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和平:我们不是蜜罐里长大的一代
朱和平,朱德元帅之孙、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国庆前夕,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朱和平在北京窗明几净的办公室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朱和平是人民军队主要缔造者之一的“红军之父”朱德元帅的嫡孙,他的眼神时有军人的威严,时有长辈的亲切,而当他回忆起爷爷朱德如何疼爱、教诲他,如何与毛泽东等人共同率领百万大军完成新中国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程时,那种深邃的眼神,更令人随之遁入时空的长河。 跟爷爷、奶奶在中南海种菜 朱和平出生于1952年,自8个月大被抱到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身边,他在两位老人身边生活了近四十年。在他心里,珍藏着永世难忘的亲情。他说:“我常常想念他们,想起和他们一起泛舟中南海的幸福童年,想起和他们一起经历了‘史无前例’年代的风风雨雨,想起在暮色中陪伴他们散步谈心度过晚年时光的日子……” 他的名字是爷爷取的,时值朝鲜战场正在进行和平谈判。爷爷听说添了第二个孙子,非常高兴,说:“就叫‘和平’吧!希望这孩子能成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的有用之才。”两岁时的“五一”节,爷爷奶奶带着上他上天安门参加纪念活动。远远地听游行的人时不时地喊“世界和平万岁”的口号,他不解地问:“他们老喊我万岁干嘛呀?”这一下把爷爷奶奶逗乐了。奶奶说:“小东西,谁喊你万岁啦?人家喊的是世界和平万岁!”爷爷说:“和平,是人类的美好希望嘛,这不单单是你的名字。”朱和平从内心发出感叹,爷爷打了一辈子的仗,但是他并不沉湎于战争,他真正热爱的是和平啊! 朱老总一生钟爱兰花,以兰花寄托心志,因为种养兰花而成为中南海闻名的兰花“先生”,曾留下诸多咏兰诗文名篇,如“东方解冻发新芽,芳蕊迎春见物华;浅淡梳妆原国色,清芳谁得胜兰花”。而给朱和平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时候他们在中南海的住房附近空地开垦出一片菜地。“现在中南海的院子里前前后后都是很好看的草坪,当时我们都是用来自己种地。” 朱和平还记得,六七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就带领着他们一伙孩子一起耕耘劳作,把镢头、铁锹等工具发到每个人手上,手把手地教他们垦土、种菜。“我们家地里种的蔬菜和杂粮,由于精耕细作,照料有时,总是丰产丰收,每次遇到我家的菜园大丰收,爷爷奶奶总会请所有的工作人员‘会餐’,分享我们劳动的收获。”那时孩子们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家的菜园子浇水。 我们不是蜜罐里长大的一代 在回忆起当年艰苦而快乐的生活时,朱和平不禁说:“社会上很多人觉得我们这些人有些神秘感,或者说对我们有一些误解。以为我们是蜜罐里长大的一代,实际上第一代领导人的后代们还真不是蜜罐里长大的一代。如果说我的下一代是蜜罐里长大的,这没什么说的,因为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后,但是我这一代真的不是。”他说,因为建国初期我们国家是“一穷二白”,实行的是供给制,不是工资制。供给制就是从国家主席到普通的工人都没有工资,大家都是一样的,按生活的最低需求平均供应。以后实行工资制了,领袖们的工资都是非常低的,而且我国长期是计划经济。你想,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那个时候成年人定量是一个月18斤粮食、半斤油,基本上没有肉。你想想,能吃得饱吗?国家领导人也是发粮票,没有粮票你也是买不来粮食的。 “我经常跟别人说,我们小时候是饿着肚子长大了。大家都不相信,但这就是实际情况。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都住校,一个礼拜下来饿得面黄肌瘦的,学校的伙食都是一样的,回家了就是能吃顿饱饭而已。因为总不能让党和国家领导人连饭都没得吃,再困难也不能到这个程度,但是要说吃得好,确实谈不上。” 爷爷的军事生涯 简直是一部中国近代战争史 朱和平说,爷爷一生打过多少仗,谁也说不清。有一种说法是“大仗五百,小仗三千”,可能这也只是个大概的说法。爷爷是中国共产党人中最早开始军事生涯的人。入党前,爷爷就有了十多年军事经历:他参加过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在云南的起义,参加过粉碎袁世凯皇帝梦的护国战争,参加过维护共和制的护法战争,再加上他去德国考察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又在苏联学习过军事,这些经历使他成为后来中国红军挑大梁的人,也是享誉国内外的“红军之父”。 “他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他也是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贡献者。爷爷的突出贡献主要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产生、发展做了重要的理论探索,并付之于实践中。” 总结爷爷的戎马一生,朱和平用了这样的形容:“爷爷的军事生涯简直就是一部中国近代战争史。”历数爷爷的战绩,朱和平说,他同清王朝军队打过仗,同北洋军阀打过仗,同国民党中央军打过仗,也同国民党地方军阀打过仗,同不可一世的日本“皇军”打过八年,最后又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八百万军队。他打过阵地战、攻坚战,也打过游击战、运动战,领导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参与指挥过震惊世界的三大战役。他不仅身经百战,而且留下了几十万字的军事著作,已编撰成《朱德军事文选》,成为战争军事理论研究重要的典范。总之,他从事军事的时间之长,经历过的战争次数之多,战争类型之繁,战役规模之大,以及战绩之丰,在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中,都是屈指可数的。 爷爷第一个提出要开发海南岛 朱和平说,建国以后,爷爷曾任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第一任书记、共和国的第一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对加强执政党的反腐倡廉工作、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以及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都做了很大的贡献。“现在大家都怀念建国初期,那个时候的党风廉政建设确实是最好的。