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富到零:施正荣的财富传奇
故事要从一个传奇人物、中国前首富施正荣说起:7年前,施正荣创业四年,将尚德电力推上纽交所,财富飙升至150亿元,一跃成为“新财富500富人榜”首富。
05月07日新闻中心 > 所有文章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出H7N9禽流感中药参考处方,金银花成为主要药材,而之前坊间盛传可以防治H7N9禽流感的板蓝根没有在列。这个“处方”面世后,金银花成了市民的新宠。作为一种常用来清热解毒的中药材,金银花究竟能否抵抗禽流感?我们又该如何预防禽流感?本刊记者采访了山东建联盛嘉中药有限公司中医顾问王常谊主任。 金银花姐妹与热毒症 古时候,有一个村里,一对善良的夫妻,生下一对可爱的女儿,一个叫金花,一个叫银花。两姐妹都到十八岁了,求亲的人络绎不绝,可姐妹俩私下发誓:“生愿同床,死愿同葬!” 谁知好景不长,忽然有一天,金花得了病,这病来势又凶又急,浑身发热,起红斑,卧床不起。请来医生给她看了病,医生惊叹地说:“哎呀!这是热毒症,无药可医,只好等死了!”银花听说姐姐的病没法治,整天守着姐姐哭得死去活来。没过几天,银花也被传染卧床不起。她俩对爹妈说:“我们死后,要变成专门治热毒病的药草。不能让得这种病的人再像我们似的干等死了。” 她俩死后,乡亲们帮着其父母把她俩葬在一个坟里。可这座坟上却什么草也不长,单单生出一棵绿叶的小藤。三年过去,这小藤长得十分茂盛。到了夏天开花时,先白后黄,黄白相间。人们想起两姐妹临终前的话,就采花入药,用来治热毒症,果然见效。 草药抵万金 金银花,又名银花、金花、忍冬花、金藤花等。每当夏秋季来临,我国南北诸省的山区、丘陵,都有这种蔓藤爬攀植物,开黄白两色的鲜花,清香扑鼻,这就是“金银花”.花开时初为纯白,继而变黄,十分好看。王常谊告诉记者采集该花颇有讲究,须在晴天清晨露水刚干时摘取,并及时晾晒或阴干,这样药效才佳。 据有关文献记载,金银花在我国已有2200多年栽植史。早在秦汉时期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载有忍冬,称其“凌冬不凋”;金代诗人段克诗曰:“有藤鹭鸶藤,天生非人有,金花间银蕊,苍翠自成簇。”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本草纲目》载“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自古以来,金银花常用于清热解毒,治疗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等症,亦用于风热感冒,支气管炎等病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热、调节免疫等作用。禽流感属于中医瘟病的一种,金银花等中药材对其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不过,王常谊指出脾胃虚寒者(如经常肚子疼、腹泻、腹部发凉、手脚发凉)不宜用金银花泡水。而且金银花泡水和泡茶类似,冲泡两三次即可,隔夜后不宜再饮用。 ■链接 金银花的食疗方剂 金银粥 原料配方: 鲜金银花50克 (干品30克即可) , 甘草20克, 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 金银花、甘草洗净, 去杂质, 加水适量煮1 小时, 过滤取汁, 以汁水煮粳米为粥, 食用。 本粥功效: 消炎, 败毒, 治疗疗疮热毒等病症。 双花清暑饮 原料配方: 金银花250克, 菊花250克, 山植250克, 蜂蜜500克, 食用香精15克。 制作方法: 金银花、菊花、山植, 拣除干净, 用清水洗后入锅内, 加水2500 毫升, 用文火烧沸一小时后, 去渣留汁;将蜂蜜入锅内, 文火加热炼制至微黄, 粘手成丝, 缓缓倒入药汁内, 搅拌均匀, 用纱布过滤, 去除杂质, 冷却后饮用。 本饮功效: 有清热解暑, 开胃增食之功效。 银花绿豆粥 原料配方: 金银花30克, 甘草15克, 绿豆100克。 制作方法: 将金银花、甘草加水煎煮, 过滤取汁, 以汁煮绿豆为粥, 食用。 本粥功效: 适用于热毒炽盛患者。 ■延伸阅读 如何预防禽流感? 