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明的揭阳令曾应瑞
□蔡汉炎 清代乾隆《揭阳县正续志》其中宦跡一卷有这样记载:“曾应瑞,字徵伯,江西临川人,万历丙辰进士,四十六年选授揭阳。青年明敏,极有吏才,性简重,嚬笑不少,苟俗喜缿筩,依委焚之,鬼蜮不敢逞其技。酷惩衙蠹之害。遇有勾摄,则刻隸役形于票中,绝不旁寄耳目,胥吏左右莫能窥窃。雅意作兴于旧学宫之东,重开进贤门,又增修文庙,建尊经阁,待诸生礼遇甚厚。秩满擢监察御史,绅士感悦,建生祠祀之。” 曾应瑞到揭阳任上,年青英俊,文质彬彬,他体格健壮,风度翩翩,一表人才;他待人亲热,总是笑脸相迎,诚挚友善;办事干练,性情温和,喜欢与县署诸生交谈,给人以为官亲和的印象。 曾应瑞上任不久,便带着一两随从,扮作客商模样,到全县各地探访。他们沿榕江上下来回走遍。山区、平原、风俗、民情、特产、居民,所到之处,询问座谈,深入农家,与地方族长老辈谈叙闲聊。他对县治的全面了解,使他深感,揭阳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盈,民风淳朴,户晓诗书。他不禁心中爱上这片热土,决心不负皇恩使命,施展才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曾应瑞经过察访筹谋之后,自己设想出几件治理方案和行动方略。他先整治县署衙门各方办事人员的作风制度,清理革除衙蠹。要求下属官员,提高办事效率,勤政爱民,为百姓办实事。对个别不负责任,贪赃枉法者给予整肃清除。把各地设立的告密箱废除,对官员的意见建议,可直接上访申述。他亲自接待百姓上访,处理民事纠纷案件,重证据不凭虚文。这样的作风,深得全邑百姓的信任和爱戴,名声远播。 在各地察访时,曾应瑞把乡规民约、地方法规,都作了详细记录。回来之后,他筹划要全县统一乡规民约,便于全民执行。因此,他召集了全境乡绅贤达,集中县衙研究修订,商议民约律法条款。经过几天的协商,解决了揭阳社会治安法规的统一问题。随后发布告示,按律实施,百姓有法可依,使上下形成祥和的新气象。 有一次,曾应瑞接到城中绅士反映,有一伙赌徒,夜间设馆,引诱一帮人参赌。城中也有商户人家子弟,赌输了钱,便行诈骗,坑害客商。时有一江西客商到揭阳,被骗参赌输了全部货款。他得知县令是江西老乡,即到县衙告发。曾应瑞当夜便派当差抓捕赌徒,依乡约惩治,收缴赌款。随后处理退回受害人款项,公布全境,杜绝赌博,平息城中恶习。 过去,霖田都一些靠山村寨,常因山林纷争发生械斗,曾应瑞也有所闻。一日,霖田都有一乡绅上县衙告急。他们邻里二村乡民正在准备器械,眼看就要互相残杀了。曾应瑞得到消息,当即带县衙人员,星夜奔赴当地。他们到了林姓村寨,见村中丁壮都聚集起来,剑拔弩张。他马上找到林姓族长士绅,传令制止行动,从他们口中了解原因。随后,他又到李姓乡村制止械斗行动,向他们的长老调查情况。原来,两村不睦是历史问题。山林划界和争水灌田是其诱因。第二天,他便约二村长老士绅,集中上山勘查,划定界线,勒石为记,避免村民争执,按乡约处理。经过曾应瑞调解之后,两村和睦相处,友善往来。 揭阳地美都地处榕江入海口,其时常有海盗上岸抢夺杀人,扰民害人,百姓深受其殃。曾应瑞几次带人到当地调查,召集乡绅长老,商讨培训乡村丁壮,防御抗击海盗。为保一方平安,他以县署名义,多方筹款,资助沿海河村寨,抗击惩治海盗,使地方安宁。 曾应瑞常于公余时间,邀上县衙一两官员,游赏水上古城风光。有时乘木舟小艇,有时徜徉古迹名胜,有时出入庙寺院落,有时漫步菜园农舍。他所到之处,不拘小节,不分贵贱。或与人吟诗作对,或谈叙聊天,或观赏弦乐清歌,或融于百姓之中。一次,他与教谕步行到进贤门城楼,见门堵塞,便停步发出感叹:“进贤进贤,门遭掩塞,贤者怎进?贤人不进,何来甲第登榜。”教谕立刻受其启迪,对他提出建议:“太爷,我们邀集各乡士绅长老,商议重开进贤门之事吧?”曾应瑞微笑点头。 这天,县署衙门热闹非凡,大厅堂上坐满了各地乡绅长老。曾应瑞倡议:各乡村办学堂,培育士子人才;重开进贤门,启迪甲第之路;修葺文庙,弘扬先师恩德;建尊经阁,配齐学宫设置。并带头捐出俸银,各地乡绅士子、富商也纷纷解囊捐款。从此,全县兴起办学高潮,城邑启动多项建设项目,带动了揭阳经济的振兴。 俗话说,公生明,廉生威。曾应瑞留给揭阳人民的不只是他写的《东壁赋》,更多的是一个清正廉明得民心的好官形象。
0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