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在瓷碗里的浓浓家乡情
乡情是骨子里潜伏着的根深蒂固的情结。客居都市以后,对家乡特产的怀念寄托了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我们浦镇物产丰富。“大井出名大粒蚶”早就载入潮汕歌谣中,还有西番薯喷喷香,浦米酒香飘四海,天港木仔、赖厝卤鹅等都是远近闻名的产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围海造田之后出名的大粒蚶销声匿迹,但牛田洋青蟹却应运而生。因村外海域处于出海口,咸水和淡水交汇,半咸半淡,正适合青蟹养殖。家乡的青蟹膏红肉白,肉丝鲜美,味香清甜,富含蛋白质,可以与闻名遐迩的大闸蟹媲美。不管是清蒸还是煮粥,都叫人垂涎,使人饕餮。 其实家乡养青蟹历史已久,只是规模没有现在这样大。村中已是仗朝、鲐背之年的父老乡亲说道,在他们小的时候,家乡每年正月“营老爷”,初八轮到中信社(八社之一)营的就是“蟹安”,因中信社养殖青蟹的人家较多,希望老爷保佑青蟹养殖平安顺利,收成好。 对家乡的青蟹念念不忘,总希望能吃到家乡的青蟹,幸好市场上有一位来自家乡的大嫂,她有时会在早上带来父老乡亲讨海捕到的鱼虾,解我口馋。大嫂卖的是些杂鱼,大小不一,或多或少。有时几条“狗母”,几尾“沙尖”,有时鲫鱼,有时虾子,间或有些许还不停舞动足子的“虾姑”,偶尔还有一二条“杜龙”……真是“鱼龙混杂”呀。大嫂卖的鱼虾不多,鲜活,不加冰,总用水给它们泅着,常未到晌午就卖完了。大嫂做生意没有固定的摊位,只随便在路边找个地方摆,所以我得早上上市才能买到,偶尔还能买到一、二只青蟹,煮一碗家乡的蟹粥犒劳自己。 煮蟹粥很简单,洗净、切块,等米粥要熟时放进去,加少许青葱、姜丝、食油等佐料,很快的红绿相间、色香味俱全的蟹粥就呈现在眼前,可以大快朵颐了。 小时,家乡有不少人讨海为生,傍晚时分他们纷纷背上大鱼篓,拿着楫子,徒步去海里网鱼,天发亮时纷纷返回家里。我们宅院里就有一户人家以捕鱼为业。清晨他们满载而回,把鱼篓里的鱼虾倒到大木桶里,那情景我们小孩子最爱围观了。小孩看到许多鱼虾从鱼篓里倒出来就会情不自禁地叫起来,蟹子张开两只大钳足在桶里迅速地爬行,我不时会担心蟹儿爬出来——这担心常常是多余的。邻居会先把个大的蟹捉出来用两根干稻草迅猛地卷成绳子捆绑起来,看我们围观,剩下偏小的总要问我们要捉哪只去玩,我们便会要那些张牙舞爪动作伶俐的。他们怕孩童们被钳伤就把钳足折掉,我们再找根麻线绑着,然后放到地上让它横行,我们拉着绳子不让其跑远,有时几个孩子还比赛看谁的蟹爬行快。如果是小蟹子,就拿个器皿放到里面观看。后来呢,它们都慢慢死掉,扔了。当然,偶尔还有造型奇特的各种海螺和贝壳夹杂在鱼虾里。这些,是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成美好的回忆。 时过境迁,如今蟹被视如珍馐,还满载着游子对家乡的眷恋。顾客少时,我会和大嫂打听家乡的近况,问一问鱼池蟹池的收成,听一听稻田菜畦的长势,说一说乡道村舍的建设,谈一谈“着甲”与重阳日的热闹……多么亲切,多么温馨,真的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啊!(原标题:弥漫在瓷碗里的乡情)
0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