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所有文章

新闻中心 > 所有文章

  • 杨石魂:首任中共汕支部书记

    杨石魂 (1902——1929) 杨石魂是中共潮汕地方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汕头第一个中共支部的支部书记,“五四”时期岭东爱国学生运动的领袖,大革命时期潮汕工人运动的领导人。担任过汕头总工会筹委会主席,中共潮梅特委委员,中共汕头地委委员、代理书记、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汕头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共东江特委委员、前方特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巡视员、中共广东省南路、北江特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兼宣传部主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秘书长。1929年4月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杨石魂怀着救国救民的热情,不断寻求革命的真理和民族解放的道路,他始终如一地实现自己“舍身社会,牺牲一切”的誓言,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岭东爱国学生运动领袖 杨石魂于1902年9月11日出生在广东普宁县南溪镇钟堂村。1917年,在揭阳榕江中学读书时,杨石魂就开始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关心国家大事。当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消息传到潮汕时,他便立即响应,成立了榕江中学学生会及揭阳县学生会,组织学生声援北京学生,进行爱国宣传。5月14日,岭东学生联合会成立,统一领导岭东学生爱国运动。杨石魂被选为主席,成为岭东爱国学生运动的领袖。他带领学生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中。当时,汕头市国民党警察局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工具,警察局长李少如是个亲日派,他勾结日本领事,包庇奸商走私贩运日货,群众早就恨之入骨。杨石魂带领学生队伍来到警察局,声讨李少如,砸烂警察局办公室桌椅和门窗,当众焚烧查抄出来的走私日货。在潮汕学运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1920年,杨石魂考入广州铁路专门学校,后在广州铁路工程学院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共领导的新学生社,1923年11月,他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始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时认识了阮啸仙、彭湃等共产党人,他的思想更加成熟,成为广州学运骨干。1924年10月,社会主义青年团粤区代表会议在广州召开,杨石魂等7人被选为青年团粤区(后改称团广州地委)执委,后任宣传部长、训育主任,从此,他担负起领导广东青年运动的重任。 首任中共汕头支部书记 1925年3月,杨石魂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派回潮汕筹建党团组织。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他与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一起建立中共潮汕党组织。3月中共汕头特别支部成立,这是中共在潮汕第一个党支部,杨石魂任中共支部(特支)书记。由于当时潮汕尚未创建党的组织,因此中共汕头支部成为领导潮汕各县革命斗争的核心力量。此后,杨石魂“为党服务,不遗余力”,他曾先后两次遭悬红通缉。 1925年5月“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在汕头开展有声有色的声援活动。1926年7月,他组织了罢工工人北伐运输队,支援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4月,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后,为反抗国民党,杨石魂挑起领导武装斗争的重担。他组织东江工农自卫军赴普宁参加“四·二三”武装暴动,并于5月17日汇合海丰农民武装成立惠潮梅农工救党军,任中共代表及前方特委书记,率队北上湖南,后按彭湃指示返回汕头,率工农军接应“八一”起义军来潮汕。在“潮汕七日红”期间,他协助周恩来、彭湃等建立革命政权,为起义军筹饷,维护社会治安。10月1日,杨石魂随起义军撤退,并护送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人安全到达香港,寻找到在香港的中共广东省委,为保护中央领导人做出重大贡献。1928年起,根据党的指示,杨石魂先后任中共广东省南路、北江特委书记,在南路(湛江地区)、北江(韶关地区)领导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坚贞不屈的工运领导人 1925年第二次东征胜利后,周恩来任东江各属行政公署委员,主持惠、潮、梅25个县政务。12月,中共潮梅特委(后为地委)成立,杨石魂任委员兼工运书记。这时,年仅23岁的杨石魂挑起领导潮汕工人运动的重担。为了深入群众,充分发动汕头的工人,针对汕头市的工人以交通运输业的人数最多的情况,杨石魂决定从码头工人和人力车工人着手,组织他们起来作斗争。杨石魂专门租赁了一辆车子去学当人力车工人,日间拉车,晚上跟工人谈话。他虚心请教,很快学会了拉车本领,也同拉车的工人结成了朋友。这样,人力车工会很快就组织起来了。接着,杨石魂又帮助建筑业的工人组织起建筑业工会,并在彭湃的协助下,以汕头码头青年工人为主,建立了劳动童子军。 为了统一对汕头工人运动的领导,1926年1月11日,汕头工会联合会正式改组为汕头总工会,杨石魂被选为临时执行委员。5月1日,汕头市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召开,正式成立了以各行业为基础的总工会,杨石魂被选为执行委员(后被选为执行委员长)。总工会成立后,杨石魂领导工人积极进行政治斗争,汕头总工会成为岭东工人运动的指挥部。工人运动越是高涨,国民党越把工人运动的领导人杨石魂视为眼中钉。1926年12月11日,揭阳县国民党得知杨石魂赴揭阳指导工作消息后,立即指使流氓打手把他秘密绑架,囚禁在潮阳县柳岗乡的山洞中。经中共党组织多方营救,杨石魂终于在7天后脱险。杨石魂被绑架后,遭受残酷毒打,身子很虚弱,不能站立,不能说话,同志们见此惨状,无不为之泪下。但他却说“为工人服务,死也不怕”。他不顾生命安危,日以继夜地工作着。1929年春,受中共中央委派,受命于危难之时的杨石魂又奔赴武汉恢复重建中共湖北省委。4月,不幸被国民党逮捕,英勇牺牲。 在杨石魂的引领下,杨石魂的二弟杨慧生、三弟杨昌明也走上革命道路并为革命光荣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令内务部复函杨石魂的父亲,表彰:“三子均为革命牺牲,实属无上光荣。” 杨石魂一生虽短暂,但浩气长存!他献身革命事业的英烈事迹,传遍潮汕各地。

