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所有文章

新闻中心 > 所有文章

  • 刘为光:因为我是潮汕人!

    “千古不息韩江水,蜿蜒奔腾入大海,海滨邹鲁潮汕地,我的故乡我的爱……”前不久,在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二十周年庆典演出上,一首专门为联谊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所创作的主题歌《我的故乡我的爱》作为压轴节目闪亮登场,惊艳四座。操刀创作这首歌曲的,是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新影中心国家一级作曲家刘为光。 “因为我是潮汕人!”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刘为光老师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我一直非常希望能够创作一首颂唱潮汕的歌。” 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宝级”专家,刘为光曾为二百多部影视作品作曲,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和多部音乐作品,其中以主旋律题材居多。他的代表作有故事片《杏花三月天》、《我的九月》,电视连续剧《我亲爱的祖国》、《好爸爸、坏爸爸》,电视专题片《共和国之恋》、《大鲁艺》等等,在国内音乐界享有盛名。 回顾刘为光的音乐道路,得从他12岁那年说起。那一年,刘为光“稀里糊涂地”被广州音乐学院(即后来的星海音乐学院)附中的老师慧眼相中,离开他所熟悉的湘子桥和小公园,远赴广州求学。初中3年、高中3年,在广州生活了6年之后,刘为光再一次为了梦想启航,奔向他心仪已久的音乐殿堂——中央音乐学院。一晃,今年已是他到北京的第40个年头。 如果说在广州的6年,开阔了刘为光的眼界,奠定了他的开放的、向上的思想观和世界观,那么在北京的40年,则更是一个学习、融合、成长与提升的过程,由内而外地塑造和成就了今天的刘为光。一口标准的京片子,和举手投足间豪爽大气的做派,年近60岁的刘为光在外人看来俨然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只有当他开口说起纯正的潮州话时,记者才发现,他其实乡音未改。刘为光告诉我们,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这片生他养他的潮汕大地,小公园附近的骑楼、老街,老家潮州府城的一条条巷弄……童年的一点一滴,至今仍在午夜梦回时光萦绕他的心头。多年来,刘为光一直在关注着潮汕地区的音乐文化发展,渴望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也许正是因为这份解不开的潮汕情结,刘为光欣然接受了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也是这场联谊会成立20周年庆典演出的总策划陈玩娟的邀请,为庆典主题歌作曲。当刘为光拿到歌词初稿时,他情不自禁亲自操刀,大刀阔斧地修改,增加了只有生活在北京的潮汕籍人士才有的、发自肺腑的感受:“天常蓝地常绿,南国花儿四季开,功夫茶香沁心肺,潮菜美味入梦来。啊,我的家就在这潮起潮落的地方,共同说着同一种语言叫潮汕话……”在歌词修缮、丰富的过程中,刘为光将自己对故乡的寄托和感情倾注其中,吟唱出一个在外多年的游子内心的美丽乡愁。 从接到初稿到创作完成,刘为光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便一挥而就。在为歌词谱曲的时候,刘为光别出心裁地选择用美声的演唱方法来表现,这不仅是因为广东地区较少有此类型的作品,更是因为他希望糅合西洋音乐的磅礴大气,以此来提升和丰富歌曲中所蕴含的潮汕文化内涵,来展现潮汕大地海纳百川的胸怀。 歌曲的演唱者林佳是一名大三学生,也是一名地道潮汕人。现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表演系主修美声的她在北京生长,除了家中常喝的功夫茶和父母教给的潮汕话外,她对于家乡几乎没有其它的印象。林佳坦言,拿到刘为光老师的作品后,歌曲中表达的内容让她对潮汕特有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她为能够有机会用自己所擅长的美声颂唱潮汕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在林佳的倾情演绎中,一股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在现场每一个潮汕子孙的心中激荡澎湃。这不仅仅是一首颂唱潮汕的游子吟,更是一首激励潮人奋发向上的励志曲。 “勤耕读,善进取,传承优秀多英才。重礼义,知感恩,赤子心中有大爱……啊,‘胶己人’,你的足迹遍及四海,哪里都有你的身影在创造奇迹,用满怀豪情搏击时代,齐努力,圆梦在未来!”是的,我们是礼义传邦、勤劳进取的潮汕人,我们不应该忘记先辈奋发拼搏的传统,更不应该忘记自己身上肩负的复兴之梦!只要我们携起手来,一齐努力,梦想实现的日子就在不远的未来!

