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资源 传承历史文脉
编前话:
7月12日,揭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绿平到市文化系统调研时强调,要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揭阳的优秀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发挥整合效应和集聚效应,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把揭阳建设成为粤东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7月17日,我市召开保护开发文化资源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文化资源保护、管理和开发工作。要求各地各相关单位要正视现状,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以更积极、有效的措施,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文化支撑作用。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工作的重要课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资源已逐步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良平台,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提升区域知名度的有效手段。
揭阳作为历史文化古邑,随着建设粤东经济强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进程的推进,文化建设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怎样进一步利用好我市的文化资源,发挥整合效应和集聚效应,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提升、保护和盘活,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本版特推出专栏,介绍我市部分重点文物资源,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揭阳市文物资源现状
揭阳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洪阳、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棉湖、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西岐村、槎桥村、月湄村、井美村(老寨、新寨)、长美村,市级历史文化名镇靖海镇、市级历史文化名村港畔村、粗坑村、北河村。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714处,其中新发现1335处,复查379处。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72处(含古建筑161处、古遗址7处、古墓葬34处、石窟寺及石刻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1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1处。
揭阳市的文物遗存以市区最为丰富,尤其是古城格局保存较完整,幸存大量优秀历史建筑,有良好的文化生态。全市现有博物馆6座,市馆和普宁、惠来、揭西馆为综合性博物馆,揭东馆为新设馆,另有丁日昌纪念馆一座并加挂民俗博物馆牌子。全市馆藏文物总数37600件(套),其中一级品5件、二级品71件,三级品1115件、其他36409件。
揭阳市的文物资源呈现多样化分布的特点。揭阳市所属的县(市、区)都分别分布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和革命旧址,这些历史遗存具有非同寻常的开发潜力。
“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
“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始建于1890年,占地面积1077平方米,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1927年10月3日,由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主持,李立三、恽代英、彭湃、谭平山、贺龙、叶挺、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等参加的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在此召开。会议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的经验教训,部署部队今后的行动计划、路线和护送领导人撤离战区等工作,做出了保存革命实力、分散活动,把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结合起来等重大决策。建国后该旧址辟为纪念馆,聂荣臻元帅于1984年为旧址题匾。
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
