流落他乡,以卖艺为生。遂 生恻隐之心,便托人撮合,收为义女,赐名梁玉。自此她在义父的培养下,习文练武,文韬武 略,样样精通。后来,梁守备父女戍守雷震关,时梁玉已二十岁。她带领兵士加固关口防御设 施,修筑风吹岭大道,并加紧操练水陆军。期间,曾多次击退倭寇的进犯。暮秋,倭寇进犯大 城所,梁守备率军前往救援,梁玉留守雷震关。另一股倭寇乘虚而至,在拓林象头港登岸,企 图攻陷雷震关。梁玉接报,在风吹岭的镇风塔至尖山西侧的汛地营盘一带布下伏兵,并分别派 人到黄冈城求援和禀报义父。倭寇蜂拥而至,风吹岭鼓角齐鸣,山上乱石滚滚,飞矢齐发,倭 寇组织了几次冲锋,都被打得丢盔丧甲,屁滚尿流。后来,倭寇集中兵力先攻占了尖山西侧的 汛地营盘,再组织一支敢死队从虎头山侧面包抄过去,其余人马在正面佯攻。梁玉寡不敌众, 腹背受敌,情况十分危急,只见她毫无惧色,跃马挥刀,愈战愈勇,怎奈马失前蹄,摔倒在地 ,被倭寇射成箭球,坠落悬崖,壮烈牺牲。是日黄昏,梁守备完成了救援任务,回师雷震关, 黄冈援兵也从水路赶到象头港登岸,两军夹攻,倭寇抵挡不住,仓惶从海上逃窜而去。后人庐 陵王一乾至此,感怀此事,在蝴蝶石上题刻“天关玉柱”四个斗大的楷字。墨客曾在石上手书 一联:“抗倭业绩昭日月,爱国丹心照汗青”。 风吹岭古渡口原有一巨岩,上刻“观海”两字,每字有一人高(已毁),在此往东眺望,沧海 万顷,水天浩渺,粤闽的高峰岛屿如泥丸入海,颇为壮观。若在曙色熹微中,登关远眺,极目 东海,紫霞苍雾间,一轮红日,喷薄而上,金光潋滟,渲映波涛,“古渡观日”,蔚为奇观。 历代显官骚士摆渡至此,吟诗作赋期间。风吹岭上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其中有明万历九年季 夏(1581年)闽广副总兵晏继芳题刻的“闽广达观”大字;明万历丙申岁楚雍吴世重、成都庄 诚镌的“海阔天空”大字;明甲戍季冬黔南梁东旭拓刻的“水天一色”大字;庚午季春长白张 昌祚的“闽粤一览”石刻,还有“天风海涛”等石刻,诸家书法遒劲秀拔,各具一格,在书法 艺术研究上有一定价值。风吹岭摩崖石刻群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7月,着名 诗人黄雨登临风吹岭,在古渡口吟诗一首曰:“一览收闽粤,群山绕海湾,波光浮岛屿,帆影 入云烟。古渡新林带,摩崖旧史篇,被襟迎壮阔,浩气动胸间。”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潮汕历史:汕头港创业史略

    汕头解放,国民党留下一个一穷二白破烂不堪的汕头港。由于抗战时期,港口遭受严重破坏,后又失修,至解放初,汕头港只有几十间破旧仓库,一个残缺不全趸船码头和100余艘木驳船,港口吞吐量每年只有三四十万吨。 汕头港地处国防前线,解放初期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失败,继续与人民为敌,经常派遣飞机轰炸港口,所以国家没有给汕头港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摆脱贫困落后,汕头港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依靠自身力量,搞好港口生产设施建设。1953至1962年修理仓库93间,面积2.8万平方米,新建仓库13间,面积3194.3平方米。1956年将二艘在抗战时被飞机炸沉在海滩的趸船修理后安装为浮码头,是解放后仅有的一座货运码头。1958年港口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对装卸作业工艺和工具进行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装卸作业效率,1958年完成港口吞吐量130.3万吨,比1952年增长了3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港口货物日渐增多,特别是自1956年以后,大宗货类的木材、水泥、煤炭大量进港,而当时全港只有一块不足5000平方米的堆场。为扩大堆场,1958年至1972年汕头港务局依靠自身力量建成8万平方米的堆场。 汕头港自1861年正式开港至20世纪50年代,港口生产工具只有驳船、板车、竹槌、箩筐等简陋工具,至1958年以后才逐渐发展机械。1965年至1970年自力更生建造负荷3至5吨的电吊13台,过去卸煤、卸磷肥和装矿石用人力肩挑改为机械化作业。以前装卸工人挑煤上煤堆称为上“火焰山”,自从有了电吊机加上配套皮带机“一条龙”作业之后,工人们高兴地说:“这样干活可以多活十年!”