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所有文章

新闻中心 > 所有文章

  • 潮汕文化始于秦汉时期古揭阳

    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同特点,又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内容丰富。比如潮汕方言(潮汕话)、潮汕字典、潮剧、潮州音乐、潮汕侨批、潮汕工夫茶、潮汕美食、潮汕英歌舞、潮汕抽纱、潮汕木雕、潮汕陶瓷以及涌现了蔡楚生、饶宗颐、秦牧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形成了为世人公认的吃苦耐劳、善于经商、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潮汕人文精神,都是潮汕优秀文化的明珠,是海内外广大潮人的骄傲。我们生活在潮汕,就要了解老祖宗,了解潮汕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潮汕优秀文化。 一、潮汕文化从秦汉时期的古揭阳县开始 潮汕文化始于何时?据专家考证,潮汕文化从秦汉时期的古揭阳县开始。 秦末汉初,南越国自立于五岭之南,即公元前204年,都城设在番禺(今广州)。南越在南海郡增设揭阳县,行政建置,中原人大举迁入揭阳县,既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又带来先进文化。就韩江流域考古发现的两处遗址来说,一是潮安归湖的龟山,其文化层深达两米以上,堆积的都是陶片,绝大部分是方格纹硬陶,火候很高,陶质坚实,敲击朗朗有声;二是澄海龟山汉代遗址,据考证属于汉代的建筑遗存。龟山遗址在汉代的粤东地区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龟山出土遗物丰富,包括铜器、铁器、陶器,铜器有三棱镞和五铢钱等。铁器有鼎、釜,削刀,锈很重。从出土的器物总体特征看,文化面貌与广东各地的汉文化遗存大致相同。 另外,在揭东县的榕江滨,发现一穴汉代墓葬,墓坑内有类似马王堆汉墓使用的白膏泥,惠来县甚至发现汉代飞人蹲蛙铜鼓,显示了潮人的汉代文化讯息。归湖有一个山岗,从其中一穴墓出土了很宝贵的文物,有“太元十一年”(386)纪年墓砖,有陶纺轮、青瓷罐、碗,有银手镯。潮阳铜盂,揭阳仙桥东晋墓和南朝墓,都给人们带来文化的新印象,出土的鸡首壶和作为吉祥象征十分相似,其工艺与中原与江浙一带十分相似,成为潮人文化的优点之一。晋墓中砚台的存在,正是从事书画、著作实践的物证,金戒指,银手镯的出现,也展示了潮人在秦汉时期的独特文化风采。 二、持有另外不同观点的是潮汕文化始于韩愈刺潮 公元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关注人民疾苦,莅潮仅8个月便做了几件好事:祭杀鳄鱼,为民除害;兴办学校,开发教育;禁止买卖人口,解放奴婢;凿井修渠,疏导韩江。