1、尽可能减少接触,特别是少年儿童与禽、鸟类的不必要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类的接触;因职业关系必须接触者,工作期间应戴口罩、穿工作服; 2、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注意家庭和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室内外通风,加强体育锻炼,不过度疲劳,增强机体抵抗力; 3、饮食方面注意将生熟刀具和刀板分开,食品存放时也要生熟分开,少吃生食物或半熟食物;多吃莴苣、苦菊、蒜薹等新鲜蔬菜; 4、当出现发热、畏寒等异常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5、年老体弱者可服用中成药玉屏风散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密切接触者必要时可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或按中医辨证防治。
05月07日投资事迹:从8000元到20亿的股神传奇!在多少人葬身充满暗礁和险滩的中国股海时,林园却从没有亏损过一分钱;当很多人靠赌博和投机妄想一夜暴富时,林园却仅靠两条腿和一个会算账的脑子稳稳地、大把大把地赚钱。——他,就是股神林园。
05月07日金丝刺绣 潮州方言系出闽南,以潮州窑、潮州功夫茶、潮绣等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响深远。昨天上午,约60件潮州征集来的文物收入“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囊中,共同鉴证闽南文化的广泛传播。 闽南文化展示中心设在泉州市博物馆内,这个月开始布馆。目前,这里已经搜集到海内外闽南文化实物数百件,涉及闽南方言、宗教信仰、手工制作、侨批实物等。 昨天入囊的60件文物,年代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包括潮州窑陶瓷、潮绣、锡器,反映潮州方言与闽南方言关系的书籍《潮声十五音》,以及大量侨批。这些藏品,很多从潮州窑私人博物馆馆主李炳炎处获得,李炳炎也专门挑选6件赠送给闽南文化展示中心。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认为,这次征集到的潮州文物,完整地反映了潮州人的生活习俗及工艺水平。公婆龛、功夫茶器具及陶瓷等实物,讲述了潮州与闽南地区文化的共同元素,见证了闽南各地文化的普遍性。 烹茶用的潮州风炉(左)和孟臣紫砂壶 最风雅 烹茶四宝 乌龙茶的传统茶具“烹茶四宝”是“孟臣罐,若琛瓯,玉书煨,红泥烘炉”。昨天,有几件正好能组成系列展品的潮州茶文化器物,引起了陈建中的兴趣:烹茶用的潮州风炉,一枚底部有“孟臣”字样的紫砂壶,陶瓷和锡制作的大小不一的茶壶,铜制的茶叶罐子、青花茶洗、茶盘等。 孟臣罐是泡茶的茶壶,正宗的孟臣罐是宜兴紫砂制小茶壶;若琛瓯也可叫若琛杯,是一种薄瓷小杯,杯薄如纸;玉书煨是煮水的壶,为扁形薄瓷壶,只可容纳从汤杯只泡好一次的茶所需的水量;红泥烘炉是传统的煮水用的炭炉,需选取粤东优质高岭土烧制。 雕工精美的公婆龛 最细腻 木雕及潮绣 雕刻细腻的公婆龛,用于放置祖先牌位和照片;油漆剥落的“金镒芳”木质匾额,是清末潮州著名的信局名号,可与侨批中的印戳互相印证。从潮州淘来的藏品中不仅有木质的物品,也有柔软的潮绣抽丝制品。 潮汕抽纱源于历史悠久的潮州刺绣,而潮绣与广州刺绣又合称为粤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约在清光绪年间,一个女传教士,发现潮绣的优美精巧针法,深为赞赏。于是,她从国外带来一批抽纱图案和样品,用潮州出产的夏布,交给她所联系的群众加工,这便是潮汕抽纱的起源。 观音坐像 最古老 观音坐像 这批潮州文物中年代最久的,是一尊观音坐像,它高发冠,左手自然下垂,右手掌心朝上,做布施印,叠坐在莲花座上。唐宏杰预计,它是明清甚至更早时期的作品。 潮州窑是我国长盛不衰的民用窑址之一,宋代以来就大量出产青白瓷,在清末民国都还大量外销。唐主任介绍,潮州窑的一大特点是瓷器中人物的头发或眉眼用褐彩描绘。 公鸡碗、盘 最八卦 公鸡碗、盘 前不久微博盛赞TVB的道具神器“公鸡碗”,它穿越了15部TVB剧,还获评“星爷御用龙套”,一跃成为周星驰的“吉祥物”。昨天,在馆藏中出现了一个“公鸡碗”和“公鸡盘”,上面都画着绿色的芭蕉叶、鲜艳的大公鸡和牡丹,吸引众人目光。 负责潮汕组征集文物的泉州市文物研究中心主任唐宏杰说,鸡与“吉”谐音,牡丹又象征着富贵。陈建中介绍,在闽南的农村地区,以前也有画着公鸡的类似餐具出现,算得上是闽南与潮汕地区文化的共同之处。
05月07日2013年4月15日《福布斯》发布华人富豪榜,在全球富豪榜排名第八的香港首富李嘉诚,连续第15年蝉联华人首富,净资产达到310亿美元。细观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其中有17名潮商。在血腥商战中500年屹立不倒的潮商群体,有何经商奥秘?
