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和“普渡”其实就是一种奋斗的理念或“理”
佛与管理的故事之一[理念]与[传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能理解“佛们”的事情的。最早应该是从理解“解放”和“普渡”开始的。“解放”和“普渡”其实就是一种奋斗的“理念”或“理想”,又是某种“产品”或“实际存在”。无论如何说,但“和谐社会,从心开始”的基础工程是找对了入手方向的。“解放”与“普渡”先是从思想或心理开始的,思想和心灵不能得到“解放”和“普渡”,物质丰富了,只能使人们更加“物欲横流”。“解放”和“普渡”的思想应该是一个体系或者系统,这样就能“立说”了。“推广”或“营销”“理念”,是为了让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而“欺骗”或“强迫”都是下策。“精神”“产品”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市场”,所以,不用发愁有没有“主顾”的问题。主要是看方向、立场、原则和为谁服务的战略问题。前期的工作,应该是从“理念”或“思想”为“出发点”,从一个世界上最“闪光”的“钻石”开始“构建 ”,构建成“太阳”一样的体系或系统。这个工作非常的繁重,因为构建完成框架,还要构建细部。之后还要进行体系或系统的传播。 佛与管理的故事之二“佛法”与“奖惩”,“佛”也有“法”,但“佛法”不是“制定”出来的。而是“修炼”出来的。“修炼”如何修炼出来了“佛法”呢?首先是寻找“法门”或“门径”,其实就是“人间”说的“探索”或者“摸索”,直白点也能说成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不能一直“摸石头”,要“过河”就要善于“总结”或者“反省”。去其糟粕留其精华,能留下来的就成了“佛法”。有了“佛法”才能让“众生相”明白,什么是“佛法”“无边”,然后才能达到,让“众生相”“回头是岸”的目的。为什么“佛”要立“佛法”?为了构建“大千世界”里的“和谐”。构建“大千世界”里的“和谐”就要有“引导”或“杜绝”,就要有“堵”与“疏”,“堵”用“惩”来解决,而“疏”用“奖”来解决。这样一来,“大千世界”就有了“秩序”。“佛法”与“佛”的理念思想是一体的,不能把“佛法”与“道法”、“儒法”或其他的什么“法”“混为一体”,那样一来“佛”将被“乱”了“法”。“佛理”与“道理”、“儒理”也不同,不能视作“一体”,视作“一体”“佛”就会“乱”了“方寸”或“章法”。虽然有“万法归宗”的说法,但“大千世界”毕竟是多元的、多极的和多样性的。即便“归宗”我们也要从“佛”入手吧,因为“前佛们”已经积累到了现在,“后佛们”或“接班佛们”“无法”改变。改变意味着“乱法”,试问天下“佛”,谁有如此“胆色”? 佛与管理的故事之三“自度”与“度人”,毛泽东在湖南曾经办过“新民学会”,周恩来在天津办过“觉悟社”,在我看来,这是“度人”的雏形。要想“度人”,先行“自度”。“有关家国书长读,无益身心事莫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某种“自度”,“自度”就是自我修炼,或自我学习的过程。无论干什么都必须自我修炼学习了之后,才能帮助别人。“佛”就是觉悟了的人,与周恩来、马俊等人办的觉悟社有相同类似的地方,在“五四”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当然是先觉悟起来的一群人,从“佛”的角度讲,他们为中国的老百姓奠定了一种相对安全、统一、和平、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杜绝了黄、赌、毒的社会环境,他们应该是中国百姓心目中的“佛”。难怪中国的司机喜欢在自家的汽车上挂上毛泽东的像以求平安,挂上毛泽东的像,就是求毛泽东“度我”,并保我平安。为人在世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理和进行自助,对自己进行管理和自助,就是“自度”,当自身的能量、能力、本事、影响力大到能管理、帮助别人的时候,并且去帮助和管理别人就是“度人”了。“度人”是需要“法器”的,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就是管理依仗的工具,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度人”的工具或“法器”是“毛泽东思想”,企业家们“度人”的工具或“法器”是能给人们带来福祉的“产品”或“理念”。