韩愈与唐代潮州佛教领袖、灵山寺和尚大颠以实际行动宣扬儒家思想,倡导儒学教育,形成以儒学为主体,儒释文化合流的文化特色,推动了潮州社会进步,使潮州出现勃勃生机。为了纪念他,潮州于公元999年兴建韩文公祠,潮州山水改姓韩,祠后一山,名曰韩山,祠前一水,名曰韩江,这在中国历史极为罕见。其后千余年来,潮州地区成为极具地域个性的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但潮汕文化始于韩愈也有片面性,他来潮州仅8个月,当时交通就是骑马坐轿,他怎么可能对潮州有全面了解?而且他在《请置乡校牒》一文中对潮州这样写道: “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 他在《潮州刺史谢上表》奏章中说潮州是“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知名度很高,影响力很大,人们信以为真,长期以来把“潮州——唐代荒凉的流放地”视为不开化的“蛮荒之地”,因为苏轼的《韩文公庙碑》“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师…”全国形成韩文公刺潮之前“潮人未知学”的印象。如此严重失实,则损害了潮州的形象。 如果确是蛮荒,没文化,那么在韩愈刺潮的80多年前(即公元738年),潮州怎么有能力兴建被誉为“古代建筑艺术明珠”、全国十大名寺之一的开元寺?开元寺又怎能成为潮州(当时潮州府的管辖范围比现在的潮汕还要大)的佛教中心? 如果确是蛮荒,没文化,韩愈刺潮时为何任用了土生土长的赵德主持州学?为何韩愈在《潮州请置乡校牒》一文中称赵德通识儒家经典,有文章著述,还熟知先王之道,排斥异端,尊宗孔子,完全可以当一地名师?为何毅然举荐他代理海阳县尉,任州衙推官,专门主持潮州学政,以督导生徒?如果确是蛮荒,没文化,赵德怎能成为韩愈在潮州的得力助手,又怎能编唐代潮州士人必读的韩愈选集——《昌黎文录》六卷并为之序? 如果确是蛮荒,没文化,《册府元龟》为何记载:唐朝于开元二年(714年,即韩愈刺潮的105年前)在广州设市舶使,潮州对外贸易次于广州、泉州两市舶使辖区之间,是对外贸易的良港,很多瓷器及工业品由此出口海外? 如果确是蛮荒,没文化,曾被汉武帝封安道侯而入祀明清的潮郡名宦祠的史定,在南越国存亡关头,怎能以完整的土地、民众归入西汉帝国版图,使粤东的大片地区免受战争浩劫和灾难,结束了近一世纪岭南的割据,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并被司马迁载入史册:“闻汉兵至,及越揭阳令定自定属汉”(《史记·南越列传》),从而名垂青史呢? 三、历史事实证明,韩愈刺潮之前潮汕就有文化、有文明 潮汕文化不是始于韩愈刺潮。国学大师饶宗颐曾肯定地说:“揭阳虎头埔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古窑群说明了新石器时代的粤东文明程度已经相当高了。新石器时代的粤东或潮汕地区绝不会是蛮荒之地,粤东或潮汕地区应已具备了与中原文明接轨的特征。” 韩愈刺潮弘扬了潮州文化,但不是开创潮州文化。潮汕文化是从秦汉时期的古揭阳县开始,这是显而易見的。