    07月31日 
    阅读全文
  • 文博园设计团队中的潮汕人

    《潮汕历史文化博览园规划设计方案》的主创设计团队是声名显赫的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团队。昨天下午,记者采访发现,在参与本次《潮汕历史文化博览园规划设计方案》的团队中“挑大梁”的郑少鹏博士,是一位“原汁原味”的汕头人。 何镜堂是我国建筑界公认的最优秀的设计大师之一、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性人物,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之父”闻名于世,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此次应邀亲率团队,为中信滨海新城南滨片区规划设计中轴线景观带以及潮汕历史文化艺术博览园,以大手笔、大气魄的设计理念和专业创意,受到市民的关注。昨天,作为何镜堂院士团队中的一员,建筑学博士郑少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详解了《潮汕历史文化博览园规划设计方案》。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郑少鹏博士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汕头人。 眼前的郑少鹏博士戴着一副浅框方型眼镜,温文尔雅。他告诉记者,自己是生在汕头、长在汕头的汕头人。1996年,郑博士从汕头一中毕业,考进了华南理工大学,主修建筑设计专业。本科毕业后一直追随导师何镜堂院士学习,成为了何镜堂院士团队的一员。此次获得参与《方案》的设计,郑博士认为是一大机遇,犹如给自己重新上了一堂深刻、全面的“潮汕历史文化”课。潮汕的民居、潮汕的木雕、潮汕的红头船,潮汕的人文历史……这些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感性、粗浅的概念,如今却是如此的鲜活,它们都将一一呈现在《潮汕历史文化博览园规划设计方案》中,成为《方案》中最具吸引力、最为鲜亮的建筑元素。郑博士说,作为一名本土建筑师,自己感到压力,也感到自豪,希望它成为“潮汕人的留恋与骄傲”。

