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所有文章

新闻中心 > 所有文章

  • 清朝初期的潮汕名贤杨钟岳

    在潮安县彩塘镇仙乐村,至今仍有清初潮汕名贤杨钟岳的翰林府旧址。杨钟岳为官清正贤能,留下诗文甚丰,传世的有《搴华堂集》等,一直受到潮汕民众的赞扬。 杨钟岳,字大山,其父杨昌时是清初潮汕名儒,曾在乡间教授生徒,同时常以道德文章教育儿子修身勤学。澄海县银砂村名儒林青门,曾任广东遂溪县儒学训导,致仕后回乡专心著述,杨钟岳曾拜其为业师,在其精心教导下,道德学问皆有长进。 居官清正贤能 得康熙帝赞赏 杨钟岳在其父亲和良师林青门的培育下,奋发学习,道德文章皆好,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考中辛丑科进士。至康熙三年(1664),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九年(1670),被朝廷任命为庚戊科会试同考官,分校礼围(即担任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主考官之一)。杨钟岳按照礼部的规定,奉公履职,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按分工从江南地区(包括江苏和安徽)参加会试举人中选录贡士(清代会试考中者为贡士,殿试赐进士出身,但习惯也称会试考中者为进士)之后,又精心从中考贡士中选拔特别优秀者赵申乔等数人,参加康熙亲自主持的殿试。康熙对杨钟岳选拔参加殿试的赵申乔等人的文才十分赏识。相传康熙还亲笔题写“玉尺堂”三字赐给杨钟岳,并降旨赐挂“玉尺堂”匾额于杨钟岳的祖祠,以示对杨钟岳为国选拔贤才的嘉奖。 康熙十一年(1672),杨钟岳被朝廷授予户部主事,曾先后奉命出京监督河北通州粮仓、安徽凤阳粮储和山西潞州粮储,由于他认真革除上述地方原来粮储的各种弊端,特别是清除一些地方官吏以增加粮储火耗进行贪污舞弊的不法行为,既保护了国家粮食储备,又减轻了百姓负担,得到朝廷的赞赏。因此,杨钟岳先后被擢升户部员外郎、刑部郎中。 康熙十八年(1679),杨钟岳擢升福建提督学政,执掌福建全省学校政令。他任职期间,始终认为“进贤为国,人臣之职”,经常巡视各府、县学,并亲自审阅各府学生徒岁试文章,选择其中优秀者编为《八闽文起前集》和《八闽文起后集》,印发给各府学、县学生徒学习参考。由于他认真履行职责,使当时福建文化教育兴盛发达,该省举子参加科举考试的进士人数居全国各省前列。康熙二十一年(1680),经过福建巡托等推荐,康熙亲自召见杨钟岳,赞扬他任福建提督学政期间的业绩,擢升他为福建布政参议。 《搴华堂集》传世 名家高度评价 杨钟岳任职期间,应不少亲友之请,写了不少文章。在政务之余,喜游各地名胜古迹,细观各地风物,写下不少诗文。他任福建布政参议不久,因父亲逝世,按照惯例,必须离官回乡服丧守孝。三年后守孝期满,他起程赴京城复命,准备起复官职,但刚至京城便不幸病逝。 杨钟岳逝世以后,其弟杨钟莹和儿子杨尔海、杨尔良、杨尔城将他生前所写诗文编成《搴华堂集》初稿。并由其长子杨尔海携带初稿到广东南海县,请清初岭南文学三名家之一、杨钟岳生前挚友梁佩兰审阅定稿。梁氏认真阅览杨钟岳的《搴华堂集》初稿后,给予选编定稿,还为该书作序。 梁佩兰在《搴华堂集序》中称赞杨钟岳的文章旨远词微,说理醇正,引证详备,语气从容,朴实沉着,亲切有味。序言中还指出杨钟岳“为人素不欲以势位掩其德,于其集见之矣。” 《搴华堂集》中的20首诗,梁佩兰评之为“不愧为金马玉堂人语”,足见对其推崇之至。 《搴华堂集》中收入杨钟岳的《游东岩》一诗。这是杨钟岳在游赏潮阳东岩胜景时所作,此诗由后人刻在潮阳东岩顶部金顶古寺的大石壁上,供游人欣赏。其诗云: 薄海波光映碧天, 潮阳风景正悠然。 高峰层次凌云起, 远树低横向水眠。 却忆留衣寻旧迹, 还惊飞锡涌新泉。 杖筇游岳他年事, 啸傲东山此日缘。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潮阳东岩山峰秀峙、翠色苍苍的自然景象,记述那里名胜古迹丰富的实况,用典贴切,词采华丽,“不愧为金马玉堂人语”,在此诗中也显现出来。(题图为有着“飞锡涌新泉”传说的卓锡寺)

