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庆:亚洲金融集团的掌舵人
作为泰国华商巨富陈弼臣的第二代传人和亚洲金融集团的掌舵者,已年逾古稀的陈有庆与他的金融家族是岭南华侨创业史的一个缩影。他不仅书写了华人金融界的一大传奇,还以其特有的接班人培养模式彻底颠覆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从白手起家,发展到今天的“金融王国”,陈有庆的亲身经历就是岭南华侨创业史的一个缩影。 从23岁时便独自在香港打理家族的海外生意,到亲手缔造实力雄厚的亚洲金融集团,陈有庆认为,陈氏家族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诚信”。 如今,如果在香港提起陈有庆,人们都会赞叹他,这不仅因为他显赫的商业职务和社会公职,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商业银行家,他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花在香港和国家公益事务上。 出身金融世家 陈有庆是第三代泰国华侨,其父陈弼臣是东南亚最大的商业银行——泰国盘古银行的创始人,至今他家族的大部分成员仍追随着主要的家族基业定居于泰国。而作为第三代的长子,他这一生注定与故土中国有割不断的情缘。 1932年11月,陈有庆出生于广东潮阳。他的母亲在泰国怀上他时,坚持他是头胎,一定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出生,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一种伟大的境界,于是只身乘船漂泊十数日回到中国。 1946年,父亲派人到家乡将陈有庆接到香港读书,1950年中学毕业后又把他接回泰国。此前的1944年,陈弼臣与朋友一起在泰国曼谷创办了盘古银行。如今,这家银行已成为泰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总资产超过420亿美元,在亚洲金融风暴前曾跻身世界五大最赚钱的银行之列。 彼时,父亲不让陈有庆进大学,而要他白天在下属的亚洲信托里从点钞、发存票、入账等基本功学起,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实习,晚上去进修会计及银行学课程。1953年,又将他送到美国纽约。沿袭在泰国的做法,陈有庆依然白天在银行工作,晚上去哥伦比亚大学读书。青少年的勤勉与苦学,为他打下了人生的坚实基础。 父亲的做法让陈有庆深受其益,此后他也是照此培养自己的两个孩子。“父亲特意安排我们到外国读书,在国外公司打工,就是要我们学习知识,增长见闻,学成归来后再从基础开始接受培训。因为父亲觉得,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一定要了解整个公司的运作。” 1955年,23岁的陈有庆回到泰国,其父决定派他去香港开拓海外业务,做一般投资及经营从泰国进口的大米生意。“父亲眼界开阔,认为应该发展其他地区的生意,而香港是最好的中转站,从这里可以辐射世界各地。” 这也是陈有庆第一次离开父亲独自闯荡商界,成为其商旅生涯的真正发端。从那时开始,他在香港一呆就是50多年。刚开始他事事依赖父亲,很多大事都要和父亲商量。但父亲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从泰国到香港一回,当时通讯又极不发达。在此情形下,他渐渐学会了独立处理问题,学会自己决策。不久,就以香港为中心,把生意做到了日本、美国等国家。 1988年陈有庆的父亲辞世,在火葬仪式上,泰皇亲自点火,皇室成员前来悼念,泰国民众依依不舍,出殡队伍1万多人。权威刊物《世界财经杂志》曾评价他的父亲“推动了泰国经济10到15年的一个发展”。陈有庆说:“我们是典型的华侨家族,虽然几代人都生活在海外,但中国人固有的传统和价值观却一直维系着家族和事业的延续。特别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等后辈产生了很大的榜样力量。他白手起家,重诚守信,拼搏进取,缔造了华人‘金融王国’——泰国最大的商业银行。” 打造保险航母 1946年,陈弼臣入股香港汕头商业银行,该行在1965年易名为香港商业银行,1959年,陈弼臣又在香港创办了亚洲保险,亚洲金融集团的雏形就此初步形成。1988年陈弼臣去世之后,其在泰国的盘古银行等主要家业由次子陈有汉继承,而在香港的事业则由长子陈有庆接掌。这种各自掌管自己所长地域生意,相互配合的家族经营方式,陈有庆如今也正在他两个儿子的身上实践,一个金融家族,正在进入有章可循的传承轨迹。 1990年10月,香港商业银行、亚洲保险等合并为亚洲金融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同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主要股东有Claremont Capital Holdings Ltd、盘古银行、日本爱和谊保险公司和日本财产保险公司。1995年,陈有庆将所辖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通通以“亚洲”这一名字开头,开始强调集团的整体性和全球化,特别凸显家族产业的整体性。 现今,亚洲金融集团的服务网络已遍布全亚洲地区。早在1991年,其旗下亚洲商业银行就在深圳开办分行,此后又在上海、沈阳设立了办事处,成为最早在内地开办业务的外资银行之一。 亚洲保险则在香港一般保险市场位列五强之一。