    08月19日 
    阅读全文
  • 汕音协第五届音乐周25日启幕

    一年一度的音乐周即将开启,汕头的“知音”们又有耳福了!记者从汕头市音乐家协会获悉,第五届音乐周将在本月25日至31日举行,为音乐爱好者们献上12场雅俗共赏的文化盛宴。 汕头市音协自2009年创办音乐周以来,至今已连续举行了四届,共举行24场音乐会,观众超过5万人次,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的好评,在我市乃至省内具有一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被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评为“2012年汕头市群众性文化活动优秀品牌”,为汕头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增添生动一笔。 本届音乐周依然注重为不同年龄、类型的音乐爱好者打造不同的音乐专题和专场,涵盖中西乐、器乐、声乐等多种音乐类别,力求在演出规模、表演形式、内容安排、展示风格等方面都较往届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充分展示汕头市音乐界的优秀成果和高水平演出。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将进一步拓宽活动演出地点,首次组织到区县和市区公园的文化广场等场所举办音乐会; 在展示本地乐团及乐手、歌手风采的同时,将邀请香港新声国乐团、星海音乐学院等外地音乐团体,以及著名作曲家何占豪、指挥家李复斌、演奏家方锦龙、吴晓红等加盟演出。此外,还将为在外学习音乐回家度假的学生提供舞台,如特地举办在外音乐院校潮籍学生专场,鼓励“未来音乐人”参与音乐会的策划及表演。 在今年的活动中,汕头市爱乐民乐团成立十五周年音乐会将为音乐周华丽开场。作为汕头市重要文艺力量之一,该团始终致力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和普及,音乐会将以各种民族音乐的表演形式,辅以LED视频,展示他们十五年来的艺术风采和优秀成果。随后,“爱潮流”潮语歌曲新作品音乐会、岭南乐韵交流音乐会、“琴韵歌魂”钢琴三重奏音乐会、吉他专场音乐会、键盘乐器专场音乐会、金凤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仲夏缤纷”余帆独唱音乐会、香港新声国乐团专场音乐会、在外音乐院校潮籍学生专场音乐会、少儿歌唱音乐会、许丹莹师生音乐会将轮番登场亮相。

