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潮汕文化

新闻中心 > 潮汕文化

  • 听,建筑在诉说| 广东潮汕碗仔村的百年故事 潮汕文化

    听,建筑在诉说| 广东潮汕碗仔村的百年故事

    村庄四面环山,地处低纬度,濒临南海,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村落建于16世纪末,历史悠久。盐岭古道穿村而过,古石板桥保存完好。 村庄聚落呈碗状分布,建筑沿山坡分布,多为砖瓦石结构,具有山地传统建筑的典型特点。整个村庄山环水绕,自然风光优美。 村屋都是用石头建造的,青翠茂密的藤蔓攀援着屋顶,枝条垂在墙壁上,整个村庄宛如古堡一般。 村里的鲈鳗洞桥到沿盐岭径至普惠交界的盐岭亭,有革命烈士翁千刻的“巩固苏维埃政权”等10条石刻标语(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碗仔村处于粤东潮汕地区,位于练江一级支流汤坑溪源头区,隶属普宁下架山镇。是一个以马姓为主的聚居村落,源于陕西扶风县马氏。 碗仔村得名于山体形状。碗仔先民到此定居时,因聚居地前有一长若案几的山丘,乃命名为案仔村。后因聚居地四面环山,呈凹形,状似碗,故依方言谐音改作今名。村屋都是用石头建造的,青翠茂密的藤蔓攀援着屋顶,枝条垂在墙壁上,整个村庄宛如古堡一般。 村口的老树历经风雨,逾百年安然伫立,诉说着悠悠往事,如同饱经沧桑的老者,见证了乡村社会的变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潮汕大地,人杰地灵。作为广东省省级古村落的碗仔,更是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这个仅有近千人口的古村落,走出了由马兴田创立的国内中医药龙头企业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马鸿创立的服装业翘楚搜于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上市企业,以及一批立足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各行各业的诸多英才。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马兴田的倡导下,碗仔人”率先垂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热心公益,精准扶贫,“碗仔”爱心之风气蔚然。 村庄四面环山,地处低纬度,濒临南海,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村落建于16世纪末,历史悠久。盐岭古道穿村而过,古石板桥保存完好。 村屋都是用石头建造的,青翠茂密的藤蔓攀援着屋顶,枝条垂在墙壁上,整个村庄宛如古堡一般。   广东潮汕古村落是潮汕人的精神家园。每一条古村落,都诉说着一个绵延不断的故事。潮汕圈

