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老城区仁和街的往事
清末汕头埠第一家“医商合一”的西药房益生药房在此开张;清末民初这里曾汇聚多家侨批信局,形成一处华侨银信集散地;1921年,杨石魂、陈卓然等在此开设了联兴旅社,作为结交各地进步青年的秘密联络点……
我曾在老城区生活了半个世纪,因而对老街有着深厚的感情。
仁和街,与吉安街仅相隔新潮兴街、德里街两条街,同样都是东西走向。仁和街上段现已融入万安花园,横穿德兴路、商平路、海墘内街、海平路至西堤路,共设有100多个门牌号。因为这一带的街巷在光绪年间己存在,理所当然可冠以“老街”。
冬日的午后,我从德兴路步行走进仁和街,少年时眼中宽阔的巷道在眼前变得那么狭窄,那么破旧,垃圾成堆随处可见。一直往前走,一路上几乎不见行人。沿街楼房颇具欧陆建筑风格的门窗户扇,加上那坚固的石门斗、斑驳的老墙、布满根须的老榕树,是无情岁月留下的见证。它为何称仁和街?有称此因“招商局于清末在此设立仁和保险公司……故取名仁和街”,我特地请教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学究”,他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仁和”是“仁爱温和”的意思,应该出自于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仁和街”的得名就与“吉安街”的街名一样,是先人寄托美好愿望的一个符号而已,而且它的得名应比“在此设立仁和保险公司”还要早得多。此说法是否妥当,有待考究。
去年,我曾与仁和街一位八旬的原住民品茶聊天,从这位原住民的回忆中,我获知了昔年仁和街许多鲜为人知的旧事……
日本僧人高田栖岸在此设堂传教
《潮州历史——清朝大事记》中记载:“光绪三十年,日本僧人高田栖岸来广东开设支那南部佛教会……”《汕头市志》的记述更为详细:“光绪三十年(1904)二月二十四日,日本僧人高田栖岸来汕头和海阳、惠来、澄海、普宁各县设堂传教,潮人入教者数百人。他在汕头仁和街设总堂。”在获得这一线索后,我特地来到仁和街寻找遗址。据知情人指点,临近海平市场的一座其貌不扬的二层楼房、墙体上刷有“特危房”三个字的老房子就是一百一十年前日本佛教净土真宗在中国的本部。
为什么一个日本僧人会跑来汕头传教?我从相关史料中发现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民国时期,潮汕地区十分动荡,居士佛教兴盛,日本高田栖岸在此时来汕头传教,对推动本地佛教的世俗化起了很大作用。另一种说法是日本僧人来华的真正目的不仅是为本宗拓展势力,更有为日本政军界搜集情报,布置暗桩以备侵略的企图。另有资料说,光绪三十四年(1908),潮州开元寺智因和尚来到了仁和街,曾在这里陪伴高田栖岸多年。“智因”俗名林阿细,饶平人,实际上是清廷安插在日僧身边的一个间谍。其实林阿细早在1905年就在家乡加入了孙中山的革命党,是一位在日本人、清政府、革命党三者之间游走的特殊人物。有此一例:林阿细利用日本人对清政府的影响力帮助革命党,宣统元年(1909)汕头革命党偷运军火事件中,他从日本人处了解到清政府已经得到这一情报,他冒着生命危险及时通知革命党,保存了革命的力量和革命者的生命。
进步青年开办联兴旅社
仁和街96号,九十年前曾是联兴旅社,这里流传着一段红色故事。
民国八年(1919),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爆发。5月6日,汕头《公言日报》刊发“五四”号外,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各县爱国学生纷纷响应,支持北京学生运动。14日,在华英学校(汕头第一中学的前身),杨石魂、方临川、方思琼(方方)等进步青年成立岭东学生联合总会,会后举行游行示威。来汕头参加学生示威的还有担任揭阳县学生总会委员兼官、渔分会主席的陈卓然,他与时年17岁的学生领袖杨石魂认识后,便结为知心朋友。