建国初期,包括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时期,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新中国在短短几年内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农业以及国防工业体系,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搞出了“两弹一星”,使我们中国在经济上迅速发展,国力迅速壮大,在世界上确立了大国地位。” “其实,第一代领导人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爷爷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来要和外国人做生意,要出口赚汇。他在党内第一个提出来要开发海南岛,1950年就提出来要开发海南岛,而我们在90年代才把海南岛定成一个省进行特区建设。”朱和平说,在第一代领导人生活的年代,国家在外交和经济建设方面受到了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而且又处在战争状态,朝鲜战争是和联合国在打仗。尽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党还是尽最大可能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朱和平感怀当年说,60年前10月1日是我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最重要的日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整个20世纪没有哪一天能跟这一天相比,是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形象,改变了一切。“我们可以想一想,在1949年以前我们中国什么样?火柴那时候都叫‘洋火’,钉子都叫‘洋钉’,国家基本上没有工业。上百座城市因战火成为废墟,上千万老百姓成为‘难民’。所以,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就。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连战连败,不断地割地、赔款,不断地受人侵略、侮辱。最可笑的是,我们打了胜仗都要签卖国条约,比如最有名的中法战争,当时的清朝军队打了胜仗,但仍然承认法国在越南、东南亚的利益,还给人家通商开埠,完全是一副奴才样。” 国防现代化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朱德元帅曾经指出,科学是永远向前发展的,国防现代化也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朱和平说,建军82年了,回顾历史,我们的人民军队建设走过了艰辛而辉煌的几个阶段。 “首先是初创阶段,我们的老一辈对人民军队的任务、宗旨、性质进行艰苦的探索,在军事战略、军事思想、战术战法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体系。”他说,在建军初期主要是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是爷爷从护国战争的一些经验中进行总结,制定了红军初期的战略战术。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们确定了游击战、持久战的思想。不仅取得了作战的胜利,而且发展壮大了队伍,同时也得到了蒋介石、国民党队伍的认可。“八路军还给国民党军队办了培训班。国民党打日本不会打,连战连败,所以要向八路军学习。抗战期间,爷爷不仅是八路军的总指挥,而且是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兼东路军总指挥。东路军有共产党的3个师和国民党的4个师,所以,他领导和指挥的是7个师。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他领国民党的上将军衔,虽然他并没有戴过,但这表明了国民党对他的认可。”朱和平感叹道,为什么说他是个传奇人物呢?他不仅是共和国的元帅,拥有人民军队的最高军衔,他还有国民党军队的最高军衔,包括他的敌人、对手都佩服他、认可他。 解放战争开始后,我们人民军队开始转型建设,由一支带有民兵性质、没有后勤、没有装备的游击队,开始走向摩托化、机械化、正规化。从石家庄战役以后,我们开始有了工兵、炮兵,我们有了自己的军工厂,开始生产炮弹,开始有后勤保障,开始大兵团作战,这是我们军队的开始走向强大的标志。 “建国后,爷爷仍然致力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包括实行军衔制,组建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等。”他举例说,就拿我们空军来讲,在抗美援朝的时候,当时我们空军和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空军抗衡,至少打了个平手。在60年代初的时候,在苏联的帮助下,我们人民空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规模、数量、质量,都达到了世界强国空军的水平。当时我们的装备也不落后。 朱和平说,后来我们人民军队的建设受到了一些干扰,一直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回过头一看,世界上其他强国的军队发展了,已经变成信息化军队了,我们机械化还没有完全完成。所以80年代我们军队开始转型,进行由机械化建设转入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建设。 “现在我们人民军队的建设思路越来越清晰,步伐越来越快,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之后,胡主席对新的历史阶段人民军队的使命任务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明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今年,是我们人民空军建军60周年,作为空军的一员,我个人认为,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质量效能上来看,中国空军现在已经是世界上的大国空军。”现任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朱和平高兴地说,60年来,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战略和作战思想、独立的航空工业体系、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
09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