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所有文章

新闻中心 > 所有文章

  • 汕尾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开展

    “精工之作——汕尾市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于昨日在市慈云图书馆开展。该展览是“梦想启航——汕尾市第二届文化惠民活动周”的四个板块之一,展览开展也标志着我市第二届文化惠民活动周正式拉开序幕。此次活动由汕尾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广新局承办。即日起至本月13日,市民可前往免费参观。昨日上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涛和副市长刘小静以及市区部分干部群众一起来到展厅参观。 汕尾市是全国目前唯一一个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地级市,民间艺术种类丰富,民间文化艺术蕴藏丰厚。此次展览包罗了来自我市城区、陆丰、海丰等地近百件作品,涵盖的门类有金属雕、贝雕、宝石工艺、金银首饰等蜚声海内外的门类,也有脸谱艺术、皮影工艺、泥塑、麦秆画等独具汕尾风格的品种。活动还安排了我市部分工艺美术师现场创作。 参观中,林涛一行在每一处作品前驻足欣赏,和创作者亲切交流,并饶有兴致地观看现场创作。“学会这门技术要花多长时间?目前有多少人会这个?”看到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陆丰碣石人赵伯扶正在埋头创作麦秆画,林涛关切地问。“学成起码要三四年。现在会这个的只有两三个人。”作为这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赵老表达了对麦秆画技艺传承的担虑。听完,林涛感慨地说:“传统民间技艺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一定要做好保护传承,一代代传下去,也要探索走商业化道路,抓好创新发展。这里头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任重道远啊。”临走前,林涛还叮嘱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新局要进一步扩大宣传,增进群众对汕尾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了解。

    09月04日 
    阅读全文
  • 谢国民:看好中国的未来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刚改革开放不久,泰国正大集团成为了第一批到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目前,正大集团在全球拥有超过200多家公司企业,在华投资几乎遍布所有省份。作为一名华人企业家,我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亲历者,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深有感触。 1990年,我和邓小平先生会面,至今记忆最深的是邓小平说过:“中国人要振作起来。大陆已经有相当的基础。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正是邓小平的话,更加坚定了我扩大对华投资的信心。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已经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与世界相连,中国需要坚定维护国家的稳定。对于投资人来说,国家的稳定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国家稳定才能发展经济,没有人愿意去动乱的国家投资。我们看准了邓小平确定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相信中国一定会更好地发展起来。 对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认同中国现在强调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提升购买力以及国内消费的作用,以此刺激经济、保证税收、带动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如果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市场得以进一步发掘,中国人的购买力提高了,不仅可以带动中国经济运转,全世界也都将受益。中国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铁、码头、机场、高速公路发展很快。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经济一定会持续增长。 农产品是国家的重要财富,要给农产品一个好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业需要规模化、现代化,取代旧有的耕种模式。吸引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大型企业,种植业、养殖业可作为重要的突破口。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之后,分散的农户将被集中起来,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将得到有效运用,这也在种植环节保证了食品安全。 目前,不少国家的农民都有“三缺”: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市场。国家需要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同时鼓励并支持企业家去帮助农民解决技术和市场方面的问题。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源自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国人吃苦耐劳,工作效率很高,中国做事比任何国家都快,人们普遍虚心好学,这是中华民族的特点,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以前泰国是靠向欧美出口,现在我们依赖的是中国,中国经济可以影响亚洲和整个世界。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证明我当时选择到中国投资是正确的。我看好中国的未来,中国经济一定会突飞猛进。