    08月02日 
    阅读全文
  • 汕教育创强实现“零”的突破

    近日,省教育厅授予汕头市外砂镇、新溪镇、澄华街道、东里镇、莲华镇、金浦街道、云澳镇等7个镇(街道)“广东省教育强镇”称号,标志着汕头市教育创强工作实现了“零”的突破。 近年来,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省提出“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战略决策。按照省的部署,汕头市把教育创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中心工作,统筹谋划,加快推进。2012年全面启动教育创强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统筹财力,千方百计为教育创强提供支持。各区县、各镇(街道)科学规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学校硬件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狠抓学校管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通过教育创强,外砂镇、新溪镇、澄华街道、东里镇、莲华镇、金浦街道、云澳镇等7个镇(街道)学校环境焕然一新,校园文化气息浓郁,功能场室完善,全部学校接通互联网,图书、常规教学仪器等教学设备足额配备,学校管理更加规范,让群众享受到教育创强带来的实惠。

    08月02日 
    阅读全文
  • 潮州书法家开展创作交流活动

    日前,200多名书法爱好者齐聚在潮州市书法家协会新开辟的创作室,挥毫泼墨,开展书法创作交流活动。 据了解,潮州市书法家协会自今年6月搬至位于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新址办公,并专门开辟了创作室,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创作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此次书法交流笔会就是市书法家协会搬迁后举办的一次集体创作交流活动。 潮州市书法家协会同时表示,接下来将通过着力办好《潮州书艺》,打造中国生态书画院潮州书法创作基地、中国书法潮州培训基地这两大基地,不断提高我市书法队伍的整体创作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推动我市书法事业上一个新台阶。

    08月02日 
    阅读全文
  • 潮州举办反腐廉政书画摄影展

    由潮州市纪委、市监察局和市文联联合举办的潮州市“严纪律、正作风、促廉洁”主题书画摄影展于前天开展。这是今年我市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和“机关作风转变年”活动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一大盛事。 潮州市领导许光、李庆雄、汤锡坤、蔡泽辉、陈丽文、钟挥锷、张帆和市纪委副书记林跃、陈绍文昨天上午参观了展览。 据了解,近年来,潮州市各地依托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地方特色文化和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这次书画摄影展以“严纪律、正作风、促廉洁”为主题,把反腐倡廉建设与文化艺术相结合,运用传统的书画艺术和现代的摄影艺术形式,宣传反腐倡廉建设的时代内容,弘扬廉政文化的深刻内涵,倡导勤政廉政的良好风尚,展示党员干群的崭新风貌,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寓教于思,对于加强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情操和艺术修养,在全社会营造廉荣贪耻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展览共征集全市各单位选送的书画、摄影作品200多幅,展出作品150多幅。 据了解,此次展览将展至本月14日。

