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开拓者
东北大学校长丁烈云
历史悠久的东北大学教学楼
东北大学一个智能优化控制实验平台
冰上体育课
寄语大运会
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即将在深圳召开,我谨代表东北大学全体师生预祝此次盛会圆满成功。
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之后,我国再次举办具有国际影响的体育盛会,本届大运会承载着无数青年学生拼搏进取的豪情,见证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富强之路,必将载入史册。
“国运之兴亡,系于青年”,青年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健康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状态,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前途出路。本届运动会让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文化信仰的青年学生聚集在一起,既是一次彼此交流、增进友谊的大聚会,也是一次挑战自我、展示力量的大检阅。东北大学有着光荣的体育传统,以培养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学子为己任,努力为国家繁荣昌盛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预祝深圳大运会办出国际水准,办出中国风格,办出深圳特色,向全世界展示“不一样的精彩”!
——东北大学校长丁烈云
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彦 文/图
建校历史88年
张学良曾兼校长
记者:丁校长您好,我们知道东北大学有88年的建校历史,当今的东北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丁烈云:东北大学坐落在东北中心城市沈阳,始建于1923年4月,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迁徙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等地,师生积极参加爱国抗日运动,是“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现在,东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名列“211工程”和“985工程”,国家对东北大学寄予很高的期望,定位是高水平大学。
主要学科专业包括矿业、冶金、材料、机械、控制、计算机等,控制学科在全国数一数二,计算机学科也很突出,我国第一台模拟计算机诞生在东北大学。
产学研结合是东北大学的办学特色,东北大学科学园是我国第一个大学科学园。发挥控制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的优势,东北大学孵化出了上市公司东大阿尔派,后更名为东软集团,今后可能还会产生几个年产值过亿元的上市公司。
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不一样,企业追求效益,大学要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两者结合,大学通过科学园这个孵化器把科研成果变成产品,直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科学园同时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斯坦福大学就是因此成就了硅谷。
记者:东北大学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名人,可否介绍一下东北大学具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丁烈云: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20余万人,其中两院院士42人,副部级以上的党政领导118人,曾在国有大型企业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有240多人。东北大学校友秉承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努力成为国家栋梁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骨干,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围绕“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培养人才
记者:东北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它承载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大学精神?
丁烈云:“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爱国将领张学良曾经兼任东北大学校长,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张学良提出“自强不息”这个口号,强调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后来又提出“知行合一”,强调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留传的智慧。
与时俱进,今天的“知行合一”指的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
记者:东北大学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丁烈云:我们定位于“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记者:这些定位有弹性,该怎么理解?
丁烈云:说“国内一流”,正是东北大学人的实在之处。东北大学的自动化、计算机、冶金、矿业等专业都是一流的,软件产业产生了大型上市公司,许多主干学科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但我们还在思考不足之处,东北大学具有工科优势,工科之外的文科、理科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也应该高水准有特色,要形成文科、理科与工科协调发展的态势。
我们主要围绕“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来培养人才,做好科学研究,转化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和社会。
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东北大学刚好具备这两个方面的优势,应该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开拓者和探索者,我们充分发挥优势,人才配置、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围绕国家的需求来开展。
我于今年1月起担任东北大学校长,一直在思考,怎样使东北大学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一面旗帜。
企业有现代企业制度大学也应有现代大学制度
记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协调的问题,您多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我们想听听您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观点。
丁烈云: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问题,涉及高考体制问题、就业体制问题,还有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非常复杂。关于高考体制改革,到底应该统一命题还是高校自己出题?或者笔试与面试相结合?如果在大学校长中做个调查,我想很多大学还是希望采用统一考试这种方式。
我认为,高校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外部关系,即高校与社会的关系、高校与政府的关系,二是内部关系,主要是行政与学术的关系。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对大学起主导作用,一般省属院校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对大学进行监督管理,但是管理应该有度,要给大学更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高校获得了自主权,必须有自治的能力和自律的制度,大学的治理结构要清晰。
企业有现代企业制度,大学也应有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管理过程中要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不能用行政权力取代学术权力,要给学术群体独立自主的权力,学术委员会要发挥学术鉴定、学术评价、学术咨询的作用,行政决策应该在学术的基础上进行。大学教育资源的分配,通过行政分配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是分配应充分考虑学术委员会的意见。
记者:深圳正在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您对深圳筹建南方科技大学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丁烈云:我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的时候,曾经兼任华中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的院长,经常到深圳去。深圳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程度令我钦佩,确实高瞻远瞩。
深圳是一个创新能力强、充满活力的城市,应该有一所好的大学,深圳以这么大的气魄和投入来办大学,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感到非常羡慕。为什么深圳能够做这件事情,因为深圳有很好的资源优势。
办好大学,第一靠人才,第二靠机制。“教学之道,师资为本”,办一流大学需要汇聚一流的师资人才,才能保障办学质量。还需要科学的治理结构,高校要自主权不是为了扩张校长的权力,而是为了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教授们的作用,教授治学,学生参与,家长也参与。
必须支持远期目标的研究才能产生大师级人才
记者:“钱学森之问”提出了国家要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您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是否经常参与讨论这个问题?