    08月19日 
    阅读全文
  • 文化艺术使者架起友谊桥梁

    应土库曼斯坦邀请,受文化部派遣,汕头市金凤艺术团代表中国于8月6日至10日参加“阿瓦扎——友谊之滨”国际天才儿童艺术节,在圆满完成各项文化活动任务后载誉归来。 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中国、塔吉克斯坦、肯尼亚等来自全球的12个国家的近千名少年儿童参加了“阿瓦扎——友谊之滨”国际天才儿童艺术节。6日下午,在里海边的喷泉公园大舞台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发来贺词。在这一次世界儿童友谊的盛会上,各国少年儿童以独特的民族特色舞蹈,把最精彩、最炫目的舞姿和音乐亮相在世界舞台上,歌唱和平、歌唱友谊、歌唱未来。汕头市金凤艺术团以独具中国特色的《红绸舞》、《剪绫谣》和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令外国朋友赞叹不已。艺术节期间,汕头金凤艺术团还参加了作文、绘画、体育运动等多项活动。 闭幕式后,中国驻土库曼斯坦大使馆把汕头金凤艺术团一行接到使馆,代表祖国感谢金凤的出色表演。大使在接见艺术团成员时说,“你们是友谊的使者,外交很需要文化艺术使者的文化传播,你们用艺术架起了我国与土库曼斯坦人民之间友谊的桥梁”。土库曼斯坦文化部官员盛赞金凤艺术团是“实力之团,友谊之团”。

    08月19日 
    阅读全文
  • 蔡希仁国画摄影展将在穗举办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展览中心、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汕头市文联等单位主办的“蔡希仁国画山水、人像摄影展览”将于本月22日至29日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展出。 蔡希仁曾任汕头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先后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会员”、“金像奖组织工作提名奖”等。在金平区担任文联主席期间,他组织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同时坚持拍摄出有特色的优秀作品。这次展出的是蔡希仁积累十多年的摄影作品。作为摄影家的蔡希仁又是一位颇有成绩的画家,这次将展出的画作可看出他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和运用;又可看出他巧妙构图经营,用笔干练流畅,勾勒出山峦连绵,气象万千的景象。同时,从这些画作中还可以读出摄影家走南闯北的经历,以及“仁者乐山”的心境。

    08月16日 
    阅读全文
  • 潮州:诗书传家远 名城溢书香

    诗书传家远,名城溢书香。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潮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2013南国书香节暨第七届“书香潮州” 全民读书节今天正式在潮州市拉开帷幕。 据了解,近年来,潮州市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着力提升公民道德文化素质,自2007年开始,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书香潮州”全民读书节,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市民的喜爱,“书香潮州”全民读书节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文化活动品牌。今年,省南国书香节首次在潮州市设立主分会场,并与第七届“书香潮州”全民读书节结合起来举办,使活动档次更高、规模更大、影响更深。 此次活动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以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为宗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以“润泽书香 美丽潮州”为主题,共设“悦读潮州——书香溢古城”、“精品潮州——潮州文化大展示”、“论道潮州——百姓大讲坛”3大板块共30多项活动,充分体现书香民生理念,推进全民阅读行动,提升公民文化素质,为建设富裕、美丽、文明、幸福潮州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潮味十足、品位高雅、贴近百姓。活动分“书、展、讲、读”四大系列,以大型图书展销为主,同时配套潮州文化展览、论坛讲座、大众读书、文艺汇演等活动,形成场内场外互补、外地本土互动、静态动态结合的模式。活动以潮州文化展示为主线,突出潮州文化特色,设立潮州文化展示专区,举办潮剧大戏、潮曲演奏、潮籍新书签售、潮州古陶瓷、潮州工艺品展销、农民书画展、风情潮州摄影展、潮州名家讲座等活动,尽展潮风潮韵。活动还邀请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嘉宾胡阿祥做客韩江论坛开讲《中国国号的奥秘》,中国孝慈文化知名学者王海滨莅潮开讲《孝文化与幸福》,潮州文化名家曾楚楠、李英群、章唐笺等举办讲座,普及潮州文化,为市民带来一系列高雅文化享受。 据了解,此次活动以群众为主体,突出青少年读书群体,注重青少年的参与和互动,不但设立了青少年学生阅读区、体验区,还宣传推广“梦想图书馆”,举办青少年现场书法比赛、格言书签征集大赛,使活动不仅成为图书展销盛会,也成为推动全民阅读、提升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文化素质的文化嘉年华。

