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菩提无树禅学开花
禅宗的三大祖庭光孝寺、国恩寺、南华寺都在广东。在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中,禅宗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切,与一位家境破落、目不识丁,却与佛结缘而名声远播的广东人紧密相联。他,就是六祖惠能。 惠能实现了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平民化,使南禅在岭南落地生根,衍生出五大支系,“一花五叶”,香火绵延,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他独树一帜的禅学思想,更是花开不败,穿越时空,直到今天仍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运用。 今年是惠能大师圆寂1300周年,他出生、剃度、弘法、圆寂的所在地广州、韶关、云浮,将联手于9月4日至8日举办系列纪念活动,规模远胜往年。惠能,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又一次走进公众视野。他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以及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无不令人浮想联翩。 “东方文化圣人”惠能贡献有哪些体现?禅宗文化何以在岭南长盛不衰?当代人可以从禅学思想得到什么感悟?……三地纪念活动启动前夕,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努力寻求答案。 光孝寺菩提树下剃度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老广州人对这句话津津乐道。位于广州市光孝路109号的光孝寺,是岭南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广,规模最为宏大的佛教寺院之一。每到旧历的初一、十五,许多虔诚的广州人涌到这里求神拜佛,香火旺盛让人叹为观止。 广州光孝寺与潮州开元寺、韶关南华寺、肇庆庆云寺并称广东四大名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记者近日前往探访时,正遇一群台湾游客参观,带队的导游介绍说,光孝寺的名气,与不少文化名人和佛教高僧都曾在这里停驻过有关。在这些大人物中,最闻名遐迩的当属佛教禅宗派六祖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知道惠能史迹的人,对这著名的四句偈语耳熟能详。菩提树,是光孝寺的标志性文物,传说当年惠能就是在树下剃度的。寺内大雄宝殿后的瘗发塔下,埋藏着惠能削发受戒后的头发。 六祖堂,是光孝寺的另一处重地。其建于北宋的真中年间,后来经过多次维护。堂中的惠能雕像神态安详,充满智慧,让人不禁联想起那则“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典故。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 读懂惠能不容易,但只要稍微看过流传于世的种种惠能故事,不难发现他最夺目的标签之一就是:智慧。 3岁时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没进过学堂,平日砍柴为生,就是这么一位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最后华丽转身为德高望重、佛法精深的禅宗六祖。惠能有一句在当时惊世骇俗的名言——下下人有上上智。他自己就是真实写照。 惠能一生最传奇之处,莫过于没上过学却“闻经开悟”,尚未正式剃度出家就接过了五祖弘忍衣钵真传。 “惠能在50多年的求佛生涯中,不仅成为佛教的一代宗师,还创立了中国的禅学,与儒学、道学并驾齐驱,得到万世敬仰。”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多年来对惠能的研究颇有心得。他强调,六祖惠能不仅是禅宗教派领袖,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惠能的各种“金句”,被弟子集录编辑成《六祖坛经》,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人写、被誉为“经”的佛教禅宗典籍。迄今在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将其翻译成本国文字,包括英文、韩文、日文、西班牙文、法文本等。 著有《六祖惠能大智慧》的广东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广东禅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林有能表示,六祖惠能的思想博大精深、深刻独特,堪称岭南文化历史上的一张名片、一面大旗。 2010年,广东评选“岭南文化十大名片”,六祖惠能榜上有名。 林有能强调,惠能“即心即佛”的佛性观、“顿悟成佛”的修行观、“自性自度”的解脱观以及打破偶像崇拜、反对拘泥文字、反对坐禅念经等主张,不仅是中国佛教的一场革命,而且已超出宗教界,影响着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进程。 在国际文化学术界,惠能与孔子、老子一道被列入“世界十大思想家”。 共生共存同放异彩 作为纪念六祖惠能圆寂130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与新兴县委县政府联合编辑出版了百多万字的《中国禅都文化丛书》,一套6册。丛书的开篇,是黄伟宗写的万余字《引论》。他提出,六祖惠能的伟大与贡献,精髓在于“五创”、“五说”。 黄伟宗认为,惠能的“五创”为:一创中国禅宗教派;二创禅学思想哲学;三创中国重要哲学流派“心学”;四创珠江文化的哲学思想理论与南学诗风;五创外来文化中国化后又传播海外先河。 “五说”则是:以“人人心中有佛”说确立禅学的本性论;以“心动说”确立禅学的反映论;以“顿悟”说确立禅学的认识论;以“三无”说确立禅学的方法论;以“农禅合一”说确立禅学的实践论。 黄伟宗研究发现,禅学打破传统、勇于革新,典型地呈现岭南文化乃至珠江文化的传统特质,尤其是在中古兴旺时期的思想文化意识,体现了古代生活在沿珠江水域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标志着珠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明显区别。 “岭南文化的发展造就了惠能,惠能的学说丰富了岭南文化,蜚声中外,在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惠能学说的深刻烙印。”