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商业思维】家族脚本:家族系统运行的潜规则
许多家族行为都旨在加大亲密程度,积累资源,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并和其他系统进行沟通。家族会形成自己特殊的脚本—规定家族成员应该如何守规矩、与他人交往,从而成功实现这些脚本。这些脚本作为行动纲领,规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什么是意料之中的,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等等。这些规矩在维持家族系统内部的平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家族规矩或脚本通过支持家族有效运转,可以确保一贯的行为或期望模式,而且可以被家族所理解——尽管有些规矩或脚本存在缺陷。 在许多情况下,家族成员意识不到主宰他们行为的特定脚本。举个例子,子女还年幼时,家里或许会存在这样一条规矩,即饭桌上不允许讲话,除非有人主动跟你说话。这一规矩或许在吃饭期间约束任性子女比较有效。不过,等子女长大成人,加入家族企业管理团队中后,就很难展开卓有成效的讨论。然而,这种习惯或许已经成为家族成员根深蒂固的习性,因此在对其作出调整之前需要让家族成员意识到这一点。 家族脚本深刻影响家族企业自我组织状况 家族功能规矩会影响家族成员情感联系的程度。正是这一情感联系使得家族成员在发挥作用时需要相互依赖,从而导致家族成员深刻影响彼此的想法、感受以及行为。他们会争取彼此的注意力、认可、支持,并对彼此的需求、期待以及悲伤作出回应。某个人发挥的作用发生变化会引发其他人功能的交互变化。 家族在穿越生命周期时,内部每个成员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如果小孩一开始依赖于父母为自己提供所有的养育和保护,长大后很可能越来越叛逆,然后离开家,开始独立。显然,如果希望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能继续保持有用、健康的状态,那么决定这种关系的脚本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不幸的是,在许多家族中,早就确立的脚本即使无效,之后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当脚本还对家族企业产生影响时,这个问题尤其需要注意。比如,如果某个家族有很严格的亲代等级制度(在家族脚本里父母总是握权在手),那么该家族在处理企业管理结构时就会比较困难。不管家里的儿子或女儿多么有能力,家族脚本中已明确规定,父母一直都是老板。类似这样的脚本在生命周期过渡或新的企业状况出现时会引发特殊恐慌。 家族脚本的许多方面和企业状况都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协助家族进行自我组织的那些方面。大多数家族都有以下一些规矩: ● 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的人们的角色; ● 权力与决策制定; ● 沟通与冲突; ● 紧密联系与独立自主。 这些规则在企业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扩大式家庭中哪些成员可以在家族企业中工作,拥有所有权,获得管理机会。举个例子,有些家族非常开放,允许任何人参与到家族企业中,包括姻亲和合伙人;其他一些家族则明确规定,只有核心家族、婚姻家族或扩大式家族(这不一定包括姻亲或合伙人)成员才有这个机会。同时性别在许多家族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含义。一般只有父系后裔才拥有所有权或工作机会。 不同家族成员所拥有的相对权势除了受家族规矩的影响之外,有时也会受到文化惯例的影响。比如,中国家族有明显的等级制度,其基础是儒家文化。这些规矩赋予家族企业中的祖父家族首领的重要地位,即使他在家族企业中不再拥有任何运营或所有权。 沟通却开启“缄默模式” 所有家族成员都非常熟悉自己家族的成员是如何聆听(或不听)、说话(或保持沉默)、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合作或进行内部协商,以及在沟通过程中对其他家族成员给予尊重和关注程度的。 沟通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调解活动,有利于家族成员探索新思想、新选择。然而,家族内部沟通显然受到许多规矩的约束,与此同时,成员需要通过沟通就他们的规矩达成一致意见。