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拔萃业 领博雅风——访岭南大学校长郑国汉先生
摘 要:
郑国汉的母校拔萃男书院有一本名为《集思》的刊物,《Steps》是《集思》的英文译名,取名的灵感源自校园来往太子道的长楼梯,人生的长梯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攀爬。
求学,笃实学问。
执教,日新其德。
step by step……
他不仅是拔萃的学生,更是出类的学者。
香港拔萃男书院是一所有着近150年历史的传统名校,它因培养出诸多政界、商界、文化界、教育界乃至建筑、医学界的顶尖人才而闻名于世。
“出于其类,拨乎其萃。”(《孟子 公孙丑》),郑国汉就是出身于拔萃的佼佼者之一。郑国汉从入学拔 萃到赴美求学,从留美执教到返港授学……郑国汉卓尔不群的一生都与““学”字有着不解之缘。
现在,我们走近温文尔雅的郑国汉校长,追溯成长的故事,聆听岁月的脚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童年时的艰苦经历对郑国汉的成长、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告诉记者:“我是来自潮州的,小时候家庭是经过重重的挑战才能成功到港。由于当时中国政府允许内地人通过罗湖桥合法到港,可是因为限额原因都 是优先给予小童和老人。我家不符合规定,便被送到澳门后偷渡来到香港。”郑校长坦言偷渡的价钱很高,他当时的价钱相当于父亲近半年的收入。“我长大后才得知香港有一项‘抵垒政策’的措施,也就是只要你到达 市区,便可以合法居留了。”小时候的练达让他懂得了奋斗的意义。
1965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向往已久的拔萃男书院,有幸成为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校友,并在那 里渡过了6年的快乐时光。郑国汉回忆道,“我还记得读小学时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是在拔萃举行的。踏进校园, 我便给四周美丽的校园吸引着,之后便立志要考进拔萃男书院。”……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郑国汉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抵达理想彼岸的。 “拔萃男书院的一所贵族学校,而他是因为成绩优秀可以领到学校奖学金的学生,每月50元的学费他只需交10元。
“拔萃是一所十分特别的学校,为香港少数拥有宿舍的中学。学生中成份有 两种,一种是从拔萃小学直升的学生,一种是从其他小学考进去的学生。”那里的学生大部分家境不俗,而当时在杂货店工作的父亲每月只有约一百块的收入,母亲在工厂做12小时的工只有3块的人工。父母之爱正是鞭策少年郑国汉刻苦上进的动力。
唐代诗人窦巩有诗云:竹林会里偏怜小,淮水清时最觉贤。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赠王氏小儿》)。青少年时期的郑国汉未曾轻慢岁月,好运也格外眷顾 这位上进的少年。
在谈及他求学深造的经历时,他坦言自己是个十分幸运的人,期间遇到不少伯乐,因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我是在1971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的,最初读的是商科。在 大二那年,遇到一位来自台湾的良师,我很钦佩他对学问的认真态度。教授的经济科目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于是便选择了经济学作为主修科目,并于197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 联合书院经济系毕业。”毕业那年,郑国汉抱持勇于挑战的心态,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继续学业。“我在柏克莱读5年,1980年经济学博士毕业。当时我有兴趣到多伦多工作,可是当时加拿大有这样的规定:在我上班之前假如有另一个加拿大公民,也 符合招聘条件,那我的聘书便变成无效。因为这些风险,我便打消了去加拿大的念头, 选择接纳美国境内的工作。”郑校长最终决定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工作。
至此,郑国汉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很多时候决定不是别无选择的选择,而是利弊 得失权衡的结果。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随遇而安,往往是机缘巧合的另一种解读。之前,郑国汉从未考虑从事教育工作。
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初,郑国汉的职业规划是到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可是,在世界银行的暑期工作的经历让他逐渐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注意到,在世界 银行就职尽管收入很高,但工作是沉闷和欠缺挑战性。另外, 他没有正式的护照,如 果只用一本香港政府批出的身份证明书来找工作也有一定的困难。于是,他听取一名 在世界银行经济发展研究所(其工作性质对郑国汉来说很有吸引力)工作的英籍教授给 予的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建议:先在大学工作数年,若不感兴趣再另谋他途。