此时,潮汕地区军阀割据,各派系军队集结驻扎在潮汕各地。筹饷、拉夫役、占民屋等,骚扰剥削,弄得到处不安宁。此情此景让杨、陈等人意识到单靠简单的示威、请愿是无法改变现状的,要救国家于水火,唯有集合年轻人的进步力量,“求一新法,变天以救国民”。于是,民国十年(1921),刚毕业的陈卓然根据杨石魂的意见,在仁和街开设了联兴旅社(现己是人去楼空),作为结交各地进步青年的秘密联络点。店名“联兴”,取“青年联合、兴旺中华”之意。
在联兴旅社期间,杨石魂、方临川、方方、陈卓然等人经常聚会,认真讨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并频繁往来潮汕各地,联络、组织各地学生及农工运动。1922年,自日本归国的彭湃,在回海丰组织农会时曾经秘密到访联兴旅社,与杨石魂等潮汕学生领袖讲谈国际形势。
民国十四年(1925)3月,根据革命运动发展需要,联兴旅社结业。杨石魂受命在汕组建党、团组织,陈卓然则回揭阳筹组农会。
汕头埠第一家西药房在此创办
西药是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之后,来华的西洋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到中国的同时带入来的。1863年,随着英国基督教英兰长老会派遣吴威廉医生入汕开办西医诊所,开启了西医西药为汕头本土人士诊治疾病的先河。1867年,在诊所基础上赁房正式建立汕头私立福音医院(院址在外马路82号),西药业在汕头埠逐渐为市民所接受。
在西方人开办医院的影响下,接受西医药教育的本地人开始尝试在本地经营西医药业务。大约在清末,汕头埠第一家西药房——益生药房就在仁和街街尾(门牌号不详)开张营业,药房老板名叫陈益庭,在福音医院医学培训班结业后,创办了这家“医商合一”药房。随后,同在福音医院习医毕业的黄庭三也创办了广寿昌药房,药房则开在仁和街街头。
至1917年,汕头市医药商业已形成一个行业,仅汕头就开设了益生、屈臣氏等10多间经营西药的商户。至1933年已发展至38间,总资本19万大洋。1939年汕头沦陷,西药房难以为继,仅余10间左右,且奄奄一息。1945年日本投降,药市开始复苏。1947年恢复发展为35家,1948年又有益群、信义、逸安、华夏氏、益民、原理等西药店开业,进入复兴时期。
曾汇聚多家侨批信局
在昔年,侨批业是汕头一种重要行业。侨批信局,是专为华侨和国内亲属传递书信、钱物的一种商业性服务机构。汕头开埠后,在不长的时期内便发展成为繁荣的通商口岸。由于众多前往东南亚各国谋生的潮汕人需要向家乡汇入银信,促使汕头很早就有人开设侨批信局。19世纪80年代,汕头就有12家侨批信局,其中位于汕头延寿街9号的德利信局应是国内外最早的批馆,设于咸丰六年(1856)。到了20世纪初期,汕头已发展到80余家侨批信局,并与东南亚的新加坡、槟城、巴达维亚、万隆、日惹、梭罗、三宝垅、井里汶、马尼拉、曼谷、西贡、仰光等地400余家侨批局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永一升平”曾是汕头侨批信局最为集中的地方,占据了“地利”,但位居“四安一镇邦”的仁和街也不逊色,也曾汇聚了多家侨批信局,其中有:森昌盛,成立于光绪十三年(1887);全泰洽,成立于光绪十三年;广合兴,成立于光绪二十年(1894)。此外还有民国开办的“黄潮兴”批信局,设址于仁和街40号(一说28号);“广汇通”批局,设址于仁和街3号等。在仁和街毗邻,还有设在德里街的新合顺、吉安街2号的太古昌、打索街的潮顺兴以及新潮兴街94号的承福兴、新潮兴街23号集利昌、打索街7号钟荣顺、德里街92号和昌等批局,形成一处华侨银信的集散地。其时,汕头邮政局也在仁和街口的茂兴栈设立邮政柜,接收寄往境内外的邮件。
03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