    07月31日 
    阅读全文
  • 汕头小伙制“潮汕元素”动画

    潮汕地区有一句俗语:“有人沉船,有人出米。”指的是有一些人遭了殃,而有的人却因此而发财;有的亏损,而有的因此而得益。这句俗语源自于潮汕民间“双溪嘴沉船,石井岩出米”的传说。最近,一位汕头青年将这个民间传说改编成一部动画短片,用古色古香的水墨画风以及恢宏大气的民族音乐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传说之境。短片在微博上迅速引起众多网友转发评论,而片中那些熟悉的潮汕元素更是唤起不少外地潮汕人心中的共鸣。日前,记者遇到了动画短片的作者——今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的林旭茂,请他谈谈这部名为《河神之鼓》动画短片的创作历程。 改编传说 创作本土动画 在短片一开始就有这么一句话:“谨将此片献给故土。”由此可见林旭茂创作《河神之鼓》的出发点。6分多钟的短片里,讲述一位云游四方的老者路过一个村落,看到当地官吏欺压百姓。夜里,老者在河神的山洞内休息,此时河神突然显灵将官吏运载不义之财的船只沉没,并把从百姓处抢夺来的大米运到石井岩中储积起来。此后,大米每日都从石缝中流出,赈济了不少濒临死亡的贫苦村民。从这部动画短片中,人们可以看到众多熟悉的潮汕元素:潮汕大锣鼓、英歌舞、红桃粿、“营老爷”等等,让人倍感亲切。 林旭茂告诉记者,其实一开始他在制作毕业作品时,设计的几个方案都是日式动画风格,但是在构思和制作的过程中,总感觉缺少了些真实的感觉。直到暑假回到家乡——潮阳区关埠镇,在一次饭后的散步中从家人口中听说了“石井岩以前有个山洞会出大米”的传说,突然发现潮汕传说是一个很好的创作题材。“这时我终于意识到,要创作出一部能够发自内心的作品,就是要从自己土生土长的环境中取素材。”林旭茂说道。 注重细节 融入潮汕元素 短片虽然只有6分多钟,但是却花费了林旭茂一年的时间进行制作。“一开始导师认为这个题材故事太庞大。”面对质疑,林旭茂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这既然是一部中国民间传说的动画片,就应该使用中国自己特色的动画风格。于是,他使用国画形式来绘制动画的分镜头。 为了在动画短片中呈现出最原汁原味的英歌舞,林旭茂上网搜索了大量的英歌舞视频,仔细钻研他们的脸谱、动作、服装等等;配乐方面,他为了找到最想要的潮汕音乐,甚至跑到香港“淘宝”。在今年6月,《河神之鼓》如期完成,短片一发布,受到广泛好评。一些在外地生活的潮汕人看过短片后深受感动;不少人则被片中的潮汕元素所吸引,对潮汕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连美国梦工厂国际拓展部主管shelley Page看过短片后也不断称赞其创意。 不过,林旭茂说,配音没有使用潮汕话是他的一大遗憾。因为地域限制,他找的专业配音团队是北京的。他表示,以后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胶己人”来为这部潮汕动画短片配音。 寄望未来 发展潮汕动画 林旭茂说,他对自己的这个毕业设计作品很满意,因为它不仅对外宣传了潮汕文化,同时也加强了潮汕人之间的感情交流。目前已经毕业的林旭茂表示,现在潮汕传统动画的历史还是一片空白,社会上还找不到专业的创作团队。他想在日后的工作中寻找契机,组建一支自己的专业队伍,更加系统地来发展有关潮汕传统文化的动画。

    07月31日 
    阅读全文
  • 建筑专家解读《潮汕历史文化博览园规划设计方案》

     近期,正向社会各界征询意见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园规划设计方案》备受汕头市民关注,这个方案究竟有何亮点和新意?昨天中午,专程莅汕的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团队建筑学博士郑少鹏、哲思(广州)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叶君能,共同接受本报专访,详解《潮汕历史文化博览园规划设计方案》。记者了解到,该《方案》的设计理念潮味十足又蕴含新意,力求高起点把南滨片区RBD人文景观中轴线建设成潮汕历史文化展示中心。 郑博士认为,潮汕文化具有“双面性”,既精致又多元,既传统又开放。《方案》设计创意力求既表现潮汕文化的精致灵动,又体现潮汕海洋文化的大气开拓。首先,《方案》规划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明显的潮汕特色——它背山面海,背靠笔架山,沿着中信滨海新城南滨片区中轴线、博览中心,直通礐石海,与北岸城区遥相呼应,形成“山海一体”的连贯的城市轴线。因而在规划设计上,《方案》力求让“潮博园”突出两方面的视野效果:从海的方向看过来,它是一个潮味十足、让人眼前一亮的标志建筑;从山的角度看下来,它表现出文化建筑的庄重性,具有“潮汕文化殿堂”的感觉。 据介绍,整个《方案》规划分成A、B、C三个区。其中,A区规划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暂名)”,是整条中轴线上最重要的文化建筑。它包括“潮都重器”、“山水潮聚”、“海上明月共潮生”3个富有浓郁潮汕特色的主题设计方案。其中的“潮都重器”,整体设计既抽象又富有潮味,整个建筑形态蕴含有4个层面的创意:从北岸看去,它是一艘“船”,一艘扬帆启航的“红头船”; 从南边看来,它犹如一片飘落在海面的金凤花瓣,寓意潮籍华侨乡亲“花开四海、叶落归根”;从整体建筑的色彩来看,飘逸灵动,隐含三江汇流,金玉满堂之意;从整体建筑的形态来看,则犹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鹏,寄寓着海内外潮人对潮汕未来发展的新希望。                                                                                                                                        B区由具有潮汕传统建筑风格的“四点金”、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潮汕“骑楼”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力图重现潮汕地区辉煌时期的城市风貌,建成“老潮汕底片,新都市客厅”。C区则结合项目的总体规划,在笔架山山脚设置一个山体雕塑公园,使之成为RBD人文轴线上一个重要的景观节点,公园将建设三江汇流广场、名人雕塑广场等。  