就这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郑国汉留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但出乎意料 的是,他竟然在在那里工作了12年。
郑国汉在美国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始终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远在他乡的他,尤其怀念香港的饮茶方式。他曾经有过周末乘飞机到纽约的中国城饮茶校园毗邻加道理山,而且不少学生是乘私家车上学。”当时在郑国汉的眼里拔萃书院就是的“荒唐”举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度有茶馆,他也不惜舟车劳顿,驾车两小时到那里光顾……后来他得到美国东北部纽约附近 大学的聘任,却因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加薪留人而与纽约的中国城 擦肩而过。几年后,大学附近有间台湾人开的中餐厅有广式饮茶,他就不用再舟车劳动外出饮茶了。
如果没有那次他参加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华人教授的聚会,或 许他会在选择继续在那里工作直至退休。而那次聚会对郑国汉触 动很大,参加聚会的华人教授中有点已踏入花甲之年,已经退休的他们没有太多的朋友,“奢侈”的交际就是周末与其他华人朋友 吃一顿中式资助餐。……花白的头发,形单影只地行走在异乡街 头……这彷佛预示了他的未来,这促使他离开那里。
1992年3月,他在朋友的游说下,接受了邀请到香港科技大学 进行了面试,并于同年6月份回到到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工作,而 且在这里一待就是21年。
学而优则仕往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郑国汉从未想过担任行政上的工作,只想在研究方面帮助年轻教授。但作为一名年资 高的教授他必须挑起这重担,在教授课程的同时还先后担任了经 济系主任、商学院副院长等职。
郑校长感叹道:“有多少人有机会参加一间新大学的创建呢?”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这也是他选择回港的原因。其 实,这也和九七回归有关。香港在九七回归后,很多学人都希望 在中国土地上建立一所国际性的研究型大学,而科大是第一个作出这样的定位。他亦笑言自己因为这些种种原因,不自觉地被吸 进了行政工作这个黑洞。
经过国际遴选后,他在2009年便成为了正式的院长。在任期间,商学院的MBA课程连续4年打进金融时报排名榜全球头10名, 与美国凯洛格商学院合办的EMBA课程则有5次全球第1。研究成绩 也排在全球10至20名之间,这些骄人的成绩在亚洲也没有第二间 商学院可以相媲美。
当郑国汉把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带到一个新高度是时候,他又在自己的人生坐标上找到了新的起点。
岭南大学
善若水,君子以作事谋始
在2013年,郑校长到岭南大学就任校长。岭南大学其前身是1888年创立于广州的格致书院,历史比北大、清华更久,是中国第一所西式现代化的大学。
谈到岭南大学这所百年名校,身为校长的郑国汉如数家珍一 般娓娓道来,格致书院是美国长老会教会创办的美式大学,后来逐 步发展起来的岭南大学是一所具美国传统的身处华南的综合性大 学。在1952年中国的院校调整政策下,它的校园拨给中山大学,岭南大学不复存在。后来,在香港和各地岭大校友及其他人士的支持下,岭南大学于1967年以“岭南书院”形式在香港复校,后 来改名“岭南学院”并成功获取香港政府资助。1990年代中期在 陈坤耀校长的领导下,定位决定成为一所具有香港特色的博雅大学,并于1999年正式升格为“岭南大学”。岭大的学科主要是文科、商科和社会科学,理科目前只是作为基础教育的科目,但将来可能也把理科发展成为副修。事实上,这种 具香港特色的博雅教育不但是反映岭大的发展路径, 而且更适合香港的需要,也和世界 包括美国在内的博雅教育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流行博雅风”的岭南大学和郑国汉以前服务过的研究型大学不同,它提倡西方的自由教育。郑国汉介绍说,博雅教育发端于古希腊,近代成就於美国,世界上最多著名的博雅大学和学院都在那里。博雅教育主要是指本科教育的特色:学科基础广阔、学生 学习方法侧重独立思考、慎思明辨、多角度考虑问题,体验式学习、个人品德和文化修 养、还有关心他人和社会的胸怀。为了达致这些学习结果,博雅大学的规模比较细小,采 取小班教育得以增加讨论和交流的机会,注重体育活动对意志和团队精神的锻炼,宿舍 生活体验与其它人(包括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透过社会服务建立关顾怀他人及社会的情怀等。
“作育英才、服务社会”是岭南大学的校训,身为校长的郑国汉有着他义不容辞的 责任:带领同事共同制定岭大的愿景和使命,建立制度,任命适当的管理者,建立相适应的文化,以达致目标。岭大的愿景是成为一所教学素质傲视同侪、学术成就卓越、积 极贡献社群、享誉国际的博雅教育学府。它的使命是致力提供建基於最优秀的中西博雅教育传统的优质全人教育;培育学生全方位的卓越才能,其中包括慎思明辨,开阔的视 野,灵活的技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和应对多变世界的领导才能;及鼓励教师和学生通过原创性研究和知识转移贡献社会。