    09月04日 
    阅读全文
  • 潮汕惊现清代船主“分家书” 可见证红头船的经营模式

    近日,在汕头南澳举办的“南澳一号”与海上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上,由中国社科院博士后陈景熙及学者陈孝彻、80后媒体人丁烁3人向大会递交的学术论文《红头船主“分关”考: 红头船运营与家族制度维系》,在学术界引起不小反响。这源于一份“分家书”的出现。 不久前,收藏爱好者丁烁购买了几百张清代地契,回家后,发现里面藏着一份清嘉庆年间红头船船主家庭的“分家书”。这件契约确切来讲叫分关书、分约或者阄书,是家族分家产的约定。这张泛黄的契约宽43厘米,长48厘米,附有10多人的花押。于是,丁烁请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陈景熙、澄海文史专家陈孝彻对契约进行考证。陈景熙认为,清代嘉庆年间是红头船的全盛时期,红头船的实物和文献本身就很少,该契约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存世的红头船契约,对研究红头船家族的经营模式有很高的资料价值。通讯员 相关链接: 发现清代红头船船主“分家书” □贸易曾往来天津与广东潮汕 □专家:首次发现,价值和意义重大 □林小乐 文/图 红头船是清代广东海上船只的俗称,而红头船的实物和文献却很稀见。近日,丁烁在微博公布了一组红头船分家书的照片,引起不小的关注,这是一份清嘉庆年间的红头船“分家书”, 商船曾经贸易往来于天津、广东潮汕之间。专家称,“系首次发现,价值和意义重大。” 丁烁,80后的媒体人。去年其著作《梦回潮汕》一书曾在加拿大“潮人节”首发。丁烁平时喜欢收藏。前不久他买下了几百张清代地契,回家后,发现里面藏着一份清嘉庆年间红头船船主家庭的“分家书”。 据他介绍,卖家也不知道有这么一张契约,这件契约确切来讲叫分关书、分约或者阄书,是家族分家产的约定,在这份分家书里,“生意”写成“生理”,“对半均分”写为“对畔均分”,都具有潮汕方言的特点,基本可以确定是潮汕族群的物件。 “红头船”是清代广东航运远洋所用的帆船,因船头油刷朱红色而得名。清雍正年间,政府规定广东商船船头及大桅上部漆红色,故称红头船。漆为红色的因由是:广东位于南方,南方属火,用色为赤,赤即红色,故船头用红油漆饰,青色钩字。 清代雍正年间到1860年汕头开埠前,潮汕商人凭借帆船,在亚洲季风地带开展远洋运销的红头船贸易,不仅在当时促进了潮汕地区与亚洲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潮汕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更对于由此以降直至今日的潮汕地区暨海内外潮人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绳字辈”出现, 锁定古村落这张泛黄的红头船契约宽43厘米,长48厘米,附有十多人的花押。契约讲的是,陈姓一家有三个兄弟,分别为绳课、绳岳、绳安。二哥陈绳岳结婚后还没孩子就去世了,大哥陈绳课的儿子陈会沛继承其二叔绳岳的遗产。 绳课等三房子孙兢兢业业,继承父业。红头船盛发号和先利号是家族经营的商船,往来天津和潮汕之间,做大豆等生意。但怕日久事繁有争议,母亲便在多名亲戚的见证下,把商船的股份和货物重新分配给三个房头。 得到“分家书”后,丁烁请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陈景熙、澄海文史专家陈孝彻对契约进行考证。他们经过一番查阅和考究,发现分家书的见证人有9位,他们都姓陈,且辈分中带有分关中屡屡出现的“绳”字辈分。从“绳”字联想到樟林古港新围天后宫中,釉陶龙凤窗上捐题铭文“沐恩信生陈世荣偕男绳帅仝喜捐”,并由此推测,该陈氏家族很可能就存在于樟林古港附近。 船主后人现身古村,有船号命名的巷子于是,他们在澄海溪南《陈氏恪斋公世系》一书中找到线索,陈孝彻认为,“有可能契约的主人一家的后代还在澄海溪南镇银砂乡。” 不久,果然传来喜讯,“我们找到了!” 银砂村的老房子鳞次栉比,古韵犹存,有关先辈航行红头船的故事仍在街坊中流传。如今,这里还保留着以红头船“开利”号命名的巷子“开利巷”,据说,“开利号”是陈姓家族后来拥有的另一艘商船。“开利巷”中一侧是船主陈其益的住宅,一连三座“儒林第”,另一侧是陈其益的货仓“糖房”。“开利巷”附近,尚有陈其益建的供奉其祖陈长许的“长祖家塾”(当地俗称“三山门”)。 他们在巷子里七弯八拐,在小巷深处找到82岁的陈克林老人,而这位老人正是红头船船契约主人陈绳岳的第六代裔孙。他很激动地向记者展示着家藏的宝贝:一个青色的米缸,“这个米缸是我家先辈的遗物,是当年在红头船上用来装米的。”如今,老人依然用这个米缸装米并视为珍宝。 而95岁的陈蚁春琴家藏有盐木轮子,据其所说,是“开利号”红头船上用来绞缆绳的工具。 专家:首次发现,价值和意义重大近日在“南澳一号”与海上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上,由中国社科院博士后陈景熙,学者陈孝彻,丁烁三人向大会递交的学术论文《红头船主“分关”考: 红头船运营与家族制度维系》,在学术界引起不小反响。 陈景熙博士认为,清代嘉庆年间是红头船的全盛时期,红头船的实物和文献本身就很少,该契约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存世的红头船契约, 这份契约,也是红头船船主家族采用股份制运营模式的见证。 他介绍说, 这件契约对研究红头船家族的经营模式有很高的资料价值。此契约表明,红头船船主家族在不可避免的分家析产的同时,确保了家族财产的相对集中,期望子孙受惠,恢宏世业,不仅以股份制的运营模式维持并发展红头船的运销业务,也在利益均沾的前提下,维系了家族制度。 红头船船主的分家文书。 银砂村中以红头船命名的古巷“开利巷”。 当年存放糖货的栈房。 盐木轮子,红头船上用来绞缆绳的工具。 陈克林老人手抱着的紫砂缸是祖辈船上的物件。