    08月02日 
    阅读全文
  • 孙光辉:实现潮汕人的中国梦

    我叫孙光辉,来自广东汕头。汕头是个年轻的城市,只有150年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作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于1861年开埠建设。但是汕头所在的潮汕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自隋开皇四年设立潮州府到1991年汕头分出潮州、揭阳两个平行的地级市之前,潮汕地区一直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在中国,潮汕人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首先,有自己的语言。潮汕人说着与中国绝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潮州话。据考证,潮州话源于中古时的官话,它有八音,至今保留着一些唐宋官话的原韵,念唐诗宋词会更加压韵。潮州话属于闽南语系,历史上,闽南地区与粤东的潮汕地区这片连在一起的沿海地带,居住的都是来自中原的移民,最先的生活习俗基本相同,但由于长期的行政区划的分割,现实生活中潮汕人与同讲闽南语的闽南人、海南人和台湾人几乎各走各的路,不再有共同的利益和特殊的现实交流。在广东,潮汕人与广府人、客家人并称为三大群体,但由于偏居粤东一隅,远离省城,处于相对封闭而独立的状态。潮汕人独特的语言繁衍出独特的文化艺术,潮剧、潮乐是地方艺术奇葩,潮绣、潮彩工艺独树一帜,潮州菜、工夫茶饮食文化蜚声海内外。 其次,有传统的文化。与语言一样,潮州人较好地保留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社会伦理遵古循旧,行为方式独特。 一是浓厚的家庭观念及其严格的夫妻责任分工。潮汕人特别重视家,但不是守住父辈传下来的家,而是一代一代不断创业来兴旺自己的家。男主外女主内,父慈子孝,妻贤母良。家里以男人为尊,有外客来,女子不上桌、甚至不上堂。至今潮汕的女子很少出来社会创业,也极少到外地去工作,她们的主要责任,就是相夫教子、赡养公婆、操持家务。而男人则要全力以赴去外面打拼,就算家里衣食无忧,也必须到外面去创业,故潮汕的青年男子,十三四岁就要离开父母四处去创业。大家都听说过的国美老板黄光裕,就是十几岁离开汕头两手空空来北京创业。妻子理家,丈夫创业,权责分明,各有所司,不能懈怠,不但有地位和成就感,而且家和业兴,幸福感也强,故潮汕人的家庭结构十分稳定。二是宗族观念及其严格的等级秩序。姓氏宗族成为基层的支柱,但操持宗族事务以辈份长者为大,以个人事业有所成就者为尊,等级秩序十分严谨。长辈是实际的老大,事业成功者享受名誉。潮州人的姓氏宗亲组织极其普遍,宗族祠堂完备,宗族族长、宗亲会长以辈份论,谁辈份高谁主事;宗亲外的社会组织,则以年龄论,长者为先,轮流坐庄。总之,辈份高者主事,年长者在前,基层民间社会秩序井然。潮汕人的宗族观念还表现在神祭上,几乎每个姓氏都有对祖宗的祭祀日,时间一到,无论达官贵人、富豪乡绅,还是平民百姓,所有宗亲包括在外创业的,都赶回乡里祠堂,参加祭拜。对少年,无论男女,年龄一到,都要举行隆重的成年礼。等等。祭祀祖宗,激励后辈,这些宗族仪式带给群体特殊的敬畏和责任。潮汕人就是这样一个保留许多传统的独特群体。 大学毕业后,我在潮汕地区两个市工作了近30年,当过3年镇长、5年区县书记、一届副市长、一届常委纪委书记,对潮汕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我谈的题目是:潮汕人的中国梦!客观来说,潮汕人的生存条件很不好。三个市总面积10000平方公里,将近全国的千分之一;但总人口达到1400万,为全国的百分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上生活着1400个人,人均耕地不到两分地。典型的人多地少,资源极度匮乏。历史上,潮汕人的创业发展极其艰辛,很好地注释了什么叫筚路蓝缕。秦汉以前潮汕土著民不多,现存以狗为图腾的畲族村落两个,人口600多人。潮汕人的先祖来自中原,历史上在汉末、宋末和明末三个汉民族被好敌欺侮的黑暗年代,形成了三次大的移民潮。最先的汉末南北朝时期,五胡乱中华,万千汉民被外敌屠杀凌虐,大批中原汉民为了苟活,冒着刀枪箭雨,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逃避到南方海边边陲,在这蛮荒之地,披斩棘,开垦创业,繁衍发展。唐朝之前,这里仍然人烟稀少,自然环境处在较为原始的状态,仍然是南蛮之地。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被贬任潮州知府,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驱除鳄鱼,可见当时生产生存条件之落后。到了宋代尤其南宋,国家重心南移,潮汕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而且陶瓷、纺织等手工作坊开始兴起,海上贸易活跃,这里的先民们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人口繁衍很快,市场较为兴旺。