机械化作业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1965年完成港口吞吐量180.3万吨,比1958年增加了50万吨。 由于历史原因,汕头港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1972年末才开始建设码头至1973年年底建成一座3000吨级客货并用的码头。在周恩来总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指示的鼓舞下,汕头港人学习大庆人战天斗地的艰苦创业精神,自1975年2月至1976年6月,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成一座2个5000吨级的杂货码头。工程建设期间,全局干部职工全力以赴,积极参加劳动。工地上几百名民工每天干活少不了8个钟头,而每天工资只有一元多钱,可是大家不嫌少。局机关干部白天上班办公,晚上还要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扎钢筋、挑沙运土,搞码头现浇,干至午夜十一二点,每人只有二两米粥(稀饭),没有其他报酬。在全局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只用16个月时间就把码头建成,为《汕头港史》谱写了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码头的辉煌篇章。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潮汕历史:詹天佑与潮汕铁路

    现在从汕头到潮州的公路,在坑日战争以前是一条长42公里的铁路,这是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始兴建的。 早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华侨富商张弼士任清朝闽广农工路矿大臣,奏请招商兴办铁路,与华侨张煜南商量,决定筹资兴建潮汕铁路,获清廷批准,张即与谢荣光、吴理卿三人合资二百万元开筑。为筑好潮汕铁路,清朝铁路大臣盛宣淮介绍詹天佑负责这条铁路的工程设计。詹天佑,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是我国早期的留美学生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代铁路工程师。他在光绪七年(1881年)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建筑科毕业回国,不久被中国铁路公司聘为工程师。一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接受设计潮汕铁路的任务,到达潮汕,从地形水陆关系各方面进行勘察,设计出第一个方案,认为沿韩江建路效益更加全面。这位正直的爱国工程师,却没有料到一些汉奸豪绅的诡计,他们勾结英商太古洋行及日本工程师,否定了詹天佑的设计方案,另聘日本人设计。但是,北京八达岭京张线上青龙桥车站,有一座詹天佑的雕像,基座的碑石刻录他的生平事迹,上面仍记述他设计过潮汕铁路的历史事实。 日本人的三五公司设计了新方案,改从潮州的西面南下,于光绪三十年九月二十八日正式施工。这一年12月,工程进行到庵埠一带,要迁移附近坟墓,文里乡父老们不同意,提出改变路线,恰好16日潮、澄、汕交界的湖头市农民被日本施工人员欺压,起而反抗,打死了两个日本人。日本驻汕领事即出面交涉。清朝粤省总督也派人前来查办,惠潮嘉道,潮州府、海阳县、澄海县的首脑都到庵埠来处理这一案件。到1905年6月,当局强把乡民陈元贞、杨阿会二人杀掉,把提出改变路线的文里乡老杨元荣判处监禁五年,并迫勒当地杨姓、陈姓各赔偿1万元,月浦佘姓赔6千元,共2万6千元,把事件压制下去。工程继续进行,终于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建成通车。路长39公里。光绪三十三年,潮汕铁路再从潮州车站向北延长至北堤边意溪的对岸,来连接韩江水运,使货物转卸方便,全线加长至42公里。原先詹天佑的设计方案,估算工程投资二百万元;日本三五公司修筑的潮汕铁路,竟花工程费达三百零二万元之多。 潮汕铁路的建成,给潮汕地区的经济带来新的繁荣,这一新的景象,曾绘留在潮州安济圣王庙拜亭的方楹上。