    08月16日 
    阅读全文
  • 汕头第七届企业文化节昨闭幕

    昨晚,“共建文明城 同圆中国梦”汕头市第七届企业文化节在市广播电视台综合剧场举行闭幕式暨颁奖晚会,来自汕头市各基层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员工献上了一台清新、唯美、明快的艺术盛宴。市领导周镇松、赵红、谢铿和市纪委副书记蔡永明等欣赏了晚会并为获奖单位一一颁奖。 本次晚会由汕头市委宣传部主办、市企业文化协会协办。主办方本着“花少钱,办好事”的理念,厉行勤俭节约,摒弃铺张浪费,坚决不请明星大腕。整台晚会演员均来自汕头市各基层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员工,节目涵盖歌曲、舞蹈、器乐等各种艺术形式,其中不少节目是在本届企业文化节企事业单位器乐大赛中获奖的优秀节目,如潮南区陇田镇华瑶小学表演的潮汕打击乐《鼓扬新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市分行员工表演的钢琴独奏《平湖秋月》等。 据悉,汕头市企业文化节每两年组织一次,是汕头市企事业单位文化交流的盛会,旨在充分展现汕头市各企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成果和员工精神风貌,进一步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美丽幸福汕头。近年来举办过行业歌曲大赛、舞蹈大赛、综艺大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今年的企业文化节秉承良好传统,在两个月里相继开展了经济文化讲坛、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企事业单位器乐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掀起了全市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的热潮,成为今年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

    08月16日 
    阅读全文
  • 潮汕成人礼风俗“出花园”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有称之为“乞巧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在潮汕地区,还存在另外一种独特的成人礼风俗——“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俗,这一民俗在揭东尤其盛行。有15岁(虚岁)孩子的家庭,要在旧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在十二道菜的“花园宴”里,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是出花园习俗的两个主要特征。而在我的家乡,还要喝上一碗猪肝葱花汤,“肝”喻“官”:“葱”喻“聪”,寄予聪明伶俐,富贵吉祥的美好祝愿。中国当代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1983年的广东省民俗学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时,就指出潮汕的“出花园”是中国仅有的一种特殊的成人礼。 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出花园”的仪式逐渐被淡化,虽然有的地方依然按照古时的仪式,但在城市里及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花园”的习俗已经演化成一个简单的仪式,但不论仪式怎么变,“出花园”的意义永远不会变。在这一天,意味着孩子要告别童年,迈向成人行列;同时也寄托了长辈期望成人的孩子要敢于担当,立志成才。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 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的挖掘整理发扬,使这一民俗特色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揭东区宣传文化部门从2011农历七月初七开始已连续3年在万竹园旅游风景区为孩子们举办集体“出花园”活动。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文化理念。七月七日早上,参与活动的孩子和家长们聚集揭东万竹园。在传统的潮州音乐声中,出花园的孩子们逐一登场,载歌载舞,表演了自己的拿手绝活。将他们在成人之前所学到的才艺做个清楚的盘点,以丰富多彩的表演节目告别童年,走进新的人生时代。 歌舞才艺表演完毕,以孩子的家庭为单位,还组织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植树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为自己的成人仪式栽下一棵小树苗作为纪念。接下来就是“花园宴”。花园宴由万竹园提供,一律按照出花园的菜谱安排,独具一格的潮乡风味。宴毕,孩子们从万竹园中鲜花簇拥的实体花园里款款走出。在门口的书写台前,父母为孩子留下成人寄语;孩子为自己的未来留下志向与理想。然后将它们与自己父母的信一起装进一只锦囊,将这个划时代的仪式固定下来。 通过出花园的一系列活动仪式,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一下传统的文化习俗,使日渐疏淡的传统文化重新纳入年青一代的视线,成为生活的内容,从而得到传承。更有意义的是,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的同时,对孩子们是一种责任教育。活动给孩子们一种“自己已经长大了”的强化意识,使他们开始学会为自己的人生未来盘算,使自己的人生朝着健康幸福的方向发展。然后逐渐退出依赖,增强从对个人的人生责任感到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认识。他们将在步入成人的门槛前立德、立志,懂得珍惜现在,奋斗未来,为个人为祖国争光。 这种集体性的成人礼仪式,将这项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揉进时代色彩,让“出花园”这一传统文化为开启社会的新风尚继续发光发热,使古老的民俗重放光辉。