宋末,大批汉民在蒙古人的铁蹄声中惊惶南逃,使这里的人口急剧膨胀,土地资源日趋紧缺,生存之路日趋艰难。为了生存,潮汕先民们一探索开辟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产业精细化道路。土地上精耕细作,外人形容潮汕人种田如绣花,力争最大的产出。解放后全国第一个水稻千斤县、吨谷县都出自潮州;六十年代数千名潮州老农进海南,帮助指导岛民耕种,改变了海南粮食不能自给的局面。作坊里精雕细琢,以最好的技艺推出最好的作品,求得高附加值。手工技艺的潮州木雕、石雕、陶瓷、抽纱、潮绣等工艺品,无一不蜚声海内外。另一条是群体向外发展道路。尽管潮汕的先祖们一代接着一代披荆斩棘,硬是把不适宜人居住的南蛮之地改变成宜人宜业的鱼米之乡,但潮汕平原毕竟太狭小了,容不下子孙后代的继续发展。于是,潮汕人把眼光望向了海外。 从宋代开始,一些人随着商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前行到东南亚国家,上岸与当地交易。到了明初,郑和下西洋进一步带动了民间的自由贸易,更多的人到东南亚驻点经商。清末和民国时期,向海外移民达到顶峰。一批批潮州人驾驶着象征中华民族的龙头船,沿着海岸线向东南亚大规模地移民。 到了当地,从最脏最累的劳工苦力开始干起,省吃俭用留下点钱寄回来养家糊口。再慢慢寻找机会,开店小本经商,创造自己的事业,依靠没日没夜的辛勤劳作逐渐累积财富。 至今,东南亚国家的潮籍华侨华裔超千万人,而且成为当地工商界的主要力量。香港700万人中有180万潮州人,14岁移民去的李嘉诚如今是华人首富。在曼谷,有几百万潮州人,有人说,如果你会说潮州话,曼谷你能畅通无阻。 二三代的潮籍华裔则渐渐融入当地社会,在政界也发挥重要作用。在几年前的一次世界潮人联谊会上,我亲自听到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开玩笑说:新加坡内阁和泰国内阁成员中,起过一半是潮州人,开会可以用潮州话。可见潮籍华侨华裔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之大。 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分田分地,很多华侨回到国内。后来实行计划体制,闭关锁国,人多地少的潮汕地区很多家庭不得不与饥饿作斗争,难得几顿饱饭,普遍性以地瓜稀饭裹腹,由此也形成了潮莱的一道名主食:潮州稀饭。幸好在外的华侨和港澳亲戚不断地往家乡寄钱寄衣服食品,帮助家乡亲人共渡难关。 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党中央给予了最特殊的重视。大家知道吗?八十年代初中央研究设立经济特区,最先的设想是,利用华侨众多这一人和的优势,在汕头创办加工贸易区。后来考虑到地利的原因,才把毗邻港澳台的深圳、珠海和厦门加进来,创立了四个经济特区。从某种意义来说,汕头经济特区就是一个华侨经济特区。 事实也正是如此,三十年过去了,汕头特区无论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还是体制机制创新,都未能发挥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但是,华侨出资出力,帮助家乡的亲人们创办了个体私营企业,走出了另外一条工业化的道路。今天,潮汕是广东也是全国民营经济发展得最好最充分的地区。仅汕头市已上市的民营企业就有23家,居全国地市之首,还有上百家企业正在股份制化排队谋求上市,中国的股市形成了一个汕头民营企业群。 历史已经证明,潮籍华侨为国家的进步和家乡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但是,华侨在移居地的创业一直充满着巨大的艰辛,华侨的创业史也是一部血泪史。东南亚各国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排华事件,单印尼一个国家的排华事件上百起,全国性的大规模排华就有好几次。大批华侨财产被抢掠,人身遭污辱,部分人被杀害,相当多的人被驱逐出境。越南、柬埔寨也一样,七十年代,当地极左的革命运动把矛头对准勤劳创业而家产丰殷的华侨,财产被没收,人被抓起来集中改造,一部分惨遭无情杀害,大部分被驱逐出境。欧美国家的绝大部分潮籍华侨,就是当年被东南亚国家驱逐逃离的难民。好在潮汕人身上充满了创业的基因,到了欧美,他们白手起家,重新开始,很快在欧美大中城市发展了一座座一条条唐人街,并从这里把生意的网络和创业的脚步伸向了全世界。如今,潮汕人经常自豪地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 改革开放,无疑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给予了人们创业的自由,解放了生产力。此时,富有创业传统的本土潮汕人成群结队先是到深圳、东莞,后来到全国大中城市,搞产品推销,搞工程建筑,找生意门路经商办实业,通过创业在他乡落地生根发展。据粗略估计,最近三十年从潮汕地区移居到国内其它城镇发展的达500万人以上,其中珠三角300多万。许多人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生活充满着希望。 