这是暨南大学教授冼剑民在《惠能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一文中的观点,恰好可以说明岭南文化与禅宗文化两者间共生共存、同放异彩的关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岭南文化除了有中华传统文化优良共性之外,还独具岭南地域的适应性、能动性、灵活性、求新性、开放性、兼容性等突出的文化特性,给予了禅宗生生不息的土壤。 黄伟宗认为, 惠能思想,实际上是以南粤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领导潮流、变通性等特质为哲学基础,他坚持的“心平何持劳戒,行直何用修禅。若修禅不由在寺,在家亦得,迷人口说,智者心行”、“道内心悟,岂在坐也”等说法,都是岭南文化重实践、讲实在、求实效等务实性特质的内在哲理。 惠能禅学对南学诗风也起到明显的先导作用,梁启超对此评价甚高,称“唐宋两代皆六祖派”。与惠能将近同代的著名岭南诗人张九龄,虽是儒家宰相,但他崇尚“清淡”、“风神”诗风,与惠能禅学之风呼应相通。宋代的岭南诗人余靖,有过做外交官和武将的显赫经历,到晚年则游历于山幽水秀的佳境之自然风光,写出大量诗作,也是幽深清劲、静雅简朴之风,与惠能禅风有异曲同工之妙。黄伟宗感慨:“岭南文人、诗人受惠能禅学影响的人太多了,没办法一一列举。” 林有能对“禅文化与岭南人性格”这个课题作过思考,他认为,当今岭南人身上的许多品格,一定程度上也是受禅宗文化熏陶形成的,其中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的创新精神更与禅宗文化一脉相承。 在中国佛教文化中,岭南的地位举足轻重 有人不解,为何惠能偏偏出在“文化沙漠”广东。林有能说,且不论“沙漠说”正确与否,但就佛教文化而言,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岭南是先进的地区之一。 “早在东汉至三国时,中国第一个佛教大小乘兼修的僧人康僧会、第一部兼论大小乘经义的汉传佛教著作牟子的《理惑论》、第一本大小乘结合的译著《法华经》就诞生于岭南。被视为中国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在广州西关登岸,至今仍有‘西来初地’圣迹存世。”林有能向记者介绍说。 广东实际上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个重镇,是我国最早接触外来宗教并保存多种宗教的省份。除中国本土的道教由北往南传入广东外,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皆由海路经广东传入中国。 惠能的家乡新州,隋唐时期虽是穷乡僻壤,佛教文化却异常活跃,寺院达20多所。“惠能”之名,便是六祖降生当天,由两位云游僧专门为他而起,意思是“为以法惠及众生,能做佛事”。 宗教文化的氛围和熏陶,对本具慧根的惠能来说,必是如沐法雨,犹饮甘露。 在中国佛教文化中,岭南的地位举足轻重。“究其重要原因之一,广东是六祖惠能的‘五地’。”黄伟宗对惠能的故乡——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非常熟悉,这“五地”指的是“出生圆寂地”、“顿悟开承地”、“《坛经》形成地”、“农禅丛林地”、“报恩般若地”。 24岁北上湖北黄梅,开启求佛之路,一别故乡50余年,值花甲之年返乡。惠能的人生76年,绕了一个大圈,最终“落叶归根”。 惠能从求佛开始,一直坚持“农禅合一”的主张和实践。他出身樵夫,到黄梅五祖处求佛,也是做舂米为主的杂役。得道之后,为避风险,有15年时间一直在猎人队伍中劳作和生活。六祖正式即位后,重建被毁的韶关南华禅寺,也是坚持全体僧员农禅并修。 “惠能的人生经历,使他在人们心中增添了亲切的形象,成为侨居外省或海外的广东人寄托本根文化意识和故乡情结的‘偶像’。”黄伟宗说。 由于广东人出省外或海外经商、移民者众多,他们往往在各地以建广东会馆的方式集聚,相互扶持。在广东百姓心目中,六祖已不仅是一位宗教领袖,而且是广东人引以为豪的乡贤,是广东人的精神领袖。对于流移于异乡和海外的广东人来说,他又成了寄托和凝聚乡思乡情的精神旗帜。 六祖惠能被视为维系岭南人血脉的纽带。在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入川的粤人及后裔,建同乡会馆绝大部分以“南华宫”、“南华庙”、“六祖庙”、“六祖会”等命名,宫内置六祖惠能像,定期祭祀。 强化“感恩本根”有现实意义 “今年纪念六祖惠能,我认为应当特别强化‘感恩本根’这个主题,对当今社会生活尤其具有针对性的现实意义。”黄伟宗这个想法,緣起网上一副对联。对联写道“学士生硕士生博士生生生不息,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楼楼可跳”,横批“前仆后继”。“这就是欠缺感恩观念和社会责任心所致。” 黄伟宗担心,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正受到挑战,一些青少年受点挫折就走绝路。“这些消极现象,虽然还没有形成社会主流,但已严重震撼了社会的道德和理念根基。”他认为,大力弘扬六祖惠能“感恩本根”精神很有必要。 感恩,就是报答社会、报答国家、报答乡亲父母,承担责任和义务。六祖惠能一生对此都有追求。他晚年回乡建国恩寺,就是为报恩,甚至将父母的坟迁入寺院内,日夜供奉,以尽孝道。 林有能说,禅宗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六祖惠能所强调的“孝、义、忍、让”等理念,正是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元素。 相关链接 六祖生平 惠能,生于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24岁到黄梅五祖寺求佛,暂留在寺中当行者,从事舂米等工作。后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偈得到五祖弘忍认可,得授衣钵袈裟和佛法,成为中国禅宗六祖。旋即遵五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之嘱,逃回岭南,在怀集、四会一带隐藏了约十五年。676年,惠能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正式剃度受戒。次年,北上韶州宝林寺(今南华寺),扩建道场,收徒弘法30余年。至712年,惠能回归新州,于713年8月3日在国恩寺圆寂,世寿76岁。惠能圆寂后,其真身移迁宝林寺供养,迄今1300年。 禅宗释义 “禅”,源于梵文“禅那”的音译,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以进入冥想的过程,是佛教基本的修行方法之一。 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 禅宗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修证,从日常生活中参究真理,直到最后悟道,真正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09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