05月06日人类的婚姻,是一方圣洁无瑕的殿堂,它是人类得以繁衍和起始的温床。然而,在旧中国,在封建思想的毒化下,人类的这块圣土却被侵蚀得千疮百孔。多少良家女子葬身火坑,多少幸福家庭支离破碎!中国自进入封建社会特别是唐王朝以来,男女婚姻,“俨同贸易”,并有卖婚、换婚等婚姻形式的出现。由于潮汕特殊的地理环境,其婚姻之守旧,“则竟有甚焉者,婚姻腐败,痼疾莫疗。”“父母主婚,媒妁之言”盛行。自由恋爱,被视为私定终身,大逆不道。在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及家庭均以男人为中心,女子处于从属地位。婚姻讲求门当户对,“门第奁聘之观念日炽”。潮州歌《姚埔蝉》生动地再现了旧时的那个历史场景: 姚埔蝉,叫匀匀。大个拼要衫,二个拼要裙,三个拼要槟榔鼓,四个拼要铜面盆。 五个拼要“爹呀爹,我要妆田共妆车,我要罗裙十八幅,我要手器叮咛声。” “仔呀仔,你爹说你知,你母当初无这个。乌布做衫自布补,乌巾遮头兑(潮语意为:‘跟’)爹来。” “老狗你勿说短长,我无空手入你们,亦有柴梳三个齿,亦有个篮做嫁妆;新新收收一布袋,抽抽拖拖一眠床,掀掀扒扒一客厅,镇镇倒倒一外埕。叫阿叔阿伯来看,阿叔阿伯着笑到向后声。” 潮汕旧时主要婚姻形式有: 一、腹婚。朋友、哥们之间,双方家庭只要门当户对,情投意合,便指腹为婚,约定日后双方“内人”如恰好生男、女一对,长大成人后便定为夫妻。指腹为婚后,若男方夭折,女子就必须守节终身;若一方残疾,也不能反悔,以命中注定自慰;若日后性格不合,作为女人也必须一辈子忍气吞声。 二、幼婚。男女双方还处在幼年时期,父母就给他们定下终身了。以后,无论发生了什么情况,都必须恪守前盟。 三、童养媳。贫苦人家,因系累太多,供养困难,就将女孩子卖给殷实人家做童养媳。说是童养媳,实为女奴,凌虐打骂,家常便饭。这些女孩子是一辈子得不到母爱的。 在普宁县、揭阳县的客家地区,旧时还流行着男孩未出生便预先娶童养媳的风俗,这个童养媳叫“等郎妹”。这一般是发生在只生女孩、无生男孩的人家。这些人家,渴望生一个男孩,所以就找了一个“等郎妹”来等待未曾出世的夫君。这样,有的“等郎妹”等了一年又一年,这个家庭生孩子一胎又一胎,一直等到生下了一个男孩。那个刚生下的男孩子就算是这个“等郎妹”的丈夫了。有的等了十五年,才等到郎君降世。旧社会的“等郎妹”,处境十分凄凉。有“等郎妹”民谣一首为证: 十八娇娇三岁郎,抱郎喂饭又喂汤。 好比慈母喂小子,又好笑来又悲伤。 十八娇娇三岁郎,抱郎撒尿去尿缸。 小郎一哭我挨骂,愈思愈想愈凄凉。 十八娇娇三岁郎,夜夜抱郎上眠床。 不是看你爹娘面,一脚撩你落眠床。 等郎妹仔苦凄凄,目汁流来好洗衣。 黄莲树上挂猪胆,苦死一生无人知。 四、换婚。在家道贫寒,双方又都有儿子年龄偏大未婚,并各有女儿未嫁,便协商约定,以女换媳,俗称‘讨米换豆”。换婚的结果,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有的年龄相差较大,老夫少妻;有的男方有某些生理缺陷,女方也得屈从。总之,吃亏的一般都是女儿家。但这些女孩子们为了自己的亲哥哥能如愿成婚,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也得牺牲自己,吃下这个苦果。换婚这个旧俗,直到解放初期某些落后农村还盛行,现在的一些偏僻乡村仍偶尔有之。 五、移婚。旧时,移婚一般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有的人家已婚哥哥死后,遗下妻小家室,而弟弟又还没有婚娶;嫂子与小叔的年龄又相差不大或相同,双方对对方的印象也还都不错。这样,便由父母撮合,叔嫂另结婚姻。这种婚姻叫“移婚”。 六、入赘。也称“招入”,或称入舍,意即进入女家屋舍,成为女家的人。入赘后,夫妻双方生下的子女必须随母姓。 对于入赘,惠来县有三种叫法: 一种叫“踩偏肋”。民间传说有一年轻力壮的穷家汉“入赘”后,遭女方乡里势大人众的宗族欺负,被打伤肋骨。这件事被传开来后,凡入赘者便被戏称为“踩偏肋”。从字义上来解释:肋骨,潮语称“偏肋”;潮语的“踩”,就是被狠狠地踏了一下。一个人的肋骨被人“踩”了一下,应是一个很沉重的伤害,寓意入赘对男人来说,是无可奈何的事,对男人的自尊心好比是被人“踩”了一下肋骨那样严重。 另一种叫“冲滚水”。民间传说某地有一屠夫死后,其妻招一光棍汉为夫。但新的丈夫对屠宰是外行,妻子只能叫他烧开水、冲“滚水”,故有此称。 再一种叫“叠墙尾”。一个家庭如同一间房子,墙壁应是完整的。一个家庭的男人,是一个家庭的“保护伞”;有了男人,就如同房屋完整一样,完全有了保障,不怕风风雨雨。