    09月04日 
    阅读全文
  •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汕头一中

    汕头市立一中,位于市区外马路崎碌尾,1907年创建,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初名华英学堂,1921年改称中学,1925年更名南强中学,1927年改为市立第一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该年暑假后被迫迁往潮安二区淇园新乡上课,1938年10月又回迁汕头,后因时局紧张,同年11至12月间,内迁普宁流沙下市乡复学,后又迁普宁玉溪三都书院续办。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迁回汕头,并将1940年9月由汪伪政权在商业街另办的“市立一中”兼并。1949年10月汕头解放被市军管会接管。1967年易名抗大中学,1969年恢复原名。 汕头市立一中是一所富有光荣传统的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先进模范作用。 为收回教育权斗争到底 汕头一中由澄海富商陈雨亭所办,1897年陈雨亭就在汕头怀安街办以教育英文为主的华英学校。1905年又出资,加上海外侨胞的捐助,于崎碌尾购地兴建华英中学。陈雨亭以“沟通中西学问”为出发点,委托英国长老会请华何力来汕主持校务(聘任为校长)。这时雨亭病重,为了加强监管,决定成立校董会,明确该校“为教育华人子弟而设”的办学宗旨。但华何力为推行奴化教育,把圣经列为学堂课程,要学生参教祈祷,引起学生不满。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华英学生积极响应,于6月14日在华英校内举行岭东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1925年“五卅惨案”与省港大罢工发生,华英再次掀起学潮,抗议学校当局强迫信教阻挠学生参加运动。这时刚好东征军第二次光复汕头,周恩来同志主政东江,成立“收回教育权委员会”,周恩来亲自召集华英等教会学校代表商讨收回教育权问题,议决:1、教会学校要向当地政府立案,受教育部门管辖;2、教会学校收回后,应由中国人任校长;3、学校和教会要用墙隔开;4、废除宗教色彩课程。华英师生在革命力量支持下斗争得到胜利,华英收回自办并改名南强中学。1927年改为汕头市立第一中学。 为抗日救亡四处疾呼 1937年卢沟桥战事爆发后,抗日呼声四起,汕头中共地下党建立起“青年抗敌同志会”进行抗日救亡。汕头一中在此之前已有党员老师杜伯琛,党员学生曾定石,团结进步学生刘永卿、吴坚等人组织读书会,宣传抗日。汕青抗也派骨干林克清以借读为名,随校来到潮安淇园做学生工作,他与一中青抗会员郑惠川、黄本营等成立“汕青抗一中工作队”,与当地二区青抗会一起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春,该校又组织“战时乡村服务团”,奔赴潮安、澄海、潮阳等县下乡演抗日话剧,教唱抗战歌谣,讲时事与防空知识,号召民众救亡。刘永卿被吸收为中共党员,是年5月,因局势紧张,学校暂停课,校长刘正杰乘机卷款潜逃,时任学生会主席刘永卿发动同学向当局请愿,逼刘正杰倒台。那时党员在师生中威信很高,翌年3月一中又发展李兰芳、许宏才、谢晖等人入党,成立了党支部。当学校搬往普宁三都书院复办后,又发展蔡雁生、林谷等人入党。学校在当地党委领导下,组织同学下乡办夜校,帮农民收割抢种,有的同学参加了普宁青抗会下乡工作队,到农村进行宣传鼓动工作,推动当地抗日运动发展。 为潮汕解放贡献力量 解放战争期间,潮汕党组织在汕头市成立两个工作团和一个情报站,秘密开展斗争,市立一中由第一工作团联系。一中是汕头重点学校,校长、训育主任、军训教官都是国民党员,对师生监管很严。但国民党的腐败,民众生活困苦,大家看在眼里,出现一批要求解放,寻求共产党的青年。地下工作团派出青委书记张文序到一中开展工作。1949年5月吸收马一青、吴伟唐、苏伯炯等人入团并建立起团支部。他们根据学校特点,开展多种文体活动,以《热风》壁报社为外围组织,以“黑鼠”健身社为掩护,团结同学,以出壁报,组织读书会,进行球赛等活动来联络、帮助学生,传播真理,提高觉悟。 1949年六七月间,由于革命形势需要,团支部动员进步学生先后两批共28人上山入伍,壮大革命力量。在汕头解放前夕,一中的陈卓之等人为地下党刻印当时我军颁发的布告,敦促当局保存档案、设备、器材等物,不准破坏,不准转移,听候军管会接管。一中师生在潮汕解放战争中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1949年10月汕头解放,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全权委托张华云接管一中,正式任命张华云为市立一中校长,这是解放后汕头一中首任负责人。