其在2001年与香港本地金融机构成立了香港人寿,2005年与中国人保集团、盘古银行、日本住友生命保险联合组成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占股10%左右,并获准在中国大陆从事人寿保险服务,2007年还曾投资于东南亚最大的私营医院——泰国康民医院。2007年,标准普尔将对亚洲保险的财务实力评级和相对人信用评级提升至“A”。 陈有庆的事业也并非一帆风顺。亚洲金融集团的资产总额在2005年一度近190亿港元,2007年骤降至73亿港元。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2006年5月,他将经营多年的亚洲商业银行股权作价45.8亿港元出售给马来西亚大众金融,套现资金投资保险及医疗服务。“出售亚银是我最难作出的决定,但明白到竞争的趋势,该放手时便须放手,于是忍痛割舍。”而自当年始,在以保险为核心业务的亚洲金融,陈有庆家族已连续增持股份至50%以上,牢牢掌控着这家保险航母。仅以此项粗略估算,其家族资产目前则至少在30亿港元以上。 信用相传 行事稳健 如果说岭南商人成功的重要谋略在于信用立市的话,陈有庆同样认为,他的家族从白手起家发展到今天,代代相传的信条就是诚信和信誉,一个“信”字,撑起了他的家族事业。 谈及陈有庆在其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风险以及化险为夷的人生历程,要从1945年盘古银行创立说起。早在其父创办盘古银行之时,当时泰国的银行业基本由外资银行垄断,这些银行对贷款客户十分苛刻,要求开银行保证函,并收取100%的保证金,这对商家来说几乎无法接受。而陈弼臣认为不能光看资产损益,而要看对方的信誉,并一改行规,只收取一成保证金,甚至可以货到付款。于是大批客户投奔盘古银行,盘古的业务也越做越大。在其带动下,不少泰国银行也开始效仿这种做法。时至今日,泰国人还认为陈弼臣对泰国的经济及金融起到了推动作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银行贷款都是没有抵押的,靠的就是一个信字。以前优秀的传统是重情守信,我的父亲是这样做的,我也是这样做的。”陈有庆说。他还在父亲的基础上扩展了“信”的概念,“银行业是服务公众的行业,银行的资金实际上是市民的钱,因此经营银行最重要的就是待客以诚,才能赢得发展。”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作为泰国最大商业银行的盘古银行也受到剧烈冲击,但凭借良好的信用,加上陈弼臣生前帮助过的诸多侨商的援手,最终渡过了困境。也正因为诚信,在香港做了几十年生意的陈有庆,拥有很好的口碑。今年的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集团凭借一贯以来的谨慎投资的策略,从总体业务上并没有大的冲击。 “现在国际化了,生意大了,客户也多了,银行不可能对每个客户都了解,所以一定要科学管理。现在我们有信贷委员会、资信调查委员会和稽核委员会,对每家公司的年报、管理都非常重视,尽量避开贷款的风险。”虽说信字当头,但他的行事风格依旧稳健,“这些先进的现代做法虽跟传统不同,但诚信是我们不能改变的原则。” 尽管自言“性格比较保守、内向,一般太冒险的生意不做”,但陈有庆也是个善于把握机会的商人,上世纪60年代,香港的生意状况不好,他就第一个在香港和东京开始与日本人合作买卖日本股票。 既采用较为传统的方法经营,又保持大胆的投资思路,在全权负责父亲交给他的生意后,父亲的影响也铸就了他随局而动的风格,历经风雨不倒。 破除“富不过三代”魔咒 “富不过三代”素来是困扰许多家族企业的魔咒,研究家族企业史的学者发现,在所有把财富转移给下一代的家族企业当中,至少有80%的家族生意在第二代手中完结,只有13%的家族生意成功地被第三代继承。而陈有庆及其家族完全颠覆了这句老话。从陈弼臣以降,其家族已历经三代,生意传承兴旺,陈氏金融集团在香港和东南亚都举足轻重。 陈有庆有5个弟弟1个妹妹,基本在家族机构内任职。其中,胞弟陈有汉现任盘古银行董事长,陈有汉的长子陈智深于1994年接任盘古银行总裁,次子陈智淦则是泰国著名青年企业家。陈有庆的两个儿子也已顺利接班,次子陈智思目前担任亚洲金融集团总裁和亚洲保险总裁,长子陈智文任集团执行董事。 与父亲当初培养他一样,陈有庆的继承者也走过了一段与他类似的求学、成长道路。他们长大后都被送到国外学习,然后去外国大公司打工,再回到自己家族的公司工作。 而作为陈氏家族最具政坛影响力的人物,自小罹患血管收缩症,先后进行过三次大型心脏手术的陈智思,1998年循香港立法会保险界功能组跻身最年轻的立法会议员,2004年获委任成为香港行政会议成员,2008年1月当选为第十一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被传媒誉为香港“明日之星”。 陈智思还在1999年获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2002年被授予非官守太平绅士职衔,2006年获颁授金紫荆勋章。而陈有庆在此前的1985年亦曾获太平绅士职衔,2000年获金紫荆勋章。金紫荆勋章是香港特区政府颁予对社会有重大贡献或积极参与公共或志愿服务而得到极高评价的人士,一家能有两人先后获得该褒奖,足以让他感到莫大的荣光。 陈氏家族至今一直保持着很多中国的传统习惯。陈有庆一家三代人同住在一幢8层的大宅里,每年春节,他都会带着家人到泰国团聚。“我们家族大部分人在泰国,我在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大,有责任把家族更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为侨资内投牵线搭桥 当第三代在家族中开始承担相当的重任,现时的陈有庆已淡出生意,将更多精力花在社会活动上。