那彩色漆画画面狭长伸展,绘上清末潮州的火车站、铁路和火车,穿着长袍、留着发辫的人们拥挤往来,车里的乘客临窗眺望,起卸工人把发辫盘在头顶,鱼贯装货,小贩穿梭其间,叫卖小吃,火车炉烟弥漫,洋溢着人民分享交通事业新成就的欢乐气氛。可惜的是,这条铁路于1939年6月21日,为防止日军进攻而拆毁,只剩下路基,后来作为公路使用。 潮汕的这一短途铁路,是中国早期兴建的铁路之一,更是中国侨资商办的第一条铁路。 正规的潮州铁路的兴建,人们体会到铁道的优越性,掀起了铁路热。1904年,闽粤路矿大臣张弼士又与粤省总督岑春煊研究兴办惠潮铁路,这条路计划由博罗县石湾墟起,东至潮汕的饶平黄冈,共长四百四十五公里,这是一个设想。另一个设想是以汕头为起点,经普宁、海陆丰、惠州至石龙,兴筑汕石铁路,共长两百五十五公里。这两个设想都没有实行。自此以后,穿过潮汕的长途铁道的各种计划,一直没有间断,甚至于进行过一些勘测工作,但终未成功。 这种办铁路的意向,只能在地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体现,那就是后来办起了从汕头华坞为起点直通澄海的轻便铁道,用人力推车滑行,也算方便。此外就是1919年,潮阳人陈坚夫兄弟拟办从汕头蜈田到潮阳贵屿的汕潮铁路,结果在1927年建成了从后溪至龙井一段五公里的狭轨铁路,有机车一台,每趟车可搭客两百人,1932年也改成轻便车,用人力推动。潮澄两处小铁路,都在30年代抗日战争前夕停办了。这是多么具有促进意义的潮汕铁路史。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潮汕岁末送神的粿食养生文化

    “送神”缘由有段“古” 该民俗缘由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朝廷为抗郑成功,派平南王尚可喜、总督李栖凤视察沿海各地,自潮州直至与福建接壤的汾水关一带,被划为不准人居的迁界地区。潮属沿海6县居民全部迁入内地,一切田园、庐舍概行拆毁,并于潮州六县沿海增筑墩台84个,设立椿栏,严禁居民出入。至康熙5年(1666年),澄海县建制撤销,全部并入海阳县,对敢于越界者,一律杀无赦。 澄海诗人佘元晖曾赋诗云:“万灶烟深余废井,千山月冷照孤松。哀鸿遍地归何日,只索吞声说旧踪。”记述了迁界事件(俗称斥地)中人民离乡背井之悲惨情景。男女老少绵恋家园的难分难舍心情,临走时,家家户户崇拜诸神,合家跪地禀报“从此无能奉敬”了。故此,千家万户都备办礼品“三牲”,香烛纸钱为诸神饯行,称为“送神”。 清康熙7年(1668年),广东巡抚王来任、两广总督周有德巡视海界后,即“绘图上疏”请展复。康熙8年(1669年),朝廷派员巡察批复恢复澄海县建制,原县地域复归,让人民归乡。由此,人民欢天喜地,感恩庆幸。因此,潮澄饶一带沿海人民便自然而然地敬奉朝拜诸神,及岁后逢腊月就“送神、拜平安”这个习俗,世代相沿至今。粿食也凸显养生文化 潮民谚云:“时节做时粿”和“时令防时病”,其实这是卫生谚语,反映了古代潮人先贤早就认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医学,有选择性地利用适合时令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草药或果蔬,用科学操作工艺拌入米粉,加工研制烹调成可口美食粿品,使人即可享受美食品福,又是成为适合节气时令的粿食药膳。古医实践认为,时令粿食能增进食欲,提供营养,调摄养生和医药保健,益寿康宁之功。 《潮州府志》载:韩愈来潮州在《谢表》中说:“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陆贾《南行记》说:“……每当寒暑交接,晴雨变换的时节,起居饮食,就应加倍注意调理了。”由此,潮汕古代显有盛誉的医家先贤都通过生活实践的亲身经历和临床验证,更进一步认识到时疫是天地之疬气,指出一年四季,日常起居饮食必须顺应四时而适寒暑。 然而,在古代时疫流行、缺医少药、免疫疾控滞后的岁月,医家先贤就科学地针对“时令发时病”的诱发机因,因地制宜地提出“时药治时病”的医学论理,发动千家万户采用中草药加工拌和米粉制作烹调,采用“时节做时粿”这种既是粿食又是预防药膳的粿品,合家老少享口福,普遍来达到防治时病的手段和目的,这称得是古代潮人医贤广泛开展群防群治所采取的一项预防时病的科学创举,对潮汕人民作出了极其有益的贡献。这种粿食与养生的医药保健文化,时至今日医学科学技术十分昌明的年代,仍然深受潮人世传弘扬,潮汕粿点美食,更特别深受人们青睐,这里仅浅谈几种较享名的粿品药膳及其对养生保健的功效。 鼠曲粿。春节、元宵做鼠曲粿,是用潮汕田野生长的鼠曲草清洗干净槌烂拌入糯米粉加工揉捏成粿皮,包入馅料烹调蒸熟而成。