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事沧桑】探访徐闻百年沧桑潮州馆
踩着细碎的脚步,慢慢淘着地方的文物古迹、细细揣摩着古老建筑技艺,感受历史岁月风过后的留声,总有别样的感受。有文友告诉记者,4月初,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对海洋贸易历史研究的一行学者,曾专程到徐闻探访过那里的潮州会馆。徐闻有潮州会馆?而且馆所保留得原汁原味?一时兴起,早上驱车直奔。 百年会馆,潮州建筑风味浓郁 “我爸爸何玉渊年轻时候在潮州会馆内居住过一段时间,当时四旁邻居都是潮州人,对潮州的风俗、习惯有不少了解。”徐闻县城一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何强对记者说。确切地说,徐闻的潮州会馆有两个,一个在徐城街道办民主街,登云塔附近。另一个在海安港古港埠。当天记者赶赴县城的潮州会馆看到,其馆还存正堂一座,风貌依旧。会馆原正大门为一大石牌坊,门匾上的题字据说为清代潮籍进士、翰林、著名学者潮阳棉城人马登云所题。潮州会馆的整个建筑是砖木结构,会馆正堂三进七开间,中进为庑廊,与前后进相连。会馆正堂,前檐滴水,前檐走廊,皆用长青石铺筑,堂内立10支梭形柱。上端七架梁,拱架有驼峰,垂莲,据说这都是潮汕地区特具的建筑特点。中进庑廊为卷棚结构,梁架为七架梁。后进为正殿,殿已毁,十支柱(方石柱、方木柱、梭形柱、八棱石柱)屋架为七架梁。双迭梁,梁下依稀可见“光绪”两字,估为光绪年间重修。在会馆后陈宅巷井头,记者看到遗有会馆碑文一通,但文字不全。陪同记者前去的民间考究人员告诉记者,现存的潮州会馆,仅是旧馆的后半部分,庭前原有门楼和两侧庑房,1939年日机袭击徐城,正门大石牌坊式门楼被炸,门匾和有关石碑均已散佚,门前原有精致石狮一对,现移往徐闻县烈士纪念碑前。 据了解,该潮州会馆于1983年3月列为徐闻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徐闻县人民政府应旅徐潮人和潮裔徐闻人的要求立碑保护,列为徐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徐闻县文化部门在会馆前建成县文化馆楼。1999年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幼年时在潮州会馆内的厢房内居住,那时的潮州会馆的建筑艺术合璧的特色,尤其是那时会馆内的八仙桌和几扇木门尚存,在木雕艺术表现形式上,反映出潮州传统木雕的手工艺,当时这些木门镂空潮州木雕,在阳光下熠熠生挥,使观众一望顿生祥瑞吉庆之感,非常古色生香,但遗憾的是后来这些精美的木门已不知去向。”何强对记者说。 据徐闻县的地方史志和现在的遗存以及潮州后裔的口述,徐闻曾有四大潮州会馆。海安港潮州会馆建立的时间较早,始于明代,现大体尚存。徐闻县城民主街的潮州会馆规模较大、设施较完善,后半部保存完好。据《徐闻县文物志》上记载曲界墟的潮州会馆建立于清初,在东老街附近,前几年尚发现有会馆老房间的遗址。另据《徐闻县地名志》上记载,以前在迈陈墟也建有潮州会馆,在老圩西宁街附近,只是历史久远,变迁太大,故址已不可考。 海安潮州会馆位于海安古港埠的东南,是一座全部用糖包厘金(指用饭浆撬拌一定比例的赤糖和灰沙一起)所制、傍山坡面向大海建造的典型清代建筑物。海安潮州会馆这座建筑和遗址在《徐闻县文物志》的86页-87页上有详细的记载:海安潮州会馆现大体尚存,整座建筑坐西向东,分门楼和正厅二进。首进门楼已毁,尺寸不详,现存台阶10级,用长石构砌,两侧厢房仍保存相当完好,但多年前建筑的部分已改建。残存石墙130厘米,门楼前有庭院,中间铺、石道。第二进为正厅,一座三开间,全厅受毁严重。据记者深入了解,原海安的潮州会馆旁还建有戏楼,戏楼后台正中设有神龛,它与潮汕地区祖宗祠堂的神龛完全一样,只不过体积稍小而已。据史料所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曾为抵御日军进攻被下令拆毁海安所城,这个会馆因在码头附近而遭兵燹。文革时期,这个会馆被政府分发给居民做住房和仓房,又遭到严重的毁坏。再加之这个会馆依山傍海位于码头边,多次受潮水的侵袭,所以这座建筑和原址受破坏程度比徐闻县城的潮州会馆严重。 历史追溯:徐闻潮州会馆的来历 为了弄清这座会馆的来龙去脉和潮州人在徐闻的历史渊源,记者查阅了部分历史文献资料并走访了多位旅徐潮人及其后裔,从中较详细和全面地了解到潮州人在徐闻的生活历程及潮州会馆的来历。 