    07月30日 
    阅读全文
  • 文化交融 推进汕潮揭同城化

    去年,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首次明确提出汕潮揭同城化的发展战略。这既是省委、省政府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潮汕三市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更是海内外所有潮人的共同期盼。汕潮揭同城化的发展战略,给潮汕三市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而文化的交融也将推动汕潮揭同城化的进程。 一、潮汕文化是促进汕潮揭同城化的牢固基础和纽带 潮汕文化是海内外三千万潮人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优秀族群文化。潮汕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既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它以典雅的潮汕方言、动人的潮剧、优美的潮乐、美味的潮菜、精美的工艺品、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和富有哲理性的工夫茶等构成其主要内容。 潮汕文化是潮汕人共同的根,共同的灵魂。历史上,粤东行政区域几经更迭,但潮人的文化认同一直没有改变。归根到底,正是潮汕地区文化的同根性与行政隶属的同属性,才有了物转星移而人心不移的人文传统,才有了推进汕潮揭同城化的牢固基础。换言之,文化是凝聚共识的根基,汕潮揭同城化的基础是文化同根,前提是文化认同。同根同源的潮汕文化是三市实施同城化非常有利的条件。先以文化沟通,在推进同城化的进程中可以说障碍最小,因为其中牵涉的利益关系最少。 二、大力弘扬潮汕优秀文化,积极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 潮汕文化是潮汕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弘扬潮汕优秀文化,对振奋海内外潮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诚信经营、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海内外潮人的凝聚力,共同为促进祖国家乡和海外潮人住居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外文化合作和交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潮汕优秀文化,积极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 如何弘扬潮汕优秀文化,积极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对不同部门、不同社会群体有不同的要求。对汕潮揭三市党政领导而言,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弘扬潮汕文化对汕潮揭同城化的促进作用,统一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鼓励潮汕民居申报世遗,提升潮汕在世界的影响力;多资金投入,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满足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鼓励、扶持特色文化产业、文化活动发展。三市党政领导必须同心,同行动。三市只有团结起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同城化,才能实现共赢。三市党政领导都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互相包容,互相关照,同城化工作才能不断推进。 三市的宣传部、文化局、文联、广电局、报社报刊媒体等部门、单位,要形成共识,要广泛宣传,弘扬潮汕优秀文化。要用文化力来推动,弘扬潮人刻苦耐劳、自强不息,诚信守信、团结互助,崇文重教、乐于奉献、拼搏进取等优秀人文精神,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知足常乐的社会心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要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与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特区文化及外来优秀文化进行融合,创新发展,塑造现代新潮汕文化。汕潮揭三市要通过同根同源的潮汕文化来助推同城化,三个市搞什么文化活动,都要尽量以大潮汕为对象,邀请大家共同参与。 对潮汕文化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来说,弘扬潮汕文化,开展潮学研究,不仅要挖掘潮汕历史的深厚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用科学的态度,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为汕潮揭同城化提供引领和智力支撑。潮汕文化各个研究机构重在传播推广,要多方创造条件,会同有关单位,普及潮汕历史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要协助教育等有关部门,编写适合中小学生和青少年阅读的通俗读物和乡土教材,让潮汕文化在年青一代中传播。各个研究机构要多加强交流,相互支持,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合作机制,共同谋划和参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重大课题研究,助推汕潮揭文化同城化。 三市从事文艺的工作者要多加强文艺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大融合、大繁荣。此外,要做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在认真培养好下一代传承人的同时,不能停留于传统、沉淀于历史,相反应与时俱进,用时代精神重构潮汕文化。

