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来天地青 传承须奋进
关于潮汕文化与潮人精神的对话
山海之间,韩江流域,孕育了独特的潮汕文化,这种将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精妙糅合的地域文化,赋予潮汕人“和雅”与“智勇”的气质,使之在海内外不同的地理及人文环境中,坚韧地生存、发展,其精神内涵以血脉延续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潮汕子弟,其特色文化更是随着潮人走遍天下的脚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这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潮汕文化与潮人精神,如何传承与发展,如何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精神领域中最精彩的部分,持续振奋今世,激励后人,是所有潮汕青年人必须面对、且义不容辞承担的责任。在此,《潮商》杂志编辑部特邀请共青团汕头市委书记周崇凝,泰国正大集团副总裁李闻海,韩山师范学院院长、地方方言与文化研究著名专家林伦伦,对潮汕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对话与评述,让年青一代潮汕人,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保护传统文化之“根”与促进地域文化进步、发展的紧迫感与使命感。
《潮商》:现在的潮汕“新一代”,尤其是“80、90后”,其文化层次、思想观念等,都与前辈年轻时大不相同,如何发挥“潮青”中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对年轻一辈加以引导,青年团组织有怎样的举措?
周崇凝: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潮汕传统文化不仅是万侨归心的根系,也是“潮青”存在的意义。生在海外、长在海外的新一代“潮青”,特别是80、90后,他们接受的是居住国的教育,其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已融入当地社会,虽然存在华人血缘,但对祖籍国、对家乡缺乏感性认识,乡土意识不够浓烈,只有让他们了解潮汕的传统文化,才能让潮汕文化成为联结海内外“潮青”的纽带,才能发挥潮汕文化在凝聚“潮青”、引导“潮青”中的重要作用。
弘扬和传承潮汕传统文化。这不仅是共青团组织、青联组织在凝聚和引导“潮青”中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以“传承、创新、奉献、和谐”为宗旨的第六届国际潮青联谊年会的首要意义。潮汕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自强不息、信义相尚、崇文重教、兼济乡国”。这些传统理念和道德标准已经深入老一辈潮人的骨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潮青”一代的价值取向。新一代“潮青”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责任感强,在源远流长的潮汕文化熏陶下,如果“潮青”们能够继续保持着与老一辈潮人同样的道德信仰,承先启后,继往开来,那我们一定能够看到,新一代“潮青”必将以他们的成就继续演绎着属于潮人的智慧传奇,诠释着潮汕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本届国际潮青联谊年会中,我们将充分利用国际潮青联谊年会首次在潮汕祖居地汕头举办这一难得的契机,通过举办“潮青文化论坛”、“国际潮青文化展”、“潮汕文化游”等活动,让“潮青”们近距离地感受潮汕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此来增强“潮青”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引导新一代“潮青”传承父辈爱国爱乡、艰苦奋斗、团结奉献、敢拼敢博的潮人精神,继续谱写潮人世界的传奇和辉煌。
《潮商》:在凝聚“潮青”社团力量,为潮人社会谋未来发展方面,青年团组织的规划如何?
周崇凝:随着2004年5月国际潮青联合会的正式成立和前五届国际潮青联谊年会的成功召开,“潮青”二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作为新生进步力量的“潮青”团体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新一代“潮青”英才辈出,实力雄厚,在不同国度、不同领域,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居住国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守护和巩固父辈基业的同时,力图开辟出更广阔的天地,续写更灿烂辉煌的篇章。新一代“潮青”中的许多人比较熟悉国际情况,具备一定的专长和实力,能为我们带来先进观念和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信息。能够将“潮青”社团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为汕头乃至潮人社会的发展出谋献策,这一定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作为广泛联系青年群体的共青团、青联组织,我们将坚持以乡情为基础,以文化为纽带,以经贸、科技、信息合作为平台,积极创新工作载体,广泛开展交流合作,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将杰出“潮青”代表及优秀“潮青”团体“引入”汕头、将潮汕传统文化和汕头发展新貌“带向”潮人世界。接下来,我们将广泛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强与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国内各地团体,特别是潮籍华人团体和青年团体的交流合作,学习他们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先进成果和经验,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为“潮青”综合素质的再提高和潮人事业的再辉煌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选派青年代表参加海内外“潮青”活动,与各地“潮青”进行交流和联谊。争取更多的海外、港澳台和国内各地“潮青”多回家乡,了解家乡良好的发展势头,多到家乡办实业和公益事业,为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我们将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组织各地“潮青”开展“潮汕文化游”等主题活动,深度挖掘并充分展示潮汕文化,从而增进“潮青”对祖籍地的认识和了解;围绕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合作内容,在深入推广“汕台学生潮汕文化体验营”、“粤商大讲堂”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为“潮青”社团开展交流合作搭建新的平台。
《潮商》:潮汕方言是潮汕人相互认同的重要“介体”,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的年轻人,能用标准潮汕话完整表述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许多人似乎习惯用“潮汕话+普通话+英语”的“杂交”方式来交流,这对潮汕方言来说,是没落的“先兆”吗?在不久的将来,潮汕话会不会成为“语言文物”?潮汕话需要拯救吗?
