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卞厝巷 百米旧巷 名流辈出
巷内一座3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 生活在民居中的老人下棋消磨时光。 80多岁的曾迎春是梅益的侄媳。 宁静的小卞厝巷。 古老民宅中的春色。 斑驳残破的地砖。 清代祖孙两代名医及现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翻译者都曾住在这里 小卞厝巷位于老城区的打银街中段,属西湖街道曾厝巷居委管辖,整条巷道长百米左右,巷内两侧又有多条小横巷通往外界。由于巷道狭小,除摩托车外,一切的机动车辆根本无法进入。走在巷中,很多古老的民居均被翻新和改建过,巷内一座保存较为完好且气派堂皇的院宅叫“李宝合”,但居住在里面的人只知道它传承了三百多年,却不知道这座旧时豪宅的主人有何来历。记者在探访的过程中得知,这条小巷中不仅有唐厝旧居,而且曾经居住过清代的潮州府城名医曾贯之以及现代知名翻译家梅益。 梅益故居: 知名翻译家 曾在此居住 初到小卞厝巷,记者便向街坊打听知名翻译家梅益的故居,但很多街坊都摇摇头表示没有听过这个人,巷内也没有姓梅的人家。后来,在曾厝巷居委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才弄清楚,梅益故居就坐落在小卞厝巷4号,而且这户人家姓陈,并非姓梅。 敲开了小卞厝巷4号老宅的大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用陌生的眼光打量着我们。在说明了来意之后,老妇人满脸笑容把我们请进了客厅。在交谈中,我们才知道她就是翻译家梅益先生的侄媳,名叫曾迎春,今年已经81岁高龄了。 曾迎春老人带着记者参观了梅益先生少年时读书的书斋,这是一间在老宅右侧的房间,现在已经改建成一间小会客厅,里面摆有电视、茶几、木椅,就是不见有书柜。曾迎春老人说:“他(梅益先生)参加革命后在北京生活,后来老母亲也被接去北京居住,之后一直没有回来过。” 一同探访的潮州民俗文化爱好者陈贤武告诉记者,梅益原名陈少卿,1913年1月2日生于潮州,父亲陈彦生在韩江划船度生。梅益上学晚,13岁才在城南小学毕业,同年考上了潮州省立四中,也就是金山中学。1929年,梅益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1931年到北平从事报刊的编译工作,1935年在北平(今北京)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共上海市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后任书记。创办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译报》、《每日译报》,并主编《华美周刊》、《求知文丛》、《上海一日》等。 陈贤武称,梅益曾任全国政协第一、五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梅益论广播电视》、《梅益论百科全书》,译有《西行漫记》等。而且,我们小学阶段的著名课外读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是梅益先生翻译的。在潮州,很多人都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很少人知道,这本书与这位潮州人有关,而且他曾住在小卞厝巷。 曾家旧宅: 祖孙两代名医 悬壶济世 在探访小卞厝巷之前,我们就听说过清代潮州城内曾经出现过祖孙两代名医曾贯之和曾贯孙,只是不知名医的家宅位于何处。 在巷内走访时,民俗文化爱好者陈贤武问起居委工作人员,巷内可有姓曾人家?居委工作人员指着小巷中的6号大门说:“这家人就姓曾。”陈贤武想了想说:“这应该就是清代潮州名医曾贯之的家宅。”为了探个究竟,我们敲响了那扇紧闭的大门。
0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