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位于普宁、惠来、潮阳交界处的盐岭径及周边山崖。内容有“建立赤色工会”、“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苏维埃不杀白军士兵”等等,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是石匠翁千(烈士)于1931年至1932年凿刻的。在35块石头上共刻标语57条,它是大革命时期彭湃领导的农民暴动留下的产物,是革命斗争历史的实物见证。
城隍庙
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占地面积2056平方米,是广东省现存同类庙宇中最早和最大的建筑。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和地方传统艺术特色,抬梁式结构,清水正脊,庙内栋梁间的装饰,其雕刻刀法简洁明快,浑雄遒健。庙屋面、梁架结构等装饰绿琉璃瓦及嵌瓷、石雕、木雕等,以鳌鱼、醒狮、吉祥图案、戏剧人物等为主要内容,构图繁缛、精致,艺术价值较高。
培风塔
培风塔又称乌犁塔。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1959年修葺。1926年普宁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爆发了反抗城内官僚地主集团的斗争,彭湃代表广东省农民协会来普宁慰问农友,在培风塔前发表演说。随后普宁农会领导机构从流沙前蔡移至塔脚,正式成立普宁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建立、训练农民自卫军,曾发起围攻普宁县城的战斗。同年,在塔边建立“自由市”,有中山街、马克思路、列宁路、李卜克内西街等。
打铁街作坊群
打铁街作坊群形成于元代,鼎盛于明、清、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初期,全长142米。街内70家商(住)户从明、清至今,大多经营打铁行业,摆卖五金制品,锄头、镰刀、犁耙等农具,菜刀、瓜刨等厨具和剪刀、钳子、铁钉、铁线等用具应有尽有,是揭阳西部广大地区五金制品的交易中心。整条街道仍较多保存明清商业街道风貌,其单一打铁行业集中的数量、规模及保护的完整程度,在省内市镇中实属罕见。这种商店、作坊、住居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现了明、清手工业作坊的特色,也是棉湖地区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一种缩影,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陈氏家庙
陈氏家庙是古溪陈氏一脉六村祭祀祖先的场所,也称古溪祠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雍正十一年(1733)扩建,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陈氏家庙建筑及木雕工艺精湛,是潮汕地方传统工艺的宝库,民间流传有“古溪祠堂潮林宫,城隍水棉北滘榕”的说法。
德安里民居群德安里民居群是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方耀的府第,为全国极为罕见的府第式巨型建筑群。方耀(1834-1891),字照轩,普宁洪阳西村人,出身行伍。咸丰年间,叙军功升为都司,朝廷赐号“展勇巴图鲁”,赏花翎,后擢升副将、总兵,累官至提督。德安里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占地面积59000平方米,房屋总数773间。德安里民居群布局合理,气势雄伟,室内精工雕刻,为广东府邸式建筑之最,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整个建筑的布局设计被编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民用建筑专用教科书。
虎头埔古窑址
1982年,省、地、县文博部门联合在虎头埔古窑址发掘,清理了15座陶窑,出土各种印纹陶片一批,其中有比较完整的陶罐3件,窑用鹅卵石7件。2003年底,广东省考古所对虎头埔古窑址再次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225平方米,清理18座古陶窑,发现6座灰坑和一座房址,出土一批陶器和大量陶片及3件石锛。虎头埔古窑址断代为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广东省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结构最清楚的古窑群遗址,对研究岭南陶瓷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
靖海古城墙
靖海古城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是靖海千户守御所所城的遗存,至今已有460年的悠久历史。是揭阳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城墙。除南门已拆除外,东、北、西三门俱存,东北门瓮城完好如初。城墙两面砌以条石,中间填以红土,高大巍峨。部分城堞犹存,风貌如在。东门镌“表海胜概”、北门镌“莱钥永固”,西门镌“靖海安澜”匾额,系清同治重修时安装。靖海城墙建成后,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雍正五年(1727)及同治间有过几次修复。作为粤东明清海防的军事重镇,靖海城在历史上有过重大贡献。
郭氏大夫第