林伦伦:潮汕方言是在发生着一些变化,但暂时还不应该看作“没落”先兆。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而人的生活特征之一就是他的群体性和社会性,因而语言也具有社会性的特点,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潮汕方言发生变化并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我们不能因为过去的一些词语今天不说了,现在的潮汕话里又增加了普通话词语或者英语单词就认为它要“没落”了。事实上,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汕头话里面就有了不少英语单词和马来语词,例如“啰哩”(lorry,汽车,原指卡车)、“羽”(wool,毛料布料,俗语说“真羽不缀塗”)、“士巴拿”(spanner,扳手)、“术球”(shoot,投篮)、“肉”(net,触网,打球的土规则:“二肉当一”)等都是英语,而“五脚砌”(骑楼下)、“躲隆”(饶恕)、“动角”(拐杖)、“咕啤”(咖啡)、“沙茶”(一种作料)、“罗的”(一种上带彩色砂糖的小饼干)等等都是马来语。大约流行到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这些词语才慢慢“淡出”语言的江湖。今天的潮汕话里加进一些英语单词或者是粤语单词,只不过是新一波的外来语的借入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一种变化:方言的书面交际功能的退化。我们这代人,可以用方言来朗读课文、报纸、古典诗词,语文老师教读古诗文的时候多数是用方言做教学语言的。所以民歌民谣、潮州歌册曾经大行其道。但今天不行了,潮州歌册能看懂的人很少,能唱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了。今天的青少年也很少有能用方言朗诵古典诗词的了。孩子们跟家长用潮汕话交流,说着说着,书面化一点的单词方言说不上来,就改用普通话了。这说明,潮汕方言的书面交际功能确实是退化了,值得我们注意。
我个人的建议是:在积极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幼儿园可以教读一些方言童谣,生活语言也不必强求统一为普通话。小学生可以教读方言歌谣,阅读一些民间故事。中学里要鼓励普及潮汕方言知识,鼓励教师要方言教读古诗文、用方言知识来讲平仄和押韵的知识。家庭环境中,如果学校里的普通话环境已经很强势,可以让家长跟孩子讲方言,以保持普通话和方言的平衡发展。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诸如潮剧、民谣、方言曲艺等等,没有了方言,也就会消亡。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末了,我还要告诉大家,不必为方言发生了变化而恐慌,潮汕方言作为潮汕人的语言表征,在潮汕本土,一百年后还会是这样。我们要做的是,重视方言的作用,努力做一些保护它的工作。《潮商》:时下,潮汕人年轻的一代,对“洋节日”、“洋文化”兴趣浓厚,对潮汕传统文化的认知却日趋淡薄,要传承与发扬潮汕传统文化,学术界、文化节该从什么方面着力、着手?
林伦伦:现在年轻人喜欢“洋节日”是一种追逐时尚的表现。青年人的特点就是追求个性,追求时尚,在“世界是平的”的今天,我们生活着的地球都变成“地球村”了,或者说文雅一点,叫做“全球一体化”了,年轻人趁着“洋节日”乐一乐,没什么值得可怕的。
我们要反思的是:传统文化的节日有没有人过?过的怎么样?
如果大家对“土节日”都不感兴趣,那我们就得想办法去改革“土节日”的形式和内容了。现在不是把七夕和元宵都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了吗?不管如何,有人过,能热闹,能拉动经济就行。至于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慢慢再讲。不然的话,节日都不过了,还讲什么传统文化。
窃以为,主管文化宣传的部门,有责任对传统文化进行“旧瓶装新酒”的改革(或曰策划包装),国家已经把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作为国家的法定节日而放假。各地的文化宣传部门可以利用这些节日来做文章,搞传统节日经济,此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潮州市将在明年的元宵节搞“元宵灯节”。元宵灯节是传统的,不然就没有“陈三五娘”的动人爱情故事。我相信,潮州市“元宵灯节”的内容将是全新的,可以带动潮州市旅游等产业经济。汕头市澄海区,每年都利用中秋节开展金秋海外联谊活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华人、华侨回来探亲、交流、投资,收到很好的效益。
总的来说,政府要重视,文化主管部门要搭台,文化工作者要积极出谋献策,从过传统节日入手,想办法让老百姓感兴趣,乐于参与,保护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没有问题。
《潮商》:当下,大批潮商企业正处于升级、转型的时期,而潮汕社会、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潮汕人的精神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尤其是年轻的潮汕人,对自己族群的自信心如何?提“潮人精神”是否还有意义?