丁烈云: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需要大师级人才,而当前大师级人才严重缺乏,这是一个事实。
然而,过去那个时代,“两弹一星”的确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的“神五”、“神六”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体现了中国人的科技创新能力,其中有很多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协同作战,才取得了这样的成果。如今是一个群体创新的时代,不仅依靠一个学科领头人更要依靠一个团队才能完成重大课题。
培养大师级人才是一个终身教育终身提高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不可能在学校里完成,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我认为,目前国家科技资源的配置周期较短,“五年计划”能出成果就能获得研究经费,但是国家必须支持远期目标的研究,才能产生大师级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但是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教育部门需要反省自己,主动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积极培养创新性人才,这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记者:那么,东北大学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有过哪些尝试?
丁烈云:东北大学把那些学有余力的本科生组织起来,专门开辟了研究机器人的“创新班”,他们多次获得机器人大赛的金牌。通过这种学习研究活动,学生感到眼界、思维、认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我们也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东北大学与企业深度合作,我们的冶金专业具有优势,学生到宝钢实习,把在宝钢遇到的问题带回学校,再做毕业设计和答辩,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东北大学中荷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采取了新的办学模式,东北大学与东软集团、荷兰埃因霍温大学联合办学,引入埃因霍温大学的教材,使用英语授课,教师既有荷兰的教授又有东软的工程师,学生中有一定比例的国际交换生,最后到东软集团实习。学院面向新型工业化的人才需求,把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满足企业需要的高标准人才。我们的软件学院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革,走高起点、国际化的路子。
构建职业发展指导体系全程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记者:大学扩大招生规模之后,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说法,一个农村小康家庭的收入仅够供养一名大学生,出一名大学生就会让一个农村家庭陷入赤贫。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丁烈云:我一直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觉得这个说法太绝对了。五年前,家庭如果有一个大学生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现在国家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看过一个“三农”问题调查表,中国农民以前关心的首要问题是教育,国家推行免费基础教育政策后,就业成了首要问题。
在东北大学,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占一定的比例,东北大学给贫困生开通了绿色通道,设置了多种奖学金和“助管”、“助研”、“助教”等勤工俭学岗位。我们认为,不直接给贫困生发放补助,让学生通过劳动的方式获得资助,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已经完备,贫困生还可以贷款,东北大学的学生非常朴实,贷款后的还款率比较高,还是很有诚信的。现在可以这么说,东北大学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其他大学应该也是这样的。
记者:近年来,东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丁烈云:一直都很好。我们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有超过1/3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有30%以上的毕业生到中央企业、世界500强等重点企业就业,近几年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构建职业发展指导体系,开展目标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素质提升、就业与创业等教育指导活动,全程化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校每年召开400余场招聘会,接待用人单位2000多家,建立了宝钢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等400多个就业基地,毕业生供需比始终保持在1∶8以上。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学生,学校开展就业援助计划,连续三届地震重灾区和家庭经济特困毕业生100%就业。
对个人素质的养成
体育艺术作用重要
记者:我了解到,东北大学注重多学科协调发展,10年前就成立了艺术学院。如果理工科学生欠缺人文素养,文科学生欠缺理性思维,大家会认为那是一种缺陷,但是我们的大学生普遍欠缺艺术素养,却没有得到同等的重视,您怎么看待大学的艺术教育?
丁烈云:大学不能千篇一律,在特色鲜明的前提下,还要营造大学文化。
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收敛性的,文科学生的思维是发散式的,收敛性的思维容易实现一个具体目标,发散式的思维容易产生创新性的思想。我们要求文科学生选修一些工科的课程,使自己思维更严谨、逻辑性更强,工科学生也要学一些社会科学,体验人文精神。这种多维的思维训练能使我们的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办了艺术学院,营造多学科大学的人文环境。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坚持科学与艺术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德育与才能结合的办学思想,提高了校园的文化品位。学院下设音乐表演和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及音乐学和设计艺术学两个硕士点,其中“品牌学”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
东北大学认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为艺术学院创造了很好的办学条件。艺术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不同于知识和技能,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东北大学成立了一个交响乐团,成员主要是音乐专业的学生,也有其他专业的学生。
记者:在东北大学校园,我看到了刘长春体育馆,还看到一群学生上轮滑课,东北大学的体育教育有什么特色?
丁烈云:重视体育是东北大学的传统,1928年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时,提倡“健身强国,抵御外辱”。1932年,张学良校长掏出自己的银子资助学生刘长春赴美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这是中国人首次走上奥运赛场。
目前,我校有篮球、田径、冰雪和羽毛球四支高水平运动队,运动成绩在辽宁省乃至全国均名列前茅,其中男子篮球队在全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中,获得过全国总冠军,并在亚洲大学生篮球锦标赛获得第三名,橄榄球队多次在全国锦标赛及各类邀请赛中取得好成绩,武术队也多次获得全国比赛冠军。
沈阳的冬天十分寒冷,学校足球场洒水成冰,学生在上面溜冰,是一项很快乐的运动。“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在全校展开,学生文体生活非常丰富,他们积极加入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不断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我觉得,体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于个人素质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坚持体育锻炼需要毅力,坚持体育锻炼的人不会缺少恒心,参加竞技体育还需要拼搏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
大学毕业生要为国家为社会工作,没有好身体不行,我们希望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以强健的体魄和昂扬的精神,健康生活一辈子,快乐工作五十年。
校长名片
丁烈云,男,1955年12月出生,1981年12月入党,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历任武汉城建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2011年1月起担任东北大学校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信息化,作为项目负责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主要兼职有华中科技大学BIM工程中心主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理事长等。
0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