可以说,国家的改革开放路线,使潮汕人向外发展、经商创业的特质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得以充分展现,潮汕这个独特的群体终于迎来了他们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生活。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给所有中华儿女以极大的鞭策和希望。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不断进取、追逐梦想的伟大民族,潮汕人追梦的历史也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品质。 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越过四大洋五大洲的雨雪风霜,潮汕人的中国梦也更加坚定更加清晰。 首先,中国梦是国家的盛梦。国强,民才能安,家才能存。国家衰弱,必被外敌欺侮,人民就只能流离失所,妻离子散,任人宰割,苟延残喘。汉末、宋末和明末三次大的移民潮,不正是因为众国家积贫积弱,外敌势强,才造成流民千里苟且偷生吗?东南亚一些国家敢大规模排华辱华,不也是因为我们国家还不够大吗?近些年,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在外发展的华侨在移居地国家得到更多的权利和尊严。潮汕人深深明白:祖国强大,中国人的腰杆才永远挺得直!因此,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有冲突时,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当国家需要之时,必须为国家奉献自己。 其次,中国梦是民众的创业梦。国家的强盛来自于民众的积极进取。如果绝大多数人能够有所创造,国家必然取得进步。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民众的进取和创造表现为积极创业。过去三十年,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人民提供了创业的环境,民众因此而安居乐业,国家因此而繁荣昌盛。其实,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历史早已昭示我们:只要政府放手,让民众自主创业、自由发展,社会就会活力无穷,有个五十年左右,国家就会富强,进入盛世之境!从个人来说,创业是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主渠道。从国家来看,民众创业是国家强盛的根基。因此中国梦必然是民众的创业梦。 第三,中国梦是家庭的幸福梦。家,是我们人生的港湾。幸福的家,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国家是由众多个家组成的。盛的国是家安全和幸福的保障,幸福的家是国稳定与和谐的基础。习总书记指出,人民的期待,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民众期待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幸福。一个人是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而且,当国家强盛、民众能够自由创业之时,家庭的幸福尤显重要。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人民物质生活极大改善,但信仰和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责任观念淡化、价值观混乱等问题也同时显现出来。重建社会伦理和道德秩序,必须从重建家庭伦理和责任开始。潮汕人保持的那种家庭观念和责任,是他们能全力以赴创业创造的精神保障,是建设幸福生活的美好实践。理性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富有爱心和责任心,胜任家庭之中不同的角色,他就一定是一个良好的公民,并能担当社会的责任。中国梦,自然也应该是家庭的幸福梦!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生活出彩的个人梦。认真学习和领会总书记的讲话,我觉得每个中国人都应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潮汕人要弘扬勤于创业、善于经商的创业文化,把思路打开,眼界放宽,以全球为舞台,整合全球资源,拓展全球市场,演绎出新的创业传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在富有创业精神的潮汕地区当好一名官员?韩愈为我树立很好的榜样。他贬谪潮州任了八个月知府,办了驱除鳄鱼、兴修水利、开办学校、开释奴仆四件事,潮州人民不但为他修祠纪念,还把山水改姓韩,鳄溪改韩江、东山改韩山。韩愈的潮州传奇昭示着每一位后来者,官员的价值就是为民众办事,办民众最迫切需要的事,而不是自以为政绩的那些事! (作者系广东汕头市委副书记孙光辉)