    09月04日 
    阅读全文
  • 工夫茶里看潮汕人的深层灵魂

    文/林楚生 有海水的地方,就会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潮汕人;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工夫茶。 潮汕人以功夫茶为道具广交人缘,并善于运用关系营销,注重人际关系的经营并结成彼此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如通过宗族、家族、亲戚、邻里、乡党、同学、同事、战友等关系成为一个大关系的网络。“请来吃杯茶”,“有闲来吃茶”是潮汕人的最常用语。杯小容大,店小聚财,工夫茶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给潮汕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实质上潮汕功夫茶具的三个杯之“三”并非实数,而是表示“多”的意思,另表示“天、地、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引用《易经》)可见,工夫茶道的世界之大。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潮汕人之意不在茶,在乎道义之利也。从中透视出潮汕人对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传承。在浓厚的商业环境中成长的潮汕人,以茶为道具广交人缘,广开财路,建立起独特工夫茶关系,工夫茶的有效沟通孕育了潮汕人群狼文化的团队精神。 潮汕人以善于经商而闻名,潮汕人的成功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就是坚持做一件事——吃(泡)工夫茶,尝试不同的茶叶和品味。喝工夫茶是潮汕人的习惯,很多生意都是在品味工夫茶中成交;潮汕人聚在一起只需要一杯工夫茶就会在品味中捕捉到商机。在品评“工夫茶”中,潮汕人酝酿着一个有一个的商业计划;在品评“工夫茶”中,潮汕人演绎了一个有一个的掘金传奇。 工夫茶是潮汕人获取商业信息的主要途径。相对于传统的信息环境下的中国商人,潮汕人大多见多识广,具有强烈的商品经济常识和市场观念,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具有优秀的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每个潮汕人都拥有自己的功夫茶具,依赖这“一亩三分地”——“一壶三个杯”,搭建起高效的信息平台,在工夫茶冲泡的活动过程中,包涵了工商业等相互交流中获取大量的市场信息,通过这一平台从而保持信息畅通、资源共享的竞争优势。工夫茶打破了人与人交流的障碍。每一个工夫茶道场都是一个信息加工厂。搜集、整理、加工、储存的信息随时都有可能派上用场。工夫茶道场就像“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其信息流量不可估量,通过工夫茶网络连接的各行各业,有力的促进了潮汕人之间的沟通,合作和资源整合,克服了潮汕人之间无序的竞争,在提高潮汕人整体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潮汕人几乎熟悉社会的各个领域。 “功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做事方法细致、讲究的意思。工夫茶重在品鉴,对选茗、择水、挑器、煮水等各个细节都非常功夫。泥炉、砂铫、榄核炭、鹅毛扇、铜筷子、“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从潮汕民系对工夫茶细微程序专注到这一点,我们清楚的看到潮汕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生活理念,才会有今天的潮韵系列:潮州菜、潮瓷、潮州大屋、潮绣、潮剧、潮州音乐、潮州木雕??????,潮汕人会做生意,在国内有“无潮不成市”之说。潮汕人把“茶”的这种“功夫”作风带入商业活动,即使以精明著称的上海人和善于经商的温州人也不得不佩服。精于茶道的潮商将之茶文化转移到商业精神,工夫茶道与潮商精神得到有机的结合。《茶经》曰“茶味之寒,最宜精行修得之人”。君子之交淡如水,潮汕人之交应如茶。工夫茶不在乎多,而在于精,每一杯都是精华。潮汕人往往在商业竞争最激烈的领域获胜,而功夫茶道文化更是功不可没。 茶道——人道、商道。中国社会传统是一个尊卑有序的社会。自古中国人就是礼仪之邦。潮汕传统文化又是典型的伦理性文化,功夫茶茶道作为儒家礼仪的表象和补充,反映了儒雅文化的本土化,与中国的“饮德食和”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所推崇的“礼”、道家所推崇的中庸,在功夫茶道里得到传承和发展,深入到潮汕的社会有机体,深切渗透到民众意识、性格、习俗之中。正是在这一精彩影响下形成了潮汕工夫茶儒家礼教思想的茶礼,蕴含着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教、礼让”。这使潮汕人在道德(仁、义、礼、智、信)的自觉要求体现在功夫茶礼的规式中,茶饮程序逐步演变成为合理的商业礼仪和待客礼俗。工夫茶文化是潮汕人“和”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工夫茶器的天圆地方,形象的展示了智圆行方、天人合一的茶道世界。工夫茶茶道蕴涵了潮汕人的人文精神、价值体系和奉行准则,并促使潮汕人逐步形成了礼谦圆融、和气生财的处世方式。 工夫茶是潮汕区域文化的重要表征,功夫茶道的内核是潮汕人的深层灵魂,是潮汕人走向成功的奥秘,是潮汕民系走向世界的名片,潮汕人走遍天下的最大本钱。 注: 潮汕人——潮汕四市人民的简称。四市: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 林楚生——汕头人,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理事长,高级评茶师