“度人”的“法器”的威力的大小,取决于“佛”们是否把“法器”体系化和系统化了,“毛泽东思想”是相对体系化和系统化了的,但还需要继任者们继续丰富和完善。 佛与管理的故事之四“戒”与“酒肉”,有句俚语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如果修炼“度人”连佛祖都不认了,那连花和尚都不如。修“佛”有“戒”。“戒”是为了更快更好地修炼成“佛”,破“戒”只能是修炼的“迂回”,是为了因地制宜地成“佛”。而不是为了“此间乐,不思蜀!”。破“戒”不能过大地牺牲以往的修炼“果”,那样做得不偿失,反而曾加更多的“业”。只要心中有“佛”,可以酌情开点“酒肉”“戒”,但必须做到心中有“佛”。“戒”,有时就是原则、立场和方向,大原则、大立场和大方向不能变,变了就不是修“佛”,局部变、功能变、大方向里的小方向变,是修炼的“迂回”,是“消业障”,是因地制宜地修“正果”。 佛与管理的故事之五“轮回”与“修炼”,是日子在“轮回”我们?还是我们在“轮回”日子?谁是“轮回”的主宰者?是“自度者”自己,是“修炼者”自己。修炼也要讲求“科学修炼”,不是“硬修炼”就能逃离“轮回”的。有了“科学”的“修炼”才能“硬”得下去。否则,只能是使“修炼”前面“硬”,后面“软”。“办事”前“硬”,“办事”后“软”。“软”了后,无奈进入“轮回”。为了超然于“轮回”之外,还是要“科学”修炼的,这样才能“自度”,进而才能“度人”。“修炼”的具体“模式”千千万万,哪种模式是科学的?从“自度”里面找,“自”是自己啦,而非他人,只能是适合于自己的“模式”,把成“佛”的基本原理,与“自”家的实际相结合,就是“自度”的“科学修炼”。而非照搬某某“佛”的“成佛范例”,只能是“邯郸学步”忘了根本,进入“轮回”。进入“轮回”就不好吗?进入“轮回”就修不成“正果”了。为什么要“立愿”“自度”进而“度人”?不就是为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吗?即使“轮回”,我们也要在“佛”的层次上“轮回”。在“佛”的层次上“轮回”,就能达到“是我们在‘轮回’日子,而非是日子在‘轮回’我们”的境界。 佛与管理的故事之六偈语与逃跑,和尚、居士们修行还是要恬淡清净的心态的,这样才能进入“禅”的最高境界。令我诧异的是和尚们也有七情六欲,也为当“方丈”、当“接班人”而变成“俗人”了。在寺庙里培养“接班人”也用“人间”的考评系统或评估系统。于是就有了和尚们之间的比较和对比。有了比较和对比和尚们还能否清净呢?神秀曰:身为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经过老和尚的考评系统的比较,慧能“胜出”。胜出就胜出吧,还要“逃跑”,当然,逃跑后成功创立了南顿派。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老和尚的考评系统或评估系统是否“科学”的问题。其的考评与评估是否有“寺内寺外风云变幻的应对能力”、“寺内僧众的人气”、“寺内威望”、“管理水平”、“政策营销水平”、“领导水平”和“是否廉洁自律”等等,只考“理论水平”和只看“学历”是否妥当?在就是“传位”应该公平公开,不应该偷偷摸摸吧?要不然慧能“逃跑”干吗? 佛与管理的故事之七“禅”与“定性”,无论进行什么样的“修行”,而“定性”是第一位的。“定性”是什么呢?就是把身心全部放在你要“修行”的“地方”一直不动,无论什么样的诱惑或痛苦都不能影响你的“定”,你的“定”在很深很深的一个“地方”。随着你的“定”的力量的不断加强,也就是“定力”的不断加强,你的“定”能达到深不可测的一个“地方”。无论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无论干什么的事业,想成功或获得大的成功,“定性”是第一位的。在实践中的“定性”具体体现就是千锤百炼而百折不回。如能达到这一点,无论干什么样的工作,也无论干什么的事业你都会成功。人世间的“修行模式”都是通的,也千差万别,但“条条大路通罗马”,就看你的“定性”如何。“定性”有时也体现在一个人的胸怀和城府,在你的胸怀和城府里能变的是“星移斗转”、“时光荏苒”、“物是人非”,不变的就是很深很深的、深不可测的这个“地方”。你的“定性”要“定”的这个“地方”,必须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地方”。