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钟海长篇小说《潮汕烟雨》将拍成电视剧
青年作家郑钟海81万字的长篇小说《潮汕烟雨》即将拍成电视剧。正在横店执导的电视剧《我姥爷的故事》的珠影导演董富来正在为该剧拍摄做前期的筹备工作。 根据郑钟海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潮汕烟雨》,讲述了一个从淳朴善良、大大咧咧、抱打不平、照顾小家蜕变为机智勇敢、坚韧得体、侠气大义、顾全大局的渔家“女汉子”郭小妹的传奇故事,以本土的风物、本色的演绎,通过展现她一生历经的浮沉变化,百折不挠的秉性,饱受的恩怨情仇纠葛,树立了一个既恪守妇德妇道,富有传统美好品德,又巾帼不让须眉,敢于直面种种挑战,叫人荡气回肠的女性形象。故事横跨辛亥革命、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1943年潮汕大饥荒,集社会动荡、百姓苦难、家族恩怨、个人爱恨于一体,谱写了一曲世态炎凉、悲欢离合的命运之歌,也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潮汕生活画卷。 相关阅读 :名家点评 《潮汕烟雨》 《潮汕烟雨》既不是为古时重臣名贤树碑立传,也不是为张扬当代的英雄豪杰,而是对上世纪上半叶潮汕人民生存状态的大扫描。《潮汕烟雨》在艺术上有两个突出的特色:一是把文言、白话、方言熔于一炉,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氛围。二是写了潮汕大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学评论家蔡运桂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但真正具有这方面功能的小说著作,并不容易诞生。它需要作者拥有丰富的知识面和过人的叙事技巧,对一个地域及其群体的历史沿革和人情风俗具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各种情节设置,将之融入故事中。《潮汕烟雨》不仅让我欣赏到了起伏有序的故事,更让我感受到了别具一格、鲜明灵动的潮汕民俗文化。 ——国务院津贴专家,民族民俗学教授邢植朝 《潮汕烟雨》的作者给了我另一个感触和感动,也正是因为作者肯花多年的时间去体验、去创作,最后《潮汕烟雨》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传奇故事,里头的人物也是栩栩如生、神形兼备,更重要的是,他不但写出了那段历史潮汕老百姓的恩怨情仇、酸甜苦辣,更有机地巧妙地将潮汕文化一一囊括和糅入书中,不得不说这宛若一幅展现潮汕文化的长卷,恰到好处地将潮汕地区的语言、音乐、戏剧、菜系、茶道、工艺、民情风俗和文化心态,以文学的形式讲述和揭示了一段关于潮汕风俗、潮汕人的“非虚构真实故事”,让大家了解一个有血有肉、饱满踔厉的族群——“大潮汕”。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字画评论家顾兴义 作为曾经的文学青年,我一直希望有一部大潮汕地区全景扫描式的著作诞生。想不到给我这个惊喜的,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小老乡。《潮汕烟雨》的故事悬念设置和文学叙事,我感觉有一种《丰乳肥臀》南方版的震撼!在形象鲜明的人物和张弛有度的情节中,我们看到自己熟悉的画面、亲切的语言、久违的习俗,是一种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 ——广东省政协特聘委员,省社科院文化学者张优怀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够让人耐心读下去的文学著作不多,读完之后能够让人产生探讨欲望的就更少了。作为同龄人,透过书中欢笑与泪水的纠缠、历史与人生的交织、民风与习俗的呈现,我看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拷问和怜悯,对历史的怀疑与审视,对文化的热爱及呵护。他为潮汕这片土地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是情感使然,是兴趣所在,更是良苦用心,并在百转柔情的文字中,化成烟雨。 ——文学评论家赖晋兴 实际上,我更愿意将本书看成是作者的一次乡土创作尝试。尽管大量俚语增加了阅读难度,但对于潮汕地区的千万百姓而言,乡土里弥漫的那些气息,永远是他们吸纳、改造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当然这并非鼓励文学创造者故意制造生僻以吸引眼球,只是觉得,立足于自身,从最拿手的地方酝酿故事,永远是作家特别是初入道作家致力文学创作的上佳选择。就郑钟海的这部《潮汕烟雨》而言,至少我能从中感受到潮汕地区涌动的这种特殊的文化力量,未必是商业,但一定会推动潮汕人民生生不息,奋勇向前。 ——著名书评人禾刀 小说以虚构的潮汕地区林、蔡两大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为主线,以这两个豪门巨族历经数代人,长达数十年的恶斗为背景,通过生花妙笔般的文字,巧妙地将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融入其中,成为一本可读性较强的潮汕风情录。在书中,作者通过较强的文字能力,向读者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潮汕风景画,潮风汕雨,从书中呼之欲出。难能可贵的是,小说中还渗入了不少潮汕话特有的词汇,显得源于生活,更具现实的味道。因此,潮汕籍的朋友,看起来显得比较亲切,而非潮汕籍的朋友,如果想了解潮汕风土人情的话,这本书也可供参考和学习。通览全书,文字还算流畅,人物个性比较鲜明,主线贯穿始终,故事结构也较为清晰。因此,就算不考虑书中的“潮汕因素”,单纯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也具有较高的水准,属一本不错的长篇小说,值得一读。 ——书评人幽壹 《潮汕烟雨》的叙述是线性的,传统的,许多小故事的穿插并没有打破这种性质,它们仅仅是缀在一个大故事上的。整部小说语言流畅老练,文白夹杂,方言,俗语,甚至是粗话的使用,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这种氛围和潮汕大地上的万事万物的是息息相通的。巴尔扎克写巴黎,他的广场都有名字,他的房子都有色彩,他的街道都有味道与噪音,那是一个确切时代下的巴黎。与此类似,郑钟海写韩江城,写十八乡里,对于民居,祠堂,街道,店铺,日常生活场境,婚丧和节日场境的描写,也是细入微芒的,专心致志的,像数学一样精确。米兰·昆德拉说:“何谓描写?就是对暂时性的怜悯,对易逝之物的拯救。”那么,郑钟海一定是带着一种对历史的怜悯、对传统的痛惜之情,步步莲花地展开他的描写。 ——书评人马格
0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