    07月29日 
    阅读全文
  • 赵泽权成我省首位国家级大师

    由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国际跳棋协会、四川省体育局、成都市体育局主办的2013年全国少年儿童国际跳棋锦标赛近日在四川成都收枰。本次比赛是我国少年赛创办以来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青少年比赛,来自全国17个省市共44支队伍,近300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来自金平区聿怀中学高一新生的赵泽权代表汕头棋院参加了17岁组的比赛,在比赛中,赵泽权凭借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高超的技战术,在5天9轮的激战中以8胜1和积17分的骄人战绩提前两轮稳获冠军。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跳棋协会最新颁布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由国家级总裁判长刘乃刚签名确认上报国家体育总局,授予赵泽权为国家级大师的称号。这是我国少年赛中首位晋升“大师”称号的运动员,因此我省也诞生了首位国家级大师。 赵泽权从小师从章汉强学象棋,2008年为能参加首届世界智力运动会,赵泽权改学国际跳棋。据章汉强介绍,本次参赛选手实力非常接近,每场比赛均耗时近3个小时,其中有4场比赛激战到剩下最后几秒。

    07月29日 
    阅读全文
  • 挖掘文化资源 传承历史文脉

    编前话: 7月12日,揭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绿平到市文化系统调研时强调,要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揭阳的优秀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发挥整合效应和集聚效应,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把揭阳建设成为粤东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7月17日,我市召开保护开发文化资源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文化资源保护、管理和开发工作。要求各地各相关单位要正视现状,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以更积极、有效的措施,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文化支撑作用。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工作的重要课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资源已逐步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良平台,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提升区域知名度的有效手段。 揭阳作为历史文化古邑,随着建设粤东经济强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进程的推进,文化建设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怎样进一步利用好我市的文化资源,发挥整合效应和集聚效应,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提升、保护和盘活,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本版特推出专栏,介绍我市部分重点文物资源,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揭阳市文物资源现状 揭阳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洪阳、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棉湖、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西岐村、槎桥村、月湄村、井美村(老寨、新寨)、长美村,市级历史文化名镇靖海镇、市级历史文化名村港畔村、粗坑村、北河村。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714处,其中新发现1335处,复查379处。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72处(含古建筑161处、古遗址7处、古墓葬34处、石窟寺及石刻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1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1处。 揭阳市的文物遗存以市区最为丰富,尤其是古城格局保存较完整,幸存大量优秀历史建筑,有良好的文化生态。全市现有博物馆6座,市馆和普宁、惠来、揭西馆为综合性博物馆,揭东馆为新设馆,另有丁日昌纪念馆一座并加挂民俗博物馆牌子。全市馆藏文物总数37600件(套),其中一级品5件、二级品71件,三级品1115件、其他36409件。 揭阳市的文物资源呈现多样化分布的特点。揭阳市所属的县(市、区)都分别分布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和革命旧址,这些历史遗存具有非同寻常的开发潜力。 “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 “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始建于1890年,占地面积1077平方米,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1927年10月3日,由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主持,李立三、恽代英、彭湃、谭平山、贺龙、叶挺、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等参加的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在此召开。会议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的经验教训,部署部队今后的行动计划、路线和护送领导人撤离战区等工作,做出了保存革命实力、分散活动,把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结合起来等重大决策。建国后该旧址辟为纪念馆,聂荣臻元帅于1984年为旧址题匾。 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 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位于普宁、惠来、潮阳交界处的盐岭径及周边山崖。内容有“建立赤色工会”、“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苏维埃不杀白军士兵”等等,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是石匠翁千(烈士)于1931年至1932年凿刻的。在35块石头上共刻标语57条,它是大革命时期彭湃领导的农民暴动留下的产物,是革命斗争历史的实物见证。 城隍庙 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占地面积2056平方米,是广东省现存同类庙宇中最早和最大的建筑。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和地方传统艺术特色,抬梁式结构,清水正脊,庙内栋梁间的装饰,其雕刻刀法简洁明快,浑雄遒健。庙屋面、梁架结构等装饰绿琉璃瓦及嵌瓷、石雕、木雕等,以鳌鱼、醒狮、吉祥图案、戏剧人物等为主要内容,构图繁缛、精致,艺术价值较高。 培风塔 培风塔又称乌犁塔。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1959年修葺。1926年普宁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爆发了反抗城内官僚地主集团的斗争,彭湃代表广东省农民协会来普宁慰问农友,在培风塔前发表演说。随后普宁农会领导机构从流沙前蔡移至塔脚,正式成立普宁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建立、训练农民自卫军,曾发起围攻普宁县城的战斗。同年,在塔边建立“自由市”,有中山街、马克思路、列宁路、李卜克内西街等。 打铁街作坊群 打铁街作坊群形成于元代,鼎盛于明、清、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初期,全长142米。街内70家商(住)户从明、清至今,大多经营打铁行业,摆卖五金制品,锄头、镰刀、犁耙等农具,菜刀、瓜刨等厨具和剪刀、钳子、铁钉、铁线等用具应有尽有,是揭阳西部广大地区五金制品的交易中心。整条街道仍较多保存明清商业街道风貌,其单一打铁行业集中的数量、规模及保护的完整程度,在省内市镇中实属罕见。