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逸娴:“大众歌坛”创办者
她的父亲是一个爱国资本家,她的母亲是一名卫校老师,她在父母的影响下,从小学习音乐,如今年入花甲却依旧对音乐饱含深情;她怀着报国之心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远赴新疆,在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呆了四十年;她退休之后留在新疆一面陪伴着老伴,一面在山上拉琴、帮人抄歌;她在六十岁的时候回汕头定居,创办了“大众歌坛”,至今已有十个年头;她一生未曾远离音乐半步,音乐投射到她个体的鲜活写照成就了她六十年的音乐生涯,她说她这辈子最幸运的便是对音乐的喜爱,她是汕头“大众歌坛”的创办者杨逸娴。 父亲的影响 每天早上九点多,汕头东方公园的活动长廊下,总有一群歌友围着一起唱歌,前方两幅手写的大字报高挂,走近一看才知道这是一份手写的歌词曲谱。这群歌友当中多数是退休的老年人,也有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他们几乎每天早上都来公园这里学唱歌,有的坚持至今已有十年,这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众歌坛”。“大众歌坛”创办于2003年,它的创办者是一位从新疆退休回汕头定居的老人,她名叫杨逸娴,这位年过花甲的女老师,言谈举止都充满浓浓的书香气,胸前挂着手风琴,动作娴熟,表情丰富,这个歌坛因她而凝聚。 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在汕头的杨逸娴,自小便与两个姐姐一起学习钢琴,师从汕头当年知名音乐老师刘美珍,在艺术上大有长进,至青年时代,她的钢琴、手风琴已是样样上手,这得益于母亲的支持。父亲早年在香港经商,家中便是母亲在关照,日子过得并不是十分富裕,家中孩子又多,但母亲还是坚持让孩子们上学,愿意读书的就继续深造,绝不因此断了孩子们学习的道路。这样,杨逸娴便在如今的聿怀中学度过了自己的一整个学生时代。17岁高中毕业的时候,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当时在文化部工作的叔叔问她,是否愿意去新疆,如果不愿意,海外还有其他的亲人可以依靠,年纪轻轻的杨逸娴毅然地选择了去新疆。记者很诧异她的这个选择,为何当初会放弃了去海外而选择了去贫瘠的西北地区,她却云淡风轻地回答,当时她思考的很简单,就想去西北地区建设祖国,为国家尽一份力,这个单纯而质朴的初衷着实为她增添了一份光芒。 杨逸娴的父亲是一个爱国资本家,在汕头创办抽纱厂,后来父亲被列为挨整对象,那段历史活生生地存在着,让人无法忘记。从小就崇拜自己父亲的杨逸娴,后来问父亲,有过恨吗?父亲却告诉她,“一次大的变革难免会伤害到自己人,做人一定不要有怨恨”,父亲短短的一句话让她记了一辈子。在她父亲年轻的时候遇上过一次大水灾,房子差点被冲垮,父亲在万分危难时二话不说冲进屋子,抱起弟弟妹妹往外跑,这让父亲的兄弟姐妹十分敬重。杨逸娴说,去环境恶劣的新疆,后来回到汕头创办这个歌坛,这一切都是父亲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她:不抱怨,不怀恨,感恩生活,在这个社会扛起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 创办歌坛的初衷 在新疆电影公司从事行政工作之余,杨逸娴经常为新疆老干部大学的老年人乐队伴奏,退休之后在新疆还教人唱歌,来自各地的歌友聚集在一起,唱中文歌、唱英文歌、有人拉手风琴,有人跳舞,这也为她的退休生活增添一份色彩。直到2003年回汕头定居,一次突发雅兴,她在公园内拉起手风琴、唱起怀念童年的歌曲,她全情的投入吸引了公园内游乐的其他老人们,喜爱唱歌的老人围上来跟着唱起来。在潮汕地区,退休老年人的生活还是相当枯燥乏味的,这让她萌发了一个念头,何不教他们唱歌呢,这样既能丰富大家的生活,也算是对家乡的一点贡献。她一直感慨着,从十几岁去了新疆,直到晚年退休才回到这片故土,能为家乡做点事,这样活得也更有滋味,这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教唱歌,这对杨逸娴来说,并不难。行动派的她,立即回家开始抄写歌词,选取的多是民歌和一些经典的曲目,那些大家随口就能哼唱出来的歌曲,抄写好的歌词便拿到公园挂出来,教一些围观的人群读歌词,看歌谱,跟上节拍。就这样,一个小型的音乐学校就在公园的小角落成立了。跟着杨老师学唱歌的老人年纪轻的刚到知命之年,年老的一些已过古稀。革命歌曲唱不停,老兄弟、老姐妹们重新唤醒了青春,这也感染了周围的人,每天一大早,她便背着手风琴往公园走去,唱完歌回到家,她又开始抄写歌词,可以说,她的退休生活都献给了这个歌坛了。许多人会想着这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她却告诉我们,这是一种精神享受,她抄写歌词锻炼了书法,她熟稔歌词内容获得快乐。十年累积下来,杨逸娴通过一支毛笔和一台笔砚,抄写了一千多首歌曲,其中有九十二本小字体的,每本有十首歌曲,一共就有九百多首,直到近些年,她的视力渐渐弱了才放弃了手写小字体的歌本,改成抄大字体的歌谱。 一开始总会有些小风波,在露天的金砂公园拉琴,一旦淋到雨,琴就容易坏,歌友要唱歌,没了琴的伴奏又无法继续下去,后来兜兜转转来到东方公园,社区领导的支持和大家互相的配合让这个歌坛办得有声有色,歌友们默契的配合,也让大家看到他们十年来所建立的不凡情感。有人擅于管理,有人擅于唱歌,有人调节氛围,有人负责联系,大家一条心为的是将歌坛维持下去,这也是他们十年来所坚持的。是音乐,将这群原本互不相识的人汇聚一堂。 音乐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歌坛,杨逸娴可谓是一位严师,她要求歌友们将每一个音节都每一个音节都唱得一丝不苟,在大家抢拍或者漏拍的时候,她有时会严厉地批评,但是过后又会和大家道歉,她说,既然大家花时间来这里唱歌了,她就希望大家能唱出水平,一天天地进步。 生活平淡充实无压力,缺的是一份大家彼此间的关怀,说是徒劳无功的义务教学,但是在当中她收获了群众的敬重,收获了生活的乐趣。 这份充实的生活一直维持着,直到她老伴去世。杨逸娴与她丈夫的关系,用她的话来形容,是类似于革命战友般的情感,没有卿卿我我,却患难与共,进退相随,老伴的突然离世在她平静的生活中激起了一波涟漪。以前督促她三餐按时吃饭的人不在了,从此她的身体也不如当初了,渐渐地也背不动手风琴了,很多情况下都是歌友们帮她背过来的,这一大帮歌友们,就是她新的一个家。 如今的“大众歌坛”分布在两个地点,一个是东方公园,一个是中山公园,杨逸娴每次都要抄写两份同样的歌谱兼顾双方,她笑着说这是个两头帮。大家有时急着要学新的歌谱,又怕她累着,也会帮忙抄写歌谱。杨逸娴说,真的是歌声把我们的心连到一起。问及歌坛,她说要坚持下去,一批批新人的加入,这个家才能完整。 “大众歌坛”,这个歌坛更象是一个大家庭,对于这群乐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的老年人来说,歌坛就像他们的对联所示“五湖四海聚歌坛 千歌万曲抒豪情”,杨逸娴带动了这群老年人活跃地享受着他们的老年生活,十年的坚持让他们收获了音乐,也收获了彼此间的那份相知与相惜。
09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