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照垣:名震天下的抗日名将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族饱受外族欺凌侵犯的史迹满目皆是,读之令人酸楚。然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不乏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他们深感外夷的入侵是中华民族之耻辱,于是便有奋起抗击者,在“抗日战争”中,首先打响“抗战”第一枪的便是英勇的十九路军,其中将领之一便有翁照垣将军。今年是翁照垣将军诞辰120周年,也是纪念淞沪战争80周年,本文试图翻开那些旧事,揭开翁将军悲壮辉煌的人生一页,以纪念这位英勇的将军,同时也纪念那些英勇的战士,并飨读者。
坎坷少年 手刃恶霸
广东省惠来县葵潭镇西接陆丰,东与北毗邻普宁,自古有“潮汕咽喉”之称,四面崇山峻岭,有条龙江河,古有“廿四弯十八潭”之称,两岸多葵树,绿叶婆娑,有“龙水南去,豪杰相生”之说,历代多绿林好汉劫富济贫,是个藏龙卧虎之地。
1892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惠来县葵潭镇林厝乡一位叫翁兴盛的石匠家里,女人陈氏产下了一个男婴,这就是后来名震“一二八”淞沪战役的抗日名将——翁照垣。
翁照垣原名翁辉腾,他为人豪爽,性格倔强,好抱不平,喜欢舞拳弄棒。他曾认识几位拳师,学得一身好功夫。
翁辉腾十六岁了,有一次,他不知从何处弄来了一把七星短剑,看着它那锋利无比的剑刃,他想起了村里恶霸、仇人阿超。 这个阿超在乡里霸占田地,强奸妇女,伐人树木,毁人房屋,无恶不作,人们对他恨之入骨,却敢怒而不敢言。
这年农历八月十四日晚上,邻村要演戏,喜迎中秋节。翁辉腾心想,阿超一定会去看戏的。黄昏时分,夜幕降临,他悄悄来到离阿超家门口不远的地方藏了起来,埋伏在阿超必经之路旁的草丛中。不久,阿超慢慢地走来了。翁辉腾出其不意,一跃而起,阿超来不及反应,只见一道寒光闪过,短剑直冲他的胸膛刺去,只听得阿超“哼”了一声,那笨重的身躯倒在地上了。
第二天,阿超被杀的消息在乡里传开了,人们奔走相告,大快人心。
流亡陆丰 汕头除匪
1911年,满清灭亡,孙中山先生建立了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翁辉腾聚集了一帮人声称加入了“同盟会”,声势不断壮大,俨然地方衙门。不久,新政府派了一个民政长到惠来,派兵扫除地方土势力,翁辉腾只好从葵潭出逃,流亡到了陆丰一带,并加入了当地“三点会”。后来,翁辉腾被推举为三点会首领,他将三点会改为“关爷会”,提倡“仁爱”“忠诚”为最高标准,关爷会势力发展日益强大。
为了谋取出路,翁辉腾在朋友的帮助下,到驻汕陆军当兵。
在潮阳峡山大布附近,有个出名的匪首叫连宗永,聚集了许多匪徒,大肆劫掠。翁辉腾与四个兄弟身穿便衣,摸到连宗永的藏身处,恰好遇见这个土匪头子带两名保镖从门口出来。翁辉腾几个一拥而上,击毙保镖,抓住连宗永,又率领一个连的队伍冲进大布乡,杀了个回马枪,缴获了不少枪支,俘虏了50多个土匪。翁辉腾身先士卒,出生入死,初战告捷,成为他军旅生涯的新起点。
纵横闽粤桂 军中露头角
1917年,孙中山先生发动护法运动,陈炯明为粤军总司令,进兵福建。25岁的翁辉腾报名到该军第三营第二连当上了中尉排长。
陈炯明的东征军开到饶平,准备与驻守潮州的闽军作战。两个多月后,闽军内部出现哗变,进入潮州的闽军向粤军投降。翁辉腾趁机率领二连战士向饶平守军发起进攻。在这次战斗中,翁辉腾他们缴获了30多杆步枪,活捉了敌营长,占领了饶平城,受到了上级的特别嘉奖。