鼠曲草又名佛耳草,是菊科草本植物,性味甘平,食之有化痰止咳之效。冬春季节易患风寒咳嗽,故适量食之尤为时宜。 潮人有元宵“三甑齐”的俗语,即菜头粿、甜粿、酵粿各一甑(笼)。 菜头粿。萝卜,潮人称“白菜头”,与“彩头”谐音,祈祝新年好运、大吉大利。其以大米为料,舂后与手工研磨成的菜头浆糊搅拌均匀,拌入肉丝、虾干、香菇等美味配料蒸熟而成。民间有“十月萝卜小人参”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家开方药”的谚语,足见元宵吃菜头粿的好处。 甜粿。以糯米为料拌白砂糖(或红糖)加工精制蒸熟而成,做法是将浸洗清净的糯米舂成粉后,按比例拌入白糖或红糖、渗加水份充分搅拌均匀搓揉,后放入蒸笼蒸熟而成。元宵食甜粿,象征着甜蜜、幸福。 酵粿,亦称发粿,以大米舂成粉为料,拌入白砂糖并渗加水份,按比例加入发酵饼(俗称大酵)让其充分发酵后放于蒸笼(蒸甑)蒸熟而成。元宵食酵粿,象征着发财致富。民间有句俗话说:肚痛食酵粿———倒好。其实,酵粿中拌入发酵的大酵或当代使用发酵粉都有增加胃肠蠕动消化功能、祛胃肠疾病功效。 “时节做时粿”粿食殊多,如清明节食朴枳粿,五月节食栀粿,六月食草粿,还有青叶粿、韭菜粿、虾米笋粿等等,这些粿食各有防病治病之医学道理,真乃“时令防时病”之粿食文化精髓。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潮汕的庙会文化与传统习俗

    鲁迅笔下的《社戏》,通过形象的文字彰显出江南庙会的乡土风情。海滨邹鲁潮汕,人文荟萃,办庙会、演社戏的习俗亦由来已久,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民俗文化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社”在当时的绍兴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社区与乡村。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潮汕的“社戏”一般有庙会戏、祠堂戏、喜庆戏等,大部分以庙会戏为主。庙会戏多是谢神戏和祈福戏:谢神戏一般在农历腊月举办,一年到头,答谢神祇对乡土的庇荫;而祈福戏是在开春正月进行,祈求新一年合境平安,六畜兴旺。因此每年庙会戏的演出,比较集中在农历腊月与正月,当然其他月令也有,如三月廿三的妈祖诞、四月初八的哪吒太子诞等等。每逢神道的诞辰,如关帝、妈祖、玄天上帝、风雨圣者、三山国王、城隍、土地等的诞辰,神庙所在的乡村会举办祭祀活动,请来剧团演大戏。这些被奉为神明的,有的是善良美好的精神化身,如妈祖林默娘、雨仙爷孙道者等,也有往昔时保境安民,于国于家作出贡献的忠臣良将、民族英雄,如潮阳的双忠公张巡与许远,还有包公文拯等等。潮汕人民以祭祀的方式寄托着对忠勇正义的先圣前贤的敬仰之情。 庙会戏一般要演上三五天,甚至是十天八天,大的村社有的还请来多个剧团同时“赛戏”。“闹热”的村社人家往往倾巢出动,同时还邀请亲友前来看戏观礼,各户杀猪宰羊,盘飧佳肴,家醅美酒,盛情待客,以戏侑食。邻近的村民亦会闻风而至,游览庙会观看演出,人员绵亘数里乃至十数里,煞是“热闹”。 由于庙会戏的盛行,潮汕的国营潮剧团与民营潮剧团,一年到头多转战在乡村各地,演个不亦乐乎。庙会戏在演长连戏之前,一般都得先演出迎神吉祥戏,以博个“好头”,吉祥戏一般有《十仙庆寿》、《仙姬送子》与《京城会》等;每晚演戏快结束时,会奏动喜乐,由扮演状元、夫人的演员送神回庙,以求“好尾”。庙会戏向人传递的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最朴素的道理,正是这些通俗易懂的道理,成为乡人村妇约定俗成近乎牢不可破的价值趋向,成了维系裨益于乡民和睦团结的价值标准。潮汕的庙会文化,寄予着潮汕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这些节日庆典,除了庙会戏,通常还有游神赛会,英歌舞、锣鼓队、仪仗队一应俱全。近些年,庙会活动还植入时代元素,潮汕一些地区借庙会同时举办书画、木雕、泥塑花灯、潮绣等传统潮艺文化展览。丝竹弦乐,民俗风情,将节日装点得更加缤纷多彩,亦增添了浓厚的“潮”文化氛围。在外的乡贤商贾,每逢庙会节日,也多提前回家参加庆典活动,捐资解囊,福泽乡梓。故因此,庙会亦成为联结闾里、敦睦乡谊的脐带,增强了海内外潮人的凝聚力。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岭南人物:英雄金国治与潮汕