    08月25日 
    阅读全文
  • 【潮剧藏品故事】椅帔背后血泪史 华侨拳拳赤子心 潮汕文化

    【潮剧藏品故事】椅帔背后血泪史 华侨拳拳赤子心

    当年陶融儒乐社爱国演出的精美椅帔 埋在村子地下得以幸存 见证抗战时期新加坡华侨的赤子心 在广东潮剧艺术博物馆的橱窗中,一件刺有“星洲陶融儒乐社惠存”字样的精美椅帔被摆放在博物馆的一角。或许参观者会被它栩栩如生的刺绣折服,却不曾知道,这件看似普通的椅帔,却承载着见证新加坡华侨支援中国抗日历史的可贵物件。近日,新加坡陶融儒乐社副社长林舜香女士一行来到广东潮剧艺术博物馆,为我们讲述这件椅帔背后的故事。 为抗战筹款演出 椅帔从潮州订制 这件精美的椅帔已经历经将近80年的风霜,可依然华丽耀眼。白色的丝绸在灯光的照耀下依旧闪烁着它原有的光泽,椅背上一只五彩凤凰正展翅腾飞,紫色的芍药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热情绽放,环绕四周的花朵绿叶更是把整件椅帔点缀得华丽夺目。   陶融儒乐社成立于1931年,是新加坡老牌的潮剧及潮乐社团。乐社是当年由陈基础、黄汉民、余树良、潘俊芳等18位旅新的潮乐爱好者倡议成立的,目的是让在新加坡的爱好潮乐乡亲可在异国以所钟爱的潮乐陶冶身心,在海外弘扬中华国粹的潮乐艺术。从青年时期便加入乐社的林舜香女士如今已年过花甲,数十年来,她不仅亲眼见证了乐社的蓬勃发展,也在老一辈乐社人的口口相传中得知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日故事,而承载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正是珍藏在橱窗内的这件椅帔。 新加坡陶融儒乐社捐赠的椅帔承载着一段历史 “这件椅帔是在1937年为抗日筹款演出而订制的,是新加坡乐社中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战前遗物’。”林舜香女士告诉记者,1937年的“七七事变”让身处新加坡的潮籍乡亲倍感愤怒,为了帮国内筹款抗日,乐社决定举行一场大型演出。据介绍,为了让演出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与,乐社在演出舞台的布景上做了调整,由当时乐社社长林智千与其兄长、名誉社长林子明联合捐赠,专门从潮州刺绣厂订制了两套刺绣工艺椅帔、桌围用于改变舞台布景。“另外一套椅帔目前存放在我们陶融儒乐社的樟木箱子中。” 华人被日军肃清 乐师献出生命 1937年9月19日,这场以“新加坡陶融儒乐社演剧为祖国难民筹赈会”为主题的演出吸引了大批观众,并筹集到一笔不菲的款项捐给国内抗日部队。“当年陶融儒乐社的成员基本都是华侨,大家演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帮国内抗日筹集资金。”据乐社副总务李咏恩女士介绍,尽管远在海外,但爱国华侨们并未置身事外,而是积极地为抗日战争贡献力量,可他们对于国内抗日战争的支持,后来却遭到日军报复。为报复新加坡华侨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以及华侨对日军的抵抗,日军从1942年2月18日至25日进行了大检证又称“肃清”。他们在判定出敌对分子后,当即处置(死刑)。因为侦查的时候没有记录,没有人知道真正的伤亡人数。最后日方抓走了几万人,当中绝大多数被带到郊区或偏远的海边予以集体枪杀,剩下则被送到泰国建造“死亡铁路”。   “现任陶融儒乐社社长杨浩然老先生的父亲就是这次‘肃清’行动的受害者。”据林女士介绍,当年杨老先生只有12岁,有一天,日军的轰炸机把他家炸塌了,幸亏他和母亲、妹妹在屋子外面逃过一劫。无家可归的杨老先生赶快跑到乐社找父亲,可乐社的人告诉他,他的父亲已经几天没有出现了。后来有人告诉杨老先生,他看见其父亲在日军设置的路障前被盘问,随后就被抓上车,之后就没有再看见他了。“据老人们回忆,当年日军设路障盘查,只要你是一名华人,稍微有文化,还有份职业,日军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会抓上车,绝大多数人被拉去枪毙。”瞬间没了家园又没了父亲下落的杨老先生只好举家逃难到马来西亚投靠亲戚。1945年9月日本投降。杨老先生一家又回到新加坡,并抱着一线希望来到陶融儒乐社打听父亲的下落,可结果是失望的。为了纪念父亲,也因为从小就在乐社长大,杨老先生留在乐社当学徒,成为乐社的一名乐师,而这一呆就是70年光景。 椅帔背后血泪史 华侨拳拳赤子心 林女士回忆说,听老人讲,当日本侵略中国的消息传来后,新加坡的华人无不对家乡的亲人牵肠挂肚,纷纷以各种形式筹资筹物。“米、盐、油、糖、面粉等等东西,还有腌制的猪肉,都装在铁桶里一桶桶往国内寄。钱更是不用说,当年的潮汕人大多在新加坡的码头当苦力,但只要积攒点钱就寄回去。”“现在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已经不多,完好保留下来的物件也很少了。”李咏恩女士告诉记者,当年日军侵占新加坡的时候,由于对华人的屠杀,新加坡很多乐社出于安全考虑,都把演出的所有东西毁之一炬,成员们也都各自逃命。由于陶融儒乐社公开演出的时间不长,知名度不高,乐社成员冒着生命危险把当年爱国演出的戏服、道具埋在了一个村子的地底下,这才使得这些物证得以保存。随着时间流逝,“重见天日”的戏服道具因破损、腐烂、遗失,早已所剩无几。   “一件具有历史价值的老物件如果没有人知道它的故事,那么它就成了废物。”李咏恩女士表示,如今乐社不定期开办讲座、办展览,将保存着的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戏服、道具拿出来,为新加坡年轻一代华侨讲述物品背后的故事。为了让这件具有历史价值的椅帔得到妥善的保管并让更多人从它身上了解这段抗日历史,新加坡陶融儒乐社在2010年将它捐赠给广东潮剧艺术博物馆。“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懂得我们海外华人一直不变的拳拳赤子心。

    08月25日 
    阅读全文
  • 桑浦山人文之巅——宗山书院 潮汕文化

    桑浦山人文之巅——宗山书院

    潮州、汕头、揭阳三市交界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脉,绵延五十多里,距离潮州府城二三十里,唤名“桑浦山”。由于地处亚热带,尤其是北回归线横贯,湿热多雨的气候,山上草木繁茂,郁郁葱葱,山岚林涛,颇为胜景。