    09月04日 
    阅读全文
  • 揭阳“金融知识进万家”启动

    近日,由揭阳银监分局、揭阳市银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金融知识进万家”启动仪式在市区青年文化广场举行,我市9家银行机构到场参与,并从即日起至9月30日持续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服务月”活动。 本次活动重点围绕个人贷款、信用卡、借记卡、银行理财、电子银行、自助设备、代销业务、非法集资等八项内容进行宣传讲解。另外,各银行机构将根据本地银行业实际情况和公众需求,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适当增加宣传教育自选内容,以提高揭阳金融行业整体素质,同时加强对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工商银行揭阳分行负责人介绍,宣传服务月活动的主题为“多一份金融了解,多一份财富保障”,通过向公众介绍基础银行业金融知识,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使用银行产品和服务,提升消费者保障自身资金财产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工行将充分调动各种自有及外部资源,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参与性,提高活动的公益性、普及性和针对性。

    09月04日 
    阅读全文
  • 《莫愁女》昨在穗成功献演

    昨晚的广州大剧院歌剧厅里,掌声雷动。继去年首次成功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后,潮州市潮剧团在华南最高艺术殿堂的演出又取得圆满成功,潮州市潮剧团演员重新编排的经典剧目《莫愁女》得到广大在穗潮籍乡贤和观众的一致赞誉,潮剧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昨晚闪耀羊城。 昨晚,能容纳1700名观众的广州大剧院歌剧厅里座无虚席。八时许,潮剧《莫愁女》拉开序幕,国家一级演员郑舜英,国家二级演员许淑婉、李玉兰、许佳娜登台亮相。潮剧名角们的精彩表演,使得观众们完全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之中,大家心里跟着剧情的变化,为剧中人物莫愁和徐澄的命运感到喜悦或为之悲伤。 潮剧《莫愁女》于1981年改编自张弦同名越剧,文辞和音乐优美、大气、流畅、悦耳,是市潮剧团的传统保留剧目,迄今已演出近2000场。为了本次演出需要,市潮剧团对剧目进行了重新编排,使得剧情更加紧凑明快,舞美更加简约唯美,让整个剧目更加符合时代审美情趣。 “这是几十年来我第一次听到这么美的乡音!”这是定居广州的李老先生观看演出后发出的感慨。李老先生说,潮剧在潮州文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寄托乡情,传承文化的重要意义。希望以后潮剧能经常来广州演出,使广大在穗潮籍乡亲有机会共聚一堂,聆听乡音,一叙乡情。 本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潮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协办,活动旨在弘扬潮州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潮州市与在穗潮籍乡贤的联系。