    走进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沿中轴墓道而上,映入眼帘的就是庄严雄伟的七十二烈士墓及峙立其后的纪功坊。从纪功坊向右走不远,就进入了“辛亥革命烈士墓区”,这里长眠着除七十二烈士之外的多位为国捐躯的烈士,他们都是孙中山先生特许安葬于此的。这些历史人物,或是生前拥护孙中山,为反对南北军阀而战死沙场,或是为刺杀祸国殃民的国贼而牺牲,没有一个死得不壮烈、不慷慨的。其中有一位,是曾经在潮汕驻守、奋战过的英雄——金国治。他的墓茔坐落于一片苍翠的绿竹丛中,墓碑上书“潮梅军前敌司令金公国治之墓”,底座的墓志铭为邹鲁所撰,立石人为陈炯明。 金国治(1883-1917),字济涛,湖南沅陵县七甲坪人,祖上原为江苏吴江望族,后来金家迁居湖南,渐式微。国治生于光绪九年,父亲早逝,母亲吴氏守寡抚孤。国治少有大志,早年毕业于江南武备学校,曾随赵声谋将军炮团举义于江南。辛亥年间赴粤投身革命。1912年任粤军第五独立旅军官,随革命党人、旅长黎萼驻守潮汕地区,翌年投入反袁讨龙运动。“二次革命”及次年广东之讨龙起义失败后,黎萼出走,国治率余众联合潮汕各地民军,继续坚持反抗袁世凯爪牙的斗争。 1915年冬,流亡海外的原广东都督陈炯明潜回广东东江一带,组织民军起义,再次发动对袁党龙济光之征讨。国治在惠州以所部响应,屡立战功。飞鹅岭之役,敌军以重兵凭险据守,国治亲率20余人夺之,众讶为神勇,被擢任为广东共和军营长,此后建树尤多。 1916年3月26日, 驻潮州陆军团长莫擎宇在陈炯明、林虎、何海鸣和少年再造党(倒袁革命党)潮汕党人的策动下,首先命其军需科长莫序云在潮阳宣布独立。接着调饶平、澄海部队,大败潮梅镇守使马存发军于潮安。迫潮安知事秦恩述与省城脱离关系,然后致电龙济光、张鸣岐:“团长受全潮绅商重托,担任军饷,爰于二十七日率师占领潮城,宣布独立。地方秩序,安堵如常。务望顺从民意,克日宣布独立”。汕头警卫军也在30日响应,是日莫擎宇正式宣布独立,设司令部于汕头。4月3日,莫分兵两路向梅县进发,守军闻风逃窜。旬日之间,整个潮梅地区已易手,为“护国军广东潮梅总司令”莫擎宇所有。是年6月,袁世凯去世,不久陆荣廷的桂系部队击败龙济光进入广东。 1917年7月8日,孙中山乘军舰离上海赴广州主持护法,途经汕头时,莫擎宇尚热情迎送。讵料莫不久又暗通北洋政府,解除了拥护孙中山的金国治的军职(时国治以营长隶莫擎宇部,驻军潮梅一带)。10月23日,莫擎宇(时任潮梅镇守使)宣告与孙中山主持的广东军政府脱离关系,潮梅军政直属北京政府。是日即派兵攻惠州。 潮梅之变构成了对广东护法军政府的严重威胁,粤东成为废法之北洋军阀进军广东之飞地。为迎击叛军,孙中山任命邹鲁(广东大埔人,后来为中山大学校长)为潮梅军总司令,申罪讨逆,并令桂军沈鸿英部在惠州相机协助。邹鲁夙知国治忠勇善战,即任其为潮梅军第一支队长兼前敌司令。国治以其旧属黄钟声为参谋,王兴平、张铁梅为团长,慷慨出师。11月16日,前锋逼近五华,得国治旧部一营反戈响应,合力血战两昼夜,连克铁场、蓝关。是役逆军精锐尽失,望风披靡,国治乘胜挥军,收复五华县城,潮梅震动,指日可定。其时国治被誉为神将,遂为桂系军阀陆荣廷、莫荣新所忌,暗使沈鸿英加害。当国治酣战于铁场、蓝关时,沈鸿英部前锋李观佑违约按兵于龙川老隆不动,及国治收复五华之次日,始统军至。李不以国治为功,反诬他先攻逆军而破坏作战计划。沈鸿英旋即独自率部抢攻兴宁,至五里亭被敌军截击,危急中驰电国治求援,国治率兵星夜奔救,敌军乃退守兴宁。金、沈二部合围兴宁,强攻数昼夜,敌军溃败,大部分向金国治部投降,沈因而益发妒忌。为避免内讧,国治率部转攻揭阳,行至泥坡圩,沈忽派人来告“当会师攻揭阳”,国治心直无疑,按兵以待。沈即命邹武率一营驻扎圩尾,李时芳、李观佑各带一营驻圩头,派邹武以商谈攻揭事诱骗国治往晤,遂将其拘禁,所部亦被围缴械。时邹鲁在老隆督师,闻变急电请孙中山向粤督陈炳焜交涉,但随即迭接黄钟声等报告,知国治11月29日被沈鸿英杀害。据邹鲁言:“孙大元帅回以海军军舰炮击莫氏(荣新),卒得莫氏谢罪”。此指1918年1月3日孙中山下令炮击莫荣新督军署,以示对桂系军阀跋扈专横之膺惩,应与桂军诱杀金国治一案有部分关系。 国治遇害时,年仅34岁,民情舆论为之悲愤,乡民感其忠义,遂以礼葬之于兴宁城外。1920年,陈炯明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次年由邹鲁提请,经孙中山先生特许,收国治遗骸葬于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仲春葬成,邹鲁为之铭曰:“公死而护法为之中阻,公不可死;公死而护法卒之再振,公其永生”!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廖创宾:让中国原创设计影响世界