入赘,借用建筑名词“墙尾”,表示给女方家庭补缺,接叠残缺不全的墙。 七、血统婚。因亲攀亲,姑仔妗仔,表兄表妹,结为夫妻,俗称“亲上加亲”。这个风俗,在旧社会是很盛行的,个中原因是,双方都是亲戚,大家对对方的家庭、男女双方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如若父母主婚,婚姻双方都蒙在鼓里,还不如行“血统婚”,男女双方本是表兄表妹,都熟悉、放心。这个陋俗,不符合优生优育原则。近亲结婚,不利优生,危及后代。新婚姻法是禁止近亲结婚的。 八、死婚。有钱人家,若儿子早丧,又未曾,婚娶,为了顾及大户人家的脸面,他们便买一贫寒家庭的女子为媳。这一穷家弱女子便必须终身陪伴一装死人棺木,婆家也就以——死人为婿了。这个陋俗,现在说起来近乎荒唐,但在旧时潮汕的殷实人家,确曾演出过如此的一出出闹剧,这是封建社会一种摧残妇女的恶作剧! 九、卖婚。卖婚一般都发生在富户与穷人之间。贫穷人家为养家糊口,把女儿当成“摇钱树”;有的女子还未成年,就如同商品一样被卖了出去,无论对方是老翁还是傻子,只要出价高就卖给他。旧时农村有一句俗语:“是父母翘(穷),不是父母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父母把女儿卖出去是生活所逼,出于无奈,并不是父母枭情绝义。这大概是为人母者送女儿上轿时的最后一句话。年幼的女子到夫家后,受不起繁重家务的折磨,他们通过哼潮州歌,喊出了自己的心声: 臼头舂米心头青,怨父怨母怨大家。 怨我爹娘收人聘,叫我细细怎呢理家? 臼头舂米目圈红,怨父怨母怨媒人。 怨我爹娘收人聘,叫人细细怎呢做人? 十、纳妾重婚。旧时潮汕地区流行着一句口头禅:“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衫。”旧社会的有钱人,把娶妻纳妾当成另买一套新衣裳一样容易,举手投足之劳,想娶几个就娶几个。有的以妻子不会生男孩为借口,另娶立妾;有的则是为了讲排场,摆阔气,三妻四妾,千子万孙。 十一、再娶。旧时潮汕农村男子,如妻子早亡,再娶后,已亡妻子叫“草头”,前来接替的女子叫“接枝”。再娶后,新房中必须供上前妻的灵位。继室进房时必须先行祭拜,默念:“草头姐,为妹给你叩头,望保佑合家平安”。婚床上除放置一对枕头外,还必须外加一个枕头,第一夜不能行房事,留给“草头姐”。继室新妇第一餐及逢年过节,用餐时也必须多添一副碗筷,以示与“草头姐”一起用餐。新妇“头返厝”,必先上“草头姐”的娘家,拜见其双亲,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娘家。 十二、“逆缘婚”。也叫“逆婚姻”。如前妻早亡,岳母家又有未出阁的小姨子,岳母疼着未成年的外孙们没人抚养,也对女婿的印象不错;姐夫也有意娶小姨子为妻,便由父母出面,带小姨子上门来见姐夫。男方由父母接待,在红色茶盘上放金耳环、金戒指各一对,双双跪下,小姨子若是捡起金耳环,就表示愿意接替姐姐,与姐夫结为秦晋之好。这就是“逆婚姻”,也是叫“接枝”。 十三、“冲喜亲”。潮汕婚姻旧俗中还有一种“冲喜亲”。凡家中死了父母或祖父母,旧俗认为奔丧后,三年内便不能婚娶。所以,凡家中男子已订婚而未娶者,为不误婚期和增加葬礼的热闹场面,常在葬礼前将未过门的媳妇娶来。南澳“冲喜亲”迎娶的时间在午时后,由新郎单独到女家接新娘,把嫁衣装进一提春(木盛),上面挂着一盏灯,由新郎挑着,新娘跟在后面,不披红戴绿,淡妆便服,在黄昏时刻到达。路人一见,便知是“冲喜亲”,一般都退避三舍。民俗专家郭马风先生称,这种不张扬的婚娶,像逃避劫贼一样,被称为“走贼日”。 新娘抵达新郎家时,先在门口问声“阿爸 (阿妈) 安康否?”门内主事人代答“平安”(或“好呀”),这叫“探生”。接着新娘被引上灵堂,由主事者把灵堂帐幔撩开,让新娘叩首泣拜,然后给新娘披麻上孝参加守灵。
05月06日一、潮汕文化的定义 潮汕文化是潮人民系的文化。中国有许多民系,其中如潮人民系、客家民系、广肇民系、闽南民系等。潮人民系颇为著名,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操潮汕方言。因此,潮汕文化是操潮汕方言的潮人民系的文化,是包括海内约1000万潮人和海外约1000万潮人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群体文化。 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文化包括中华各民族、各民系、各地区、各种专题的文化,潮汕文化是其中的组成部分。