是能“自度”或“度人”的“地方”,而非“鸡鸣狗盗”“杀人越货”。譬如,共产党“定”的那个“地方”是“实行公有制”和“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很有意义的,这是值得其他政党学习的。再譬如,运输企业“定”的“地方”就是“运输”,无论往“什么‘地方’‘深’”,是“马车”、是“火车”、是“汽车”,还是“飞机”,“运输”这个“地方”不能变。通往“定”的这个“地方”的“路”就是“禅”。“禅”里面有很多的“关隘”或“隘口”,须“修行”的人们用自身的努力或“定力”,才能通过。也许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最后达到这个“地方”。“禅”是“修行”的过程,是考验修行人的“佛性”的过程,也是验证修行人“定力”能达到什么样程度的过程,也是“禅”评估系统评估测评“禅”过程的唯一的依据。你的“禅”也许“波澜壮阔”,你的“禅”也许是“涓涓细流”,而你的“禅”也许是“一事无成”,你选择什么呢?这要看你的“定性”如何,你的“定”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佛与管理的故事之八“佛缘”与“禅机”,二十多年前,弄到两本书法帖子,一本是《金刚经》,一本是《心经》,这就是“佛缘”吗?这两本经,我不清楚抄摩了多少遍,可能是成千上万遍,我只是研究字的形状和字的结构,没有体会到两部经的“佛性”。尽管如此,我“冥冥中”还是与“佛”结了“缘”。现在回过头来看,尽管当时看了与“佛”有关的书,但对“佛”并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其实,“佛缘”往往与“禅机”相连,“佛缘”是谜面,“禅机”是谜底。这张窗户纸,看谁能点破。人们的脚下有太多的路口,如同一个小男孩找对象,这里边的“佛缘”谁能讲清楚?只能是“船到桥头自然直”了。但,“佛缘”为“禅机”创造着机会。“佛缘”只能是表面现象,而“禅机”是你成“佛”的机会。现实社会中,人们只识“佛缘”,而不识“禅机”。“佛缘”在“佛里”,而“禅机”往往在“佛外”。这如同一个普通的学“机械与电子”专业的学生。学这个“专业”只能是结了“佛缘”,而成就“警察机器人发明”就是“禅机”的问题了。过去,“观世音”有“弥勒佛”的“禅机”,“弥勒佛”有“阿罗汉”的“禅机”。现在,“市场”有“计划”的“禅机”,“计划”有“发展”的“禅机”,“禅机”之外有“禅机”,问天下“修行人”谁能点破这张窗户纸? 佛与管理的故事之九“小乘”、“大乘”与“上乘”“小乘”、“大乘”与“上乘”是修炼、修行的层面或境界。“小乘”者就是“修炼”、“修行”能够达到“自我解脱”、“能够持戒”、“能够得定”。“大乘”者就是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而达到“禅定”,由“禅定”到“大彻大悟”,“万法”自然从心显现。“上乘”者就是“万法尽通”、“万法具备”。就是无量、无边、无际、无限;就是时间、寿命无限地延伸、发展;就是无量、无边、无际、无限的光明,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地普照。这是个体人的“修炼”、“修行”的层面和境界。而组织系统的“小乘”、“大乘”与“上乘”大概是这样的:“小乘”者就是系统能够“自力更生”、有“自有知识生产能力”、能按照“自有运作模式机制”运行、有远大“自有理想和目标”,并能一直为之而奋斗。“大乘”者就是系统能够不断地在大格局里进行“布局”、“调整”、“调控”,构建与时俱进的“模式机制”,逐步实现既定的“自有理想和目标”,而使系统的成员们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解放”,而达到系统内部“万事万物”均趋向和谐的方向发展。“上乘”者就是系统在最大格局里、在最长的时间跨度里,用“自己的‘佛光’,‘普照’‘万事万物’”,这里的“佛光”是系统的资源、能量、能力和影响力。这里的“普照”是系统不分内外地惠及大众,不分内外地“普度”和“解放”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的所有领域,而达到世界“大同”,世界“大和谐”的美好憧憬。“小乘”、“大乘”与“上乘”的系统运作层次,需要构建系统的测评评估系统,构建测评评估系统,心中须立“正念”,正念具足,修道得成,“正念”失,评估评向何方?
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