    08月02日 
    阅读全文
  • 华裔青少年体验潮州饮食文化

    华裔青少年体验潮州饮食文化 在潮州文化中,饮食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潮州的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潮州菜和工夫茶了。在华裔青少年营员的潮州游学之旅中,自然少不了吃潮州菜、品工夫茶。前天,夏令营营员们来到千禧养生阁吃潮州菜,又到牌坊街的陈韵堂看茶道表演,深入体验潮州的饮食文化。“清淡”是多数营员对潮州菜的评价,而冲泡考究、回味甘甜的工夫茶也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吃潮州菜—— 最受欢迎的是卤鹅青菜 卤味香浓的卤鹅和猪头肉拼盘、酥脆可口的炸春卷、皮脆米糯的红桃粿……前天傍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地的华裔青少年们,在潮州千禧养生阁饱餐了一顿潮州菜。一盘又一盘潮州特色小吃、卤味、青菜端上宴席,营员们纷纷举起筷子,品尝潮州菜。 “最好吃的就是卤鹅,我以前从来没吃过鹅肉。”在美国生活的Helen告诉记者,美国人吃的都是比萨、汉堡、牛扒等,和潮州人的饮食习惯相差很远。来自法国的“吃货”Alexis,同样对潮州的卤鹅评价较高,在他看来,潮州的青菜做得也十分好吃。“潮州菜的感觉就是清淡,不辣。”Alexis说,他喜欢美食,也非常喜欢中国饭菜,所以来中国旅行,吃中国当地的饮食就成为他的一大爱好。 在当天的活动中,潮州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讲师许永昌给华裔青少年介绍了潮州菜的特色。他说,潮州菜味道清淡鲜美,讲究原汁原味,注重保健养生,是美味而又健康的一种菜系。 品工夫茶—— 喝起来就像花一样清香 吃过一顿丰盛的宴席,喝杯工夫茶消腻,那是再好不过的享受了。饱餐了一顿潮州菜后,夏令营的营员们来到牌坊街,走进工夫茶研究院示范单位陈韵堂,开始品工夫茶。 小炭炉中的炭火慢慢烧着炉上的水,整个茶室弥漫一股炭的气味。等待水烧开的同时,国家级非遗潮州工夫茶文化传承人陈香白,给大家讲起潮州的茶文化。他说,潮州工夫茶十分考究冲泡的程序,泡茶是潮州的一种文化。 闲聊中,炉上的水已经烧开。陈香白往朱泥壶中倒入沸水,开始温壶、温杯。随后,他又接着将茶叶放进壶内,这是“纳茶”,并用沸水冲掉第一遍茶水,这是“洗茶”。“潮州人冲茶只用三个杯子,‘三’有成功的寓意。”他说着,将三个茶杯摆成个“品”字。沸水高冲入壶,一股茶香悄然溢了出来,陈香白右手拿起朱泥壶,先是“关公巡城”斟茶汤入杯,等到壶内茶水将尽时,又“韩信点兵”把茶汤一点点均匀滴入各个杯内。此时,茶香已满室。“请。”陈香白笑着比了个“请”的姿势,邀请华裔青少年品茶。 坐在茶盘边的Vincent,伸出一只手去拿茶杯,发觉杯子很烫,赶紧将左手凑过去捧着杯子。“慢慢喝,很烫,要小口品。”在本地营员的提醒下,Vincent将茶杯凑到嘴边,浅浅抿了一口茶,在嘴里细细地品起来,不小心发出“啧”的一声。“喝工夫茶不能发出声音,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陈香白笑着问:“味道如何?”“就像花一样香。”Vincent说,茶的味道还不错。“这是潮州的蜜兰香茶叶,有股兰花的幽香,喝工夫茶就是要这样慢慢享受。”听到华裔青少年的好评,陈香白高兴地说。

    08月02日 
    阅读全文
  • 80后小伙创办汕头首家“发泄屋”

    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任由发泄,甚至还试图开导你……如果看到以上一幕,你不必讶异,这是在“发泄屋”中出现的场景。随着都市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新奇的发泄方式应运而生,在汕头,最近就出现了首家专门为市民提供减压服务的“发泄室”。 汕头首家“发泄室”位于汕头市区一栋普通的商住楼内,仅从门外看,外观并不特别,但只要一走进室内,不难发现另有“乾坤”。前天下午,记者在“发泄室”内不同主题房看到,打沙包、打拳击球,扔“暴力球”、摔碗碟等“暴力”减压服务应有尽有,任由发泄者选择。如果发泄者不愿“暴力”发泄,也可在“发泄墙”上写字缓解压力,或在隔音房里大声哭泣,甚至还能与真人聊天减压。不过,说到最刺激逼真的发泄方式,还得数真人陪打服务。据“发泄室”创办人——80后小伙林章伟介绍,真人陪打服务的对象目前仅限女性,在陪打过程中,被打者穿上安全防护服装,任由发泄者打骂,绝不还手。 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都市人的发泄方法五花八门,年纪轻轻的林章伟为何会想到创办“发泄屋”?原来,林章伟平时喜欢尝试新奇东西,一直希望探索出一种有趣的室内游戏,可在此过程中,为求创新的他感到压力倍增,又无处发泄。后来,林章伟接触到近年来兴起的密室逃脱游戏,灵机一动,决定把室内游戏与发泄情绪两者结合,于是创办这间“发泄屋”。 “发泄屋”通过网络传播与朋友口碑相传,前来“找发泄”的人越来越多。出乎林章伟意料的是,原以为前来消费的顾客中,承受较大社会压力的年轻人会占多数,可现在最大的消费群体反而是因好奇心激发而来的市民,其中有不少还是学生。对于发泄过程中涉及的暴力与安全问题,林章伟坦言,每名顾客在发泄前,他们会做足安全防护措施,而在发泄过程中,也会对其进行相应的心里辅导,以确保顾客的人身安全。