    09月03日 
    阅读全文
  • 工夫茶:物质和精神完美结合

    潮汕的茶俗是很特别的,历经岁月的沧桑洗练之后隐隐透出一种浓郁的人文情趣。潮汕工夫茶正是这种人文情趣的世俗表现形式,它构成了潮汕人日常生活的基本标志。 在潮汕地区,不管是高墙大宅,还是街头巷尾;不管是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春、夏、秋、冬,总能看到一炉红泥小火炉上坐着一壶沸腾的泉水,“哗哗”地冒着白色的水烟,演绎着潮汕人的茶道生活。品茶的时光,在座的男女老幼不论尊卑都彬彬有礼、相敬相让。在茶香中人们东、南、西、北,高谈阔论,或交流见闻、阐释真知、又或者劳心动念、谋划商机、不亦乐乎。心中的苦和累就在这茶的滋润中在杯盏起落间得到了解释。正如有歌曰:“好茶好水知心话,夜夜茶功夫。”唱得妙极了。 潮汕“工夫茶”从选茶、泡茶功夫到茶具,都是十分考究的。泡功夫茶用水取自山泉,榄核为炭火,小扇煮开的水甘甜纯美,味道醇佳。茶叶以乌龙、色种、铁观音、凤凰等为上乘。茶具是一套精美的工艺品,茶缸(船)、“孟臣罐”和三只薄如纸、声如罄的小巧玲珑茶杯,还有茶米(叶)罐和水孟配套,故潮汕人素有“茶三酒四”之说。 茶具烫洗过,即投入适量茶叶于孟臣罐中,将开水从高处直冲于孟臣罐中,将开水从高处直冲于茶罐,盖罐淋盖,除泡沫。稍许茶汤起色,则快捷低斟入白玉小杯中。茶斟下时应依杯巡行,务使三杯平均。最后点点巡行滴下,使其精华尽泄,以保茶香。这斟茶“套路”,潮汕茶客称为“高冲低筛,淋盖刮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样泡冲出来的汤液最佳。其色若琥珀,其味最香郁,最为隽永,饮罢“两腋生风”。 潮汕工夫茶用以迎接贵宾、以茶待客的生活风尚。远从宋明就有文字的记载:“上自宫府,下至闾里”会客,都“递日以茶相引”、“莫之或废”,沿用至今。工夫茶以迎贵宾佳客,旧时只有富家名门。而一般民家待客,只冲大壶茶。大壶茶使用一只大茶“牯”,放入粗次茶叶,冲法没考究,为远客解渴而已。 民间娶亲,新娘子必以甜茶款待宾客,甜茶是在茶水里加入红糖而成,以寄寓甜蜜美意。新娘用大红盘,端上二十四只红木杯,斟上甜茶以迎敬贺喜亲朋客友。是日,新娘也用甜茶敬奉直系长辈。长辈按辈份正坐大厅,新娘跪着敬茶。长辈授“新娘甜茶”,必回敬以金银首饰或“利市”,这称之“赏面”。  “甜茶”还常用于纠纷和解之时,寄于干戈化玉帛,两方和好甜蜜之美意。 乡间每逢游神赛会,或祭拜祖先,都于案几上摆茶的供茶礼节。因敬献神祈祖先是以象征性,故以低廉劣茶冲泡,长时间摆在几上。 茶食,潮人称为茶配,主要有老婆饼、腐乳饼、栀粿、猪油明糖、蛋黄酥、潮式月饼、凉果等。如家里有人在外地工作的,要留一些糯米粉等他(或她)回家时做汤丸吃,以示一家团圆。另外,还要经常留些糯米粉以待客人,客人来了,便煮甜丸敬客。潮汕过番者众,旧时华侨多在冬天回乡,明年春再出洋。所以留糯米粉以待亲人回乡,也是一种风俗,取甜蜜团圆之意。 潮人多远游,而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工夫茶。潮汕工夫茶是家的象征。远离故土的游子,只要看见或喝上一盅工夫茶,便是回到了家,便是见到了亲人。若真的回到潮汕来了,不用酒,这浓浓酽酽香香暖暖的一杯工夫茶,早已醉倒你思乡的情怀! 如今,饮茶风尚更浓。潮汕人生活水平提高,家家户户都购置一套精致茶具,设茶座。客来沏工夫茶相迎。每日饭后休息,合家围聚在一起,边喝茶边谈家内事,气氛融洽,乐趣无限。至今,工夫茶还跻身于公宴私宴会筵席中,有专用茶待客。茶既能解酒,也雅可怡情,为人所称道。 潮汕工夫茶是物质和精神完美结合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五千年文明古国饮食文化中最精彩的一笔。有朋自远方来,敬上一杯工夫茶,那苦尽甘来的滋味,那醇厚温绵的气韵,将让人久久怀想,回味无穷。 文/林楚生 作者介绍 林楚生,潮汕人氏,性情直爽,喜交游。自幼受潮汕传统茶文化熏陶,对名壶和好茶情有独钟,并先后成功运作中华茶文化网、《中华茶文化》期刊,在茶人、茶客、茶商中有广泛影响。2008年在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王兆林先生创办的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出任秘书长。 注: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成立于2008年11月4日,其宗旨立足岭南,面向世界。坚持以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弘扬中华茶文化为己志;坚持继承和创新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将文化产业与茶经济完美地落实到科学的发展观中,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是目前广东省唯一的一家茶文化学术性科研机构。