    1972年出生,汕头潮南人,广东潮宏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潮宏基珠宝品牌创始人。 青春感悟: 做有创意和独立精神的品牌。 主要业绩: 廖创宾早年随父到东北做黄金首饰的批发零售。1997年,他开始创建自己的品牌——潮宏基珠宝。经过多年发展,潮宏基公司发展成为拥有大型工业园和规模性生产基地、业务覆盖80多个城市、全国直营及专营店超过230家的大型珠宝企业。在廖创宾的带领下,潮宏基四度蝉联“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位居中国大陆珠宝行业第一品牌;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建立潮宏基首饰实验室;潮宏基黄金管理法则入选哈佛案例,成为首家入选哈佛案例的珠宝企业。 潮宏基珠宝品牌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中国原创设计”将中国丰富的人文因素和文化交融元素融入到市场需求中,让文化为产品增值,打造文化竞争力。潮宏基所推出的“紫气东来”等东方文化的原创首饰系列,不仅充分利用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更通过国际化的设计语言充分地演绎出来,惊艳世界。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丁林辉:富有活力和爱心的商会领导者

    1965年出生,祖籍潮南。法国蓬赛斯集团亚洲区董事总经理,四川省广东商会会长。 青春感悟: 钱财再多也是带不走的,只有将它用于公益事业上,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用得其所,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主要业绩: 丁林辉出生在越南,家里有兄弟四人和一个妹妹。祖父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从汕头潮南区两英镇高美乡漂洋过海到越南经商。八十年代初丁林辉一家作为难民辗转到了法国巴黎。在巴黎,年少的丁林辉白天务工,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读夜校,由于刻苦他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法文,考入法国里昂大学主攻金融管理专业,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里昂大学毕业。1993年,注册成立法国蓬赛斯集团,主营业务有制药、国际贸易、化工产品、化妆品、矿产、医院等,由丁家兄妹共同管理。 1990年,丁林辉先生回到国内发展,第一站他选择了西部的贵州。经过几年的调研和摸索,1994年底,丁氏兄弟在那里建立一个建材厂和一家房地产公司。后来又涉及医药和贸易。在几个兄弟的努力下,建材厂规模越做越大,在贵阳市场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这一时期药厂也发展得非常迅猛,在全国铺设了销售网点。为了拓展全国的市场,2000年,丁林辉先生来到成都,并把公司西南西北的销售总部设在四川,还成功收购了四川天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如今,丁林辉先生负责的四川总部,单药物一项每年就有5个亿的销售。他的目标是,到2015年,年销售额做到50亿-100亿。 2004年9月,四川省广东商会在四川成都市揭牌成立。乐于助人,具有组织能力和亲和力的丁林辉于2006年底被选为会长并连任至今,他将自己很大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商会工作中和公益事业上。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丁林辉带领四川省广东商会会员积极筹款赈灾,成为最早投入赈灾行动的组织之一。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林汉杰:文具业界年轻精英