这种商店、作坊、住居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现了明、清手工业作坊的特色,也是棉湖地区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一种缩影,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陈氏家庙 陈氏家庙是古溪陈氏一脉六村祭祀祖先的场所,也称古溪祠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雍正十一年(1733)扩建,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陈氏家庙建筑及木雕工艺精湛,是潮汕地方传统工艺的宝库,民间流传有“古溪祠堂潮林宫,城隍水棉北滘榕”的说法。 德安里民居群德安里民居群是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方耀的府第,为全国极为罕见的府第式巨型建筑群。方耀(1834-1891),字照轩,普宁洪阳西村人,出身行伍。咸丰年间,叙军功升为都司,朝廷赐号“展勇巴图鲁”,赏花翎,后擢升副将、总兵,累官至提督。德安里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占地面积59000平方米,房屋总数773间。德安里民居群布局合理,气势雄伟,室内精工雕刻,为广东府邸式建筑之最,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整个建筑的布局设计被编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民用建筑专用教科书。 虎头埔古窑址 1982年,省、地、县文博部门联合在虎头埔古窑址发掘,清理了15座陶窑,出土各种印纹陶片一批,其中有比较完整的陶罐3件,窑用鹅卵石7件。2003年底,广东省考古所对虎头埔古窑址再次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225平方米,清理18座古陶窑,发现6座灰坑和一座房址,出土一批陶器和大量陶片及3件石锛。虎头埔古窑址断代为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广东省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结构最清楚的古窑群遗址,对研究岭南陶瓷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 靖海古城墙 靖海古城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是靖海千户守御所所城的遗存,至今已有460年的悠久历史。是揭阳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城墙。除南门已拆除外,东、北、西三门俱存,东北门瓮城完好如初。城墙两面砌以条石,中间填以红土,高大巍峨。部分城堞犹存,风貌如在。东门镌“表海胜概”、北门镌“莱钥永固”,西门镌“靖海安澜”匾额,系清同治重修时安装。靖海城墙建成后,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雍正五年(1727)及同治间有过几次修复。作为粤东明清海防的军事重镇,靖海城在历史上有过重大贡献。 郭氏大夫第 郭氏大夫第俗称郭氏大楼,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乾隆十一年(1746)竣工。郭氏大夫第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100间房屋,为潮汕传统“百鸟朝凰”格局。郭氏大楼是潮汕地区现存最大型的清初三合土大楼,墙厚75厘米,花岗石门框厚2尺,为粤东所仅见。楼下设带湖书斋,是清代著名学者邱玖华设教之所。清嘉庆间,设大楼锣鼓班,为潮汕最早专业音乐团体。郭氏大夫第营建人郭来,以从事红糖贸易致富,产品远销上海江浙各省及东南亚,有“潮汕糖业大王”之称。因此,郭氏大夫第既是研究清初潮汕民居的珍贵实物,又是研究清初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具有多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甲东里 甲东里(郭氏家庙)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是清末潮汕地区有着广泛影响的“郭兴合号”夏布商行主人郭升裕的旧居,为揭阳市区现存最大型最完整的三壁连民居建筑组群之一。主座为纪念明代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郭之奇的祠堂,共有大小房屋100间,为典型的潮汕地区祠堂风格,称“百鸟朝凰”。 甲东里(郭氏家庙)保持了潮汕地区传统的建筑结构、材料和工艺特点,表现了很强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特征,是潮汕地区古建筑组群的佼佼者。建筑主体及东西斋、龙虎门楼、照壁、阳埕、风水池在历经140年的历史风雨后仍保存完好,为研究潮汕祭祀、民居合一的传统建筑形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对研究清末潮汕商业活动历史、宗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三山祖庙遗址 三山祖庙,又称三山国王庙、三山神庙、明贶庙,俗称大庙,始建于隋代,今存有明崇祯时《重建祖庙万缘碑》,是已知粤东地区最古老的神庙之一,也是全世界三山国王文化的发源地。祖庙后倚青山,前临榕江,山明水秀。庙宇占地面积1378平方米(不包括泮池、石桥等附属建筑),现有建筑为1984年在原址重建,主座阔三间三进深硬山顶兼庑殿式。庙内主祀三山国王神,门殿、偏殿、两庑配祀诸神共六十余尊。门殿左右的孟章、监名二神塑像高4米,为其他庙宇所少见。后殿主祀三位王爷夫人,配祀天后圣母和送子观音,反映了揭西地区民俗对家庭男女成员的全面兼顾观念,对所有家人祈求平安的理念和对子孙后代的重视。 三山神庙历史悠久,元代刘希孟撰的《明贶庙记》记载,明贶庙“肇迹于隋”,约有1400年的历史。唐高宗时,名将陈元光于仪凤二年亲自祭祀潮州三山神,留有《祀潮州三山神题壁》五言诗三首,共54句,270字。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潮州刺史韩愈作祭文,派属官致祭于潮州界石神。三山神崇拜历代不忒,千年不衰,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是揭西地区唯一影响遍布全国乃至东南亚的原发性人文奇葩。 揭阳县署围墙(禁城) 始建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由时任揭阳达鲁花赤(掌印官、监县)的蒙古族人答不歹为防御倭寇、守卫县衙而主持修建的花岗岩石城墙。禁城亦叫内城,另有外城环城而筑,内外城均有护城河环绕。内城筑成之后,当时的统治者又称之为金城,既显其高贵煊赫,又有“固若金汤”之意。明天顺四年(1460)知县陈爵主持在城东北扩建石墙100丈,总长 300丈。明嘉靖十七年(1538)因重建岭东道,禁城部分被改为贝灰沙结构,形成灰墙与石墙相连的格局。现存城墙周长614.4米,厚约0.4米,高约4米,基本保存了元代风貌。元、明城墙皆用石条交错垒砌,贝灰勾缝,坚固古朴。明嘉靖年间部分城墙损毁而筑贝灰三合土墙连接,至今仍很坚固。 太史第建筑群(郭之奇故居) 郭之奇故居(含太史第、金马玉堂、郭氏宗祠)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29)郭氏宗祠潮汕郭姓共有祠堂,始建于明末。 郭之奇(1607-1662),榕城人。明崇祯元年进士,官至南明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郭之奇故居是研究揭阳历史名人和明末建筑艺术的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澳角炮台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为防倭而建。原设炮6门,营房7间,专防外委1员,台兵18名,属南澳镇海门营。炮台墙总面积312.83平方米。炮台门朝东,前临溟渤。1938年1月5日,日本军舰入侵我国领土,于赤干海面开炮袭击,一炮击中于此,现洞口仍在。炮台四方墙体至今保存完好。 锡场林氏宗祠 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祠堂占地面积约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56平方米。 林氏宗祠经历代重修和整饰,留下了许多题匾和碑记。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己亥年(1899),至今已历经112个春秋。而山门中门横额石板的伤损和破坏是族人林元凯英雄事迹留给今人的活教材。它让人们永远记住林氏乡民仗义除暴的刚毅气概。 林氏宗祠内有乾隆壬申年、嘉庆十二年皇帝封赐的“进士”匾额和宗祠“世德堂”匾额。和宗祠同时代的清乾隆五年皇上赐给林府谢氏夫人的“圣旨”牌,以及 “皇恩三锡”、“皇恩宠锡”,是林氏先贤在历史上有崇高名望的见证。 植丰园 植丰园创建于1920年 ,是民国时期香港金融企业家和教育家林子丰的故居,揭阳地区近现代侨房(别墅)代表作。总占地面积5196平方米。该组群的建筑特色是中西合璧,主体建筑为潮汕“四点金”传统格局,门楼建筑及灰塑装饰则为西洋形式,两者水乳交融,构成一个完美的建筑作品,是研究近现代之潮汕建筑转型的标本。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07月26日 
    阅读全文
  • 43床巴蜀典藏古琴亮相深圳

