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曾饱受煎熬。他们夜以继日地干着一些平时根本“不放在眼里”的活儿,为的是能够赚到一点点钱,再用来养活QQ,比如要向通讯局交服务器托管费等。
虽然马化腾和创业伙伴们竭尽全力,但是资金压力仍然使得腾讯不堪重负。1999年下半年开始,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和香港电讯盈科公司,用马化腾的话说,“他们是互相壮胆一起进的,给了QQ220万美元,分别占公司20%的股份。”
有了这笔资金,腾讯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当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每次回忆起这个时刻,马化腾都喜不自禁。
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2000年下半年全球互联网行业的急转直下,风投的态度也开始摇摆不定。“IDG投资完之后一直忙着为腾讯找下家。”他说:“我创业最煎熬的就是这段时间,我不喜欢这样的拖延。”另一家风投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2001年6月接盘的时候,纳斯达克已经快要崩盘了。不过,腾讯终于熬过了这段艰难的日子,从2003年就开始大规模挣钱了,且于2004年6月16日在香港上市。马化腾的财富开始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水涨船高。
马化腾艰难引入风投的做法,只是当时互联网企业争取生存的一个缩影。曾被称为“中国最优秀的天使投资人”龚虹嘉对此感慨不已:“中国80%以上的创业家,都是靠关系获得一些资源的垄断来达到成功,长久以来,中国的创业家阶层谈来谈去都离不开这些东西。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纳斯达克,有了海外风险投资,理念和价值观才出现多元化。”在龚虹嘉看来,与传统商业模式不同,腾讯他们是用阳光做法博得阳光财富,“不靠收买谁垄断谁,就凭自己的创新和胆识。”
因为与西方资本市场相连,腾讯需要遵照其规则行事,而这种示范作用无疑将改变传统的商业理念。比如,对公司高层的权力制衡安排等,这些规则经由互联网从西方引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商界,它们哺育出来的企业也正在成为中国商业主流。
马化腾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产品经理。“每天我都会体验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我也爱给产品部门挑错,我一看到成品,就知道写代码的人有没有偷懒。”马化腾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任何产品的核心功能,其宗旨就是能帮助到用户,解决用户某一方面的需求,如节省时间、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等。而产品经理就是要将这种核心能力做到极致,通过技术实现差异化。”他认为,软件开发的意义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许多软件技术人员往往对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写软件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种方式,而我希望自己写出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应用,也愿意扮演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腾讯开始尝试推出多元化产品。不经意间,腾讯完成了互联网产业几乎全业务的布局。从无线增值业务,发展到涵盖游戏、门户、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搜索引擎等多种业务在内的互联网在线生活平台,马化腾为此用了10年。他有理由为此骄傲,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内,横跨多个业务线的企业并不是腾讯一家,但只有腾讯能够在两条以上的业务线同时做到领先,几乎所有的业务都在赚钱。而马化腾的野心是要把一代人的传统生活全都搬到网络上,打造一代人在线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在信息获取、信息沟通、休闲娱乐和交易这四个方面的需求,让网络产品及服务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里。
“腾讯一直把创新能力看作是公司竞争力的一个最核心的元素。”马化腾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这种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产品等,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用户体验的创新,“由于我们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直接面向用户,因此员工的一项简单的创新或者改进,就能让亿级用户受益,这种巨大的成就感和使命感也是其他企业的员工无法比拟的。”
马化腾曾表示:“不管企业做到什么程度,都要保持一种诚惶诚恐的心态。”如今,腾讯越做越大,财富越来越多,马化腾觉得责任也在不断增加。“十年间,腾讯获得并奉行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可持续发展秘诀:绝不追求单向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是以用户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大化协调统一发展为方向。”他总结,中国互联网行业历经多年的社会企业公民实践后,正开始引领积极的社会主流价值,并产生了广泛的公众影响。
2006年,腾讯发起成立了中国互联网首家公益慈善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到目前为止,腾讯公司及腾讯员工的累计捐赠已经超过1.22亿元,用于开展教育发展、救灾扶贫等公益项目,并建立了腾讯公益网,倡导“人人可公益,大家齐参与”。在去年的汶川地震中,腾讯利用QQ这个强大的平台,在地震发生的一周后,腾讯网友在线捐赠突破2000万元,创下互联网公益慈善史上最高捐赠纪录。而结合当前十分热门的SNS游戏“QQ农场”,腾讯公益网特别推出了“爱心果”项目,成为业内首个基于SNS平台的公益网游产品。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