不愿意或者无法尝试新行为的守旧家族往往缺乏建立新运营方式所需的沟通技巧。因此,那些因循守旧的家族需要某种介入,从而使家族系统获得新的信息来源。外部董事或教练可以就家族如何运营,哪种方式比较奏效等方面问一些问题,以此作为介入呆板家族简单而又重要的手段—因为它为未来议程新话题提供了机会。 有些家族甚至还规定如何保持矛盾,使家族处于平衡状态。这是因为任何家族系统的自然倾向就是保持平衡,或者保持现状—即使现状会带来烦恼或持续不断的冲突。就某个解决方案进行合作意味着改变,会给个人或者大的家族系统带来损失。因此,问题可以保持家族的稳定性。这在企业世家是常有的事。 对家族企业冲突进行仔细分析后有时可以发现,父亲不愿意谈到自己退休是因为他不愿意说出子女在继承自己事业时有哪些不足之处,相比告诉孩子他们无法胜任下一任CEO的职位而言,延迟退休更容易些。在充满各种冲突的家族里,由于家族成员都互相反对,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僵化,其他人(局内局外都有)也会不断被卷入这些纷争。家族活动演化成了闹剧,其中所有者都有一本明确的脚本,但是剧情却永无止境。 由于存在这些公开和秘密的脚本,家族系统要想产生变化没那么容易。家族圆满运转的模式往往会从一代人传递给另一代人。虽然许多规则都有助于维持家族内部平衡,但有时也可能会带来问题。家族内部的失效进程在影响年轻成员的生活和未来关系时,也会令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这些现象往往会以下面所说的三角关系的形式展示。 解决矛盾却“把水搅浑” 在家族系统论中,三角关系指的是身处矛盾的两个人不是在想办法解决分歧,而是将第三个人搅合进来,企图分散或逃避之前的冲突。 有时候,家长遇到一些人际关系危机,却缺乏合适的应对策略。这就为家族三方关系提供了很好的例子。他们会想方设法摆脱紧张局势,更有甚者会将第三者拽入这一关系,来减轻自身忧虑。如果第三者刚好是他们的子女,他们往往会共同将自身的问题转嫁到子女身上。他们之所以制造三角关系是因为这种关系相对二人关系来说更为灵活、稳定。在三角关系下,父母可以联合起来控制自己的子女,从而不需要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通过采取这种策略,可以成功将自身的“不足”转嫁到子女身上。 我们可以区分各种不同形式的家族三角关系。比如前面提到的迂回三角与找替罪羊三角关系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还有另外一种跨代三角关系,即父亲或母亲要求子女站在自己一方,反对另一方。比如,丈夫和妻子分居了。丈夫很寂寞,对妻子造成了伤害,妻子想报复对方。她会和儿子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父亲,从而跨越并模糊两代人之间的界限。 还有一种三角关系,即子女主动和父亲/母亲联合起来,对抗母亲/父亲。这种情况和之前的例子不同,因为是孩子发起了联合行动,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要比父母亲之间的深厚。 三角关系既可以正常发挥作用,又可能出现功能紊乱。三角关系积极的一面在于它们可以维持家族内部平衡,保持稳定,其消极面在于家族无法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而是想通过关注其他人来规避问题。 所有这些家族三角关系都可能给卷入其中的子女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它们会让孩子内心产生一种虚假的依恋感和安全感,使其无法形成健康的独立自我。 有严重三角关系的家族是病态的。在这些家族中,决定第三者明显不合理行为的规矩往往被隐藏了起来。举个例子,在存在三角关系的家族中,只要一出现家族企业继承问题,正常的跨代界限往往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儿子站在母亲一边,共同反对父亲;父亲和儿子联合起来反对女儿;父母联合起来,在兄弟姐妹冲突中对抗子女—有许多类似的不幸组合,而且往往会造成很高的情感代价,比如,生气、愤怒、内疚以及沮丧(这会导致家族企业的正常运营付出高昂代价)。 一般而言,每个家庭的行为模式都很独特—每个家族都会慢慢产生家族系统论所谓的神话、行动计划以及规矩。家族通过这些互动模式将自身界定为一个连贯整体。某个家族成员的行为会对其他成员的行为产生影响。可以说家族问题是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能成为怪罪家族成员的借口。系统中任何成员如果发生变化,必定会给整个家族系统带来连锁反应。
0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