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港口的变迁影像 西堤繁华不在
在《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粤桂沿海港口”的分类栏目下,对汕头的港口是这样说明的:汕头港(PORT OF SHANTOU)、 西堤港(PORT OF XIDI)。“西堤”,在汕头港口的发展历史中,其地位由此可见“不一般”。 “西堤”,在年轻一辈汕头人的印象中,可能只有“轮渡码头”的一些画面,一些更年少的,甚至不知道“西堤”曾经是一个繁忙的港口,是汕头这个城市“发育”的重要“原点”,曾带领汕头走向辉煌的海洋商业之路,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使汕头从一个海边渔村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港口城市,商业之盛曾跃居全国第七位,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三位,为近代以来我国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 西堤码头位于汕头市区西南端海岸,濒韩江和榕江交汇出口处。其东与原港务局相邻,西为牛田洋。自解放以后,这里是粤东、赣南和闽西各地物资的海河衔接转运集散点,是汕头、潮阳、揭阳等地水上客运中心,并承担香港、澳门外贸运输的装卸任务。曾经有客运站、汽车轮渡、客运轮渡等几个部门在此经营。 据老辈人说,解放前,西堤这里是内河港口,曾建有两条木质结构的栈桥码头,俗称“公共码头”。到上世纪50年代,为了防海潮,在这里又砌起了一条大石篱(防护堤) ,原住居民就管它叫“石码头”,但在文字表述上就称作“西堤码头”。在汕头解放前,西堤这里就已经建有揭阳电船码头和潮阳达濠电船码头,同一码头由二条栈桥把揭阳线与潮阳达濠线分开。栈桥码头是木质结构,由当时的市政府建造的,供穿行榕江、练江、濠江的客轮使用。客轮向政府缴交码头租,所以,揭阳电船码头和潮阳达濠电船码头又称为公共码头或公共桥。至解放初期,由于汕头市区与各县的陆上交通不通畅,主要靠水上运输。因此,公共桥码头设有各类货栈和仓库,水上客运也很繁忙。当时,揭阳电船码头由汕头公营轮船公司经营汕头至揭阳航线,码头泊位一个,盖有一间小木屋供揭阳线旅客候船和售票,设备简陋。潮阳达濠电船码头则由汕潮联营电船办事处负责营运,共有电船13艘,同样也是一个泊位。 解放后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潮梅轮船公司,客轮码头由公司统一管理。1961年,港航分家,汕头客运站内河揭阳航线归属航务局,该线售票、上落客又回到公共码头。同年,航务局将公共码头扩大,可同时停靠3艘客轮,但码头仍为木质结构,又搭建一个面积200平方米的竹篷棚为售票处和候船室,正式成立西堤客运站,从此,西堤轮渡码头,成为旅客过往汕头市中心区南北片区的一处通道。1974年,因西堤木质码头严重损坏,才改建成框架式水泥码头并扩大,全长90米。改革开放后,西堤码头建起客运站候船大厅,其轮渡规模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达到最辉煌,每日渡汽车2000辆以上,1984年上升至3673部,而每天的客流量也超过上万人次,碰上过年过节更是人山人海。如今,随着海湾大桥和礐石大桥先后通车,西堤渡口的客流量大大下降。1999年6月1日,汕头市政府决定位于西堤的汕头汽车渡口停止渡运,“西堤码头”也就逐渐成为了一个“历史地名”。而西堤路一带,曾是汕头最热闹的市中心,如今也繁华不再。 或许,西堤曾经的辉煌是耀眼而难忘的,近年来,有许多有识有智之士,对西堤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重视与评价,提出:应把昔日西堤港口的原貌保留下来,同时加以适当的整理,保留其原址的样貌,将之建成一个港口历史文化公园,让它成为城市历史的旧迹,成为汕头港湾有文化价值的景观,更重要的是给老百姓留一个港口的原貌,让以后的子子孙孙都能亲眼“体验”曾经兴盛的港口贸易历史。同时,也能打造成为不可多得的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陈穗芳 张丽纯)
0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