郭氏大夫第俗称郭氏大楼,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乾隆十一年(1746)竣工。郭氏大夫第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100间房屋,为潮汕传统“百鸟朝凰”格局。郭氏大楼是潮汕地区现存最大型的清初三合土大楼,墙厚75厘米,花岗石门框厚2尺,为粤东所仅见。楼下设带湖书斋,是清代著名学者邱玖华设教之所。清嘉庆间,设大楼锣鼓班,为潮汕最早专业音乐团体。郭氏大夫第营建人郭来,以从事红糖贸易致富,产品远销上海江浙各省及东南亚,有“潮汕糖业大王”之称。因此,郭氏大夫第既是研究清初潮汕民居的珍贵实物,又是研究清初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具有多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甲东里
甲东里(郭氏家庙)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是清末潮汕地区有着广泛影响的“郭兴合号”夏布商行主人郭升裕的旧居,为揭阳市区现存最大型最完整的三壁连民居建筑组群之一。主座为纪念明代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郭之奇的祠堂,共有大小房屋100间,为典型的潮汕地区祠堂风格,称“百鸟朝凰”。
甲东里(郭氏家庙)保持了潮汕地区传统的建筑结构、材料和工艺特点,表现了很强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特征,是潮汕地区古建筑组群的佼佼者。建筑主体及东西斋、龙虎门楼、照壁、阳埕、风水池在历经140年的历史风雨后仍保存完好,为研究潮汕祭祀、民居合一的传统建筑形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对研究清末潮汕商业活动历史、宗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三山祖庙遗址
三山祖庙,又称三山国王庙、三山神庙、明贶庙,俗称大庙,始建于隋代,今存有明崇祯时《重建祖庙万缘碑》,是已知粤东地区最古老的神庙之一,也是全世界三山国王文化的发源地。祖庙后倚青山,前临榕江,山明水秀。庙宇占地面积1378平方米(不包括泮池、石桥等附属建筑),现有建筑为1984年在原址重建,主座阔三间三进深硬山顶兼庑殿式。庙内主祀三山国王神,门殿、偏殿、两庑配祀诸神共六十余尊。门殿左右的孟章、监名二神塑像高4米,为其他庙宇所少见。后殿主祀三位王爷夫人,配祀天后圣母和送子观音,反映了揭西地区民俗对家庭男女成员的全面兼顾观念,对所有家人祈求平安的理念和对子孙后代的重视。
三山神庙历史悠久,元代刘希孟撰的《明贶庙记》记载,明贶庙“肇迹于隋”,约有1400年的历史。唐高宗时,名将陈元光于仪凤二年亲自祭祀潮州三山神,留有《祀潮州三山神题壁》五言诗三首,共54句,270字。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潮州刺史韩愈作祭文,派属官致祭于潮州界石神。三山神崇拜历代不忒,千年不衰,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是揭西地区唯一影响遍布全国乃至东南亚的原发性人文奇葩。
揭阳县署围墙(禁城)
始建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由时任揭阳达鲁花赤(掌印官、监县)的蒙古族人答不歹为防御倭寇、守卫县衙而主持修建的花岗岩石城墙。禁城亦叫内城,另有外城环城而筑,内外城均有护城河环绕。内城筑成之后,当时的统治者又称之为金城,既显其高贵煊赫,又有“固若金汤”之意。明天顺四年(1460)知县陈爵主持在城东北扩建石墙100丈,总长 300丈。明嘉靖十七年(1538)因重建岭东道,禁城部分被改为贝灰沙结构,形成灰墙与石墙相连的格局。现存城墙周长614.4米,厚约0.4米,高约4米,基本保存了元代风貌。元、明城墙皆用石条交错垒砌,贝灰勾缝,坚固古朴。明嘉靖年间部分城墙损毁而筑贝灰三合土墙连接,至今仍很坚固。
太史第建筑群(郭之奇故居)
郭之奇故居(含太史第、金马玉堂、郭氏宗祠)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29)郭氏宗祠潮汕郭姓共有祠堂,始建于明末。
郭之奇(1607-1662),榕城人。明崇祯元年进士,官至南明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郭之奇故居是研究揭阳历史名人和明末建筑艺术的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澳角炮台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为防倭而建。原设炮6门,营房7间,专防外委1员,台兵18名,属南澳镇海门营。炮台墙总面积312.83平方米。炮台门朝东,前临溟渤。1938年1月5日,日本军舰入侵我国领土,于赤干海面开炮袭击,一炮击中于此,现洞口仍在。炮台四方墙体至今保存完好。
锡场林氏宗祠
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祠堂占地面积约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56平方米。
林氏宗祠经历代重修和整饰,留下了许多题匾和碑记。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己亥年(1899),至今已历经112个春秋。而山门中门横额石板的伤损和破坏是族人林元凯英雄事迹留给今人的活教材。它让人们永远记住林氏乡民仗义除暴的刚毅气概。
林氏宗祠内有乾隆壬申年、嘉庆十二年皇帝封赐的“进士”匾额和宗祠“世德堂”匾额。和宗祠同时代的清乾隆五年皇上赐给林府谢氏夫人的“圣旨”牌,以及 “皇恩三锡”、“皇恩宠锡”,是林氏先贤在历史上有崇高名望的见证。
植丰园
植丰园创建于1920年 ,是民国时期香港金融企业家和教育家林子丰的故居,揭阳地区近现代侨房(别墅)代表作。总占地面积5196平方米。该组群的建筑特色是中西合璧,主体建筑为潮汕“四点金”传统格局,门楼建筑及灰塑装饰则为西洋形式,两者水乳交融,构成一个完美的建筑作品,是研究近现代之潮汕建筑转型的标本。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0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