    09月04日 
    阅读全文
  • 汕尾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开展

    “精工之作——汕尾市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于昨日在市慈云图书馆开展。该展览是“梦想启航——汕尾市第二届文化惠民活动周”的四个板块之一,展览开展也标志着我市第二届文化惠民活动周正式拉开序幕。此次活动由汕尾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广新局承办。即日起至本月13日,市民可前往免费参观。昨日上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涛和副市长刘小静以及市区部分干部群众一起来到展厅参观。 汕尾市是全国目前唯一一个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地级市,民间艺术种类丰富,民间文化艺术蕴藏丰厚。此次展览包罗了来自我市城区、陆丰、海丰等地近百件作品,涵盖的门类有金属雕、贝雕、宝石工艺、金银首饰等蜚声海内外的门类,也有脸谱艺术、皮影工艺、泥塑、麦秆画等独具汕尾风格的品种。活动还安排了我市部分工艺美术师现场创作。 参观中,林涛一行在每一处作品前驻足欣赏,和创作者亲切交流,并饶有兴致地观看现场创作。“学会这门技术要花多长时间?目前有多少人会这个?”看到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陆丰碣石人赵伯扶正在埋头创作麦秆画,林涛关切地问。“学成起码要三四年。现在会这个的只有两三个人。”作为这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赵老表达了对麦秆画技艺传承的担虑。听完,林涛感慨地说:“传统民间技艺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一定要做好保护传承,一代代传下去,也要探索走商业化道路,抓好创新发展。这里头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任重道远啊。”临走前,林涛还叮嘱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新局要进一步扩大宣传,增进群众对汕尾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了解。

    09月04日 
    阅读全文
  • 谢国民:看好中国的未来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刚改革开放不久,泰国正大集团成为了第一批到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目前,正大集团在全球拥有超过200多家公司企业,在华投资几乎遍布所有省份。作为一名华人企业家,我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亲历者,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深有感触。 1990年,我和邓小平先生会面,至今记忆最深的是邓小平说过:“中国人要振作起来。大陆已经有相当的基础。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正是邓小平的话,更加坚定了我扩大对华投资的信心。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已经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与世界相连,中国需要坚定维护国家的稳定。对于投资人来说,国家的稳定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国家稳定才能发展经济,没有人愿意去动乱的国家投资。我们看准了邓小平确定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相信中国一定会更好地发展起来。 对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认同中国现在强调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提升购买力以及国内消费的作用,以此刺激经济、保证税收、带动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如果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市场得以进一步发掘,中国人的购买力提高了,不仅可以带动中国经济运转,全世界也都将受益。中国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铁、码头、机场、高速公路发展很快。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经济一定会持续增长。 农产品是国家的重要财富,要给农产品一个好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业需要规模化、现代化,取代旧有的耕种模式。吸引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大型企业,种植业、养殖业可作为重要的突破口。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之后,分散的农户将被集中起来,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将得到有效运用,这也在种植环节保证了食品安全。 目前,不少国家的农民都有“三缺”: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市场。国家需要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同时鼓励并支持企业家去帮助农民解决技术和市场方面的问题。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源自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国人吃苦耐劳,工作效率很高,中国做事比任何国家都快,人们普遍虚心好学,这是中华民族的特点,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以前泰国是靠向欧美出口,现在我们依赖的是中国,中国经济可以影响亚洲和整个世界。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证明我当时选择到中国投资是正确的。我看好中国的未来,中国经济一定会突飞猛进。