从1987年起,他就连续担任第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998年至2002年,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 长期以来,香港中华总商会积极鼓励会员与内地发展经贸合作关系,每年都组团到内地考察、访问。从1982年开始,商会为内地举办培训班,内地人员通过在港参观考察,同时听取专家、业者的讲课,增加对有关市场经济的了解,为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陈有庆更积极建言献策,反映港人意见和提出多项建设性的建议及提案。他与陈智思父子一直大力争取CEPA优惠,让香港注册的金融机构可以进入内地市场,并积极游说内地开放容许香港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由于陈有庆的贡献甚丰,他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近半个世纪以来,陈有庆一直致力于加强与海外华商的联系,担当桥梁角色,为海外华侨华人经过香港、以香港为基地、到内地投资牵线搭桥。目前,他担任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会长,联会于去年3月在香港成立。他表示,香港是全球侨商的桥头堡,侨胞大概有100多万,与海外和内地都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为了香港和内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香港正面临经济转型和全球化的挑战,同时适逢内地经济高速发展,此时成立联会,是极好的时机。”去年1月,陈有庆还当选为中国侨联副主席,9月,又当选为中国侨商联合会会长。 从小受到父亲陈弼臣等上一辈潮汕人对于故土的深厚情感的耳濡目染,陈有庆与陈有汉兄弟也十分关心家乡的经济发展,对家乡的教育事业牵挂在心。即便在公务繁忙之际,陈有庆等还是时常抽空回家乡汕头走走看看,并屡屡慷慨解囊捐款建设学校等公益事业。 如今,他的主要精力,已经投入了“香港侨界社团联会”的工作中。作为联会会长,他说,全球侨界的网络覆盖面十分广阔,香港是他们的主要枢纽。“我们就是桥头堡。”建立香港侨界社团联会的宗旨就是为了联合全香港侨界同胞和海外侨胞,为香港的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贡献力量。 梦想依旧在延续 在陈有庆的心里,梦想依旧在延续,他始终认为梦想从来是成功之本源,近在眼前。陈有庆一直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能用“成功”二字来形容,无论做人做事,自己都是遵循父亲的教导,以诚为本,奉献关爱,半个多世纪以来,是诚信和务实使家族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平稳健康地跨越艰辛,取得今天的地位和业绩。 目前很多社会现象表明,在部分人富裕起来的同时,讲钱多了,讲文明少了,陈有庆对这种社会现象多有不满:“我希望我们能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从教育、文化、家庭、社会不同层面和角度宣传中华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无论是日常的公益善事还是非常时期的赈灾救灾,无论是华东水灾、印度尼西亚海啸、汶川大地震,还是台湾水灾等等,在香港的各类捐助活动中,人们总能看到陈有庆的身影,都能看到陈有庆所服务的香港中华总商会、潮州商会、香港侨界社团联会的活动。陈有庆说,“广大的爱国爱港人士,出钱出力,大家都希望为社会、国家、同胞多做事情。在这些活动中,我只不过是一个组织和统筹的角色,和大家一起参与而已。”而对于他自己和他的家族,“受到父亲的影响,我和我的家族成员,都十分乐意将来自社会的资源和财富回报社会,为需要的人士奉献我们的爱心,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年过古稀的陈有庆不太愿意谈自己,他似乎更愿意谈论自己的家人,儿子、侄子、弟弟、太太。他说,他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家人,引以为傲的还是自己的家人。他把自己四分之三个世纪的经历与梦想,用心地移交给自己的第二代、第三代,他的爱与心情都与家人的喜怒哀乐紧紧相连。 陈有庆一直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能用“成功”二字来形容,无论做人做事,自己都是遵循父亲的教导,以诚为本,奉献关爱,半个多世纪以来,是诚信和务实使家族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平稳健康地跨越艰辛,取得今天的地位和业绩。 □陈有庆大事年表 1932年:出生于广东潮阳。 1950年:在香港读了四年中学,后被父亲接到泰国念书。 1953年:在纽约银行学院学习经济学。 1955年:回到香港,在其父开办的香港商业银行任职员。 1965年:任香港商业银行总经理,后任董事长、董事会主席,还担任香港亚洲金融集团主席、香泰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亚洲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务董事会主席、廖创兴银行有限公司董事。 1984年:获泰皇颁授三等白象勋章。 1985年:获任香港非官守太平绅士,其家族拥有财富逾80亿港元。 2000年:获颁香港金紫荆星章。 2004年:获泰皇御赐皇冠二等勋章。
09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