此后,翁辉腾参战大埔、进军闽南,攻克漳州、长泰,进攻永泰,立下了不小战功,给当时东征军第二支队总司令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0年夏,粤军回师攻粤,驱逐桂滇军阀陆荣廷在粤的势力。翁辉腾在历次战斗中都奋勇当先,屡建战功,荣升为营长。
第二年春,孙中山大元帅又任命陈炯明为援桂总司令,兵分三路,从广州出发援桂。翁辉腾所在的二路军先克高州,沿北流、陆川、懋林方向前进,一直抵达南宁,桂军仓皇向龙州和百色撤退。粤军先克龙州,翁辉腾又挥师北上攻克了百色。
在增援武鸣城的紧急战斗中,翁辉腾命令各连强行军,骑兵部队及时赶到左右冲杀,敌军惊惶失措溃退而走。翁辉腾乘胜追击,将武鸣城夺了回来。至此,广西战役遂告结束。有人给翁辉腾起了个绰号,称其为“现代军中赵子龙”。
此后,由于陈炯明与孙中山先生政见不一,陈炯明下属军官发动“羊城兵变”。在多次战斗中,翁辉腾屡立战功,荣升为团长。后来,粤军被蒋介石的东征军击败,粤军解体。蒋介石赏识翁辉腾的军事才干,邀请翁辉腾当副师长,被他谢绝,翁辉腾辗转来到香港。
海外求学 法国扬名
翁辉腾在香港停留了一段时间后,便到上海、武汉、九江等地游历。其间认识了康有为、吴佩孚等军政要人,纵谈天下事,受当时“政治学西洋,军事学东洋”的思想影响,他决定到日本学习军事。
1926年冬,翁辉腾东渡日本,改名翁照垣,从此进入人生新阶段。
1927年夏,他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主修骑兵科,主攻战术学。 1929年夏,翁照垣毕业了,他除了得到一张毕业证外,还获得了一张术科和品行第一的证书。毕业前夕,他在日本参加了一次海陆空联合大演习,发现飞机的速度快得惊人,感到未来时代一定是空军时代。于是,翁照垣又开始向往学习航空知识。
1929年冬,翁照垣凑集了两千块钱,前往法国巴黎摩拉纳航空学校学习航空技术,老师是法国著名飞行员德脱拉野。翁照垣学习非常用功,德脱拉野很欣赏,说他操作镇定,专心致志。在德脱拉野教飞不到4个小时之后,翁照垣便想尝试独自飞行。老师觉得他还算稳健,便让他独自试飞。
翁照垣独自飞行了几次,起飞、着陆都做得很好。可是有一次,他发觉发动机马达发生故障,飞机自行降低下来。慌忙中,他看准一块农田准备在那里降落,没想到快要降落时,却撞到路旁的电线,飞机翅膀折了,人被抛到了很远的地方。
老师虽然当面责备他,背后却对其他学生说:“这个中国人很勇敢!”当地的《小巴黎人报》也记载了这件事。翁照垣很自豪,他坚信中国人并不比其他民族懦弱,只是百年积弱太深了。
时在上海的邹韬奋先生听说后十分感慨,他以《勇敢的中国人》为题,在1930年9月21日的《生活》杂志上写评论,称赞了翁照垣的勇敢行为。
1930年10月,翁照垣毕业了,同时还加入了国际飞行协会。11月,翁照垣回到了国内。
驻守上海 威震闸北
1931年 5月,翁照垣在南京拜见了蒋介石总司令,蒋立即派他到警卫军第二师第四旅当旅长。一个月后,他被调到驻守于江西的十九路军,任七十八师一五六旅旅长。此时的翁照垣,已成为十九路军将领中一颗耀眼的新星。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十九路军与其他许多部队一样,纷纷请缨抗日。十九路军被调到上海至南京一线防守。
1932年元月28日晚上11时30分,一五六旅旅部骤然接到日军进攻我军驻地的情报,翁照垣坚决命令:“打!守住阵地,不许后退!”
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沪淞抗战,就这样在日本不宣而战之下爆发了!