    09月03日 
    阅读全文
  • “月浦狮头鹅舞”技术传善堂

    为使潮汕传统民俗文化——“月浦狮头鹅舞”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日前,金平区月浦街道月浦社区向汕头市存心慈善会捐赠了两只活灵活现的“狮头鹅”,将这门独特的文艺技术传授给存心慈善会继承。 据了解,月浦社区在潮汕地区素有“狮头鹅之乡”的美誉,于上世纪90年代在潮汕地区首创出“月浦狮头鹅舞”,配合优美动人的潮州音乐,表演出鹅在日常生活中的戏水、沐浴、交颈、追逐、展翅、扭扑、觅食等惟妙惟肖的动作及情趣,再现了潮汕农村的风俗习尚、农家生活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当天,存心慈善会还向月浦社区的240贫困户赠送了总值3万多元的爱心款物一批。

    09月03日 
    阅读全文
  • 陈映欣国画山水小品在潮展出

    我省知名画家陈映欣的国画山水8月31日起在潮州尚雅堂展出,本次展出画家国画小品近作30多件。 陈映欣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广东画院专业画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和省级大型美展,曾获首届全国山水画展铜奖。据介绍,陈映欣山水画继承了传统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尤其受到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等的影响,笔墨灵动精到,有着较高的艺术品位,为岭南中青年山水画家中的佼佼者。

    09月03日 
    阅读全文
  • 潮州工商局举办商标知识讲座

    为贯彻落实潮州市委市政府实施商标战略和民营企业服务年工作,近日,潮州市工商局组织人员深入到潮安县古巷镇,为当地400多家企业讲授商标知识及其法律法规,送“商标知识”下基层,受到了当地广大企业经营者的欢迎。 讲座上,潮州市工商局商广科有关负责人从商标的由来、现状和发展情况,我国现行商标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以及企业如何运用商标战略做强做大等三方面作了阐述,并用生动的例子剖析了当地一些企业在使用商标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对企业如何运用商标战略抢占市场进行了交流探讨。 许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在当前国际经济竞争日趋严峻、国内刺激需求与日俱增的形势下,举办这样的讲座,使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到商标知识和如何运用商标法律法规保护自己,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促进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09月03日 
    阅读全文
  • 迪士尼总监考察陆丰皮影戏

    近日,国家文化部港澳台文化事务司驻港代表李建民和香港迪士尼乐园公司娱乐节目营运总监温霭怡等一行到陆丰观摩考察皮影戏。双方就陆丰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赴港演出的有关合作项目进行了详细交流,并对剧目制作、配音等进行实质性商谈。 代表团一行来现场观摩皮影剧目《乌鸦与狐狸》、《鸡斗》后,对陆丰皮影戏的整体演出水平与风格给予了高度认可。