研究潮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于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潮汕文化源远流长 潮汕文化是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相融合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今潮汕地方很早就有土著居住,包括越族中的僚、俚、畲等土著,这些土著都有文化,潮汕文化在形成过程之中,就吸收这些土著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如潮剧《苏六娘》中婉转悦耳的《斗畲歌》,就源于畲族民歌。潮汕地区现有的居民,其祖宗大多数是由中原地方先后移入的,为数众多的中原移民,也带来了中原文化。潮汕文化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中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成份,如儒家文化和中原的语言、文学、戏剧、音乐中的不少内容。随着潮汕民众由于各种原因,自唐宋至明清特别是汕头开埠以后,不断向海外各地移居,同时由于潮汕与海外各地经济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外交往的增加,海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等)也不断传入潮汕,潮汕文化也吸取了海外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如汕头市的骑楼建筑文化,就是吸收西方建筑艺术而建造的。由此看来,潮汕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特色,是吸取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不断融合和发展而成的。潮汕文化流播的地方很广。世界各地,几乎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聚居,而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汕文化的流播。潮汕文化是潮人最重要的根,把世界各地潮人的情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三、潮汕文化内容丰富 潮汕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下列16个方面: (1)潮汕方言。潮汕方言很有特点,每字都有八音、有生动丰富的俗谚(如十嘴九尻仓、十赔九不足、好心方雷扣、好狗唔当路、七月半日头短条线、从暹罗到猪糟等)。 (2)潮汕民间文学。其中有很多的潮汕歌谣、潮州歌册和潮汕民间故事(如“天顶一只鹅,……”、“拍吓拍剪刀,……”等歌谣)。 (3)潮剧。即潮州戏,源于温州南戏,并吸收其他戏剧艺术及潮州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创造性发展而成。剧目有从其他戏剧移植的;也有以潮汕地方题材创作而成的,如《陈三五娘》、《苏六娘》、《辞郎洲》等。 (4)潮州音乐。具有高古典雅的曲调、婉约多姿的旋律,以及特有的民间喜乐气息和鲜明的大众娱乐特征。其内容包括弦诗乐、细乐、大锣鼓乐、潮阳笛套音乐、庙堂音乐等。 (5)潮汕工艺美术。包括木雕、石雕、美术陶瓷等。其中潮安县金砂乡从熙公祠的石雕,堪称潮汕石雕的瑰宝。 (6)潮汕民间艺术。包括英歌舞、龙凤舞、双鹅舞、纸影(即潮州木偶戏)等。 (7)潮汕民居。包括四点金、下山虎、驷马拖车等民居,还有如澄海陈慈黉故居的中西合壁式建筑。 (8)潮汕民俗。包括潮汕年节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诸神崇拜习俗、礼仪习俗等,还有食七样羹、出花园、行彩桥等民俗。 (9)潮汕名贤。潮汕地区有“海滨邹鲁”之美誉,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概括起来有“四多”即先贤多、侨贤多、富商多、文化科技名人多。 (10)潮汕农艺。