李闻海: 年轻的潮汕人都具有高度的族群自信心和荣誉感,它来源于许许多多成功的潮商人士对潮汕本土意识的强调和宣传,使得潮汕人这个并不庞大的族群拥有了“东方犹太人”的美誉,这也使得大批向往成功的青年人士为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而骄傲自豪。再看看近现代的潮商,更是不仅生意做得好,感恩为善之举动更是不落人后,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之外更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祖籍潮州的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对中国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捐款累计达80多个亿,之前他更宣布将他个人财产的三分之一捐给基金会,总共约600多亿。李先生经常说道,他对祖国的奉献是不限于他的生命的。如此为善之举也让潮人获得了诸多赞赏。潮人有许多值得称道的精神,比如开拓进取、吃苦耐劳、凝聚力强、团结互助、重实践轻玄想等等。但是,要论起潮人精神的内核,非感恩莫属!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意识。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为什么说潮人精神就是“感恩”呢?唐代有一位被贬到潮州的大官,就是韩愈,他只来了八个月,但兴乡学,修水利,除鳄害,潮人觉得他为当地做了非常大的贡献。为了纪念他,报答恩人,800年后,潮人把这里的江山都改姓韩了。现在潮汕的江叫韩江、山叫韩山,还有韩文公祠,有“昌黎造化”的牌坊,把韩愈的故乡都搬来了,感谢他对潮汕所作出的贡献。由此看出,潮人自古以来就很懂得感恩、报答。
而感恩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目前提“潮人精神”仍然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存在。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全世界第一个投资中国的外资企业泰国正大集团,也就是我目前任职的公司,其创始人同样是祖籍潮汕澄海的潮商。我们在中国深圳拿了0001号外商独资企业营业执照,在汕头也拿了0001号外商独资企业营业执照。为什么第一个敢于投资中国的外商会是潮商呢?这就是潮商精神感恩、爱国的具体表现。谢国民董事长曾被问及:为何敢于先天下之人投资中国?他回答道:身为一个潮人,一颗感恩故土的心是投资中国的全部源泉,当初就是单纯怀着回报桑梓的想法才回国投资的。
邓小平同志接见谢国民董事长时,对正大集团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和赞赏。他说,正大集团到中国投资,而且投资额很大,主要集中在农牧业,难能可贵,希望能成为外商投资的典范。邓小平还高度赞扬了华人企业家为改革开放作出的贡献,提出“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利用这个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这番话收录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海外华人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
《潮商》:有人认为,潮汕人,尤其是在外打拼的年轻潮汕人,其自我文化认同感正在减弱与消失,真的如此吗?我们该如何面对?
李闻海:首先,我不认为年轻的潮汕人自我文化的认同感在减弱与消失。据说,两个潮汕人,靠嗅觉就可以相互辨别,因为大家的自我认同感极强,潮汕方言被誉为中国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如果见面能说家乡话,将给“自己人”的套近乎加上外人难以想象的亲热。
再以工夫茶为例,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是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其家庭里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那些闯荡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潮汕情结”。“独在异乡为异客”,再年轻的潮人总会珍藏着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叶,见是家乡来的客人,一定会以茶相待。
再比如刚刚名列中国25位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的马化腾,他也算是潮汕人年轻一辈的佼佼者。马化腾的老家是广东潮阳,潮汕人身上那种深入骨髓的商业细胞和进取心深深地体现在马化腾的创业理念中。身为深圳最早的一批移民者,深圳给了马化腾寄托理想与施展抱负的空间和土壤。天时、地利于一身,马化腾是幸运的。他作为新一代优秀潮商代表,传承着祖先的精神,同样流着感恩的血液。
作为潮汕人,每一个都有担负着给自己族群增光添彩的责任,多做善事,多做有利于社会民族发展的事,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祖辈的感恩美德。有一首著名的过番歌是这样唱的——“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巾去过番。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与妻房。”我希望现在出外打拼的年轻潮人,也同样能记得家乡的亲人,记得养育自己的祖国,多多支持家人和家乡建设,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被潮汕文化所吸引,进而参与其中。
在第六届国际潮青联谊年会召开之际,我们以
12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