    7月25日,“松石间意——巴蜀地区典藏古琴精品展”在位于市民中心东翼的深圳博物新馆开幕,展览共展出“巴蜀古琴”43床。 此次展览是由深圳博物馆联合四川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推出的重头专题展,囊括唐、宋、明、清之名琴珍品,其中大多数首次亮相深圳。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代表了古典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艺术价值得到了世界公认。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介绍说,古琴蕴涵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和文人精神,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寄情山水的乐器,位居四艺(琴、棋、书、画)之首。魏晋嵇康《琴赋》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乐是古典音乐艺术的至高表现,以其优雅的音色涤凡俗之心,养浩然之气;琴身是工艺美术的精致体现,集斫琴、漆灰、书法篆刻艺术于一体;琴道是文人修身的方式,将人的感性和理性透过音乐的诠释升华至“悟”与“道”的哲学高度。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柳春鸣表示,此次展览共带来馆藏古琴20余床,不少属于首次走出重庆。柳春鸣说:“巴蜀地区有着源远流长的古琴文化传统,蜀地琴艺和制琴技术闻名遐迩,名家辈出,影响深远。四川博物院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古琴数量与质量在国内博物馆界名列前茅,两馆所藏古琴很多是来自抗战时期文艺界人士西迁遗留下的文物,是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见证。” 据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介绍,此次展出的43床古琴,堪称“巴蜀两馆”所藏古琴之精粹,时代从唐至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琴的演变轨迹。展品大多形制典雅,音色优美,堪称琴界的稀世珍宝,“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唐琴——石溅敲冰’、‘宋琴——松石间意’。‘石溅敲冰’是目前传世唐琴之珍品,经故宫博物院专家郑珉中考证该琴曾为耶律楚材所收藏;‘松石间意’琴底满刻铭文,连琴名共有文字题刻十二则,印章一个,是目前所见题刻数量最多的古琴。落款者多为宋、明、清著名文人,且以吴地文人为主,如苏东坡、唐伯虎、祝允明、文征明、沈周、文彭、王宠、石渠、陈庭鹭等。如此众多的名家题词聚集在一张琴上,这在古琴中极其罕见。” “此外,展览还辅以多件古琴相关文物及图像材料,更丰富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传统古琴的艺术魅力。本次展览按时间顺序分为:‘先秦两汉六朝之古琴’、‘松石间意——唐宋元古琴’、‘太古希声——明代古琴’、‘金声振玉——清代及近代古琴’四个单元。” 郭学雷说:“近代以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西方文化成为强势与主流,古琴艺术发展呈现衰落之势。深圳博物馆举办古琴专题展示是希望向市民展现中国的古琴文化,更积极倡导文艺修养,宣扬‘琴道’精神。”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7日,期间还将举行古琴演奏、专题讲座等活动,市民可免费参与。