    08月20日 
    阅读全文
  • 在一百多年前外国人眼中极具潮汕特色剧种的潮剧 潮汕文化

    在一百多年前外国人眼中极具潮汕特色剧种的潮剧

    潮剧是一个极具浓郁潮汕地方特色的剧种,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剧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一直为潮汕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在海外潮人聚居的地方也广为流传。那么,以前的潮剧跟现在有没有什么不同呢?在外国人的眼中,潮剧又是什么样的呢?笔者近来翻阅到一本由英国人撰写的出版于1860年的旧书《旅华十二年》(Twelve years in China),里面记载了作者当年在汕头妈屿岛观看潮剧的一些故事,或可给我们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08月19日 
    阅读全文
  • 探访汕头小公园街区:联结海内外潮汕乡亲的精神家园 潮汕文化

    探访汕头小公园街区:联结海内外潮汕乡亲的精神家园

     广东汕头市小公园街区位于汕头老城区,涵盖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中山纪念亭、南生百货大楼、邮电大楼等见证“百载商埠”历史的建筑、道路。作为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随着历史的变迁,小公园街区已成为联结海内外潮人的亲情纽带、精神家园。

    08月18日 
    阅读全文
  • 航拍:潮汕民俗馆—潮阳西胪“九龙吐珠”荣德家园 潮汕文化

    航拍:潮汕民俗馆—潮阳西胪“九龙吐珠”荣德家园

    潮汕民居☀不一样的角度看西胪“九龙吐珠”荣德家园!受到网友的一致好评,纷纷转载至朋友圈。但是由于摄像角度的限制,许多网友均表示不过瘾!这次小编特意整理了之前拍摄的一组空中航拍照片(未经任何ps加工),你看到的即我们所拍的!

    08月17日 
    阅读全文
  • 漳潮会馆:汕头第一家联合商业组织,印证商业兴盛 潮汕文化

    漳潮会馆:汕头第一家联合商业组织,印证商业兴盛

    汕头被誉为“百载商埠”,说到商埠,不得不从汕头的形成说起。嘉靖九年(1530年),在韩江的冲积作用下,在今升平路老妈宫一带至崎碌,已形成沙脊,渔民到这里设棚捕鱼、养蚝,称作“沙汕”。万历三年(1575年),沙脊积聚成片,称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海防需要,在海边沙陇(即现在的外马路与升平路转弯角)建炮台、筑烟墩,称作沙汕头汛炮台,派军队驻守。“沙汕头” 的名称由此而起。乾隆年间,今盐埕头至鲎坞(即今华坞)一带为盐田,清政府在这里设站收取盐税,简称为“汕头”。至嘉庆四年(1809年),因商船停泊越来越多,称作“沙汕头港”。就在这个时期,从福建漳州、铜山来汕船只多停泊于今居平路一带海滨,故此地被称为铜山路,随后建造的漳潮会馆就在此处。

    08月16日 
    阅读全文
  • 庄世平博物馆:展现侨领侨乡风范 发挥统战作用 潮汕文化

    庄世平博物馆:展现侨领侨乡风范 发挥统战作用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这样称赞说,潮汕(指现在广东的汕头、潮州、揭阳3个地级市)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两个经济人才,一个是理论的许涤新,一个是实践的庄世平。

    08月15日 
    阅读全文
  • 潮州市潮安县“庵埠缅先亭海关地界”古碑见证历史 潮汕文化

    潮州市潮安县“庵埠缅先亭海关地界”古碑见证历史

    潮州市潮安县庵埠缅先亭有古碑廊,其中镶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奉宪示禁》、光绪二十六年(1900)《奉宪勒石》及“庵埠海关地界”碑,俱有关潮海关史事。

    08月11日 
    阅读全文
  • 大埔与汕头之缘:那些年大埔人在汕头的峥嵘岁月 潮汕文化

    大埔与汕头之缘:那些年大埔人在汕头的峥嵘岁月

    路过老城区民权路,原来斑驳残旧的“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旧址己经修缮一新,三楼正面顶端的“大埔会馆”4个繁体黑字格外引人注目。“大埔会馆”,顾名思义就是大埔人在汕头开设的馆舍。民国时期,专门建造一座会馆,足以说明大埔人在汕定居人数不少,并已融入了汕头人的生活当中,成为城市“新公民”。

    08月10日 
    阅读全文
共299记录 首页 «上一页 ...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 尾页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