    08月15日 
    阅读全文
  • 潮汕盂兰胜会已成港民俗盛事

    踏入农历七月,习俗认为“鬼门关大开”,一般市民会“烧街衣”,潮属团体更会举办盂兰胜会,派白米、演潮剧,祭祀客死异地的同乡。盂兰胜会本来盛行于潮汕地区,但落户香港逾百年后,已发展成广府人、鹤佬(海陆丰)人、水上人,共4大群体齐参与的盛事,不同群体人士组成逾百组织,在全港多个地区和屋?轮流举办胜会,既有保持传统特色的,亦有加入不同族群的元素,且会持续整个农历七月举行,盛况更胜发祥的潮汕地区。 “香港首届盂兰胜会由香港潮州公和堂在1897年举办,如今,香港每年都有超过30万人直接参加,一同超度孤魂野鬼。”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主席陈幼南表示,香港的盂兰胜会由潮州移民引入香港,百多年来仍是潮属人士一年一度的盛事。部分潮州人更有“过鬼节比过新年更热闹”的说法。 上世纪50年代开始盛行 民间习俗研究者张熙明研究盂兰文化多年,认为香港盂兰胜会盛行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年走难来港的潮汕人集中居于木屋区,富有浓厚核心维繫,举办盂兰胜会时呈现得非常团结齐心。”盂兰胜会虽由潮州传入,但经歷百年演变,如今已融入香港。张熙明直言,每年七月鬼节期间在港举行的盂兰胜会超过120场,成为极具香港本土特色的文化活动。 张说,盂兰胜会如今已非潮州人专属的活动,举办此胜会的团体组织按群体分类,可分为潮州人、鹤佬人、水上人和广府人,不同族群举办的胜会也有不同的特色。潮人的盂兰胜会横跨整个农历七月,广府人则重在农历7月15中元节地官赦罪前完成。潮人的盂兰胜会较常以佛教仪式主导,并主张以最好最新鲜的肉类献给神灵;广府人、海陆丰人和水上人普遍以道教仪式举行,祭祀亦以素食为主。 说到香港的广府人举办盂兰胜会的目的,基本上与潮人稍有分别,“潮人为拜祭客死异乡的‘好兄弟’、祭孤魂野鬼而办盂兰胜会,而广府人则常见于屋?举办。本地人举办盂兰多数出于对鬼神的敬畏,每年做场法事祈求心安理得。”张熙明如是说。 农历七月18区均有胜会 全港18区在农历七月期间各自举办胜会,同一场地甚至会有不同团体在不同日子举行,各有各做,例如长沙湾保安道球场,由初一至廿九会举办4场盂兰胜会,包括2场潮籍及2场本地街坊举办,各有特色。 李郑屋丽阁潮属盂兰胜会前总理洪先生说:“长沙湾的4场盂兰胜会都会共用戏棚和办事处等场地组成部分,费用亦会均分,棚架搭好后便会使用至最后一场胜会才拆除,省却不必要的拆卸。” 洪先生续谓,估计现时全港有逾百个组织举办盂兰胜会,会期佔满整个农历七月,当中有约60个是潮属团体,馀则是其他3个群体的组织,但各组织互有默契,同一场地谁先举行、谁接办、谁来煞科都有规定,且一经约定便年年不变,绝不会出现争用场地问题。 逾百组织协调场地举办 广府人的盂兰胜会与潮籍盂兰胜会相比,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更会推陈出新,越搞越兴旺。筲箕湾南安坊坊众会盂兰胜会今年便特别新增传统木偶戏,一连三个晚上演出不同剧目,吸引各坊会众前来捧场。同时,广府人的“过金银桥”仪式亦经过一番改良,在纸扎的桥面装上电动传送带,先人灵位一放上去,就会自动“过桥”,象徵先人的灵魂过渡到达仙界极乐之地,大概只有效率至上的香港人,连超度亡灵都讲求速度。 若以规模而言,张熙明认为长沙湾、筲箕湾、牛头角、慈云山及荃湾五地的胜会是全港最大,而长沙湾保安道盂兰胜会则是每年的压轴戏。  