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农村民众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种植技术远近闻名,农艺水平高。 (11)潮汕商业文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帮晋商、徽商衰落之后,潮商和浙商等商帮崛起。在当今世界,潮商的实力很强劲。潮商的主要特点是在商言商、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进行经营、经营地域遍及全世界。潮商有许多成功的营商策略,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 (12)潮汕饮食文化。包括潮州菜和工夫茶两个部分。潮州菜有重视海鲜、清淡鲜美、佐食调料、点心配搭等特点。潮汕工夫茶是茶文化的高峰,潮汕工夫茶道可以归结为和(祥和的气氛)、爱(爱心的表现)、精(精美的茶具和精巧的冲工)、洁(高洁的品性)、思(启智益思)共五个字。 (13)潮汕宗教文化。海内外潮人中不少人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形成潮汕宗教文化。 (14)潮汕侨批文化。著名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认为潮汕侨批可与徽州契约相媲美。侨批的主要特点是“银信合一”。侨批是研究华侨史、邮政史、金融史、交通史、经贸史等的重要文物之一,渗透着海外侨胞浓厚的亲情和乡情,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15)潮汕慈善文化。海内外潮人建立了很多善堂,许多慈善家和乐善人士做了大量善事,充分反映了潮人以善为乐、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美德。 (16)潮汕旅游文化。当今,潮汕各地重视充实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此提高旅游事业的品位。 四、潮汕文化富有特色 概括说来,潮汕文化具有民间性、兼容性、精细性、开拓性等特点。 1、民间性。如潮剧、潮州音乐、潮汕民俗、潮汕民间文学等,皆植根于海内外潮人大众,深受海内外潮人乡亲的欢迎。潮州菜和潮汕工夫茶,都为海内外潮人所喜爱,在海内外潮人日常饮食中十分普及。 2、兼容性。潮汕文化既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取古代潮州土著文化的优良成份,同时吸收了海外文化的一些优良成份,互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群体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 3、精细性。如潮汕的木雕、石雕和美术陶瓷,都十分精细雅致。潮汕农艺具有潮汕妇女一丝不拘细致绣花的风格。潮汕英歌舞中108条好汉,皆有独特的脸谱、服饰和性格,十分精细。 4、开拓性。如潮剧源于温州南戏,但吸取了不少古典戏剧和潮汕民间音乐、舞蹈等不少优秀成份,创造而成为富有特色的剧种。潮州音乐既保存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又吸收民间音乐的优秀成份,创造而成为民间很喜爱的音乐。潮汕文化科技名人和著名潮商的开拓精神尤其显著,因而创造了极其辉煌的业绩。 五、弘扬潮汕文化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弘扬潮汕优秀文化,对振奋海内外潮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诚信经营、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海内外潮人的凝聚力,共同为促进祖国家乡和海外潮人住居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外文化合作和交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杨群熙)