    08月01日 
    阅读全文
  • 陆丰石寨成“中国古村落”

    广东省获此称号共5个 古朴典雅的陆丰市石寨村日前再添光彩,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 “中国古村落(广东传统民居)”。据悉广东省共5个古村落,石寨是汕尾市的唯一。 石寨是一块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开基年代为唐武德年间,到了明未进行大规模建设,同时还兴建新寨(和安里),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村里源远流长的内外“八景” (内八景:大树银王、魁亭夜月、蜘蛛结网、龟山列案、象鼻激湍、四水归湖、仙人古迹、留峰倒影。外八景:龟山列案、鉴湖出涨、澳港归帆、留峰倒影、仙人古迹、马鞍张图、蜘蛛结网、九龙弄尖),诗咏相传,村落文化与主流文化接轨的人文传统可见一斑。

    08月01日 
    阅读全文
  • 潮汕大峰禅刀重现赛场频摘金

    广东省第六届武术精英大赛近日在广州市海珠区全民健身体育中心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近2000名武术运动员参加了本次赛事。汕头市金平区武术协会派出8名选手参加角逐,取得骄人战绩,其中郭子聪、李嘉彬等8人表演的潮汕大峰禅刀获得集体项目金奖,洪思琪、郑康桦分获大峰禅刀个人项目金奖,郑健宇获得李家教板凳金奖,陈锴烨获得李家教鹅剪拳金奖,林育耿获得李家教砍马刀金奖,张元永获得李家教虎叉金奖。 国际级裁判卢建成、省武管中心副主任黄建刚、广州体育学院教授李朝旭等武术行家对已失传多年的冷兵器潮汕大峰禅刀重现赛场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这是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很好挖掘整理和有效传承。潮汕传统拳种李家教拳近年来在世界性、全国性武术大赛中取得的佳绩已获广泛认可,本次现身赛场的鹅剪拳、板凳、砍马刀、虎叉等均是李家教拳系的看家本领。

    08月01日 
    阅读全文
  • 潮剧《续荔镜记》惊艳鮀城

    继7月5日在“潮剧大观园·周五有戏”活动中演出并大获成功之后,应广大观众的要求,本月2日,经典潮剧《续荔镜记》将再次登上“周五有戏”舞台,让鮀城戏迷们一饱眼福。 据潮剧专家沈湘渠介绍,潮剧《续荔镜记》是《陈三五娘》下集,剧本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由何苦、魏启光、谢吟、李志浦根据明本《班曲荔镜戏文》三十五至五十出整理。《班曲荔镜戏文》出自明嘉靖(公元1566)年间,距今已有440多年的历史,堪称潮剧的“青花瓷”,也是现存能够证明潮剧古老历史的最完整的一部剧本。 7月初,由广东潮剧院一团重排的《续荔镜记》“重出江湖”,首次登上“周五有戏”舞台,便一鸣惊人。该剧重排后在男女主角陈三和五娘的爱情上加强笔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笔墨更加集中,故事结构也更加严谨,而且还增加一些讽刺喜剧的成分,整部戏的可看性大大提高了。在1961年、1979年版本中饰演“益春”一角的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黄瑞英本次出任该剧导演之一,青年演员林初发、张怡凰分别出演男女主角,首场演出,整个慧如剧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仅仅一场演出显然很难满足广大戏迷的需要,为此,广东潮剧院一团定于本周五再次上演《续荔镜记》以飨观众。

    08月01日 
    阅读全文
共5454记录 首页 «上一页 ... 343 344 345 346 347 ... 下一页 » 尾页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