    08月13日 
    阅读全文
  • 汕头埠黄包车半个世纪的史话

    汕头埠最早的黄包车出现在1901年,被海关洋行购为代步工具;民国之后,开始有商人将黄包车出租给工人上路营业;1957年底,汕头最后一辆黄包车正式告别营运 东洋车子布油篷, 不设前帘爱晓风。 外马路通内马路, 与郎一面太匆匆。 这是清末民国年间,广东著名学者温丹铭《汕头竹枝词》中的一首。诗中描写的是当年黄包车在汕头穿街过路的一幕。在新加坡陈传忠先生主编的《汕头旧影》中,收录了多帧摄有黄包车形象的旧照片,让我们领略到这种逝去多时的交通工具的历史风采。 黄包车,即人力车,因其发源于日本,所以也称东洋车,是一种依靠人力的交通工具,一般有两个轮子,上有座位可坐一人,由一个人在前面拉行。1913年,上海租界规定公共人力车须漆成黄色,后在车身涂黄漆成为各地人力车的特征,黄包车也成了人力车的代称。 黄包车的车斗、车杆、担子、帆顶皆用木材制成(帆顶也可用竹制作)。车轮起初是木制的,后来改用钢材制成,车轮挡雨篷是铁片制的。车斗座位部分配上一块坐垫,里面装上弹簧、竹丝,靠背同样装上弹簧、竹丝,车斗座位左右侧也装上竹丝,使座位柔软舒适,座位的车斗套上可拆下清洗的白布,即是温丹铭先生诗中的“布油篷”。车斗外面及车杆全面涂油漆,光滑美观。 汕头埠最早的黄包车出现在1901年,当年下半年,汕头海关及怡和洋行、太古洋行、汇丰银行等从香港购进6辆人力车,每辆时价为银元150多元,并雇人为车夫,作为代步的工具。此后,美孚、亚细亚、德士古等各洋行、各机关部门和商行,也先后从香港、上海购进黄包车并雇人为车夫以代步,汕头埠黄包车日渐增多,至清末已有60多辆。 进入民国之后,汕头埠开始有商人将黄包车出租给工人上路营业。1918年,汕头的黄包车发展到200多辆。1919年,泰国华侨陈永祥在汕头崎碌康乐(即现在新兴路、外马路段)开办永祥人力车公司,向政府承标纳饷人力车捐,限定出租人力车300辆,每年缴纳承标饷款银元1800多元。出租黄包车每辆每天租金4毫,至1920年车租提升为每天4.5毫,并且还准备提升为5毫,因遭到黄包车工友的反对而未提升。 1921年,黄包车工人陈娘丙、李才泳等人发动群众合股承标人力车捐饷,设法开办黄包车公司,以免被随意提升车租。于是,陈娘丙、李才泳等人与商人陈普益商谈合股投资,准备与永祥公司竞争投标人力车捐饷。经过活动,工人每人各出资10元,共集资6000元,由陈普益出资6000元合股,成立合群普益人力车公司,于1922年向市政当局投标得中,以每年承标纳饷款1900多元,期限3年,夺得承标权。1923年,合群普益公司已有人力车320辆,租金每天3银毫。合群普益人力车公司地址设于福安街口,后来迁于同平路、五福路口对面。 1925年,联泰公司夺得承标权,每年向市政当局纳捐饷2100多元。同年,各洋行和政府机关以及各大商行相继从泰国购进新型的私家黄包车,淘汰残旧的木制车轮黄包车。这些新型人力车造型美观,车轮用铁钢板作轮圈,用40条钢线支撑轮圈,再套上充气的轮胎,行驶快捷轻便(车顶帆是用皮革制成,车轮左右挡板上各装一圆形灯,车左右两边各装一方形灯,用电池作电源照明,颇为美观。此时新型黄包车车租每天7银毫,旧车每天收租金6银毫。 1927年,各车主准备提升车租,激起黄包车工人的愤怒,引发了向政府请愿的风潮。政府为了平息事态,主张双方派代表进行协商。经双方协商,车租不提升,而按车的新旧评定等级,新车每辆每天收租金7银毫,较次者每天收6银毫;较破旧者每天收5银毫。从此,黄包车的发展进入平稳时期,至1938年全市已有黄包车700多辆,从业人数达1300多人。 1939年6月,汕头沦陷。当年9月,由马彦亭等12位车主,成立人力车公会,公会共有黄包车450辆,这些黄包车车出租前要收押金,押金多少按车的新旧而定,最多的收储备券l00元,破旧车也可免押柜金,但需担保人。车租按车的新旧好劣而定,每天收8角、7角、6角均有。 1949年9月,汕头解放,当时全市共有760辆黄车和1200多名工人。1950至1951年,汕头总工会失业工人救济处拨困难补助白米2万多斤分发给工人,又于1951年先后两批安排400多名工人转入搬运公司各个作业区为搬运工人,保送青年工人转入政府行政部门工作。1952年潮汕全面土改。为安置黄包车工人生活,政府先后动员500多名黄包车工人转业回乡,并发给转业补助费。留下来的220多名黄包车工人的生活也进一步得到改善,安定下来。 1954年,汕头市搬运公司将6辆三轮车维修后试业,受到旅客的欢迎,大大鼓舞了大家发展三轮车的信心。至1955年,三轮车发展到50多辆,黄包车逐步遭淘汰。1957年,汕头市三轮车已增加至147辆。同年底,汕头的最后一辆黄包车正式告别营运,从此,黄包车结束了它在汕头埠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使命。