    07月26日 
    阅读全文
  • 画家歌唱家联袂在深办画展

    日前,“浓妆淡抹 相得益彰——塔琳托娅重彩画展/乐汉宁水墨山水画展”在深圳市文博宫祥山艺术馆拉开帷幕。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亲笔为本次画展题款。据悉,由蒙古族女画家与深圳歌唱家联袂举办的此次画展将延续一个月。 “浓妆淡抹总相宜”。虽然风格迥异,但两位画家以不同的艺术风格阐释了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及色彩感染力。 塔琳托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蒙古族女画家,在版画和重彩画两个领域均有丰硕的创造成果和出色的创新探索。 乐汉宁是深圳知名男高音歌唱家,他除了在音乐上取得成功外,在绘画方面也具有较高的造诣。他的画作有“歌入画,画亦歌”的意境。

    07月26日 
    阅读全文
  • 澄海程洋岗——千年古寨

    古榕浓荫蔽日,古寺香烟袅袅,古宅重门深掩,古街四通八达,走在澄海区莲下镇程洋岗村那一条条又窄又长的古巷里,恍若隔世。这个被史学界证实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寨,历史上曾商贾云集,名人毕至。这个“活着的古村落”2008年被省文联、省民协认定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但长期以来,程洋岗深藏闰中人未识,平日游客罕至,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巨大反差。有识之士呼吁,程洋岗村历史悠久,文化蕴涵丰厚,如果开发得当,完全可以打造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汕头“周庄”。

    07月26日 
    阅读全文
共5349记录 首页 «上一页 ... 334 335 336 337 338 ... 下一页 » 尾页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