今时今日世界变得很快,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快便失了时效,因此学生是否有 应变的能力更为重要。Steve Jobs曾经说过:“苹果就是技术加博雅。”这里所指的是博雅教育是从人文修养的角度培养学生。郑国汉提出他的愿望:“我希望把岭南大 学打造成亚洲最高层次的博雅大学。”
郑国汉表示,博雅大学注重的是对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很多大企业正需要这些人才。可以说博雅大学在亚洲有其市场。
郑国汉解释道,因为博雅教育培养学生的方法是与众不同的。博雅教育培养学生抱 正面的心态处事、关心社会,它独有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空间,今天的大公司爱的就是这样的毕业生。郑校长面对的挑战在于毕业的学生到底能 否做到抱正面态度,关心社会,运用独立且创新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替社会做事。
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是明朝顾宪成在读 书时期写的对联,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诠释了郑国汉高妙于胸之处。
谈到施展抱负,必然是“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心怀家国天下的郑国 汉,积极地履行着作为经济学家的责任担当。他在传道授业的同时也不忘答疑解惑。
在被问及教授(学者)与校长更钟情于哪个角色的时候,郑国汉给出了一个富有哲学思辨的答案。他说, 我比较喜欢教授的生活,因为主要做自己喜欢做的研究和 教学,也有时间担任“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对自己的时间比较好掌控。相反,校 长是行政职位,现在情况下对时间的要求是超过百分之一百的,一旦担任了就没有时间为学生上课或者集中精神进行严谨的研究。校长的部分工作并不是学者喜欢做的, 但可能都是重要的,非做不可。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校长能做的事情比教授更 多,也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所以,当你已经不满足于自己个人学者的研究成果时候,当你把大学同学和 同事的成果作为自己的成果时候,那校长的满足感就 更大了。校长基本上都是有学术成就的学者担任,在 一个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抱负。
2015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也进入了 “6”时代。对于如何健康地走过转型期,郑国汉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经济社会当前的发展前 景是光明的,但中国必须从先进国家的经验学习,探 讨适合中国下个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市场机制和监管制 度,以促进创新解决中国面对的经济,科技,和体制方面的各种问题。
奔腾而来的“双创”大潮,在引燃民间创业激情 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些许何去何从的惶惑。在谈及 及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时,郑国 汉表示,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对于一个现代的经济和社会,至关重要。很多个人生活问题(例如提高生 产力,提高生活质量)、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保安 问题、国防军事问题,都必须依靠创新(包括制度创 新)来解决。必须同时说明,很多时候科技创新本身并不是创新成功的足够条件,还必须加上人的考虑 (尤其是消费品)和适当的商业模式等。一些摸不到 的“创意”有时候比具体的硬件技术更重要。
至于企业家们如何在双创浪潮中规避风险,郑国汉给出了自己的忠告。他表示,创新肯定是有一定风 险的,因为新的东西没有经过实践和验证,是无法知 道它是否能解决问题,能否做到最少不亏本。所以, 风险是无法完全规避的,但企业家要考虑的就是预期回报相对于风险是否值得冒险,风险是否还可以进一 步减少。
关于记者提出的“中国这个经济体在未来世界经 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个问题,郑国汉表示这个 问题无法通过一次访谈阐释清晰。
意犹未尽中难免有些许失落,可之后不久笔者便 得偿所愿。12月初,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第三届博士 论坛在京举行,来自清华、北大、哈佛、斯坦福、牛津、岭大的“七剑客”就上述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一场 学术界的饕餮大餐。 郑国汉就是本次论坛的七剑客之一。
后记
人生就是一场自我的修炼,绝技在身才能打出“木人巷”。
0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