05月06日鲁迅笔下的《社戏》,通过形象的文字彰显出江南庙会的乡土风情。海滨邹鲁潮汕,人文荟萃,办庙会、演社戏的习俗亦由来已久,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民俗文化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社”在当时的绍兴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社区与乡村。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潮汕的“社戏”一般有庙会戏、祠堂戏、喜庆戏等,大部分以庙会戏为主。庙会戏多是谢神戏和祈福戏:谢神戏一般在农历腊月举办,一年到头,答谢神祇对乡土的庇荫;而祈福戏是在开春正月进行,祈求新一年合境平安,六畜兴旺。因此每年庙会戏的演出,比较集中在农历腊月与正月,当然其他月令也有,如三月廿三的妈祖诞、四月初八的哪吒太子诞等等。每逢神道的诞辰,如关帝、妈祖、玄天上帝、风雨圣者、三山国王、城隍、土地等的诞辰,神庙所在的乡村会举办祭祀活动,请来剧团演大戏。这些被奉为神明的,有的是善良美好的精神化身,如妈祖林默娘、雨仙爷孙道者等,也有往昔时保境安民,于国于家作出贡献的忠臣良将、民族英雄,如潮阳的双忠公张巡与许远,还有包公文拯等等。潮汕人民以祭祀的方式寄托着对忠勇正义的先圣前贤的敬仰之情。 庙会戏一般要演上三五天,甚至是十天八天,大的村社有的还请来多个剧团同时“赛戏”。“闹热”的村社人家往往倾巢出动,同时还邀请亲友前来看戏观礼,各户杀猪宰羊,盘飧佳肴,家醅美酒,盛情待客,以戏侑食。邻近的村民亦会闻风而至,游览庙会观看演出,人员绵亘数里乃至十数里,煞是“热闹”。 由于庙会戏的盛行,潮汕的国营潮剧团与民营潮剧团,一年到头多转战在乡村各地,演个不亦乐乎。庙会戏在演长连戏之前,一般都得先演出迎神吉祥戏,以博个“好头”,吉祥戏一般有《十仙庆寿》、《仙姬送子》与《京城会》等;每晚演戏快结束时,会奏动喜乐,由扮演状元、夫人的演员送神回庙,以求“好尾”。庙会戏向人传递的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最朴素的道理,正是这些通俗易懂的道理,成为乡人村妇约定俗成近乎牢不可破的价值趋向,成了维系裨益于乡民和睦团结的价值标准。潮汕的庙会文化,寄予着潮汕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这些节日庆典,除了庙会戏,通常还有游神赛会,英歌舞、锣鼓队、仪仗队一应俱全。近些年,庙会活动还植入时代元素,潮汕一些地区借庙会同时举办书画、木雕、泥塑花灯、潮绣等传统潮艺文化展览。丝竹弦乐,民俗风情,将节日装点得更加缤纷多彩,亦增添了浓厚的“潮”文化氛围。在外的乡贤商贾,每逢庙会节日,也多提前回家参加庆典活动,捐资解囊,福泽乡梓。故因此,庙会亦成为联结闾里、敦睦乡谊的脐带,增强了海内外潮人的凝聚力。
05月06日张 六 南澳屹立在通往台湾、香港、厦门的金三角位置的大海中,是国际航线的要冲。2008年发现的“南澳一号”的远洋销售瓷器沉船,南澳博物馆保存的“三保公”郑和石凿香炉,都说明了很古的年代,这儿就是海上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因为南澳这一带海域礁、屿繁多,而且是暗礁、险礁,给过往船只极大威胁。所以很早年代,有关部门就在南澎、乌屿等处建造了8处灯塔、航标,以策安全。 但是,正因为这里是南来北往的重要航线,是海上贸易要道,所以流寇为患,海盗猖獗。他们以南澳岛为据点,养息窝赃,甚至在这里安营筑寨,伺机出击,抢劫掳掠。许朝光、吴平就是以南澳岛为窝点,建巢筑寨的海盗贼首。这不但使来往商船遭殃,而且祸害粤东闽南。 于是,远见卓识,以天下忧乐为重的刘饶海、郭子章等上奏朝廷:“南澳据漳、泉要塞”、“设官建镇,以便防军”、“南澳设镇,最为得策”、“南澳一镇,为天南第一重地,是闽粤两省的门户”。明万历三年,即公元1575年,神宗皇帝朱翊钧即诏设“闽南南澳镇”。南澳设镇以后的许多重大事件,充分显示了这一决策的正确。 秦汉时期,南澳属南海郡揭阳县,设镇以后,镇城设于深澳。首任总兵白瀚纪,把镇守部队分为福、广两营,划隆、深两澳属潮州府饶平县,云、青两澳属漳州府绍安县,开了这一弹丸小岛分割为福、广两属的先河。到1412年,南澳成为县级建制,1914年10月,云、青两澳划归广东省,才结束这一海岛两属的历史。古城深澳镇的贵丁街,只有十来米宽,分治时代,街东归属闽辖,街西归属粤管。居民来源不同,语言各异,一街两省。正如中英街,一街分两个世界,两种制度,这是历史使然。 