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史领域的一座奇峰
方汉奇,1926年12月生,男,祖籍广东普宁。 1932年至1945年先后在西安培德小学、西安女师附小、北京西直门小学、北京师大二附小、香港华侨中学附小、九龙华南中学附小、德信女校高小、九龙文化中学、重庆中正学校初中、重庆立人中学、韶关志锐中学、韶关华英中学、广东梅县梅州中学等校肄业。 1946年毕业于汕头聿怀中学。 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新闻系。 1950年至1953年任上海新闻图书馆研究组馆员,同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讲授新闻史专题。 1953年调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 1958年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 1972年至1978年再度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 1978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 1954年被评为讲师,1979年被评为副教授,1983年被评为教授,1985年起任博导。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三S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学会常务理事、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编委兼"中国新闻事业"部分主编、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安徽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辽宁大学、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新疆财经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等十七所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顾问、指导委员会委员、兼职教授、课程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吴玉章奖基金会委员兼吴玉章奖新闻学评审组召集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 1991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被誉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座丰碑”。 作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方汉奇用一生的时间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画上了浓重的一笔。方汉奇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外曾祖父林启和外公林松坚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应北大中文系副主任罗列之邀,年仅27岁的方汉奇来到北大中文系主讲新闻史,从此开始了他55年的新闻史研究生涯。 1978后,他克服一切困难,用两年的时间写出来57万字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一发表就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被认为是继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之后又一中国新闻史权威著作。 除了继续在新闻史方面的学术研究,方汉奇还在大力培养、扶植新秀。半个世纪以来,方汉奇的学生中新闻名家辈出,其中就有郭超人、陈锡添等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杰出代表。作为当前中国资历最深、教龄最长的新闻史学家和新闻史教育家,其1996年被授予我国新闻教育界的最高荣誉——韬奋园丁奖一等奖。方老先后开设和讲授过《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外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研究》、《名记者研究》、《港台及海外华人报纸研究》等课程,这些几乎都开创了中国先河。
0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