日军六七百人在铁甲车的掩护下越过障碍物,向我军阵地压来。我军将士严阵以待,各种弹药雨点般射向了敌人,敌步兵措手不及,当场毙命数十名,受伤百余名,其余立即溃退。激战半小时后,敌人的8辆铁甲车,也被我军全部炸毁。
在几次战斗中,我军阵地坚不可摧,全体官兵士气高昂,无论敌人炮火和攻势如何猛烈,都能沉着应战,并在敌人败退时,把握战机,给敌人以重创。
此时,全国人心大振,各界抗日热情高涨。
第五军军长张治中将军主动参战。南京中央政府令俞济时与宋希濂部队分别于苏州与南翔集结,以备来犯之敌。同时,翁照垣又接到了移防吴淞的命令。
吴淞血战 迫日停战
日本的野村师团、舰队与炮队相继增援到了上海。出席和谈的日方代表立即改变态度,叫嚣着对各国领事和记者狂言:“4日上午9时,占领吴淞。”
2月4日拂晓,日寇13艘兵舰和炮兵开始向吴淞进攻。7时许,日寇出动24架飞机大肆轰炸,轰炸之烈向所罕见。翁照垣令沿江守兵用远射程的火器对敌舰猛烈还击,同时令沿江守兵严密监视敌人登陆。战斗至下午1时多,敌军见我军准备充分,不得不放弃登陆企图;至下午5时,敌机、军舰随之撤走。在本次战斗中,敌我双方伤亡惨重,但由于翁照垣与全体官兵英勇作战,吴淞才得以固守下来。
日寇的“4日上午9点占领吴淞”的狂言又失败了,世界各国为之哗然。
然而,不达目的不肯罢休的日寇不停地进犯,自5日至8日,敌机在我阵地上空侦察轰炸、炮舰在黄浦江上游弋发射,日军4000多人准备在张华浜码头登陆。
为激励全体官兵精神,翁照垣发出了《告全线官兵书》,勉励全体官兵,宁为枪下鬼,莫做亡国奴,奋战到底,誓死保卫国家领土。
2月20日上午7时,日寇倾海陆空军的全部力量,分兵四路向我军龙华、闸北、江湾、吴淞方向开始了总进攻。
在吴淞方面,敌机十余架在空中投弹、敌舰十二艘猛烈炮击、敌军野山炮也一齐向我军阵地发炮。但一五六旅的官兵并没有畏缩,相反,更加勇敢地用所有的火炮向敌人还击。激烈的炮战一直持续到下午3时。此时敌人步兵约1万人企图在炮台湾附近登陆。我守军等到敌军进入最有效射程时,用各种武器猛烈射击,把敌人打得狼狈逃窜,落水死亡者无数,还打下了一架敌机。在这场战斗中,战况空前惨烈,双方损失惨重。
敌人的全线总攻和我军的顽强阻击从早上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才结束,敌人的总攻击又失败了。日本东京闻讯大为震惊,便以白川义则大将接替植田,率军4万和大批飞机炮舰增援上海。
从2月21日起至25日,敌军集结了大量兵力,断断续续地向我吴淞、闸北、江湾、龙华等阵地进攻,我军将士奋勇抵抗,双方死伤无数。27日晚,敌军又调来一师两旅的兵力,其中一个师团在吴淞西北方向的浏河登陆。由于我军的主力部队主要配置在前方战场上,浏河守军只有一个营的兵力,孤军作战,且机械化装备程度低,因此,在敌人海陆空强大的攻势下,浏河遂告失守。浏河的失守,对驻守在吴淞、宝山一带的一五六旅处境极为不利。而闸北、江湾、庙行也陆续于28日下午5时许被敌军占领,这样更使一五六旅有被敌军围歼的可能。
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与第五军张治中将军等基于储备力量与敌作长期作战的考虑,决定于28日晚11时变换阵地,因此于当天下午4时给翁照垣发出从吴淞撤退至嘉定的命令。
至此,震惊中外历时一个月的上海“淞沪抗战”随告结束。
此后,中日双方在英法美等国领事的调停与中韩爱国志士的影响下,日本当局于5月5日被迫与中方签下《中日淞沪停战协定》。日军撤退至“一二八事变”前之原状。
国学大师章炳麟赠翁照垣一联,他用西汉两位抵御匈奴的名将赞誉翁照垣在沪战中的功绩:“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武。”翁将军的功绩传到广东省惠来县葵潭镇,人们在他的家门口挂上一副对联:“将智超凡名闻天下,军立功勋垂范淞沪。”翁照垣的名字和抗日名将李杜、杨靖宇、吉鸿昌等的名字常常出现在文件的显要位置与报章杂志上,受到人们的称扬。
此后,翁照垣官至中将军长职位,曾几次北上抗日,但由于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与腐败行为而告终。
翁照垣后来还多次下南洋、赴西欧等国家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72年于香港逝世。
0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