    08月13日 
    阅读全文
  • 汕头:努力打造潮剧人才洼地

    汕头市向来十分重视文化人才建设工作,以此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作为粤东区域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汕头戏曲学校为粤东地区培养了一批艺术专业人才,特别是在戏曲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省内、国内乃至海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广东潮剧院以潮剧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契机开展潮剧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组织老艺人对青年演员开展传统剧目的传承,并通过举办有利于潮剧发展的各类型演艺比赛、艺术研讨会等,促进潮剧人才的培养。 汕头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区域文化中心的意见》提出,力争至2020年前后,建成区域文化人才中心,依托高等院校、专业艺术学校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对各类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有利于吸收优秀文化人才来汕创业发展和优秀文化人才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拥有一批在各个文化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意见》提出,要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引进高端文化人才、完善激励评价机制,将“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打造区域文化中心的一项主要任务。 发挥学校作用培养高层次人才 利用优势打造潮剧人才洼地为高端人才提供才华展示舞台 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汕头戏曲学校校长林锦杭表示,学校创办至今已经54年,始终是粤东地区文化艺术教育、研究、传播传承的领头羊,在打造区域文化人才中心工作中,更应该承担起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重任,进一步发挥专业艺术学校的作用。 林锦杭表示,目前粤东还没有一所培养潮汕文化艺术人才的高等院校。近年来,学校一直为提升办学层次而努力,2005年,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已与韩山师范学院联合开办成人音乐教育大专和音乐学本科班,至今已为粤东区域培养了二百多名高层次艺术人才,也积累了承办高等艺术教育的经验,建议将学校从原来的中专建制升格为大专建制,为粤东区域培养更高层次的专业文化艺术人才。在提升办学层次的基础上,还应扩大办学规模,在现有潮剧表演、潮州音乐、舞蹈、声乐、钢琴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茶艺、舞台美术、舞台灯光、舞台音响、戏曲舞蹈服装制作等专业,扩大文化艺术教育覆盖面,培养更多门类的文化人才。 “在扩大办学影响这方面,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学校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的良好基础和丰富经验,将学校建成潮人社会的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林锦杭表示,学校将加强与欧洲、美洲、澳洲、东南亚的潮州会馆及国内各地的潮汕同乡会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我省首批中华文化传承基地作用,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继续组织世界各地的华人团体,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来学校进行文化交流和培训,扩大潮汕文化艺术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利用优势打造潮剧人才洼地 “汕头要利用现有优势,努力打造成潮剧艺术人才洼地,把更多优秀潮剧艺术人才聚集在汕头。”广东潮剧院副院长、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张怡凰认为,打造区域文化人才中心,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和广东潮剧院两个潮剧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实行“一长一短、高低搭配”的培养模式,即艺校开展基础性、长时间的基本功培养,从中选拔部分有潜质的苗子送到广东潮剧院进行短期的提高培养,优秀者输送本院各剧团和粤东各演出团体,使汕头成为潮剧高端人才的输出地。其次,要提高汕头潮剧艺术人才的文化素养和学历层次,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潮剧人才队伍的文化素质。此外,要多举办高层次的潮剧艺术研修班,请知名艺术家授艺,邀请其他市演出团体派人参加,加强交流,使汕头成为潮剧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张怡凰表示,要将汕头打造成为潮剧艺术人才洼地,人才的发掘非常重要。每年都应举办一次属于汕头品牌的艺术赛事,如设立“潮之音”潮剧明日之星演艺大赛,发掘更多青年潮剧艺术人才,造就更多潮剧新星,使汕头成为潮剧明星辈出之地。同时,还要大力培养潮剧领军人物,成为各市潮剧从业者的标杆和楷模,才能巩固汕头潮剧艺术的领先地位。 为高端人才提供才华展示舞台 龙湖区文化馆馆长庄少武认为,打造区域文化人才中心,引进高端人才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要通过提供岗位、解决待遇等手段,以优惠政策形成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为他们提供才华展示舞台,从而建立属于汕头的文化人才库。与此同时,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外地高端文化人才莅汕办展、开设讲座,与本地文化人才进行交流,促进本地人才水平的提升。今年年初,龙湖区文化馆就与南潮花鸟画院联合,在翰苑举办“当代中国花鸟画名家精品展”,展出八位著名花鸟画名家作品,并举办“当代中国花鸟画创作学术讲座”,切实加强外地与本地人才之间的交流。庄少武表示,龙湖区文化馆计划接下来通过在北京、上海的艺术院校引进高端人才,进一步提升少儿舞蹈培训的层次,培养更多舞蹈方面的专业人才。

    08月13日 
    阅读全文
共5349记录 首页 «上一页 ... 330 331 332 333 334 ... 下一页 » 尾页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