    70年代初出生于潮汕商贾世家。广东树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工商联合会(总商会)执委,广州文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汕头文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EMBA。 青春感悟: 志存高远,欲以缔造国际品牌为己任。 主要业绩: 于1999年创办广东树德实业有限公司。广东树德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办公用品生产商与品牌运营商,拥有自主进出口权。公司主要经营“树德Shuter”牌PP类文具和“沃克WOKE”牌商务笔,营销总部位于广州,生产基地位于汕头。生产基地树德工业城现占地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并在继续扩大。 经过十一年的高速发展,已成长为中国办公用品的领军企业之一。 经过多年的专业品牌运营,树德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文具品牌、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出口名牌、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德国IF设计大奖、中国创新设计大奖(红棉奖)等荣誉,成为中国办公用品领域的知名品牌vzz 。 多年的积淀,造就了树德企业的雄厚实力。近年来,公司在专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提下,开始涉足广州市“三旧”改造领域,于2009年进驻广州T.I.T创意园(前身为广州纺织机械厂),投资近千万元人民币创办国内首家“文化用品博物馆”,并于2010年8月投入使用。 2003年,林汉杰被中国百货协会评为“中国文化用品行业十大风云人物”;2005年被评为汕头市青年科技带头人;2006年11月,被世界权威行业杂志,英国《OPI》评选为中国文具行业“年度最佳年轻精英”;2010年,再次被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评为“中国文化用品行业十大风云人物”。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 陈智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965年出生于香港,祖籍潮阳,泰国华侨,现任香港行政会议成员、香港立法会议员,立法会「泛联盟」成员之一。1998年,他循立法会保险界功能组别晋身立法会,2004年获委任成为行政会议成员。 陈智思是一位香港商界、政界和社会福利界等多个领域均备受称誉的青年才俊之一。在常人眼里,陈智思是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然而,他的经历出现很多意外,甚至有诸多不如意:曾三次进行血管搭桥手术,体内共有五条人造血管;想当银行家,父亲却叫他改行做保险——换了别人,可能会自怨自艾甚至一蹶不振。但是,身处逆境的他都一一挺过来,而且做得更好。在金融界,陈智思不仅将祖父和父亲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成为香港保险界的强人,而且在政界亦崭露头角,可谓是“雏凤清于老凤声”——他曾是香港最年轻的行政会议成员、最年轻的立法会议员,被誉为香港政界冉冉升起的一颗闪亮之星,更有不少人称他将是“第N届香港特首的黑马人选”。与此同时,他在社会服务方面也是声誉卓著,由其倡导并推行的“商界展关怀”计划成为香港商界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象征,更因其彰显关怀互爱的“香港精神”而在内地和国际社会受到广泛关注。 2006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为陈智思颁授金紫荆星章,可看作是社会各界对他给予高度评价的一个缩影。在商界和政界大显身手之时,陈智思又积极投身社会公众事务,其中尤以在社会福利事业方面投入最多、成绩最显著。

    09月06日 
    阅读全文
共5454记录 首页 «上一页 ... 327 328 329 330 331 ... 下一页 » 尾页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