南澳设镇,镇城设在深澳,隆澳1927年起为县城,云澳从来都没设置过县首府。云澳是很早的居民村点。南澳最早的云盖寺建于宋代,就是在云澳村后的山腰上。国际航线就在云澳的前面。南澳地震时,云澳房舍几乎倒尽,以后才逐渐西移。所以,南宋君臣逃到南澳,在云澳村前驻跸是成理的。估计百姓和他们驻地都是山坡,官屿也是与大陆连在一起,宋井也不在海边,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和浪潮,才分割到海里和海边去。如1969年的“7.28”台风,海一下子就拼吞六七十米陆地。时至今日,在适宜季节风平浪静的日子,渔民们还可以看到“赤米堆白米堆”通往官屿的一条石路。 云澳、青澳人的先祖,多是往来船只的移民,以后更多的是镇守南澳岛的福建籍官兵及其家眷,还有其他内地移民。所以福建有四都村、五都村,青澳有六都村。云澳同青澳明清时代都同属福建省绍安管辖,直到1914年才划归广东,1927年云澳划为南澳县第三区,1933年划为深澳第一区,1946年抗战胜利,云澳设立乡,解放后的1952年,云澳成为乡,建立乡政府。 南澳四面是海,出岛受到极大的制约,没有条件许可,就根本无法离开。既然出不去,就只好在岛上安身立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话。如果细分,南澳可以分为四种话语,但以大体划分则为两种,就是后宅话和云澳话。但无论是云澳话还是后宅话,都是闽南方言的分支,虽各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还是大同小异的。其中云澳话的语言特色是文白读音。 但云澳话的文白读音并非掌握在读书人口中,而是为当地普通群众所掌握,并熟练运用,成为大众化的语言现象。云澳话的语言词汇非常丰富,表达细腻而准确。我们说用手触及他人身体的动词都说“打”,但云澳话却有15个动词,表达手势、用力、触及的身体部位不同。再如说“打水”,云澳话也有6个表达打水工具不同的动词。可惜这些准确表达的动词,多只有语音而没有文字。 当下,云澳话是一种逐渐趋弱的土语。说云澳话的人口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多点。在这两万人口中,还约有五分之一不在本地,他们多是富有活力的青少年。他们在外读书,打工,逐渐消亡了自己的乡音本话,并且,在外拼搏世界干成一番事业后,又多把家安置在工作的地方,脱离家乡汇入城市,成家立业生男育女。所以,说云澳话的人会越来越少。 而随着光阴的流逝,老一辈人会逐渐被岁月卷走,年轻一辈的则因南澳经济的发展,与外界的交际日见频繁,语言的同化会日益严重。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实。 乡音是亲切的,是温暖的,是有吸引力的。在家乡也好,在异国他乡也好,你听到乡音,就会立刻注视、寻觅、趋近、交谈。乡音有亲和力,乡音能促进和谐。 闽粤南澳总兵府旧址 南澳闽粤分界碑
05月06日 □林清波 陈明宁 文/摄 潮阳关埠下底村是一个有历史底蕴的百年古村落。近日,我们老干影会8组影友专程到这里采风。 走进下底村,只见得一排排错落有致的“下山虎”、“四点金”民居布满村落,其中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驷马拖车”大院泰崇公祠就是黄武贤纪念馆。公祠两边挂着“黄武贤纪念馆”、“下底提督府”和“汕头市潮阳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块牌子。中堂光耀堂为吴南生同志题匾。 黄武贤生于清道光元年(1821),曾是一位出身贫寒的木工匠。道光30年(1850)应募从戎,驰骋沙场20多年,横枪跃马,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从一个兵勇升为千总、总兵,直至云南提督,受封“建威将军”,官居一品。他官风清正,一品当朝,两袖清风,忠于社稷,公而忘私;他大义灭亲,惩恶扬善;他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他一生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实事。黄武贤六十大寿时,慈禧太后特亲笔书写一个“寿”字以示祝贺。光绪皇帝也为他撰联贺寿,上联是:“年年平安福,下联是:岁岁如意春”。 黄武贤是潮汕一位深受后人敬仰的先贤,其传奇一生,在潮阳及榕江两岸广为传颂,令人敬仰。
05月06日关注公众号