    09月04日 
    阅读全文
  • 潮汕惊现清代船主“分家书” 可见证红头船的经营模式

    近日,在汕头南澳举办的“南澳一号”与海上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上,由中国社科院博士后陈景熙及学者陈孝彻、80后媒体人丁烁3人向大会递交的学术论文《红头船主“分关”考: 红头船运营与家族制度维系》,在学术界引起不小反响。这源于一份“分家书”的出现。 不久前,收藏爱好者丁烁购买了几百张清代地契,回家后,发现里面藏着一份清嘉庆年间红头船船主家庭的“分家书”。这件契约确切来讲叫分关书、分约或者阄书,是家族分家产的约定。这张泛黄的契约宽43厘米,长48厘米,附有10多人的花押。于是,丁烁请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陈景熙、澄海文史专家陈孝彻对契约进行考证。陈景熙认为,清代嘉庆年间是红头船的全盛时期,红头船的实物和文献本身就很少,该契约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存世的红头船契约,对研究红头船家族的经营模式有很高的资料价值。通讯员 相关链接: 发现清代红头船船主“分家书” □贸易曾往来天津与广东潮汕 □专家:首次发现,价值和意义重大 □林小乐 文/图 红头船是清代广东海上船只的俗称,而红头船的实物和文献却很稀见。近日,丁烁在微博公布了一组红头船分家书的照片,引起不小的关注,这是一份清嘉庆年间的红头船“分家书”, 商船曾经贸易往来于天津、广东潮汕之间。专家称,“系首次发现,价值和意义重大。” 丁烁,80后的媒体人。去年其著作《梦回潮汕》一书曾在加拿大“潮人节”首发。丁烁平时喜欢收藏。前不久他买下了几百张清代地契,回家后,发现里面藏着一份清嘉庆年间红头船船主家庭的“分家书”。 据他介绍,卖家也不知道有这么一张契约,这件契约确切来讲叫分关书、分约或者阄书,是家族分家产的约定,在这份分家书里,“生意”写成“生理”,“对半均分”写为“对畔均分”,都具有潮汕方言的特点,基本可以确定是潮汕族群的物件。 “红头船”是清代广东航运远洋所用的帆船,因船头油刷朱红色而得名。清雍正年间,政府规定广东商船船头及大桅上部漆红色,故称红头船。漆为红色的因由是:广东位于南方,南方属火,用色为赤,赤即红色,故船头用红油漆饰,青色钩字。 清代雍正年间到1860年汕头开埠前,潮汕商人凭借帆船,在亚洲季风地带开展远洋运销的红头船贸易,不仅在当时促进了潮汕地区与亚洲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潮汕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更对于由此以降直至今日的潮汕地区暨海内外潮人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绳字辈”出现, 锁定古村落这张泛黄的红头船契约宽43厘米,长48厘米,附有十多人的花押。契约讲的是,陈姓一家有三个兄弟,分别为绳课、绳岳、绳安。二哥陈绳岳结婚后还没孩子就去世了,大哥陈绳课的儿子陈会沛继承其二叔绳岳的遗产。 绳课等三房子孙兢兢业业,继承父业。红头船盛发号和先利号是家族经营的商船,往来天津和潮汕之间,做大豆等生意。但怕日久事繁有争议,母亲便在多名亲戚的见证下,把商船的股份和货物重新分配给三个房头。 得到“分家书”后,丁烁请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陈景熙、澄海文史专家陈孝彻对契约进行考证。他们经过一番查阅和考究,发现分家书的见证人有9位,他们都姓陈,且辈分中带有分关中屡屡出现的“绳”字辈分。从“绳”字联想到樟林古港新围天后宫中,釉陶龙凤窗上捐题铭文“沐恩信生陈世荣偕男绳帅仝喜捐”,并由此推测,该陈氏家族很可能就存在于樟林古港附近。 船主后人现身古村,有船号命名的巷子于是,他们在澄海溪南《陈氏恪斋公世系》一书中找到线索,陈孝彻认为,“有可能契约的主人一家的后代还在澄海溪南镇银砂乡。” 不久,果然传来喜讯,“我们找到了!” 银砂村的老房子鳞次栉比,古韵犹存,有关先辈航行红头船的故事仍在街坊中流传。如今,这里还保留着以红头船“开利”号命名的巷子“开利巷”,据说,“开利号”是陈姓家族后来拥有的另一艘商船。“开利巷”中一侧是船主陈其益的住宅,一连三座“儒林第”,另一侧是陈其益的货仓“糖房”。“开利巷”附近,尚有陈其益建的供奉其祖陈长许的“长祖家塾”(当地俗称“三山门”)。 他们在巷子里七弯八拐,在小巷深处找到82岁的陈克林老人,而这位老人正是红头船船契约主人陈绳岳的第六代裔孙。他很激动地向记者展示着家藏的宝贝:一个青色的米缸,“这个米缸是我家先辈的遗物,是当年在红头船上用来装米的。”如今,老人依然用这个米缸装米并视为珍宝。 而95岁的陈蚁春琴家藏有盐木轮子,据其所说,是“开利号”红头船上用来绞缆绳的工具。 专家:首次发现,价值和意义重大近日在“南澳一号”与海上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上,由中国社科院博士后陈景熙,学者陈孝彻,丁烁三人向大会递交的学术论文《红头船主“分关”考: 红头船运营与家族制度维系》,在学术界引起不小反响。 陈景熙博士认为,清代嘉庆年间是红头船的全盛时期,红头船的实物和文献本身就很少,该契约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存世的红头船契约, 这份契约,也是红头船船主家族采用股份制运营模式的见证。 他介绍说, 这件契约对研究红头船家族的经营模式有很高的资料价值。此契约表明,红头船船主家族在不可避免的分家析产的同时,确保了家族财产的相对集中,期望子孙受惠,恢宏世业,不仅以股份制的运营模式维持并发展红头船的运销业务,也在利益均沾的前提下,维系了家族制度。 红头船船主的分家文书。 银砂村中以红头船命名的古巷“开利巷”。 当年存放糖货的栈房。 盐木轮子,红头船上用来绞缆绳的工具。 陈克林老人手抱着的紫砂缸是祖辈船上的物件。