据史料所记载,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开放海禁后,当时许多潮州人来到雷州半岛经营糖寮。潮州人较大规模来雷州半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海安港的开埠和兴盛,据《粤海关志》记载,清代海安港是广东省的七大总口之一,名曰雷廉总口,现有遗存的碑文可证。清朝雍正年间就在此设立海安海关,海安海关是清代海关的分关之一,故址位于现海安村的南端。海关在当时主要是管理轮船,并对其输出入的货物征税。这样一来,埠因海兴,海因埠旺,这里呈现出“帆樯蔽海、人货幅凑,日夜不绝”的繁荣景象。当时,佛山镇的瓷器,珠三角平原和越南、广西的大米,潮州、福建的名茶,江浙的丝绸,海南槟榔、沉香、木材和徐闻的土糖、海盐、南药都在这里集散。埠上金钱行、糖行、秤馆、老杉场、酒楼、茶行、鱼行、米行、肉店、烟店、货栈码头、会馆、驿站等等,比比皆是。因海安港当时有广东五大港口之称,又是雷州府最重要的贸易口岸,所以当时有很多潮州人在海安港和徐闻经商、工作后定居下来。 由于潮州人长期在异地经商和工作,所以他们懂得在客地建立同乡人组织,并把它作为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潮州人至各地经商时,不单只是路途遥远,更有地理、气候、语言的差异,都使他们倍感艰辛。远离家乡的潮汕人士依赖浓厚的地缘、血缘关系来结合所需的人力,以克服异地求生发展的种种困境。于是氏族子弟、同乡晚辈都在前人的提携任用下投入相关行业,代代相传,前后相承,形成一个紧密的团体。因此,会馆及其相关设施就成为潮州人落脚的重要据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潮州会馆是代表潮州人士的团体,并非只是个人或个别的商家,因此在对外交涉时,其份量或受重视的程度自是不容对手轻忽。 据现居住在徐闻县城的潮人后裔介绍,潮州地区来徐闻及海安埠的潮州商人主要有:潮阳、海阳(1914年改名为潮安县)、澄海、饶平、揭阳、普宁、丰顺、惠来八县。古称潮州八属,而早在清乾隆初年潮州八属的糖厘商人就在徐闻联合起来组成松散的同乡人团体,后逐渐由定居当地又比较有声望和权势的潮籍大佬及在雷州府、徐闻县任职的潮籍官员出面建立会馆,建馆初始通过捐款的形式动用经费购进多块地皮作为会馆的产业,据说当时除了会馆的主体和供初来同乡暂住的客房外,还有铺面收租来维持会馆的日常费用。 徐闻潮州人经商:对当地的贡献巨大 据了解,潮人在徐闻经商者大多是从事开设丝绸、土糖、大米、杂货、打金银等贩运和手工业行业的店铺,而明清和民国初,在海安港商贸兴盛时期,海安港和县城的潮州会馆每年都举行宴会,由各行的潮籍老板出钱以潮菜招待本地各界有名望的士绅及当地政府官员等来宾,由于潮菜选料考究、做工细腻以及清淡可口的特色常为徐闻本地宾客所称赞。 明清和民国时期,由于海安港的开埠和兴盛,潮人已有很多聚集在徐闻城和海安港一带经商,同时到埠的还有广府人(珠江三角洲地区原广州府属各县人)、海南人、高凉人和钦廉人。但如依据其经商所占的垄断比例来讲,又以广府人和潮州人居多,雷州半岛著名的产业土糖业--糖行的利润巨大,当时在徐闻城,有两家全雷州最大的糖行裕兴行和大源行,就是由广府番禺人和潮州人分别开设的。 据悉,清代时的徐闻潮州会馆的家具摆设和饮食习惯皆按潮州家乡的设计,在当地仕宦与经商的潮州乡亲都喜欢到会馆中休息聚会,饮功夫茶、吃潮州菜……由于雷州和潮州山水相隔、且相距1000多公里,山海相隔、路途遥远,虽然同是讲闽南语系的方言,但毕竟生活习惯和饮食方面差异性大,长期身处异乡的潮人在会馆停留时听着、说着自己熟悉的母语,而且潮州菜独特的风味口感和潮州功夫茶的香醇浓郁,使得这些都是长年在外经商游历者所思念的而不可得的。 民国后,受各方面的条件限制,由于匪乱和日军侵略等方面冲击的原因,当地不复从前的辉煌和繁荣景象。潮州会馆也改为潮人旅徐同乡会,把会馆的宗旨改变为服务同乡。当时的同乡会除了人员和规模没有会馆时那么多之外,功能也相应减少,没有了明清时会馆的整条街的商铺、货仓和供新来同乡落脚的旅店,只有联谊和在简单形式上帮助旅居当地的同乡的职能。但那时逢年过节时的节目也是比较丰富的,除了饮食之外,把酒言欢时的余兴节目自然非潮州戏曲莫属,而这些就成为在徐闻生活的潮州后裔为凝聚同乡情谊,共同信仰、饮食习惯和节庆娱乐的共同记忆了。
0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