    09月03日 
    阅读全文
  • 黄楚龙:思想接地气的潮籍企业家

    广东潮州人。1979年到深圳创业,1988年12月,创立星河地产的前身深圳市怡和企业公司。1994年4月,成立深圳市新怡和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先后开发了祥和花园、怡和楼等多个项目。 1998年,开发星河明居,星河系列化产品开始萌芽。 1999年12月,更名为深圳市星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星河雅居,星河产品系列化迈出重要的一步。 2002年,开发星河·国际,在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年度综合企业排名中,名列第14位。 2003年初,斥资1.8亿元人民币竞得中心区第一块招标拍卖五星级酒店用地,随后又购得购物公园、岗厦项目,成为在深圳中心区开发项目最多的公司。 2003年中,改组深圳市东山珍珠实业有限公司,并与中山大学合作,打造海洋产业王国。 主要思想 "你好,我好,大家好,我不好,你好个鬼!" "金奖、银奖,不如合作单位的褒奖;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 "做人要有义气,做企业要有信誉" "宁愿被人嫉妒,也不愿被人可怜。" "钱财比不上人才,资金比不上智慧。" "没有苦找不到乐,三分乐就有七分苦。" "办法总比困难多,就怕人的意志滑坡。"

    09月02日 
    阅读全文
  • 高风亮节的宋代潮籍学者郑宥

    潮阳井都神山村(今属潮南区),滨临南海。奇趣的是,在许多滨海乡村中,地下淡水奇缺,而神山村内,却有宋代古井24口,井水淡而清甘,令人称奇。饮水思源,人们对挖井先贤,宋代学者郑宥的高风亮节世代传颂。 郑宥,祖籍福建莆田县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郑徽,宋宣和二年(1122)于福建乡试中解元,官拜广南三泊漕运货泉都运使,宋绍兴元年(1131),郑徽致仕,郑宥随祖父定居于潮阳神山村。郑宥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聪慧过人,6岁能背唐诗百余首,其祖父郑徽和父亲郑诚爱如掌上明珠,郑宥20岁中进士,官拜礼部宣教郎。在任期内,曾撰写《乡学论》等倡导在农村普及教育及兴学培才专著多篇,遗憾的是至今未能找到。 郑宥在任宣教郎时,廉洁奉公,竭尽心力,为兴乡学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宋绍兴十九年(1150),郑宥到江浙一带考察,当时江浙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商贾众多,他不辞辛劳,动员巨贾捐资兴乡学,提出:“兴乡学、育英才,则善莫大焉。”巨商和富有人家纷纷慷慨捐资办学,兴学之风遍及城乡,当地民众对郑宥有口皆碑。 宋乾道三年(1167),郑宥致仕回到老家神山乡,其时天旱,地下水多咸苦,村人饮水困难。乡人常因水源之争与邻里纠纷。郑宥常告乡邻,应以礼义待人,互让互助,和睦邻里,不但化解矛盾,亲邻睦里,也在邻村近里蔚然成风。郑宥见多识广,他从东南沿海一些滨海乡村,能挖掘甘清地下淡水得到启发,决心解决乡里缺水难题,为了勘测能挖出清淡的地下水源,他不顾寒风刺骨和烈日当空,走遍乡里周边海滩各地,认真勘探,终于找到数处地下有清甘淡水的地方。他对乡邻说:“地下涌清泉,挖井当可解燃眉之急。”为挖水井,郑宥捐出巨资,在海滨地挖掘水井24口,当清清甘泉涌出时,乡民欢呼雀跃,额手称庆,村头巷尾,皆曰郑宥功德无量。 宋乾道九年(1173),郑宥逝世,葬于潮阳南山竹竿龙地方,墓地占地300多平方米,为大南山保存最好、面积最大、艺术最精湛的宋代古墓葬之一,墓两侧有石碑,石碑上雕刻花鸟对联,花鸟雕刻精细,簇簇鲜花绿叶,清新悦目,飞鸟姿态各异,十分传神,由此可见潮汕宋代的石雕艺术已是十分精湛,相传道人何野云(俗称虱母仙)曾于明初专程到南山参观郑宥墓园,留下了“龙虎伏降常不老,子孙拜扫永无疆”的题辞。明嘉靖四年,其后代子孙重修郑宥墓时,把此题词刻于墓前碑石上。 郑宥子孙后代繁衍,名人辈出,子开先,孙慈珍,皆登进士,宦分别为“皇官侍读”和知府,后代子孙更是人才济济。日前,郑宥后代子孙从世界各地回乡寻根祭祖,与乡人共叙乡情亲谊,弘扬祖德,为振兴中华、振兴家乡贡献力量。

    09月02日 
    阅读全文
共5349记录 首页 «上一页 ... 327 328 329 330 331 ... 下一页 » 尾页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