    09月03日 
    阅读全文
  • 工夫茶:物质和精神完美结合

    潮汕的茶俗是很特别的,历经岁月的沧桑洗练之后隐隐透出一种浓郁的人文情趣。潮汕工夫茶正是这种人文情趣的世俗表现形式,它构成了潮汕人日常生活的基本标志。 在潮汕地区,不管是高墙大宅,还是街头巷尾;不管是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春、夏、秋、冬,总能看到一炉红泥小火炉上坐着一壶沸腾的泉水,“哗哗”地冒着白色的水烟,演绎着潮汕人的茶道生活。品茶的时光,在座的男女老幼不论尊卑都彬彬有礼、相敬相让。在茶香中人们东、南、西、北,高谈阔论,或交流见闻、阐释真知、又或者劳心动念、谋划商机、不亦乐乎。心中的苦和累就在这茶的滋润中在杯盏起落间得到了解释。正如有歌曰:“好茶好水知心话,夜夜茶功夫。”唱得妙极了。 潮汕“工夫茶”从选茶、泡茶功夫到茶具,都是十分考究的。泡功夫茶用水取自山泉,榄核为炭火,小扇煮开的水甘甜纯美,味道醇佳。茶叶以乌龙、色种、铁观音、凤凰等为上乘。茶具是一套精美的工艺品,茶缸(船)、“孟臣罐”和三只薄如纸、声如罄的小巧玲珑茶杯,还有茶米(叶)罐和水孟配套,故潮汕人素有“茶三酒四”之说。 茶具烫洗过,即投入适量茶叶于孟臣罐中,将开水从高处直冲于孟臣罐中,将开水从高处直冲于茶罐,盖罐淋盖,除泡沫。稍许茶汤起色,则快捷低斟入白玉小杯中。茶斟下时应依杯巡行,务使三杯平均。最后点点巡行滴下,使其精华尽泄,以保茶香。这斟茶“套路”,潮汕茶客称为“高冲低筛,淋盖刮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样泡冲出来的汤液最佳。其色若琥珀,其味最香郁,最为隽永,饮罢“两腋生风”。 潮汕工夫茶用以迎接贵宾、以茶待客的生活风尚。远从宋明就有文字的记载:“上自宫府,下至闾里”会客,都“递日以茶相引”、“莫之或废”,沿用至今。工夫茶以迎贵宾佳客,旧时只有富家名门。而一般民家待客,只冲大壶茶。大壶茶使用一只大茶“牯”,放入粗次茶叶,冲法没考究,为远客解渴而已。 民间娶亲,新娘子必以甜茶款待宾客,甜茶是在茶水里加入红糖而成,以寄寓甜蜜美意。新娘用大红盘,端上二十四只红木杯,斟上甜茶以迎敬贺喜亲朋客友。是日,新娘也用甜茶敬奉直系长辈。长辈按辈份正坐大厅,新娘跪着敬茶。长辈授“新娘甜茶”,必回敬以金银首饰或“利市”,这称之“赏面”。  “甜茶”还常用于纠纷和解之时,寄于干戈化玉帛,两方和好甜蜜之美意。 乡间每逢游神赛会,或祭拜祖先,都于案几上摆茶的供茶礼节。因敬献神祈祖先是以象征性,故以低廉劣茶冲泡,长时间摆在几上。 茶食,潮人称为茶配,主要有老婆饼、腐乳饼、栀粿、猪油明糖、蛋黄酥、潮式月饼、凉果等。如家里有人在外地工作的,要留一些糯米粉等他(或她)回家时做汤丸吃,以示一家团圆。另外,还要经常留些糯米粉以待客人,客人来了,便煮甜丸敬客。潮汕过番者众,旧时华侨多在冬天回乡,明年春再出洋。所以留糯米粉以待亲人回乡,也是一种风俗,取甜蜜团圆之意。 潮人多远游,而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工夫茶。潮汕工夫茶是家的象征。远离故土的游子,只要看见或喝上一盅工夫茶,便是回到了家,便是见到了亲人。若真的回到潮汕来了,不用酒,这浓浓酽酽香香暖暖的一杯工夫茶,早已醉倒你思乡的情怀! 如今,饮茶风尚更浓。潮汕人生活水平提高,家家户户都购置一套精致茶具,设茶座。客来沏工夫茶相迎。每日饭后休息,合家围聚在一起,边喝茶边谈家内事,气氛融洽,乐趣无限。至今,工夫茶还跻身于公宴私宴会筵席中,有专用茶待客。茶既能解酒,也雅可怡情,为人所称道。 潮汕工夫茶是物质和精神完美结合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五千年文明古国饮食文化中最精彩的一笔。有朋自远方来,敬上一杯工夫茶,那苦尽甘来的滋味,那醇厚温绵的气韵,将让人久久怀想,回味无穷。 文/林楚生 作者介绍 林楚生,潮汕人氏,性情直爽,喜交游。自幼受潮汕传统茶文化熏陶,对名壶和好茶情有独钟,并先后成功运作中华茶文化网、《中华茶文化》期刊,在茶人、茶客、茶商中有广泛影响。2008年在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王兆林先生创办的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出任秘书长。 注: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成立于2008年11月4日,其宗旨立足岭南,面向世界。坚持以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弘扬中华茶文化为己志;坚持继承和创新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将文化产业与茶经济完美地落实到科学的发展观中,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是目前广东省唯一的一家茶文化学术性科研机构。

    09月03日 
    阅读全文
  • “月浦狮头鹅舞”技术传善堂

    为使潮汕传统民俗文化——“月浦狮头鹅舞”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日前,金平区月浦街道月浦社区向汕头市存心慈善会捐赠了两只活灵活现的“狮头鹅”,将这门独特的文艺技术传授给存心慈善会继承。 据了解,月浦社区在潮汕地区素有“狮头鹅之乡”的美誉,于上世纪90年代在潮汕地区首创出“月浦狮头鹅舞”,配合优美动人的潮州音乐,表演出鹅在日常生活中的戏水、沐浴、交颈、追逐、展翅、扭扑、觅食等惟妙惟肖的动作及情趣,再现了潮汕农村的风俗习尚、农家生活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当天,存心慈善会还向月浦社区的240贫困户赠送了总值3万多元的爱心款物一批。

    09月03日 
    阅读全文
共5454记录 首页 «上一页 ... 337 338 339 340 341 ... 下一页 » 尾页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